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松苑中學 李文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短文,積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德育目標: 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是齊家強國得根本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自讀法、[課型、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直接導入: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富有哲理的文言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 確立學習目標:1、反復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2、理解“人和” 的思想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并從中受到教益。三、 簡介作者、作品 1、學生交流積累2、出示孟子、《孟子》知識 3、教師補充: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他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君主要廣施“仁政”。他的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發展和諧社會有其進步意義的。本節課我們就來,理解孟子的思想;感受孟子的文采。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教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注意:讀音 、 停頓、 重音 、 節奏。(學法指導)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時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其雄辯的氣勢。 2、隨師齊讀課文——鞏固、體會3、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議論的中心“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并說明理由。五、理解文意1.明確 翻譯步驟:讀一讀 文章 想一想 意思 看一看 注釋 議一議 難點 說一說 理解 評一評 正誤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重點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質疑。(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理解幾個詞語的活用:環、域、固、威、順,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可作適當點撥)3、請學生質疑、補充4、出示重點字詞、句——交流、并明確。 字詞解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兵革非不堅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翻譯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 朗讀鞏固——男女生分讀七、研讀賞析1、本文的論述就是圍繞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展開的,為了論述這個觀點,文章選用了哪些事例?(小組討論,班上交流 )(以小城得守為例來說明“天時不如地利”)(以高城被棄為例來說明“地利不如人和”)2、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3、第二個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舉完兩個例子后得出什么結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作者為什么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因為“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皆屬“地利”,而“人和”才是決定戰爭勝利的主要條件。)(目的是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 “人和”的實質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目的在于強調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6、齊讀全文,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體會排比、對比、對偶等修辭的表達作用及孟子語言的雄辯性)八、探究討論: 本文主要是談戰爭中的問題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借戰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九、一分鐘試背,引導學生理解記誦。十、結合現實、歷史,請學生再舉一兩個例子證明人和的重要性。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毛澤東說過: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條件。------共產黨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擁有八百萬正規軍的國民黨----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論持久戰》革命戰爭是群眾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戰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事例可大到國家小到集體、個人)十一、推薦書目:《孟子精華》、《孟子說》、《孟子現代讀》。十二、小結十三、布置作業1、聯系實際,談談我國當今政府是如何運用孟子的“仁政”思想來構建當今和諧社會的。(政府為民辦了哪些實事?)2、熟讀并背誦全文。3、 查找有關“人和”的名言警句,抄在筆記本上。結束語:同學們:一節課的學習畢竟有限,但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才剛剛開始,雖然孟子離我們兩千多年,但他的思想卻穿越時空一路伴我們同行。不管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孟子的思想和智慧永遠不會過時,最后讓我們滿懷激情,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這節課吧!板書設計三里、七里 不 勝 天時不如地利還而攻之(攻城為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委而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米粟非不多也(守城為例)結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9張PPT)21世紀教育網精品教學課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學習目標反復誦讀、背誦。理解詞句,把握文意。理解“人和”思想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孟子簡介孟子,名軻, 字子輿 戰國時期儒家大師,被尊稱為“亞圣”。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與孔子合稱“孔孟”《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其文邏輯嚴密而富于辭采。整體感知朗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mp3讀音準確 停頓恰當重音突出 富有節奏整體感知自由朗讀,思考:文章論述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研讀賞析翻譯步驟讀一讀 文章想一想 意思看一看 注釋議一議 難點說一說 理解評一評 正誤重點檢測字詞解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兵革非不堅利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翻譯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外城 )(泛指武器裝備 )(限制 )(舍棄) (這) )(通“叛”:背叛)翻譯句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得到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地理條件,有利于地理條件不如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研讀賞析本文的論述就是圍繞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展開的,為了論述這個觀點,文章選用了哪些事例?在第一個事例中,哪些詞語最能突出“天時不如地利”?研讀賞析三里、七里環而攻之不勝天時不如地利返回第二個事例中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研讀賞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返回研讀賞析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返回請結合歷史和現實,再舉出一個事例,闡述“ 人和”思想的重要性.拓展反思革命戰爭是群眾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革命戰爭.戰爭力量的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孟子說布置作業1、熟讀并背誦全文。2、完成五分鐘練習。3、查找有關“人和”的名言警句,抄在筆記本上。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九年級(下)語文第五單元整體規劃教 學 目 標 課 文 教 學 重 點 課時人文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先秦諸子散文中的主要學派的思想、代表人物及著作,認識古代社會,借古鑒今。 了解《墨子》、《孟子》、《莊子》散文的不同特色。讀懂并了解所選課文中表達的思想觀點及表達方法,掌握文言字、詞、句。 17《公輸》(記敘文) 了解墨子其人及思想。分析本文按事件始末順序記敘的結構特點及比喻、排比說理的方法與作用。掌握文言字詞句(重點是疑問句、賓語前置)。 218《〈孟子〉二章》(議論文) 了解孟子其人及思想。懂得“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理解、分析課文,體會孟子散文以排比句、對句增強氣勢和邏輯力量的特點。 219《魚我所欲也》(議論文) 聯系現實,深入思考,正確理解孟子所說的“義”及“舍生取義”。分析本文從類比著手、逐層深入議論的特點,掌握文中字、詞、句(“莫”“與”)。 220《〈莊子〉故事兩則》(寓言) 理解寓言中“鹓雛”的形象及體現的精神。理解“魚之樂”的精神境界。掌握文言字、詞、句(“安”、“固”)。 2綜合性練習 收集有關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材料,以孔、孟的名言為論點(或論據)寫一篇議論文。 2單元復習 根據大綱,在理解作者觀點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理解、歸納字詞句的含義。 2關于先秦諸子百家: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有“九流十家”之說,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小說家。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其核心理論為“仁”(以“愛”為中心的待人之道)、“禮”(包括制度和為人準則),倡導“德治”、“王道”、“仁政”,強調個人修養。后世把闡述、研究和發展儒家的學說稱為“經學”,其他各家稱為“諸子之學”(子書)。經學著作有“五經”、“六經”、“九經”、“十三經”之說(《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出“道”的概念,倡導“道法自然”,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返樸歸真,無為無求,至莊子又發展為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的相對主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無待”“逍遙游”)。法家以韓非子為代表,提出“法”(建立法律法治)、“術”(權術)、“勢”(君主集權)。墨家以墨子(墨翟)為代表,主張兼愛、非攻、尚同、尚賢、非樂、非命、尊天、節用。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反思課堂“得”“失”松苑中學 李文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著豐富的內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的一篇課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所選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學生認識古代社會,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問題的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疑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今天上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課,借著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次開課中的“得”與“失”。1、教學思路:整節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容構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2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這樣活動就能為文本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3、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運用現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容,、這些都是我覺得自己在設計過程比較合理的,但課堂只有四十五分鐘,想面面俱到確實很難,通過上這節課,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失”。1、因為第一次上這個班級,師生默契不夠。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此外,學生不會提問題,使得氣氛略現沉悶,所以課前彼此間有些拘束。2、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著一節課的質量。因而,在課堂開始時導語設計很關鍵。在上課時我說:“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繼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師出現了。大家說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張呢?”我接著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3、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本,時間上有點趕。4、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后做效果會更好。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于調節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養成。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培養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文化積累,積淀傳統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課堂設計必定會綻放異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2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分鐘)練習設計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①環而攻之而不勝 ( ) ②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正確的道理 B.統治的方法 C.“地利”與“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國之道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④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論。答案:1.①卻、可是②這③護城河④放棄 2.①震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器裝備的精良。(或“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②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親屬朋友都背叛他。(把“親戚”譯成“內親外戚”亦可) 3.D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老師.flv 反思.doc 教案.doc 整體規劃.doc 練習.doc 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