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人教版語文九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一課時)》視頻課堂實錄+配套課件+配套教案+配套練習等素材(李老師)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人教版語文九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一課時)》視頻課堂實錄+配套課件+配套教案+配套練習等素材(李老師)

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孟子單元整體規劃
沙溪中學八年級備課組 李潔妤
學習設想:
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中,孟子有三篇文章,分在不同的年級,對于比較系統地了解孟子有一定的妨礙。因此,在本單元把他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希望能夠從幾篇文章中去了解孟子的思想,比較系統的認識孟子其人,在學習過《論語》后對于儒家學說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孟子其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孟子生于戰國諸侯混戰最激烈的時期,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民貴君輕”、反對掠奪性戰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諸侯們認為他的這些主張“迂闊而遠于事情”,均不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孟子的思想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叭诵灾埔?。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br/>(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br/>(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案粴q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br/>(4)本性也需要“養”?!捌埖闷漯B,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在本單元中選擇了他的四篇文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見梁惠王》。這四篇文章分別從一個小的方面體現了孟子的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體現的是他的憂患意識,《魚我所欲也》體現的是他的“羞惡之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見梁惠王》體現的是他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在本單元的學習中,重點是前三篇文章,要求學生在學習掌握的基礎上背誦,后一篇本來是高中的學習課程,是作為補充資料讓學生了解,因此不做過高的要求。
課時安排: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三課時,《魚我所欲也》三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課時,《孟子見梁惠王》二課時,單元復習二課時。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
沙溪中學 李潔妤
現在世界各國都很注重母語教育。文言文是我國語教育的一項特有內容,它作為我國歷代通用的書面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遺產,記載了我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在傳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文學鑒賞力等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作用。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語文課程改革中人們仍是然不太注意它,它仍是一塊冷清的角落。在現在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在注重對文言文的字詞掌握基礎上,去發掘它的意義,力爭讓文言文課堂更活躍一些,讓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更濃厚一些,甚至于有興趣在課外主動閱讀文言文。
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本身、對學習科目有興趣,符合他的由活動動機產生的認識傾向,就可以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由于時代的距離,語言的差異,學生學習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而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串講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這些都難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產生了討厭甚至是抗拒的態度。在設計本課時,考慮到這個問題,學習目標的設定在對于文章人物的理解、對于相似故事的補充方面。在學習中,學生對于這部分的興趣明顯要濃厚一些,所補充的人物從熟悉的處于故事中的人物到大家不知道的人,如談遷和他寫的《國榷》,可惜的是在課堂上母語足夠的時間深入。從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可以是不錯的途徑。在其它類型的文言文中,還可以采用一些其它的方式如課本劇等。
在本課的設計中,除了故事補充,還有就是運用讀書、背書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大綱規定“能順暢朗讀,了解內容,背誦一些課文”。 順暢朗讀指朗讀時不掉字,不加字,不結結巴巴,有適當的停頓,快慢適中等。現行課本中的各課后面對朗讀基本上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文言文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有提示重音讀法的,有提示節奏快慢停頓的等。以初中語文第五冊基本課文為例,文言文(包括古詩詞)課后基本上都有朗讀提示。在歷年的中考試題中,也有對于朗讀的考查,如劃分句子的節奏。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翻譯、講授,而忽視朗讀的現象。在課中,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齊讀。自讀,單人背誦等,在讀書之后能夠及時地做出評價和指導,還是比較到位的。需要指出的是誦讀需與會意密切結合,疏通文義。聽著課堂上的瑯瑯讀書聲,心情是由衷的高興。
在學完課文之后,還設計了一個環節:思考“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本來可以是一個聯系社會情況,和國際形勢,讓學生可以大展口才,展示自己的課外生活、知識范圍的大好時機,但由于時間關系,只有兩個學生讀了一下自己的小文章,還沒有聯系到具體的事情、事例,以至于認識當今中國社會,感受國際局勢,培養新一代中國人憂患意識這個目標沒有很好的實現。究其原因,時間緊促就在于前面用在詞語、句子翻譯上的時間太長。這就涉及到又一個問題,文言文中字詞如何教?
一直以來,考查文言文要落實到詞語、句子的翻譯,要求必須準確。面對這樣的局面,老師不得不選擇對文言文“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其結果必然是肢解課文。在這堂課上,我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設計時,本是就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點要求,設計學生對文章詞語句子自學交流為主的。但在檢查學生對詞語句子的掌握情況時,發現有些問題,因此在課堂上,學生自學之后,又進行課堂檢查,然后再互相翻譯。這和本人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實際水平、考試的要求都有關聯。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還需要更新教學觀念:文言文,首先是“文”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審美趣味等等的“集成 塊”,是一個活的整體。(摘自《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錢夢龍)
在本課的學習中,做了一些嘗試,也有一些沒有達成的想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將繼續就文言文的詞句理解和文章的賞析理解更好的結合做進一步的探索。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實錄
中山市沙溪中學 李潔妤
第一課時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當我們面臨選擇的時候,這一個很誘人,這一個很需要,你會想起我們古代一位思想家的哪句話?生:魚我所欲也……
師生一起: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師:誰說的?
生:孟子。
師:孟子,有沒有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孟子?
師:來,請
生:孟子和孔子并稱為“孔孟”,并被稱為“亞圣”。
師:孟子和孔子并稱為“孔孟”,并被稱為“亞圣”。好,還有嗎?沒有了。
師:好,請。
生:戰國時代的思想家。
師: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好,請坐。
生:是孔子之后的儒家的代表人物。
師:哦,是孔子之后的儒家的代表人物。對,我們同學記住了嗎?還有沒有要補充的?來,
生: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
師:不錯不錯,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對吧?非常好,還有沒有?
師:書?孟子的書是什么樣的書?你知道嗎?他寫了一本什么書?叫什么?
生:《孟子》。
師:就叫《孟子》,《孟子》這部書和另外哪三部書——
生:《大學》、《論語》、《中庸》
師:并稱為什么呀?
生:《四書》。
師:《四書》。好,那么把我們剛才說的綜合起來看一下啊。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和孔子并稱為“孔孟”。過去的讀書人常說:“我學的是‘孔孟之道’”,對不對?然后被稱為“亞圣”。《孟子》是儒家經典,剛才說了,對不對?儒家的又一個代表人物,儒家經典,那么,南宋的朱熹,記住是朱熹,把《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這就是讀書人必讀的四本書了。對不對,我們簡介了孟子,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孟子的另一篇文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一篇說明文?。?br/>生:議論文。
師:對了,議論文。來,看看我們要學什么?看一下,看得見嗎?第一我們要誦讀,在這基礎上理解這篇文章。第二呢,我們要掌握一些文言實詞,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知識。然后作為能力,我們要在知道詞的意思上把握這是一種什么文言現象,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第二呢而我們要認識歸納法。最后我們要感受一些古代先賢他們在困境中如何奮起的精神。
師:請我們同學朗讀課文,自讀,自己讀自己的,注意這幾個詞的字音。自己讀自己的。
(學生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我們一起來讀一下,還是注意它的字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戰國,孟子”開始。
(學生齊讀課文)。
好,那么我想提醒我們同學一個字,這個字“動心——什么呀?
生:忍性
師:忍性,我先提醒在這里,等下我們講到我們同學再看啊。我們先來看一下第一段。第一段里只有幾個詞,我們同學需要注意一下。第一個是什么?
生:發
師:什么意思?
生:被任用。
師:第二個呢?
生:舉,被舉用。
師:這一句還有一個詞,“士”
什么意思?
生:獄官。
師:獄官。最后一個“百里奚舉于市”的“市”?
生:市場。
師:市場,對。市場。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幾個詞。幾句話句式怎么樣?
生:相似。
師::相似。我們同學再把第一段讀一讀,注意看這幾句話的格式,啊,格式?!八窗l于——開始”
(生齊讀第一段。)
師:很明顯,第一段的這六句話的句式是——
生:相似。
生:排比。
師:排比,一樣的。我們翻譯的時候也是差不多,對吧。好第二個問題來了。知道了這幾個詞的意思,我們來看看這六個人是什么樣的人?好不好,看看六個人是什么的人,作者寫出這六個人有什么用意?作者為什么把這六個人寫在一起來?有沒有同學來給我們說一下?可以選擇其中的某一個來講一下,哪位同學來講一下?隨便說,好嗎?沒有?——來!
生:他們都很有才華。
師:她說他們都很有才華。
生:經歷磨難,
師:經歷磨難
生:然后被重用。
師:然后被重用。好,請坐。剛才我還有個要求,我們同學要把這六個人物——要稍微比較詳細地說一說,對不對?比如說,舜——什么人?
生:
師:他還有一個名叫什么呢/
生:舜帝。
師:對,舜帝。我們來看一下。(出示圖片)舜帝,他還有一個帝舜,過去的三皇五帝之一,對不對?這個人物,說他曾經在三十歲之前還在歷山耕田,后來呢,因為一寫原因,因為他自己做出的一些事情,被誰看中了?
生:堯
堯,然后就把這個——
生:皇位
師: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他。對不對?這就是舜。請我們同學看看其他人,你覺得你喜歡哪個人你說一說,好吧?還有沒有?哪位同學給我們說一說?我找一位同學好嗎?最后那位男同學。
師:請問這些人里邊,哪個你印象深一點?
生:百里奚
師:百里奚。
生:他被賣到楚國。
師:他被賣到楚國。
生:然后就被秦穆公買了回去做丞相。
師:然后就被秦穆公買了回去做丞相。
生:最后使秦國變得富強。
師:最后使秦國變得富強。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百里奚幫助秦穆公成為了什么人?
生:霸主。
師:春秋的霸主之一。對吧?好,請坐。還有沒有人講一講呢?——或者我提示一下,秦穆公怎么把百里奚買回去的?
生:市場。
師:市場,奴隸市場,對不對。價值幾何?
生:五張羊皮。
師:一個什么的價格?
生:奴隸。
師:一個奴隸。所以呢我們同學要知道,世人把百里奚又叫做什么大夫???
生:五羊。
師:五羖大夫。這是我們所講的,他經歷了——你看,做了奴隸被買回來。還有沒有?。窟€有沒有?請問,,這里的故事你好有沒有熟悉的?看一下,(出示圖片)傅説,看一下這個形象,是個什么樣的形象?
生:一個工人
師:不要說是一個工人。是一個奴隸,對不對。披頭——
生:散發
師:披頭散發,這是傅説。(下一幅)這是——膠鬲(生同時說出)舉于魚鹽之中,從賣魚販鹽中被選拔出來的。(下一幅)這是管夷吾,這個人的故事應該很精彩的。有沒有同學想講一下?很精彩的。有沒有同學想講一下?來,這個同學。
生:他向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
師:他向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策。
生:使齊桓公稱成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
師:對了,說得很好啊!就是他幫助齊桓公稱成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個霸主。對吧。還有沒有同學補充的?有沒有?跟我們這篇課文有關的,說他怎么樣呀?說他——
師生:舉于士。
師:士是什么意思?
生:監獄。
師:他怎么進的監獄?他怎么進的監獄?哪一位起來說一下?知道嗎?真不知道?大膽點,展現自己的時候,你的口才,你的膽量,你的組織語言的能力,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過我們的一段話展現出來。你來,好嗎?
生:他刺殺了公子小白,然后公子小白成為了國君。
師:他刺殺了公子小白,然后公子小白成為了國君。于是就——
生:把他抓進了監獄。
師:從哪里抓的?你們都看看,從哪里抓的?是不是齊國?
生:(小聲)從魯國。
師:聽到有同學說啊,從魯國。請坐,公子、管夷吾是從獄官手里被選拔出來。剛才有同學講了,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王位,管夷吾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生:刺殺公子小白。
師:刺殺公子小白。小白最后成為了什么?齊王,對不對。于是逼迫魯國逮捕了他,后來,送了回來。這就是我們了解的。同學們思考一下。(出示下一幅圖。)同學們看,這就是孫叔敖,畫片上的孫叔敖在干什么?
生:殺蛇。
師:什么蛇?
生:兩頭蛇。這是孫叔敖的一個故事。(下一幅)這是百里奚,剛才我們了解了。那么同學們想想,孟子把這六個人放到一起,為什么把這六個人放到一起,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齊說)都出身卑微。
師:都出身卑微。就一個?就一個相同點?
生:(齊說)經歷了模磨難。
師:經歷了艱苦的磨練,磨難也可以。然后呢?
生:
師:有同學說都被重用。是不是被重用就值得我們去羨慕、學習???
生各回答各的。
師:對了,成就了一番事業,大業。舜帝、然后我們同學剛才說的,名相,商朝第一名相,春秋第一名相,還有管夷吾幫助齊桓公成為了春秋霸主。這些就是他們經歷磨難之后所作出的成就。我們來看一下。這些人他們的共同之處:出身貧賤,經歷磨難后,終成大事。這是六個人的共同點。那么,從他們六個人身上,我們同學學到什么沒有?你學到什么沒有?有沒有學到什么?
師:六個人都出身貧賤,我們出身貧賤嗎?
生:不。
師:不貧賤??梢哉f我們現在的生活怎么樣?
生:優越。
師:比較優越,是不是。那么他們出身貧賤,他們經歷磨難,他們能終成大業。那么我們不貧賤,我們的條件比他們好,那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小聲說珍惜現在的。)我們今天不貧賤,我們生活很優越,我們會不會經歷他們所說的磨難呢?
生:不會。
師:但是我們——我們怎么樣?需要不需要成就大業???
生:需要。
師:需要啊,這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我們生活優越,但是我們不一定就一帆風順,我們也需要學習他們——爭取成就一番大業。這是第一段,我們剛才學了,作者列舉——列舉歷史人物。(板書)。列舉六個歷史人物,告訴我們,經歷磨難后,終成大事。經歷磨難后,終成大事。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六個人物呢,他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我們同學看第二段。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學生齊讀第二段)。
師:好,我們同學給你時間,請你自己解決。結合下邊的注釋,解決這一段當中重要的詞語,重要的句子。如果你有疑問,可以問你的同桌,問你的前排后排的同學,當然,你也可以問我。注意啊,不光是解釋它,還要看看是一種什么文言現象?
(學生自主學習第二段。)
師:怎么樣啦?(可以)剛才我們要求的,可能有點有些問題。我們找同學來說一下。這組的同學,好吧?是人/
生:這個人。
師:他說是“這個人”,怎么樣?這個人?
生:(齊答)這樣的人。
師:這樣的人,不是這個人。前邊已經提了六個人,是不是就指那六個人?
生:不是。
師:那是指什么?確切一些。
生:還包括其他一些經歷磨難之后成就大事的人。
師:是這六個人和像他們一樣的人。對吧,那么這個范圍大不大啦?
生:大。
師:第二位同學,(學生小聲回答),使什么痛苦。好,請坐。
生:使什么勞累。
師大聲重復一遍。
生:使什么饑餓。
師:使什么受饑餓。
生:使什么受貧困。
師大聲重復一遍。師:請坐。
生:不順利,干擾。
師:他說這個“拂亂”是不順利,干擾?(學生議論)你想說,是嗎?
生:使什么顛倒錯亂。
師:使什么顛倒錯亂,你為什么這樣理解呢,你說說看。
生:(思考)
師:使什么,前邊幾個東歐是使什么,你是從那個角度看的?或者我提示一下大家,你再從“必”那里開始讀。讀的時候主注意這幾句話的結構?!氨叵取遍_始。
學生讀書。
師:讀到這里,同學們自己停了,那就停了吧。告訴我,這幾句話結構是這怎樣的?
生:使什么。
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結構是——
生:一樣的
師:所以這幾句很明顯的是一個——排比句。 那你們告訴我前邊是“使什么受貧困”,“拂亂”就是——
生;使什么顛倒錯亂。
師:為什么這幾個詞要把它翻譯成“使什么”呢?顛倒錯亂的對象在哪里?
學生回答自己的理解
師:在那個動詞的后面,對吧?跟我們平常所說的“我做什么事情”,動作的發出者在——
生:前邊。
師:前邊,做主語。而這一個放到后面去了,所以我們要講成“使什么——”。記住了嗎?這就是我們文言文當中的使動用法。一個比較特殊的用法。好,從剛才那里轉一下,往前,好吧?
生:用這些辦法。
師:好請坐。下一個,“動心”的“動”
生:驚動。
師:她說是“驚動”、
生齊答:使什么驚動。
師:使什么驚動,記住啊,使他的心驚動。下一個。
生:使什么堅韌。
師:使什么堅韌。學到這里我就要問一下我們同學,剛才我們讀的是什么呀?
生:忍
師 :動心忍性“”這個“忍”我們翻譯成“使什么堅韌”那么你們考慮一下,這個字應該讀什么音/
生:韌
師:為什么?
生:通假字。
師:通假字,我們一般讀原字的音還是讀通的字的音?
生:通的字的音。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要掌握的一點知識:通假字我們一般讀通的字的音。忍性,使什么堅韌。做后一個,這位同學。
生:增加。
師:增加。好,請坐。我們知道了這一段當中,連續的使動用法的詞,使得這幾句話構成了排比。那么,現在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情。鑒于剛才的一些小小失誤,請我們同學同桌之間互相翻譯。聽的同學你要走注意剛才我們講到的地方,他翻譯是否準確。
(學生互相翻譯。)
師:兩位同學都講完了嗎?那我們同學還是挺快的啊?,F在我們再讀課文,邊讀邊想,注意那些詞語。
(學生齊讀第二段。)
師:忍性怎么讀?
生:韌(讀音)性。
師:再讀第二段。
學生再讀課文。
師:三分鐘時間自讀這一段,背誦這一段。并理解。思考,作者在給我們說什么?
學生讀書。師:會背了就舉手,能夠概括的夜舉手。
師:請一位同學來背誦一下。
一生背誦。
師:背的怎么樣?挺好吧?
學生鼓掌。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要展示背書的速度的?
學生背書。
師:是挺快的。不只背書快,語速也挺快的啊。
師:還有一位同學,你想做什么?
背書
師:好,你唄吧。
學生快速的背書。
其他學生笑、鼓掌。
師:非常的流利,非常的快。謝謝剛才的幾位同學。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來背一背,好吧?不過不是每一位同學都可以那么快,那么整齊吧?我們被的時候可以稍微的慢一點。
(學生齊背第二段。)
師:自己覺得自己被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那就給自己一點掌聲。
學生鼓掌。
師:剛才我還提了一個問題,要求同學們——
生:概括
師:第一段我們說列舉歷史人物的,第二段做什么?
生:講道理
師:追問一句,講什么道理?
學生自己說自己的。
師:同學們都有意見要說,能不能單獨地說,讓我們聽清楚一點。又是這位同學,請
生:他是運用了道理的論證。他論述了只有經過一番磨練,才能成就一番大業。
師:她說作者論述了只有經過一番磨練,才能成就一番大業。對吧,請坐。
還有沒有其他同學?你們都是用這句話概括的嗎?能不能把磨練換個詞???除了磨練,還可以用什么詞語?
生:艱難困苦。
生:客觀的不利條件。
師:嗯,客觀的不利條件。這位同學的政治應該學得很不錯啊。還有沒有?
生:逆境。
師:好,又提了一個。這個詞是我們同學經常說到的。說得很好!這段政治就是在給我們論述逆境或者困境,或者客觀的不利條件可以怎么樣???
生:可以造就人才。
師:對了。(板書:困境可以造就人才)。那么我還要再問:作者論述的這個問題是針對上面的六個人呢,還是針對——
所有的人。
師:針對“是人”。剛才說的,上面的六個人和像他們一樣的人。那我們就知道了這是什么人?如果六個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個別人,那么下邊針對的是什么人講的?
生:所有的?
師:大多數的,一般人在講。我們同學想想從個別的事例推出一個適用于一般人的道理,叫做什么方法?
生:舉例論證
師:我不是問論證方法。我問的是從個別的人、事例、現象,從這得出一個適用于一般的道理,什么方法呢/?
學生回答。
師 :從個別的到一般的,注意,上面說的是個別人的現象,而下邊寫的是道理哦。這種方法我們在數學當中常常用到,
生:舉一反三。
師:舉一反三的話我們需要什么思維?或者我告訴大家吧。從一些事例當中得出一個道理,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歸納法。什么是歸納法呢,看看:從個別性知識到一般性知識的推理。不是從一個現象到另一個現象。記住,是從現象到道理的推理叫做歸納法。
師:當然我們同學剛才說了,這兩段之間是什么關系啊?第一段對第二段來說第一段是什么?這是一篇議論文,第一段在干嘛
生:舉例論證
師:第二段是——
生:道理論證。
師:第一段在舉例論證,第二段在講道理。(板書)
師:我還有一個問題要請問我們同學,作者給了六個人來證明,你還有沒有什么事實幫他補充證明?幫他再進一步證明“困境可以造就人才”的?
師:這邊,第四組的這位同學。
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生:曹雪芹寫出《紅樓夢》
師:困境呢,我們有沒有同學能具體一點的,什么樣的困境?
生:舉家食粥。
師:舉家食粥。十年批閱,五次增刪。曹雪芹的《紅樓夢》好請坐。下一位同學,你有嗎?
生:匡衡的鑿壁偷光。
師:匡衡的鑿壁偷光。這個故事熟悉吧?
生:孫康“映雪讀書”。
師:孫康“映雪讀書”。
生:(太小聲)
師:結發懸梁,是吧?這個故事實際就是我們同學很熟悉的——
生:頭懸梁,錐刺股。
師頭懸梁,錐刺股。頭懸梁,這位同學說了,錐刺股是誰啊?非常有名的。
生:蘇秦
師:對,蘇秦。
生:司馬遷的《史記》
師:對,司馬遷在監中寫出《史記》。還有同學要補充,請
生:貝多芬在雙耳失聰的情況下寫出許多不朽的樂章。
師:好,還有
生:談遷寫《國榷》
師:《國榷》這本書我們同學可能不熟悉。哪個que字???一個木字旁,然后一個“白鶴”的“鶴”字半邊。還有嗎?沒有同學舉手,我們就不說了。但是我們同學知道,像這樣在困境中走出了,成就大業的人,在五千年的歷史中,怎么樣啊?
生:很多。
師:多如天上的星星。下課之后,我們同學還可以去搜集一些,補充我們的知識庫。第二個,我們是不是只有事例來論證,還可以用什么來論證?
道理,事實、道理這里都有了。還有什么?
生:名言。
師:誰來說一句?
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好,還有嗎
生: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
師:這是什么呀
生:歌詞。
師:歌詞可以來論證嗎?
生:可以。
師:今天我們同學霸主我們的先賢孟老先生補充了很多,我們補充的基本都是什么時代的?
生:古代的
師:越王勾踐啦、司馬遷都是古代的。給我們同學布置一個作業,你回家去搜集我們身邊的,我們現在在媒體上能夠接觸到的那些,經歷困境,最終成才的事例??梢詥幔?br/>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作業。第一復習前兩段的內容,復習的時候要注意重要的詞語和句子。第二,搜集困境中成才的事例和困境中成才的名言。剛才同學說了一些,我們再搜集,補充我們的知識庫。明天我們學習后兩段。下課!
生:謝謝老師!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9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孟子的故事 1
魏惠王見孟子不許講利,就發牢騷說:“好!那就講義吧。我治國,也算講義的??!我黃河以南發生饑荒(L形黃河橫部分以南,河南省),就把災民移于黃河以東(L形的豎部分以東,山西省)。我這不是義嗎?當黃河以東發生饑荒,我也是如此,我調劑糧食,遷移災民。我看鄰國的政治,還不如我呢??墒俏业娜丝谝膊患釉觯弴囊膊灰姕p少?!?br/>“您這就叫五十步笑百步啊。您和您的鄰國都不怎么樣?關鍵仕你沒有仁政。仁人無敵于天下啊?!?br/>魏惠王來精神了:“請先生教誨。”
“仁政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來征服人,使萬民心悅誠服,諸侯相舉來朝。”(也不知真的假的)。孟子所謂的仁政,實際非常有害。曾經有一個賣卦的人深刻論證過這一點。這人給魏惠王算掛。魏惠王說:“你算算,我這人怎么樣?”“大王非常之仁?。 蔽夯萃醮笙玻骸澳俏夜I將有多大???給我再算算?!薄肮I嗎,只能亡國?!薄盀槭裁??”魏惠王大驚。
“人一旦仁慈,就不忍誅殺,于是饒恕那些有過錯的人。仁者慷慨大方,導致您賞賜那些沒有功勞的人,比如親戚一族,任人唯親。有過錯的人不懲罰,不該獎勵的去獎勵,能不亡國嗎?”算卦的說完,魏惠王嚇了一身冷汗。仁政卻可以亡國?是的,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魏惠王在眾鱷魚之中,是最仁厚的了,但也屬他被欺負得厲害,土地越來越小,士兵越來越少,最終失去戰國首強地位。不是說仁者無敵嗎,怎么會落成這樣?呵呵,誰讓你最仁、最軟弱了!
孟子卻還在這里教他學仁。“不殺人者就能統一天下。”他在回答魏惠王怎樣才能統一天下時候大言道,“您盡管施仁政于民,減少刑罰,減少征稅,盡量把莊稼耕得深一些(孟子一急,連“深耕”都給憋出來了,真有他的。人家問你怎么治國,你深耕干嗎?),再讓老百姓尊重親爹和大哥,溫順孝悌(念替)。差不多就這樣吧,您就統一天下了。”東一榔頭,西一梆子,孟子回答得一點系統沒有。這些放空炮的、迂闊的大話,比起法家商鞅的那一套治國體系,顯得太蒼白了。魏惠王聽了半天孟子的話,覺得很無奈。孟子討不到好處,氣得沒法,又混了一年,魏惠王死了,兒子魏襄王也沒有用他的意思。孟子氣得罵魏襄王道:“望之不似人君,不見有所畏焉?!焙孟裢帘印AR完,孟子卷好行李和簡歷,踏踏實實地離開了魏國。
孟子聽說齊國有一個“稷下學宮”,是個讀書人吃白飯的好地方,于是就離開剛剛碰壁的魏國,前往齊國找工作。此時齊宣王(是大鱷魚齊威王的兒子)繼位不久,增修了老爹留下的臨淄稷門外的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如鄒衍、淳于髡(念昆)、田駢、接子、慎到、懷淵等七十六人,都被齊宣王安排在這里不用干活,只做高談闊論,每天都是王霸義利、天人善惡之類的,還賜給高宅大第,住寬敞的校舍,坐華麗的校車,享受上大夫工資待遇。名聞天下之學者,聚集這里的達數百千人之多。真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了。除了孔、墨兩大顯學,一家之中又細分多派,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此外還有道、法、陰陽、名辯諸家,以及農家、雜家、兵家、縱橫家,蔚然如雨后蛙噪,成為先秦諸子們的歡樂谷。另外還有小說家(哈哈,但不是王朔。小說家是街談巷語、道聽途說、小說家言者流)。如今山東淄博郊外還有稷下學宮遺跡,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碧綠的玉米地。
除了五十多歲的孟子在這里混住以外,一個十七歲的小孩,也跑來這里來聽課記筆記。他就是后來有名的荀子。等荀子翅膀硬了以后,常以孔子正統傳人自居,成為孟子的論敵,整天大罵孟子竄改孔老師的真學。說孟子一派,效法先王卻不知先王之道,依仗自己的一點聰明,造出五常之說,冒充孔子真言,蒙騙了無知的俗儒。其實,兩人都算是孔子的真傳弟子:荀子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孟子則發展了孔子的仁學。孔子的兩個基本點——仁和禮,一人繼承一個。
稷下學宮的人往往也能登上仕途,比如孟子就找到齊宣王,大談其仁政(當初魏惠王沒接受他的仁政,現在又來忽悠齊宣王了)。齊宣王先請他談談“齊桓晉文之事”。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是霸道,是以力服人。我們孔子之徒是不談的這個的,怕臟了我們的嘴。在我孟子看來,當國君的正點是作仁義道德的表率作用,引導全國人民提高仁義道德水準,全國人都仁義了,都乖了,國家就大治了。這就是王道?!?br/>孟子的故事 2
齊宣王忐忑不安地問:“象我這樣的人,能修煉仁義,保民而王嗎?”
孟子趕緊給自己的仁政理論作廣告,我的仁政實行起來,就像撿起一根羽毛,折斷一根樹枝那么容易,您當然可以啦。上次,我看見您祭祀的時候熱愛大動物,不忍看見老牛哆嗦,就把老牛饒了,而去改宰山羊(山羊就不需要仁了?),這是仁心發現啊,這就是君子啊。君子遠庖廚嘛。作為君子,您卻使用武力殺伐,想開疆辟土,制服秦楚,蒞臨中國而撫有四夷,這真是緣木求魚啊(成語出處)。
“為什么呢?”
“您想啊。如果我的老家鄒國人跟楚人戰斗,有戲嗎?”
“沒戲啊,肯定輸。”
“所以,小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您以一國之眾,想壓服海內八國之大,不等于以鄒敵楚嗎,必有大難啊!”(可是人家秦國怎么就能實現一國壓服八國了!人家走的法家的路子啊,就勝利了!)
“那我該怎么辦???”齊宣王虔誠地問。
當需要拿出具體辦法時候,仁政主義者孟子就顯得捉襟見肘、問東答西了,回答得幼稚可笑:“大王,您應該這么辦!不要違背農時,不要把魚打光了,砍樹要選好的時候。五畝的宅基地,旁邊種上桑,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帛了。雞豚狗彘(念至)這些東西,不要失其時(不知怎么個“不失其時”法),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了。一百畝的自耕地,也不要奪其時(又是“其時”),全家幾口就不會餓死了。然后大家聚起來,講孝順的道理,仁義的理念,這樣老頭兒就不會扛著東西在馬路上走了(因為有活雷鋒幫他扛)。您這么一弄,然而不稱王天下的,我絕對不信!”
孟子所謂的“不失其時”,就是雞豚狗彘這些東西,要注意它們的發情期,在發情期內莫打擾人家,以保證優生優育。孟子只知道五畝之宅、農時、小動物發情什么的,真是答非所問!人家問他稱王,他說這個干嗎?這個就能王天下了?滑天下之大稽!孟子所描述的簡樸經濟生活,跟老子的小國寡民一樣微弱,居然還想稱王,稱王也太容易了吧!就這孟子還笑話別人“五十步不如百步”呢。
想在列國殘酷競爭中取得優勢,需要很多大的舉措,比如法家那一套深謀遠慮的經濟、政治、官僚機構、任能任賢考核獎懲、土地軍功等等法令政策,充滿著革新精神且執行有力,成為秦人的核心競爭力。當戰國諸侯都普遍實行更有激勵性的實物地租,孟子還在到處宣揚兜售“井田制勞役地租”,走歷史倒退的路子。這些圣人之徒覺得,只有從前的東西、制度,才是好的。漢代博士叔孫通一語道破:“法家長于治國,儒家長于守成?!毙旁?!儒家孟子被問到治國方略時居然一再說什么小動物發情、種桑樹、打魚不要多打之類的,真是大言不慚!誰不知道種桑樹,用你說!關鍵你怎么操名利之柄,設激勵獎懲,改革工農經濟,提高國力,富國強兵,這些儒家就都不在行。儒家在行的,只是讓“老百姓聚在一起,講孝順的道理,仁義的理念?!绷T了。儒就是柔弱無力的意思。
不知怎么搞得,“大賢”孟子一頓胡咧咧,居然受到齊宣王前所未有的禮遇。齊宣王授與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請教。孟子一出門就有好幾百人跟著。齊宣王向孟子學起了仁政。
孟子說:“仁政要這么推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國君愛護自己的家人老小,對親戚仁義,對哥們孝悌,對臣僚仁心蕩漾,態度孝敬恭謙。這種風格推廣到大臣身上,大臣也就仁義孝敬,大臣再推廣到小臣,小臣沒處推廣,就推廣到自己的老婆孩子、鄰居街坊,鄰居街坊再從爹傳到兒子,兒子到弟弟,弟弟到弟媳婦,媳婦教兒子,兒子教老婆,于是全民全社會不斷推廣仁,天下就大治了,由近及遠,諸侯就歸順了。”這套用意良好的東西,真是孟子的苦心發明啊。但它并不現實,《呂氏春秋》排斥仁義說:“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币簿褪钦f,你自己可以仁義,但是卻難于推廣給別人的。因為人的本性,是容易走向惡的。孟子的仁義推廣論,實在是實驗室里的想象,硬去推廣,親戚、小臣、大家們,也只是迫不得已假作仁義來敷衍,也就是中國人后來常說的“假仁假義”。
孟子的故事 3
孟子仁政雖然好聽,卻不可行,一旦行了,反成為毒藥。比如說齊宣王聽信了他的忽悠,開始推仁政,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呢,首先對自己的哥們親戚行仁義,把自己的老弟、沒什么能力的大貴族田嬰封為相國(說白了就是任人唯親)。田嬰仗著老哥對他的仁義,把持朝政,囂張一時,拼命發展私人封邑,建立國中之國,向從前的封建制倒退,由于他和他兒子孟嘗君的長期割據,導致國家整體實力大大削弱;由于田氏父子專權于朝廷,導致官僚隊伍自我封閉,回到大家族壟斷的局面而排斥了市場上的能人。齊國在齊威王時代的強悍勢頭,至此開始衰落。教齊宣王仁政的孟子,不得不負其責!一旦國家衰敗乃至滅亡了,還有什么仁政可言。行膚淺的仁義,只能導致最后的大不仁,全民跟著遭殃。一個企業搞仁政也是一樣,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下班去,上一天班,毫發無損,多干少干、干到什么標準都可以,領導仁義,不計較。不該獎勵的也給他吧,該處罰的高抬貴手算啦,仁政嘛。從主管到員工,吃大鍋飯混日子的人越來越多。員工舒服安逸了,你算是對他仁了,廠子卻越來越窮,根本沒有競爭力,終于倒閉,大伙下崗,最終成為最不仁。仁政的國家也是這樣的。
如果你所在的社區,通水通電、衛生維修、基礎設施等服務水平特別差,那這些機構的領導們一定是實行仁政的,在這些上班的人一定是沐浴著仁風蕩漾的,上班打游戲看報紙來的,直到某一天被消費者把他們全體解雇下崗。
但是齊宣王推廣仁政樂之不疲。他還組建了龐大的王家樂隊,以禮樂推廣他的仁政。樂隊里邊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有個五音不全的南郭先生也模仿大家搖頭閉眼的樣子,鼓著腮梆在里邊“濫竽充數”。齊宣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根本不管。你是仁政,怎么能管呢!你讓南郭先生下崗,他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去???于是南郭先生啥都不會照樣白拿工資,充分體現了儒家“仁政”的好處,大鍋飯吃得又甜又香(這在法家流行的國度,是絕不可能的,有績效考核呢)。以施行仁政的思想來管理一個樂隊,一個樂隊尚且無法管理好,遑談使用仁政來使國家富強!
不論從前的周文王滅掉商紂,或者未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都不是什么仁政而是類似“戰時法西斯”的東西。在列國紛爭、你死我活這個節骨眼上,孟子教齊宣王學什么仁政,老齊真是取死有道??!
從齊國往北一千里,是河北省北部的燕國?,F任國君叫做“燕王噲”(念塊,不念哈)。燕王噲是個沒事找抽型的領導。他雖然貴為大王,卻喜歡干鄙陋的工作,拿著鋤頭修理田畝是他的最愛。對子女玉帛都不感興趣。這一天,他正要找出工具下地,蘇代跑來害他,對他說:“大王辛苦了,我出使齊國回來了,向您報道?!?br/>“齊國的齊宣王這人怎么樣?”
“他嘛,快亡國了!”
燕王噲大驚:“如何?”
“他不相信大臣啊。從前齊桓公信任管仲,舉國交付給管仲一人治理,于是一匡天下,九合諸侯?,F在齊宣王沒有這個魄力了,所以快亡國啦!”
“哎呀,我也沒有重用相國子之啊,那我趕緊吧。明天再上朝,我就全聽他的?!?br/>相國子之聽說以后,心里偷著樂,把一百鎰黃金送給了蘇代,作為酬謝費。蘇代就是蘇秦的大哥。
除了蘇代,大夫“鹿毛壽”也曾跑到燕王噲那里制造輿論,哄騙他讓位給相國子之:“人們為什么稱道堯帝,就是他把天下讓給了賢人許由。許由并不接受,于是堯帝有了讓天下的美名,卻還不失去天下。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賣點,您禪讓給相國子之,他也必不敢接受。于是您和他分別都有了堯帝和許由的令行美名?!?br/>燕王噲覺得蘇代、鹿毛壽一干人說的好(看“鹿毛壽”這名字起的!不過我知道有個人叫“秦壽生”,不知道她父母是怎么想的),就打算禪讓給子之。
種種蛛絲馬跡都證明,燕國相國“子之”有較強工作能力。他有一次佯言說:“耶?誰的大白馬從門口跑出去了?”左右的幕僚都說:“沒有耶?沒看見耶?”唯獨一個諂媚之徒,跑出去,回來報告說:“報告,Yeah,是有一匹白馬,相國說得沒錯呀?!弊又源伺袛鄬傧碌恼\信。這就是法家的術,通過一套隱秘高妙的手段監察考核大臣。
孟子休妻 3
孟子一生所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里,叉開腿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準許我把她休了。”
孟母說:“什么原因?”
孟子說:“她叉開腿蹲在地上。”
孟母問:“你怎么知道的?”
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br/>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抖Y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里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抖Y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后,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4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孟子見梁惠王》教學資料
文化背景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致力于武力征伐,醉心于霸業,孟子倡導“仁政”“王道”之說,曾到過梁(即魏)、齊、宋、滕、魯等國家,游說過齊宣王、梁惠王等,但他的學說始終沒有獲得施行的機會。《孟子》由孟子及其門人合著,今存七篇,每篇分上、下。篇名和《論語》相似,都是摘取每篇開頭的兩三個字作為篇名。
孔子將“仁”作為人的最高道德規范,但他沒有說明人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說”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孟子看來,人之所以為人,人生來就和禽獸相區別的地方,是人的天性中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也即具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德的萌芽。本然地、充分地發展這些萌芽,足可以保有天下;而如果不發展它們,則可能連父母都不能奉養。就這樣,孟子從界定“人”的特質出發,強調了勉力行“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政治學說方面,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叭收薄巴醯馈钡暮诵氖潜C?、愛民,具體做法是:制定百姓的產業,并實行低賦稅的政策,使百姓得以衣食無憂,上可供奉父母,下可養護妻兒;對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備孝悌之德,而盡量少動用刑罰。孟子認為,推行“仁政”“王道”對于君主來說并不難,只要把他們本性中“仁”的因素加以發展、推廣即可,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孫丑上》)。后世封建王朝從漢朝開始以儒家思想立國,雖然“仁政”思想并未真正實現,但不可否認它對在位者總是一種警醒,并且是士人批評時政的重要的理論武器。
孟子倡導“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緊密相聯的。他明確地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侗M心下》)“民”之所以“貴”,是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失民心者也會失去天下。由民貴君輕思想更進一步,孟子指出,像桀、紂那樣的暴虐之君,是“殘賊之人”,是“一夫”,臣子誅殺他們,不算犯上作亂的“弒君”。在孟子的邏輯里,按照孔子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國君而不行君道,就不能稱之為君,所以誅殺桀、紂不能算是“弒君”。孟子的這種思想真可謂鋒芒畢露,毫無顧忌,難怪宋代的理學大師朱熹嘆稱“孟子有些英氣”。
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宋國蒙人。蒙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可確考。他曾做過漆園吏。楚威王曾想任他為相,派使臣去接他,他辭不肯就?!肚f子》今存33篇,分為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學者們認為,內篇基本上出自莊子之手,外篇、雜篇則出自莊子弟子及其后學。莊子哲學的主要精神旨趣體現在內篇部分,外篇和雜篇則可視為對內篇的補充和解釋。(有學者認為,外篇和雜篇基本上可以視為對《老子》的解釋和發揮)就文章風格來看,內篇的文章神奇玄妙,汪洋恣肆,不可捉摸,神秘又浪漫,常給人目不暇接而又美不勝收之感,外篇和雜篇的文章則顯得平實、明晰得多,其藝術美感也大為減弱了。
《莊子》中最高的哲學范疇也是“道”?!暗馈睙o形,可以用心去體認,而不可以看見;它是天地之母,無所不在,終古長存,萬物萬眾都應該以它為宗,以它為師??偟膩砜矗肚f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性質相近?!肚f子》里沒有花很多筆墨描述和闡釋“道”,而著意描述得“道”后的表現。其表現是:“游乎四海之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求為世所用,毫不留心于人間事務;于事物沒有好惡之分,齊同萬物,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進而則連天下萬物與自己一并忘掉;不樂生惡死,不以夭壽貧富榮辱為意,隨順自然。得“道”后的境界可以“逍遙游”名之,請看下面這段富有詩意的描述: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游》)
這段描述似實而虛?!按髽洹惫倘皇强梢娍筛械木唧w事物,“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又在何處?它們在這里其實是指無拘無束的虛無世界。只有在這里,才可以優哉游哉,“無為”,“無所可用”,而沒有東西能夠傷害到。《莊子》中還描繪了一些得“道”的“至人”“真人”“神人”形象。他們水淹不死,火燒不著,騰云駕霧,如神仙一般。不過,在《莊子》哲學里,他們不是神仙,只是物我兩忘,泯滅生死界限,精神無限自由,進入到“逍遙游”境界而已。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中最富創見、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對于如何評價“逍遙游”,學者們的意見大致可分為兩端:一種是它看似美好玄妙,不過只是心的無窮游而已,絲毫不能解決現實困境,對社會也無任何益處,在精神上只能起自我麻痹、自我陶醉的作用;一種是它要求個人從種種局限和利害關系的束縛中超脫出來,以宏闊、超然、非功利的眼光看待人生實際事務及社會現實,心靈由此獲得一定的自由和解放,精神境界由此得以提升。
內容理解
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為了使孔子所說的“仁”更易理解,把孔子分開來說的“仁”與“義”合并為“仁義”一詞,并加以闡揚。在《論語》里,關于“義”的闡說不多,不過它也是成就“仁”的一個重要的要素或者說方面。請看下面兩則語錄: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靈公》)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保ā独锶省罚?br/>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br/>可知,“義”指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什么事,它和“利”是一對矛盾的概念。“義以為質”,“質”是質干、根基的意思,而這里的“君子”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具備“仁”的人,所以說“義”之于“仁”極為重要?!睹献印防飳Α叭省薄傲x”的解說有新的發揮,即: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
大意是人心應該居于“仁”,人的行事則應該以“義”為準,也即是說蘊蓄在內為“仁”,而發之于外則為“義”。那么看一個人是否具備“仁”,只要看他的行為是否合乎“義”就行了。這樣,就把孔子所說的“仁”的內涵和要求簡明化了。
在課文里,孟子高舉“仁義”的大旗,痛痛快快地將梁惠王“利”的話頭攔了回去,然后具體陳說“利”字當頭的危害,再輕輕點出“仁義”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應該講求“仁義”,而舍棄“利”。
這則文段頗有雄辯滔滔的氣勢,在語言形式上有兩個特點:
其一,善于鋪排。梁惠王只是問“有以利吾國”,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級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會只關心什么對他們有利,排出三個大同而小異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點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覺得只這樣說還不夠清楚,也不足以震動人心,就又用兩個結構相同的復句具體說明“上下交爭利”的可怕后果,兩個復句在意思上也有遞進的關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飭的排比句式構成,排比項之間在意思上又緊密相聯,讀起來不容間歇,斬截痛快。
其二,講究章法。針對梁惠王對“利”的關心,孟子首先用“仁義”當頭攔住;中間先指出舉國上下只知道追求“利”會使國家有危險,再具體陳說危險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說足說透。所以,接下來的兩個排比句雖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輕輕點出“仁義”的好處,但很具有說服人的效果,一瀉千里之勢至此結住,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最后用和開頭類似的話結束,起到首尾呼應、強化主旨的效果。
在孔子、孟子看來,只顧追求“利”會使人忽略了對道德的完善和培養,使行動失去合宜的準繩。在春秋戰國之際,國君失國、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亂的事情屢見不鮮,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歸根結底是出于對永不滿足的私利的追求?!袄睂τ谌说恼T惑是巨大的,《史記·貨殖列傳》里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在今天,我們完全可以將“利”理解得寬泛一些:個人的“利”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對社會是有益的;國家所追求的“利”也應該符合人民大眾的“利”,這樣也就是為人民大眾謀福祉。不過,在如今市場經濟大潮中,“利”在人們心目中,多指物質利益而言,不少人沉迷于對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的追求,與此同時忽略了精神層面的需求,也忽略了道德品質的完善,這樣,他們雖然獲取了大量財富,但精神空虛,甚至唯利是圖,損人利己。在這種形勢下,也有必要汲取孟子對“利”的理性認識,引導社會對“利”形成較為正確的認識,并用適合新形勢需要的道德規范和法制觀念來對人們追求“利”的行為加以約束。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HYPERLINK "http://baike./image/8a95ad1cd6210cbf87d6b6f2" \t "_blank"
中文名: 孟軻
別名: 孟子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鄒(今山東鄒縣)
出生日期: 公元前37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89年
職業:學者,思想家主要成就: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代表作品:《孟子》所處時代:戰國
孟子語錄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因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于統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于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ò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 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21)魚,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義(真理、信仰、正義,有益大眾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 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孟子曰:水性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譯文】 孟子說:“水性是不分東西方向的,難道它也不分上下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勢所必然)。人沒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一樣。現在論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躍,它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這實在是外力使然??!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這種違背他善良本性的行為,跟讓水違背它向低處流的行為,本質是一樣的?!?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上天給予的時運比不上地理上的優勢,地理上的優勢比不上人們團結合作。  ?。?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3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譯文】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時的戰機,然而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   
(31)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譯文】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鎧甲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多,棄城而逃,這便是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际钦f,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薄安蝗倘酥摹笔且环N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怼洞髮W》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边@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源于《孟子》的成語
《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后人引用,并逐漸化為成語。   
不遠千里《梁惠王上》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   明察秋毫《梁惠王上》   緣木求魚《梁惠王上》   妻離子散《梁惠王下》    匹夫之勇《梁惠王下》   揠苗助長《公孫丑上》   事半功倍《公孫丑上》   出類拔萃《公孫丑上》   
與人為善《公孫丑上》   彼一時,此一時 或作(此一時,彼一時)《公孫丑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孫丑下》   專心致志《告子上》   一暴十寒《告子上》   舍生取義《告子上》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6張PPT)
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一課時
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后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并尊其為“亞圣”。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 的經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孟子》和
合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儒家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孟子
知識目標:
1、把握文言現象。2、認識歸納法。
能力目標
1、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 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3、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情感目標
感受先賢在困境中奮起的精神,
舜發于畎畝之中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行拂亂其所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朗讀,給下列紅字注音:
(quǎn)
(yuè)
(gé)
(f ú)
(bì)
(z ēn g)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
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被任用
被舉用
獄官
市場
概括本段內容,并思考這些人又什么共同點。
列舉六個古代名人的事例,指出他們都出身貧賤,但經受磨難后,終成大事。
舜發于畎畝之中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 。
管夷吾舉于士
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
孫叔敖舉于海
圖為孫叔敖除去兩頭蛇的傳說
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
百里奚舉于市
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
拂亂其所為, 所以 動心 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這樣的人
使……痛苦
使……勞累
使……饑餓
使……受貧困
使……顛倒錯亂
使……驚動
使……堅

同“增”,增加
用這些辦法
概括本段的內容,論述了
困境造就人才
為下文推出的道理提供事實依據——歸納法
思考:兩段之間有何關系
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
2、請搜集困境中成才的事例和困境使人成才的名言。
作業
1、復習前兩段的內容,注意重要的詞語和句子。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__________,中心論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闡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觀。
2、給下面的加點字注音。
   畎畝(?。「嫡f(?。∧z鬲(?。》曳魇浚?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入則無法家拂士 __________。 困于心衡于慮___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
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
所以動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發于畎畝之中( )管夷吾舉于士( )
百里奚舉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過( )
5、翻譯句子:
(1)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應
B.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國恒亡 則有去國懷鄉
7、本文作者認為國家長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用課文詞語回答)
8、開篇列舉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

9、孟子在選文第①段中以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告訴人們:__________。請寫出與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現在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舉例談談。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論文
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實”而“活”
中山市沙溪中學 李潔妤
  文言文教學自有它的特殊性,不像現代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那樣,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特長,而常常囿于“傳統”,講究字字落實,講究“信、達、雅”,加上學生認知、經驗、興趣、個性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一“實”則“薨”,一“活”則“空”,使教師步履維艱,難以顯著創新發展,甚至陷入誤區,不能自拔。
一、文言文教學誤區舉析
  1、“字字落實”異化為“滿堂灌輸”:
  有個比喻,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這句話是很成問題的,里面有多少“尊重”、“平等”、“人文關懷”呢?略加分析,便知劣根:教師,作為辛勤的“主宰者”,澆什么水、澆多少水、用什么方法澆水、什么時機澆水,全自己說了算;學生,卻是“草”,好一點的是“花”“木”,沒有思想,沒有口舌,沒有行動,只能被動承受“滋潤”,至于以后能否“成材”“結果”,聽“園丁”由命,少有自主發展權。
  我們常常發現,文言文筆記,學生是最認真的,字里行間,密密麻麻?!扒迫?,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卻并非朱自清筆下的小草,郁郁蔥蔥,生機盎然,而是蠅頭小字,“黑云翻墨未遮山”,機械操作,重復累贅,全無疑難重點,了無歸納提練,更無拓展遷移,結果教師累,口干舌燥,喉冒青煙,學生累,頭昏腦漲,眼冒金星,全“不識廬山真面目”,一課下來,所獲甚少。
  2、“冰冷解剖”而排斥“體驗感悟”:
  錢夢龍老師早已有過一比,那種機械、呆滯、枯燥的條分縷析,像是一把冰冷的手術刀,把原本富有生命的課文,當成了一具具“尸體”,進行著冷漠的“解剖”。此種現象,在文言文教學中尤其常見,實與“滿堂灌”一脈相承。有些教師把文言文的教學目標理解為單一的、片面的,即僅僅著眼于字、詞、句。說到字詞,則四大“詞法”: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說到句,則三大“句法”:省略句、倒裝句、判斷句。頭頭是道,不亦樂乎。
  不是說這些不用講。初中生必須掌握的基本詞法、句法要講,而且必須講清楚,講明白,這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之一,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目標。《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對文言文閱讀,要“考察他們(學生)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更要形成一種基本語感,學生一看到類似的詞句,馬上產生“噢──似曾相識燕歸來”本能反應。關鍵在于,我們教師不能兩只眼窟窿光盯著這些,“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見“森林”中豐富的生命現象,忘卻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忘卻了正確評價文章,忘卻了語言表達,更忘卻了蘊含著的豐富的民族的、人文的、傳統的精神。有這么一句話,“讀新書,知做事;讀老書,知做人”,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
 ?。?、“渙散刻板”又導致“隨意僵化”:
  眾所周知,哪個老師開課,一般比較回避文言文。為什么?不就是誤認為文言文課堂教學最缺乏創新因素,不好處理,容易上“砸”,給別人造成不好的印象?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
  目前,就教學方法而言,一般存在兩種狀態。其一,對自己放任自流,雖然也備了課,一到課堂,卻又“從流漂蕩,任意東西”,說到哪里算哪里。平時與老師閑聊,往往能聽到這樣的話:“本來打算講兩節課的,時間來不及,只講了一節多一點。”“規定上兩課時,我上了三課時還感吃力?!崩蠋煻几械健俺粤Α?,學生能“輕松”得起來?能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嗎?
  其二,教學流程機械、刻板,缺少創意;不重視文章自身的內在特點,用同一種模式組織教學,或同一種方法貫穿首尾。教師一講到底,一灌到底;學生一聽到底,一記到底。課堂缺少師生互動,缺少活動體驗,缺少探索研究,缺少疏密張弛,似乎學生只需記憶就行了。學生思維束縛了,體驗喪失了,生命力涸竭了,創造力遏止了。“朱門酒肉臭”,傳統文化名篇不幸淪為了“殘羹冷炙”。
  其實,人教版所選的文言文,已經關注了可讀性,如《夸父逐日》、《〈世說新語〉兩則》、《與朱元思書》《三峽》《記承天寺夜游》《核舟記》《桃花源記》等,有散文、詩詞曲、游記、神話、傳說、人物軼事、書信、說明文、小品文等,文體紛呈,思想感情各異。這些淺顯的文言文,學生在閱讀上不會和對現代文的理解有什么很大差距,從而為我們能夠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前提條件。
二、文言文教學基本理念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嘗試在具體實踐中解決問題,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需要,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誦讀古代詩詞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材料和表現手法,豐富現代語文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豐富文學素養。故此,必須注重字詞句的翻譯理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探究、欣賞、體驗、運用,掌握字詞之用、體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運用文中之法,滲透傳統文化思想教育。
  三、文言文教學策略亂解
  現在,以在桐鄉高級中學舉行的嘉興市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匯報課七年級《兩小兒辯日》為案例,談談自己文言文課堂教學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很不成熟,完全屬于班門弄斧。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爭鳴,共同探索更好的教學策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則幸莫大焉。
 ?。?、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避免“滿堂灌輸”: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薄敖處熓菍W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br/>  針對文言文教學最易走入“以教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這一誤區,我們應該轉變理念,擺正教師角色,以學生為中心,指導他們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閱讀課文,發現問題,尋求策略,找尋結論。教師呢?不必太有顧慮:上課時間來得及嗎?教案上準備的沒講到或者講不完怎么辦?沒經過自己的嘴,這學習牢靠嗎?學生提些古里古怪的問題,會影響教學進度嗎?萬一回答不上學生的提問怎么辦?關鍵是要看: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嗎?能力形成了嗎?人文體驗豐富了嗎?因為,學生的自讀不會是盲目的,而是有針對性的,有著質疑精神的。有人說過:“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主動探究形成結論的過程?!倍?,學生在主動探究、討論過程中,往往會有老師意想不到的新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生成性的,才是富有生命意義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如《兩小兒辯日》,有兩個環節的處理,我就著眼于此。一是新課導入。教師出示多媒體出示圖片,問:“同學們,這里有兩幅圖片,一是早晨的太陽,一是中午的太陽。請大家仔細辯認一下,哪幅圖中的太陽要離地球近?談談你的理由。”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由于導入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體驗,興趣迅速激發,從而為自主學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又須要言不繁,恰到好處,教師馬上轉入正題:“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又是怎樣解說的?”
  其二字詞翻譯。教師先讓學生利用工具書、注釋,通讀課文,理解大意;遇到仍不理解的字詞,圈出來,打上問號。教師觀察學生狀況,待時機合適,讓學生提出疑惑,請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之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針對重點、難點,出示多媒體,進行小組對抗賽,目的是查漏補缺,提示要點,強化鞏固,達成目標。一組提問,另一組回答;依次輪換。有時自然組之間進行,有時男女生之間進行,靈活多樣,活躍氣氛。學生的好勝心上來了,個個爭先恐后,躍躍欲試,幾只話筒前后左右,傳來傳去,活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效果非常好。
  這里,我們看不到教師的“一言堂”“滿堂灌”,有的只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是那樣自然、和諧。解答正確了,報以熱烈掌聲;回答錯誤了,卻是善意的微笑和中肯的辨析。特別是,教師不再是“園丁”,學生不再是“花草”,而都是一個個“人”,一個個富有自主精神的“人”,一個個富有鮮活的生命力的“人”。
 ?。?、引導人文情感走進學生心中──避免“冰冷解剖”:
  我們所用的人教版初中教材,選用的文言文大都為名篇佳作,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精神家園。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于字詞句的詮釋上,也要體現人文情感,并讓人文情感走入學生內心世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成為學生自身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即“生命教育”。譬如《童趣》、《兩小兒辯日》、《夸父逐日》等,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起來,以其盎然的兒童情趣,完全可以作為文言文教學的向導,消除學生可能存在的“怕”文言文的心理誤區,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親和力。記得浙江版的初中教材,初一上學期曾有一篇黃庭堅的《答李幾仲書》,其晦澀難懂,不知嚇壞多少學生的心。
  仍套用《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段話:語文教學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睆倪@一點上說,在文言文教學滲透人文精神培養、熏陶,是我們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
    《兩小兒辯日》中,教師曾設計了這樣三個層次分明的問題:
  ?、拧蓚€小孩的看法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不同?
  ?、啤】鬃邮枪糯氖ト?,他也“不能決”,這說明了什么?
  ?、恰∽x了這篇寓言故事,你有什么啟迪?
  第一問,主要是篩選信息。第二問,主要是探究理解。第三問,主要是遷移升華。其中這“不能決”,實在令人費解。孔子,中國著名大教育家,泰斗級人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千年等一回”的,他怎么會“不能決”?這一問題觸及了文言文的人文情感,不應該敷衍了事。教師讓學生稍加思考,然后組織小組合作,充分發表己見。學生參與熱情高,有思維力度,見解獨到,如:“知識無窮無盡,大學問家也不是什么都能知道的”,“孔子實事求是,不文過飾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時科學技術落后,人們對自然界認知甚少”。
  當時還有一活動,即請三位學生上臺表演,一位扮孔子,兩位扮小孩子。表演前,教師先作一鋪設:請設想一下,“不能決”時,孔子會有怎樣的表情呢?學生有說“慚愧”的,有說“尷尬”的,也有說“內疚”的。這樣,讓學生設身處地,體驗孔子的內心情感,把握好表演內容。三位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舉手投足,引來同學們會心的笑聲,乃至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這樣,在思辯中,在活動中,孔子的窘迫、兩小孩的率真,都滲入學生頭腦,產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鳴。這種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即能具體而深刻地體味到文言教材人文精神的博大精深。
  從教材中深入挖掘人文因素,對教師的自身素養提出了很高要求?!耙览孀拥淖涛叮憔捅仨毾扔H口嘗一嘗?!苯處熌玫浇滩?,必須首先深入鉆研、反思,把握教材的人文內涵,才能很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人文情感來。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在教師的導引下,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研究的學習過程,這個學習過程,明顯帶有學科綜合性的特點,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场⑦\用豐富靈活教學方法──避免“渙散刻板”:
  俗話說:“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币囵B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與能力,教師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情感距離,促使文言文知識技能的類化、內化、遷移。《語文課程標準》同樣指出:要“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努力“溝通課堂內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常規的教學方法較多,而且法之運用,在于綜合,更在于心。“法在于心,得乎其妙”。
  如誦讀法(傳統教學法),培養學生語感,積淀文化因素。教師既要指導朗讀方法,包括句讀、節奏、重音、語氣、語調、語速,更要注意結合理解,以朗讀促記憶,以記憶促理解,以理解促朗讀,周而復始,螺旋式循環上升。
  如貫講法(最為傳統的教學法)。古人說:“講者,講其實惠,初講時用之。貫者,貫其神理,有貫串之意焉?!比~圣陶也說:“因為文言與咱們的口語不一樣”,所以“國文課讀到文言,就得作一番講解的工夫?!碑斎?,講解者不一定非教師不可,學生也何嘗不可以試講?學生先講,教師和同學給他訂正,我以為,恰是一種好方法。
  如歸納法。即教學時,注意上連下掛,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了解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從而形成新知,幫助學生在更高層次上進行自主學習,實現認知、能力的遷移和實際運用。如“之”字用法,錢夢龍老師用“我的領導”四字真言,一言以蔽之,學生好記、好懂、好用。目前各類考試、檢測中,多出現文言文拓展性閱讀,就體現出這樣一種指導思想,實在需要我們教師在這方面下些功夫。
  這里主要講兩種方法:
  其一:比較拓展法:
  比較詞法、句法。如“孔子東游”的“東”,作狀語用,意為“到東方”,屬詞性活用;“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的“去”,是“距離”的意思,與現在的“到,往”屬古今異義;“孰為汝多知乎”的“知”,通“智”,“聰明”的意思,是一通假字。特別是常用的“為”“以”“其”“而”等,一定要加以比較,使之清楚。
  但更要比較思想感情和寫作特點。例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的比較,因同一事而被貶謫,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甘沉淪,昂揚奮進;而歐陽修則表面上娛情山水,“與民同樂”,實則潛藏抑郁衰頹之情。平時備課,教師要非常重視這一點,積極查尋與教材有關的各類素材,作為“教學資料平臺”,分門別類,積累下來,一學期裝訂一大本,隨時調用。
  《兩小兒辯日》中,教師設計了“拓展訓練”這一環節,用多媒體出示文字材料:“昔者共工與顓頊(zhuān xū)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lǎo)塵埃歸焉。”要求學生回答問題:
  ?、拧》g這則短文。
   ⑵ 與課文一樣,這個故事解說了一種什么現象?
  ?、恰∧阏J為這個神話故事與課文,都體現出古人的一種什么精神?
  三個問題,三個不同層面的比較拓展:字詞的、閱讀理解的、感悟的,知識與能力的覆蓋面較全。從學生自主活動的狀況看,因有前面分析探究的基礎,也有比較的橫向關聯,效果十分滿意,目標達成度較高。
  其二,模擬表演法:
  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素質的需要。模擬表演,符合初中學生爭強好勝、自我表現的心理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使能力、智力等各個方面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兩小兒辯日》,人物集中,內容簡明,場景單一,又相對完整,有對話,有神情,并有一定的想像空間,適合學生模擬表演。因此,在初步閱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安排了一場即興模擬表演。一聽此話,果不其然,學生反應強烈,前后左右,“舉起森林一般的手”,讓教師好生為難,不知請哪位學生好。一組表演時,臺下個個屏聲息氣,全神貫注;臺上,如演孔子的學生,摸摸“胡子”,甩甩“長袖”,煞有介事,說明學生已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理解。終了,掌聲雷動。然后教師請學生點評,哪里好,哪里還有缺陷,為什么?目的是加強活動效果,強化人文精神熏陶,提高語文能力。又是“舉起森林一般的手”,更多的學生想上臺表演,限于時間關系,教師只能忍痛割愛。后來還有個小插曲,在討論其他問題時,有個學生又提出要上臺表演,得不到滿足時,一副不肯罷休、痛不欲生的樣子。
  當然,這種模擬表演法,需要注意幾點:不能完全脫離教材,即學即用;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盡量模仿得形象生動,表情到位,自然合理,口齒清晰;要注意師生共同點評,及時升華,不要單純為表演而表演。
  總之,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部分,教師要走出誤區,積極探索,做到“實”而見“效”,“活”而見“妙”。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5 頁 (共 5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設計
中山市沙溪中學 李潔妤
學習內容:人教版九下第五單元第18課
教學設想:本文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應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利用掌握的議論文知識來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現實的教育意義。全文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構非常清晰,富有說服力,可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字詞的障礙,應在預習中解決。學習本文宜以讀為主,以講為輔。學生合作、體驗、探究可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進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2、掌握一些文言實詞。3、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1、把握文言現象。2、認識歸納法。
情感目標:感受先賢在困境中奮起的精神。
學習重點:誦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義。
學習難點:認識歸納法,了解什么是歸納法。
課前預習:
一、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節奏。
二、結合下邊的注釋,基本清楚文章內容。
三、查找文章中所寫六個人的事跡,對六個人有比較詳細的了解。
課堂學習:
一、課前導入
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導入,引出孟子。由學生介紹孟子,然后再補充。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后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并尊其為“亞圣”。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是 的經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南宋朱熹把《孟子》 、 、 合為“四書”,成為此后讀書人的必讀書。
二、出示學習目標(見上文)
三、教學過程
(一)、聽朗讀,正音。
舜發于畎畝之中 quǎn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yuè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gé
行拂亂其所為 f ú
法家拂士 bì
曾益其所不能 z ēn g
(二)、朗讀第一段,學習第一段
1、學習重要詞語。(學生先自己找出來,自己解決,然后大家互相交流)
發 舉 士 市
2、了解課文中提到的六個人物。(學生講故事,如有需要補充一點。)
3、提問:這幾個人又何共同之處?作者列舉這六個人的事情有何用意(與下文的關系)?(提示答案:列舉六個古代名人的事例,指出他們都出身貧賤,但經受磨難后,終成大事。為下文推出的道理提供事實依據——歸納法。歸納法: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 。)
4、再讀第一段,再次感受古代先賢的精神。
(三)、學習第二段。(以學生自學為主,提示重要的詞語、句子。)
1、朗讀第二段。學生自學。
2、提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是人 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3、學生之間互相翻譯,要求準確。
4、概括本段的內容。(論述了 困境造就人才 )。 遭遇了哪些困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談的
課后作業:
1、復習前兩段的內容,注意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2、請搜集困境中成才的事例和困境使人成才的名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3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州市| 富源县| 修文县| 东阿县| 梁山县| 永顺县| 汝城县| 东丽区| 吴江市| 平邑县| 民勤县| 普兰店市| 大足县| 陇西县| 布尔津县| 武穴市| 孝感市| 富锦市| 佛教| 禄丰县| 修武县| 浑源县| 石阡县| 博兴县| 昌吉市| 宝兴县| 涡阳县| 苗栗县| 贵溪市| 额敏县| 南通市| 黄梅县| 富宁县| 都安| 霍林郭勒市| 个旧市| 遵义市| 武冈市| 安达市| 比如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