資源簡介 動物運動的形成【教學目標】1.觀察長骨的結構,辨認骨的基本結構;2.探究骨的成分,解釋骨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3.說出人體骨骼和骨骼肌的組成,描述人體軀體運動的發生;4.根據骨的成分知識,自覺養成坐、立、行的正確姿勢。【教學重點】1.長骨結構與功能的適應;2.骨的成分和特性;3.軀體運動的形成。【教學難點】1.骨的結構和成分與其功能的關系;2.軀體運動的形成。【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方法】探索、討論、閱讀。【第一課時】【教學過程】學生來自農村,對生物的感性認識多,特別是對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第一課時以活動“解剖觀察哺乳動物的長骨”為主,則由學生自帶動物的長骨,通過課堂實驗,一起動手來認識骨的結構;再以活動“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為主,認識骨的成分。因此,組織好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探究實驗,是骨教學的基本保證。此外,應教會學生運動骨折后的急救,特別是要保護骨膜。要重視聯系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運動保健知識。標題 解剖觀察哺乳動物的長骨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驟討論 1.長骨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三部分。骨膜——骨的形成和骨折后的愈合;骨質,骨密質——抗壓和抗扭曲力強,骨松質——堅固性;骨髓,紅骨髓——造血功能,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當身體大量失血或貧血時,可轉變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2.為什么說長骨既堅固又輕便?長骨的骨干主要由骨密質構成,形成管狀結構,輕而結實,彈性強。標題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討論 1.骨燃燒后的剩余物質是什么?這種物質有什么特性?無機物,主要是鈣鹽等,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2.在稀鹽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質是什么?這種物質有什么特性?有機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使骨具有一定的柔韌性。3.向全班同學匯報本組進行科學探究的結果,展示實驗處理材料。4.怎樣檢驗實驗結論是否正確?有機物能燃燒,無機物能夠溶解于鹽酸。【第二課時】【教學過程】關節——結合關節的剖面模式圖和演示材料的觀察,學生容易辨認關節的結構,活動“體驗關節轉動方向”有助于學生領會關節結構的牢固性和靈活性。骨骼——借助于有關的圖解和模型,幫助學生識別部分骨的名稱。骨骼肌——借助于有關的圖解和模型,力爭讓學生觀察到各部分的形態和部位,理解肌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然后,利用有關掛圖引導學生識別人體骨骼肌的三大肌群。標題 體驗人體關節的運動方向方法步驟討論 1.上述各個關節活動的方向是否相同,你認為這種特征與人的運動功能有什么關系?不同。大腿運動依靠髖關節,小腿運動關節依靠膝關節。這是與人直立行走和下肢要承受體重相適應。2.思考關節有哪些結構與其靈活性及牢固性相適應。【第三課時】【教學過程】課前組織學生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教學時動員學生表演:右臂裸露而自然下垂;手中抓握石塊;開始緩慢屈肘時,手掌將石塊托起,直至屈肘90度。同學注意觀察和記錄完成每一步動作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收縮變化,進而引導屈肘運動的原理,再將物理杠桿的工作原理與屈肘運動的原理加以比較。標題 制作伸肘和屈肘模型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驟討論 1.你們制作的模型能否很好地演示伸肘和屈肘運動的形成?如果不能,提出改進的建議。2.在伸肘和屈肘的運動形成中,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分別起到了什么作用?伸肘——肱二頭肌舒張而肱三頭肌收縮;屈肘——肱二頭肌收縮而肱三頭肌舒張。【作業布置】預習作業。【教學反思】本節活動較多,學生的自我體驗得到滿足,對自己身體有一定的認識。【板書設計】第2節 動物運動的形成一、骨1.活動“解剖觀察哺乳動物的長骨”2.活動“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二、骨連結——關節活動“體驗人體關節的運動方向”三、骨骼1.中軸骨2.四肢骨四、骨骼肌五、軀體運動的形成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