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0月月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九上·余杭月考)繪制歷史示意圖有助于從整體上理解歷史。下面的示意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凡爾賽體系下蘊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D.兩極格局下的對抗和沖突2.(2019九上·蕭山月考)“一個極端殘暴腐敗透頂的帝國(奧匈帝國)為了在歐洲爭奪霸權,就憑借武力奴役另一個弱小但倔強的民族,并驅使其成員參加一場由于分贓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殺。”這表明了這場“大屠殺”是( )A.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B.地區性經濟利益沖突C.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D.種族間矛盾激化的結果3.(2021九上·余杭月考)歷史事件發生之后,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下列事實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國際新秩序得到了重建 ②戰勝國的訴求得到了滿足③德國等戰敗國的實力下降 ④造成了大量人財物的損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1九上·余杭月考)對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鎮南關起義 B.武昌起義 C.皖浙起義 D.黃花崗起義5.(2021九上·余杭月考)1912年9月,孫中山發表演說指出“辛亥之前國民意識模糊,老百姓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國民意識里有了‘中國人’的概念。”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C.結束了封建制度 D.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6.(2021九上·余杭月考)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讓人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引發對歷史的思考。下列說法與下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B.領導者是孫中山C.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7.(2020九上·上虞期末)下圖是某史書第二十章的目錄。下列選項中最合適做該章標題的是( )A.走向共和 B.軍閥割據 C.君主立憲 D.國家統一8.(2021九上·余杭月考)《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應該出現在( )A.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D.紅軍長征時期9.(2021九上·余杭月考)英國《泰晤士報》某日報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該報道評論了( )A.洋務運動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影響C.戊戌變法的內容 D.五四運動的成果10.(2021九上·余杭月考)魯迅曾說,“(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里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材料反映的實質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夠徹底 B.沒有喚醒民眾C.沒有推翻封建君主專制 D.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11.(2021九上·余杭月考)“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內容。此處“民賊”指的是( )A.溥儀 B.段祺瑞 C.張作霖 D.袁世凱12.(2021九上·余杭月考)據某地方志記載,民國時期某城市“舊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過十之二三”。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傳統的婚姻觀念仍為多數人所堅持 ②舊式婚姻因為簡便節約更為流行③大部分國人的思想觀念仍有待改變 ④婚姻習俗的新舊變遷有一個過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13.(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許多國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世界取得了暫時的和平。戰后的世界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們在不斷地思考……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做出了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重大決策。——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本《歷史》選修3(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列強爭奪的焦點在哪里?它成為焦點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中“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主要通過哪些會議作出了重大決策?由這些重大決策所構建的新的世界格局是什么?14.(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摘自《民報 發刊詞》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改寫為“囻”。——宋軍《申報的興衰》(1)據材料一,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2)材料二中“1912年元旦的《申報》”慶祝什么?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政治發展趨勢?15.(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孫中山回憶說: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而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二:(革命后)……報紙以監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評說政府官員,乃至公開斥責大總統。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1921年大中小學生總數超過1911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增加得更多。——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三:孫中山晚年頗為深刻地認識到,“建立共和,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團結人心,糾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即知識階級亦鮮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許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處,反而希望滿清復辟”……“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董方奎《評孫中山晚年政體思想的飛躍》(1)據材料一概括國內輿論對待革命的態度變化。(2)據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3)據材料三,歸納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觀察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圖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分別是由德、奧、意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矛盾日益加深,大戰一觸即發,示意圖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可以借助題干示意圖學習,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2.【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解讀題干可知,這表明了這場“在歐洲”的“大屠殺”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主要力量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參戰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即瓜分世界,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性質的理解。3.【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戰勝國在法國召開了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上拒絕了中國代表團的正當提議,并把中國的青島轉讓給日本,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遭到了重大失敗。②戰勝國的訴求得到了滿足說法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4.【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七十二健兒”“愁看秋雨濕黃花”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于廣州紅花崗。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ABC三項與題干中對聯反映的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黃花崗起義是題干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花崗起義,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5.【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促進了國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據“辛亥之前國民意識模糊,老百姓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國民意識里有了‘中國人’的概念。”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與識記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6.【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漫畫可知,此事件與孫中山有關,是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BD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都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要求具備正確解讀圖片信息及知識的識記能力。7.【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武昌起義,起義勝利后,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故標題為走向共和,而不是君主立憲。A項走向共和最合適做該章標題的,符合題意;BCD三項和該章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一個章節的標題必須對該章節的各個部分起到概括作用。8.【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依據“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其他軍閥控制著多個省份。各派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彼此間不斷地混戰,使中國陷入災難中。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題干時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割據,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據“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報道評論了辛亥革命的影響。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的影響是題干報道評論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0.【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據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里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實質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A項反封建不夠徹底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實質,符合題意;BD兩項所述是對于題干主旨誤讀,不符合題意;C項沒有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答案】D【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袁世凱的復辟活動,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掀起了護國運動。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袁世凱是題干中“民賊”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護國運動的相關內容。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12.【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舊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過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習俗雖已發生變化,但舊式婚姻禮儀仍占主導地位,題干并未反映出舊式婚姻“簡便節約”的特點,而且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故②舊式婚姻因為簡便節約更為流行理解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學生具備解讀題干并運用所學分析史實的能力。13.【答案】(1)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在歐洲列強的角逐中,巴爾干成為當時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成為列強爭奪的重點。這主要是因為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據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許多國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世界取得了暫時的和平”及所學知識可知,“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主要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成了戰后的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9年,一戰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召開巴黎和會,協約國集團分別和德國及其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打破了這一體系。故答案為:(1)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熟悉教材內容并能靈活運用。14.【答案】(1)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或慶祝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發展趨勢。【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外邦逼之,民族、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依據材料“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 ‘國’ 改寫為‘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第二小問趨勢,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映了中國開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故答案為:(1)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或慶祝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發展趨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5.【答案】(1)變化:由反對到接受(或由恐懼到支持)。(2)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可見國內輿論反對革命;據材料一”而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可見國內輿論接受革命。(2)據材料二“(革命后)……報紙以監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評說政府官員,乃至公開斥責大總統。”可見辛亥革命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據材料二“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1921年大中小學生總數超過1911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增加得更多” 可見辛亥革命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即知識階級亦鮮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許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處,反而希望滿清復辟”可見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受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根據材料三“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可見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故答案為:(1)變化:由反對到接受(或由恐懼到支持)。(2)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國內輿論對待革命的態度變化、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0月月考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九上·余杭月考)繪制歷史示意圖有助于從整體上理解歷史。下面的示意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A.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凡爾賽體系下蘊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過 D.兩極格局下的對抗和沖突【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觀察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圖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分別是由德、奧、意組成的三國同盟和由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矛盾日益加深,大戰一觸即發,示意圖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A項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可以借助題干示意圖學習,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示意圖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重大事件以及影響。2.(2019九上·蕭山月考)“一個極端殘暴腐敗透頂的帝國(奧匈帝國)為了在歐洲爭奪霸權,就憑借武力奴役另一個弱小但倔強的民族,并驅使其成員參加一場由于分贓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殺。”這表明了這場“大屠殺”是( )A.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B.地區性經濟利益沖突C.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D.種族間矛盾激化的結果【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解讀題干可知,這表明了這場“在歐洲”的“大屠殺”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交戰主要力量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它們參戰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即瓜分世界,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性質的理解。3.(2021九上·余杭月考)歷史事件發生之后,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下列事實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國際新秩序得到了重建 ②戰勝國的訴求得到了滿足③德國等戰敗國的實力下降 ④造成了大量人財物的損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戰勝國在法國召開了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上拒絕了中國代表團的正當提議,并把中國的青島轉讓給日本,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遭到了重大失敗。②戰勝國的訴求得到了滿足說法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說法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組合選擇題一般排除一個錯誤內容即可獲取正確答案,部分題目需要經過兩次排除,但有一小部分題目所有內容都正確。4.(2021九上·余杭月考)對聯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對聯“七十二健兒,酣戰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鎮南關起義 B.武昌起義 C.皖浙起義 D.黃花崗起義【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七十二健兒”“愁看秋雨濕黃花”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于廣州紅花崗。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ABC三項與題干中對聯反映的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黃花崗起義是題干對聯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黃花崗起義,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5.(2021九上·余杭月考)1912年9月,孫中山發表演說指出“辛亥之前國民意識模糊,老百姓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國民意識里有了‘中國人’的概念。”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C.結束了封建制度 D.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促進了國民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據“辛亥之前國民意識模糊,老百姓對外聲稱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國民意識里有了‘中國人’的概念。”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與識記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6.(2021九上·余杭月考)歷史漫畫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詮釋歷史,讓人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引發對歷史的思考。下列說法與下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的是( )A.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B.領導者是孫中山C.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題干漫畫可知,此事件與孫中山有關,是孫中山的辛亥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ABD三項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都相符,不符合題意;C項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題干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不相符,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要求具備正確解讀圖片信息及知識的識記能力。7.(2020九上·上虞期末)下圖是某史書第二十章的目錄。下列選項中最合適做該章標題的是( )A.走向共和 B.軍閥割據 C.君主立憲 D.國家統一【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孫中山領導了武昌起義,起義勝利后,1912年1月1日,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故標題為走向共和,而不是君主立憲。A項走向共和最合適做該章標題的,符合題意;BCD三項和該章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一個章節的標題必須對該章節的各個部分起到概括作用。8.(2021九上·余杭月考)《申報》“時評”欄目曾評述:“今之時局,略似春秋戰國時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對于各省,猶東周之對于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這一時局應該出現在( )A.八國聯軍侵華時期 B.辛亥革命時期C.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D.紅軍長征時期【答案】C【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依據“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猶諸侯相侵伐也”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局出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其他軍閥控制著多個省份。各派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彼此間不斷地混戰,使中國陷入災難中。ABD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題干時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割據,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9.(2021九上·余杭月考)英國《泰晤士報》某日報道:“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該報道評論了( )A.洋務運動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影響C.戊戌變法的內容 D.五四運動的成果【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據“天子已退位,清朝統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及所學知識可知,該報道評論了辛亥革命的影響。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辛亥革命的影響是題干報道評論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0.(2021九上·余杭月考)魯迅曾說,“(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里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材料反映的實質是辛亥革命( )A.反封建不夠徹底 B.沒有喚醒民眾C.沒有推翻封建君主專制 D.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據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滿眼都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里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實質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徹底。A項反封建不夠徹底是題干材料反映的實質,符合題意;BD兩項所述是對于題干主旨誤讀,不符合題意;C項沒有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11.(2021九上·余杭月考)“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內容。此處“民賊”指的是( )A.溥儀 B.段祺瑞 C.張作霖 D.袁世凱【答案】D【知識點】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年末,袁世凱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袁世凱的復辟活動,舉國嘩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掀起了護國運動。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袁世凱是題干中“民賊”所指的對象,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護國運動的相關內容。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12.(2021九上·余杭月考)據某地方志記載,民國時期某城市“舊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過十之二三”。對此,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傳統的婚姻觀念仍為多數人所堅持 ②舊式婚姻因為簡便節約更為流行③大部分國人的思想觀念仍有待改變 ④婚姻習俗的新舊變遷有一個過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舊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過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習俗雖已發生變化,但舊式婚姻禮儀仍占主導地位,題干并未反映出舊式婚姻“簡便節約”的特點,而且這一說法不符合史實。故②舊式婚姻因為簡便節約更為流行理解錯誤,排除含②的選項。C項①③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要求學生具備解讀題干并運用所學分析史實的能力。二、非選擇題13.(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許多國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世界取得了暫時的和平。戰后的世界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們在不斷地思考……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做出了影響整個人類社會的重大決策。——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本《歷史》選修3(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列強爭奪的焦點在哪里?它成為焦點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中“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主要通過哪些會議作出了重大決策?由這些重大決策所構建的新的世界格局是什么?【答案】(1)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1)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在歐洲列強的角逐中,巴爾干成為當時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對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成為列強爭奪的重點。這主要是因為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據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許多國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世界取得了暫時的和平”及所學知識可知,“那些主導著世界發展方向的國家”主要通過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作出的“重大決策”構建成了戰后的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19年,一戰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召開巴黎和會,協約國集團分別和德國及其盟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華盛頓會議是凡爾賽會議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徹底打破了這一體系。故答案為:(1)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2)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熟悉教材內容并能靈活運用。14.(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摘自《民報 發刊詞》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國”改寫為“囻”。——宋軍《申報的興衰》(1)據材料一,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2)材料二中“1912年元旦的《申報》”慶祝什么?這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政治發展趨勢?【答案】(1)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或慶祝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發展趨勢。【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外邦逼之,民族、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說明當時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是: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依據材料“1912年元旦的《申報》以顯著地位刊登慶祝標語和祝詞。標語字把民國的 ‘國’ 改寫為‘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華民國成立。第二小問趨勢,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3月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反映了中國開始從專制走向民主的發展趨勢。故答案為:(1)君主專制統治根深蒂固;清政府的腐敗統治;西方列強的侵略。(2)慶祝中華民國成立(或慶祝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從君主專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發展趨勢。【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解讀材料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15.(2021九上·余杭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孫中山回憶說: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而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二:(革命后)……報紙以監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評說政府官員,乃至公開斥責大總統。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1921年大中小學生總數超過1911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增加得更多。——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材料三:孫中山晚年頗為深刻地認識到,“建立共和,民權何由而發達?則從團結人心,糾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即知識階級亦鮮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許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處,反而希望滿清復辟”……“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董方奎《評孫中山晚年政體思想的飛躍》(1)據材料一概括國內輿論對待革命的態度變化。(2)據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3)據材料三,歸納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變化:由反對到接受(或由恐懼到支持)。(2)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舉國輿論莫不目予輩為亂臣賊子、大逆不道,咒詛謾罵之聲,不絕于耳’”可見國內輿論反對革命;據材料一”而忠州起義失敗后,’則鮮聞一般人之惡聲相加,有識之士且多為吾人扼腕嘆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較,差如天淵’”可見國內輿論接受革命。(2)據材料二“(革命后)……報紙以監督政府為己任,議論時政得失,評說政府官員,乃至公開斥責大總統。”可見辛亥革命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據材料二“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1921年大中小學生總數超過1911年的一倍,其中女學生增加得更多” 可見辛亥革命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為何物,即知識階級亦鮮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許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處,反而希望滿清復辟”可見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受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根據材料三“至于歐美的風土人情和中國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如果不管自己的風土人情是怎么樣,便像學外國的機器一樣,把外國管理社會的政治硬搬進來,那便是大錯”可見孫中山認為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是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故答案為:(1)變化:由反對到接受(或由恐懼到支持)。(2)促進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民主共和思想沒有深入人心,缺乏對共和思想的認識;封建專制思想的束縛;國民素質較低;缺乏對國情的正確認識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國內輿論對待革命的態度變化、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中國民主共和政體失敗的原因等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學生具備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0月月考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0月月考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