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
…………○…………外…………○…………裝…………○…………訂…………○…………線…………○…………
) (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 (
…………○…………內…………○…………裝…………○…………訂…………○…………線…………○…………
)
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20七上·溫州期末)文物會“說話”,圖3可推導出的信息有( )
圖3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
①河姆渡人已經開始馴養豬
②黃河流域的制陶技術高超
③當地居民開始了定居生活
④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考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①③符合題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故②黃河流域的制陶技術高超不能從圖3推導出;④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無法從圖3推導出。
D項①③從圖3可推導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狀況。
2.(2020七上·溫州期末)《三字經》中有言,“夏傳子,家天下”,這一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 )
A. 開創了王位世襲制 B. 周武王建立周朝
C. 戰國后期紛爭不斷 D. 炎、黃部落聯合
【答案】 A
【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約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至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項開創了王位世襲制是題干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變化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理解世襲制確立的相關歷史史實。
3.(2020七上·溫州期末)韓非子認為,“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提出這一觀點的歷史背景是( )
A.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農業發展
B. 中原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出現大規模交融
C. 王室衰微,諸侯國各自為政,競相稱霸
D. 儒家學派“仁”的思想已被諸侯們采納
【答案】 C
【考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大意是說:因此諸侯強大是天子的禍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敗。……萬事萬物中,沒有比君身更高貴、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強大、比君權更隆盛的。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ABD三項都不是提出題干觀點的歷史背景,不符合題意;
C項王室衰微,諸侯國各自為政,競相稱霸是提出題干觀點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題干材料的理解,結合所學進行思考即可。
4.(2020七上·溫州期末)地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工具。下圖(圖4)所展示的歷史場景是( )
圖4某一歷史場景示意圖
A. 黃巾起義 B. 淝水之戰 C. “楚漢之爭” D. 陳勝、吳廣起義
【答案】 D
【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中的“大澤鄉”“陳”等信息,聯系所學,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ABC三項和題干圖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陳勝、吳廣起義是題干圖(圖4)所展示的歷史場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及學生的識圖能力。理解與識記陳勝和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
5.(2020七上·溫州期末)《傷寒雜病論》一書序言寫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其作者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 )
A. 華佗 B. 張仲景 C. 賈思勰 D. 祖沖之
【答案】 B
【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仲景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知道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圣”。
(2020七上·溫州期末)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混亂的過渡,又是一個思想勃發、社會發展的階段。回答問題。
6.如下圖,A處所示的時代是( )
圖5中國古代年代尺(部分)
A. 戰國七雄 B. 新朝 C. 十六國 D. 前秦
7.有學者認為,南北朝時期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能夠印證這些觀點的史實有( )
①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②受戰亂影響,西晉時期出現北人南遷的高潮
③漢光武帝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漢化措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6C
7D
【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效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抓住題干關鍵信息,可使用排除法。
6.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十六國是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的五胡在中國北方范圍內相繼建立的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故北方這一時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
A三項和A處所示的時代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十六國是A處所示的時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7.根據題干中的“南北朝時期”,聯系所學,曹操和漢光武都生活在東漢時期,故①③不符合題意。
D項②④能夠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2020七上·溫州期末)圖6為溫州市某區域地圖,據此回答問題。
8.“溫州客運中心”位于“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的( )
A. 東北方向 B. 東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9.地圖并不是天然之物,總是有意識地表達制圖者的傾向。上述地圖更傾向表現城市的( )
A. 休閑娛樂功能 B. 文教科技功能
C. 經濟貿易功能 D. 農業產業功能
【答案】 8C
9A
【考點】方向,選擇合適的地圖
【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
8.據圖分析,本圖采用一般定向法,以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為參照物建立方向坐標 ,“溫州客運中心”位于“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的西南方向。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9.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上述地圖更傾向表現城市的休閑娛樂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2020七上·溫州期末)地圖,據此回答問題。
圖7亞洲某區域地圖
10.A處海域是( )
A. 孟加拉灣 B. 加勒比海 C. 地中海 D. 南海
11.此區域的人文特色是( )
A. 多高原、沙漠,石油豐富 B. 白色人種是當地主要人種
C. 英語是當地主要官方語言 D. 經濟發達,多為發達國家
【答案】 10C
11B
【考點】中東石油寶庫
【解析】【點評】西亞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號稱三洲五海兩大洋之地,連接亞歐非三洲、溝通印度洋與大西洋,為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所環繞,是歐洲到非洲、亞洲等地的捷徑所經之地.另外,從資源能源角度說,西亞地區尤其是波斯灣沿岸地區,石油的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應地.
10.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處海域是地中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區域反映亞洲西部西亞地區,此區域的人文特色是白色人種是當地主要人種。多高原、沙漠,石油豐富,不是人文特色。英語是當地主要官方語言,說法錯誤,應該是阿拉伯語。經濟發達,多為發達國家,錯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12.(2020七上·溫州期末)甲地出現多個居民點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不能從圖8中推導出的因素是( )
圖8某區域地圖
A. 雨熱同期,適宜發展農業 B. 地勢平坦,適合村落分布
C. 處在河流交匯處,水源豐富 D. 土壤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長
【答案】 A
【考點】地形圖的判讀,鄉村聚落
【解析】【分析】圖中給出的信息可知,甲地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開闊。位于兩河交匯處,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作物生長,農業發達。甲地出現多個居民點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不能從圖中推導出的因素是雨熱同期,適宜發展農業。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該題以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為切入點,考查的是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判讀方法。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和延伸方向、數值大小,可判斷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二、非選擇題
13.(2020七上·溫州期末)閱讀世界輪廓圖及其他圖表,回答問題。
(1)印度洋所屬水域是圖9中的 (填文字序號),其與太平洋溝通的狹窄水道是 。
(2)圖10所示的圖表最接近 (填數字序號)區域的氣候類型,其特征是 。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區域包括圖9中的 和 (填數字序號)。
(4)影響人口分布的要素有哪些?列舉(兩項)并加以說明。
【答案】 (1)乙;馬六甲海峽
(2)①;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降水較為均勻
(3)①;②
(4)地形地勢: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的平原適宜人口集中分布;氣候條件:四季分明且 降水豐富的溫帶氣候適合居住;河流湖泊:能夠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水。 還可以從土壤、自然災害等角度進行分析。
【考點】大洲和大洋,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世界人口密集區和稀疏區
【解析】【分析】(1)、印度洋所屬水域是圖9中的乙,其與太平洋溝通的狹窄水道是馬六甲海峽。
(2)、根據圖10所示的圖表分析可知,該圖指示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類型,與區域中最接近①(填數字序號)區域的氣候類型相同,其特征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降水較為均勻。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區域包括圖9中的1和2(填數字序號)。
(4)、影響人口分布的要素有地形地勢: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的平原適宜人口集中分布;氣候條件:四季分明且 降水豐富的溫帶氣候適合居住;河流湖泊:能夠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水。 還可以從土壤、自然災害等角度進行分析。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4.(2020七上·溫州期末)讀材料,回答問題。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中的歷史記載,成為國家盛衰、民族發展的重要見證。
【材料一】
俘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摘編自《資治通鑒·周紀》
【材料二】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次年四月,(孝景皇帝)大赦天下,五月,復收民田半租,三十而稅一。
——摘編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三】
時并州饑饉,數為胡寇所掠,郡縣莫能自保。州將……使民萬馀人,悉就谷冀州,號為“乞活”,所馀之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至晉陽,府寺焚毀,邑野蕭條……
——摘編自《資治通鑒·晉紀》
(1)概括【材料一】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并指出相對應的歷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記載體現了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國理念?指出上述舉措的影響。
(3)【材料三】中描繪了西晉初年哪些場景?結合所學指出導致這些歷史現象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提煉其中蘊含的歷史啟示。
【答案】 (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 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
(2)道家。使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庫存充盈;使漢 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局勢逐漸穩定。
(3)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西晉初年的“八王 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暴政所激起的內遷、民族反 抗等。
(4)得民心者得天下或類似觀點。
【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俘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材料一中的“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這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2)材料二體現的是漢文帝提倡勤儉節約,為恢復社會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些舉措使漢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
(3)材料三的大致意思是“當時并州饑荒,多次遭到外族強盜的搶掠,各郡縣沒有能夠保衛自己的。……官吏百姓一萬多人,都隨司馬騰到冀州找飯吃,稱為“乞活”,剩下的不足兩萬戶。強盜竊賊到處橫行,道路交通阻斷。……到達晉陽,官府房舍焚毀,城鄉一片蕭條……“,描繪了西晉初年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場景。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乘機起兵反晉。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
(2)道家。使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庫存充盈;使漢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局勢逐漸穩定。
(3)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暴政所激起的內遷、民族反抗等。
(4)得民心者得天下或類似觀點。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漢初的統治,西晉的歷史。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5.(2020七上·溫州期末)了解歷史,我們需要借助不同類型的史料。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歷史遺存】
【歷史文獻】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漢書·景十三王傳》載:(漢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口頭傳說】
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人是誰?史傳,西周周穆王西巡時,“命駕八駿之乘”,率六師之眾向西巡狩。到達昆侖山時,還特地登山,看了黃帝在這里的“下都”宮殿,又帶著禮物拜見了居住在山里的西王母。因而,周穆王被譽為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人。
(1)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的標準貨幣是什么?簡述這一做法的作用。
(2)秦始皇與漢武帝面臨著怎樣的共同問題?結合材料指出他們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做法并分析其合理性。
(3)你是否認同這一傳說?請陳述你的看法。
【答案】 (1)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 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諸侯林立、混戰,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實行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的做 法。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二者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示例:①認同,傳說借周穆王的故事表明張騫出使西域前,西域甚至更遠的區域已有 往來。張騫出使西域則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不認同,周穆王并非開辟之人。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 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考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秦朝統一使用的標準貨幣是圓形方孔半兩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貨幣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態,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與漢武帝都面臨著諸侯林立、混戰不休的局面,導致社會混亂,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廢除了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為了削弱封國勢力,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原來的王國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大減弱,無力和中央抗衡。郡縣制和推恩令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故答案為:(1)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諸侯林立、混戰,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實行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的做法。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二者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示例:①認同,傳說借周穆王的故事表明張騫出使西域前,西域甚至更遠的區域已有 往來。張騫出使西域則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不認同,周穆王并非開辟之人。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 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及比較概括問題。
1 / 1(
…………○…………外…………○…………裝…………○…………訂…………○…………線…………○…………
) (
※※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
) (
…………○…………內…………○…………裝…………○…………訂…………○…………線…………○…………
)
登陸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溫州市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測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20七上·溫州期末)文物會“說話”,圖3可推導出的信息有( )
圖3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
①河姆渡人已經開始馴養豬
②黃河流域的制陶技術高超
③當地居民開始了定居生活
④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20七上·溫州期末)《三字經》中有言,“夏傳子,家天下”,這一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 )
A. 開創了王位世襲制 B. 周武王建立周朝
C. 戰國后期紛爭不斷 D. 炎、黃部落聯合
3.(2020七上·溫州期末)韓非子認為,“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提出這一觀點的歷史背景是( )
A.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農業發展
B. 中原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出現大規模交融
C. 王室衰微,諸侯國各自為政,競相稱霸
D. 儒家學派“仁”的思想已被諸侯們采納
4.(2020七上·溫州期末)地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工具。下圖(圖4)所展示的歷史場景是( )
圖4某一歷史場景示意圖
A. 黃巾起義 B. 淝水之戰 C. “楚漢之爭” D. 陳勝、吳廣起義
5.(2020七上·溫州期末)《傷寒雜病論》一書序言寫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其作者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的( )
A. 華佗 B. 張仲景 C. 賈思勰 D. 祖沖之
(2020七上·溫州期末)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混亂的過渡,又是一個思想勃發、社會發展的階段。回答問題。
6.如下圖,A處所示的時代是( )
圖5中國古代年代尺(部分)
A. 戰國七雄 B. 新朝 C. 十六國 D. 前秦
7.有學者認為,南北朝時期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又有統治者的主動政策,還有在血與火的民族斗爭中的附帶同化。能夠印證這些觀點的史實有( )
①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②受戰亂影響,西晉時期出現北人南遷的高潮
③漢光武帝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漢化措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0七上·溫州期末)圖6為溫州市某區域地圖,據此回答問題。
8.“溫州客運中心”位于“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的( )
A. 東北方向 B. 東南方向 C. 西南方向 D. 西北方向
9.地圖并不是天然之物,總是有意識地表達制圖者的傾向。上述地圖更傾向表現城市的( )
A. 休閑娛樂功能 B. 文教科技功能
C. 經濟貿易功能 D. 農業產業功能
(2020七上·溫州期末)地圖,據此回答問題。
圖7亞洲某區域地圖
10.A處海域是( )
A. 孟加拉灣 B. 加勒比海 C. 地中海 D. 南海
11.此區域的人文特色是( )
A. 多高原、沙漠,石油豐富 B. 白色人種是當地主要人種
C. 英語是當地主要官方語言 D. 經濟發達,多為發達國家
12.(2020七上·溫州期末)甲地出現多個居民點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不能從圖8中推導出的因素是( )
圖8某區域地圖
A. 雨熱同期,適宜發展農業 B. 地勢平坦,適合村落分布
C. 處在河流交匯處,水源豐富 D. 土壤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長
二、非選擇題
13.(2020七上·溫州期末)閱讀世界輪廓圖及其他圖表,回答問題。
(1)印度洋所屬水域是圖9中的 (填文字序號),其與太平洋溝通的狹窄水道是 。
(2)圖10所示的圖表最接近 (填數字序號)區域的氣候類型,其特征是 。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區域包括圖9中的 和 (填數字序號)。
(4)影響人口分布的要素有哪些?列舉(兩項)并加以說明。
14.(2020七上·溫州期末)讀材料,回答問題。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其中的歷史記載,成為國家盛衰、民族發展的重要見證。
【材料一】
俘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摘編自《資治通鑒·周紀》
【材料二】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次年四月,(孝景皇帝)大赦天下,五月,復收民田半租,三十而稅一。
——摘編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三】
時并州饑饉,數為胡寇所掠,郡縣莫能自保。州將……使民萬馀人,悉就谷冀州,號為“乞活”,所馀之戶不滿二萬,寇賊縱橫,道路斷塞。……至晉陽,府寺焚毀,邑野蕭條……
——摘編自《資治通鑒·晉紀》
(1)概括【材料一】所表達的主要內容并指出相對應的歷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記載體現了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國理念?指出上述舉措的影響。
(3)【材料三】中描繪了西晉初年哪些場景?結合所學指出導致這些歷史現象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提煉其中蘊含的歷史啟示。
15.(2020七上·溫州期末)了解歷史,我們需要借助不同類型的史料。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歷史遺存】
【歷史文獻】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漢書·景十三王傳》載:(漢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口頭傳說】
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人是誰?史傳,西周周穆王西巡時,“命駕八駿之乘”,率六師之眾向西巡狩。到達昆侖山時,還特地登山,看了黃帝在這里的“下都”宮殿,又帶著禮物拜見了居住在山里的西王母。因而,周穆王被譽為最早打通絲綢之路的人。
(1)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推行的標準貨幣是什么?簡述這一做法的作用。
(2)秦始皇與漢武帝面臨著怎樣的共同問題?結合材料指出他們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做法并分析其合理性。
(3)你是否認同這一傳說?請陳述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一、選擇題
1.【答案】 B
【考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①③符合題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故②黃河流域的制陶技術高超不能從圖3推導出;④磨制石器取代了打制石器無法從圖3推導出。
D項①③從圖3可推導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居民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 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狀況。
2.【答案】 A
【考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公元前約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標志著漫長的原始社會至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A項開創了王位世襲制是題干變化所帶來的直接后果,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變化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識記與理解世襲制確立的相關歷史史實。
3.【答案】 C
【考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題干材料大意是說:因此諸侯強大是天子的禍害;群臣太富是君主的失敗。……萬事萬物中,沒有比君身更高貴、比君位更尊崇、比君威更強大、比君權更隆盛的。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ABD三項都不是提出題干觀點的歷史背景,不符合題意;
C項王室衰微,諸侯國各自為政,競相稱霸是提出題干觀點的歷史背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題干材料的理解,結合所學進行思考即可。
4.【答案】 D
【考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中的“大澤鄉”“陳”等信息,聯系所學,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秦王朝,雖然起義失敗了,但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ABC三項和題干圖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陳勝、吳廣起義是題干圖(圖4)所展示的歷史場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史實及學生的識圖能力。理解與識記陳勝和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
5.【答案】 B
【考點】昌盛的秦漢文化
【解析】【分析】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張仲景被后人尊稱為“醫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仲景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知道后世尊稱張仲景為“醫圣”。
【答案】 6.C
7.D
【考點】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點評】(1)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
(2)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效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抓住題干關鍵信息,可使用排除法。
6.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十六國”。十六國是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的五胡在中國北方范圍內相繼建立的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國家撰寫了《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學家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故北方這一時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
A三項和A處所示的時代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十六國是A處所示的時代,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7.根據題干中的“南北朝時期”,聯系所學,曹操和漢光武都生活在東漢時期,故①③不符合題意。
D項②④能夠印證題干觀點,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答案】 8.C
9.A
【考點】方向,選擇合適的地圖
【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
8.據圖分析,本圖采用一般定向法,以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為參照物建立方向坐標 ,“溫州客運中心”位于“溫州國際會展中心”的西南方向。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9.根據圖中信息可知,上述地圖更傾向表現城市的休閑娛樂功能。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答案】 10.C
11.B
【考點】中東石油寶庫
【解析】【點評】西亞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號稱三洲五海兩大洋之地,連接亞歐非三洲、溝通印度洋與大西洋,為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所環繞,是歐洲到非洲、亞洲等地的捷徑所經之地.另外,從資源能源角度說,西亞地區尤其是波斯灣沿岸地區,石油的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供應地.
10.根據圖中信息可知,A處海域是地中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
故答案為:C。
1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該區域反映亞洲西部西亞地區,此區域的人文特色是白色人種是當地主要人種。多高原、沙漠,石油豐富,不是人文特色。英語是當地主要官方語言,說法錯誤,應該是阿拉伯語。經濟發達,多為發達國家,錯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12.【答案】 A
【考點】地形圖的判讀,鄉村聚落
【解析】【分析】圖中給出的信息可知,甲地等高線稀疏,地勢平坦開闊。位于兩河交匯處,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宜作物生長,農業發達。甲地出現多個居民點是多種因素的結果,不能從圖中推導出的因素是雨熱同期,適宜發展農業。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該題以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為切入點,考查的是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判讀方法。根據等高線的彎曲和延伸方向、數值大小,可判斷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二、非選擇題
13.【答案】 (1)乙;馬六甲海峽
(2)①;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降水較為均勻
(3)①;②
(4)地形地勢: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的平原適宜人口集中分布;氣候條件:四季分明且 降水豐富的溫帶氣候適合居住;河流湖泊:能夠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水。 還可以從土壤、自然災害等角度進行分析。
【考點】大洲和大洋,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世界人口密集區和稀疏區
【解析】【分析】(1)、印度洋所屬水域是圖9中的乙,其與太平洋溝通的狹窄水道是馬六甲海峽。
(2)、根據圖10所示的圖表分析可知,該圖指示的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類型,與區域中最接近①(填數字序號)區域的氣候類型相同,其特征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降水較為均勻。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區域包括圖9中的1和2(填數字序號)。
(4)、影響人口分布的要素有地形地勢:地勢平坦、海拔較低的平原適宜人口集中分布;氣候條件:四季分明且 降水豐富的溫帶氣候適合居住;河流湖泊:能夠為人們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用水。 還可以從土壤、自然災害等角度進行分析。
【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
14.【答案】 (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 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
(2)道家。使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庫存充盈;使漢 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局勢逐漸穩定。
(3)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西晉初年的“八王 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暴政所激起的內遷、民族反 抗等。
(4)得民心者得天下或類似觀點。
【考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俘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材料一中的“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這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2)材料二體現的是漢文帝提倡勤儉節約,為恢復社會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些舉措使漢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
(3)材料三的大致意思是“當時并州饑荒,多次遭到外族強盜的搶掠,各郡縣沒有能夠保衛自己的。……官吏百姓一萬多人,都隨司馬騰到冀州找飯吃,稱為“乞活”,剩下的不足兩萬戶。強盜竊賊到處橫行,道路交通阻斷。……到達晉陽,官府房舍焚毀,城鄉一片蕭條……“,描繪了西晉初年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場景。西晉統治腐朽,向內遷各族人民收取重稅,征兵派役,甚至掠賣少數民族人民為奴婢。這些暴政激起了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乘機起兵反晉。晉武帝的兒子晉惠帝昏庸無能。他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歷時16年,西晉從此衰落。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商鞅變法。
(2)道家。使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增強,庫存充盈;使漢朝的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局勢逐漸穩定。
(3)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地方行政機構陷于癱瘓等。西晉初年的“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傷害;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暴政所激起的內遷、民族反抗等。
(4)得民心者得天下或類似觀點。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漢初的統治,西晉的歷史。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5.【答案】 (1)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 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諸侯林立、混戰,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實行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的做 法。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二者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示例:①認同,傳說借周穆王的故事表明張騫出使西域前,西域甚至更遠的區域已有 往來。張騫出使西域則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不認同,周穆王并非開辟之人。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 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考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秦朝統一使用的標準貨幣是圓形方孔半兩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貨幣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態,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與漢武帝都面臨著諸侯林立、混戰不休的局面,導致社會混亂,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廢除了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為了削弱封國勢力,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原來的王國被分成許多小侯國,實力大大減弱,無力和中央抗衡。郡縣制和推恩令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故答案為:(1)圓形方孔半兩錢。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2)諸侯林立、混戰,威脅中央統治。秦始皇實行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的做法。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二者都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3)選擇認同或不認同皆可,但邏輯上要清晰。 示例:①認同,傳說借周穆王的故事表明張騫出使西域前,西域甚至更遠的區域已有 往來。張騫出使西域則在此基礎上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不認同,周穆王并非開辟之人。張騫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 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始皇和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及比較概括問題。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独山县| 武夷山市| 台中县| 八宿县| 汤阴县| 山阴县| 北安市| 阿拉善右旗| 灵武市| 甘德县| 都匀市| 湘潭县| 文成县| 东乌| 晋宁县| 建湖县| 高密市| 微博| 略阳县| 顺平县| 泰安市| 兴山县| 镇雄县| 稷山县| 齐齐哈尔市| 罗田县| 雷州市| 修水县| 芦溪县| 镇赉县| 车致| 绥阳县| 渝北区| 泰和县| 信丰县| 荥经县| 余姚市| 昌乐县| 淅川县| 慈利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