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道平型關大捷及影響;知道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知道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影響;正確分敵后戰場的抗戰。2.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歸納,學會正確分析、歸納歷史資料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通過合作交流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3.通過學習敵后戰場的抗戰,使學生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中的作用,明白抗擊外來侵略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和使命。【重難點】教學重點:平型關大捷的影響、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教學難點:百團大戰以及對敵后戰場抗戰的評價。【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導入新課(視頻:地道戰)何為敵后戰場?敵后戰場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范圍的地區。由于這些地區是在日本占領軍所控制的后方,相對于日本軍隊和國民黨政府軍隊正面交鋒的戰場而言,叫敵后戰場。二、新課講解模塊一、平型關大捷1.背景(1)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迅速開赴抗日前線,在正面戰場配合作戰。(2)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人山西,企圖占領太原。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太原的重要門戶。圖片:平型關地形、平型關遺址2、經過:(1)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向平型關開進。(2)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1000多人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將日軍全部殲滅。平型關大捷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并115師:“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蔣介石在致朱德、彭德懷的賀電中說:“二十五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相關史事日軍侵入山西后,從代縣的陽明堡機場頻繁出動飛機,轟炸中國軍隊的忻口陣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頭部隊發現這一情況后,于1937年10月19日夜,秘密潛入陽明堡機場并展開猛烈襲擊,經過1小時激戰,共毀傷飛機24架,殲滅日軍100余人。當地人民頌揚八路軍:“萬里長城萬里長,雁門關下古戰場。陽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飛機一掃光。”模塊二、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毛澤東《論持久戰》(1)目的: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毛澤東為了駁斥當時國民黨內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發表了《論持久戰》。(2)發表時間: 1938年。(3)內容:①敵強我弱,中國不能迅速戰勝日本;②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③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④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4)意義:《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2.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挺進敵后,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2)概況:到1940年,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創建了有1億多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3)作用: 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4)中心: 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3.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1)措施①軍事上:根據地軍民以主力部隊和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基礎,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戰法,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麻雀戰是抗日游擊戰的一種作戰形式。麻雀在覓食飛翔時,從來不成群結隊,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幾只,忽東忽西,忽聚忽散,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仿照麻雀覓食方法而創造的游擊戰戰法叫"麻雀戰"。②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③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影響?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2)敵后戰場的地位: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模塊三、百團大戰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囚籠政策": 1939年以來,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劃",實施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2、目的: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3、概況:彭德懷(1898—1974)八路軍副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事家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國防及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圖片:百團大戰示意圖影響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4. 戰果5.意義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八路軍進入反“掃蕩”作戰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晉察冀軍區的5位戰士,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把日軍引上了狼牙山峰頂絕路。面對步步逼近的日軍,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三、課堂小結四、板書設計五、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敵后戰場的抗戰》微課(共39張PPT)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銘 記歷 史導入新課(視頻:地道戰)何為敵后戰場?敵后戰場是指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深入到日本占領區而開辟的戰場。一般特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軍隊占領區所形成的有一定軍事控制范圍的地區。由于這些地區是在日本占領軍所控制的后方,相對于日本軍隊和國民黨政府軍隊正面交鋒的戰場而言,叫敵后戰場。目錄一、平型關大捷二、毛澤東《論持久戰》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三、百團大戰教學目標1.知道平型關大捷及影響;知道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情況;知道百團大戰的基本情況和歷史影響;正確分敵后戰場的抗戰。2.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歸納,學會正確分析、歸納歷史資料的方法,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史觀;通過合作交流學習,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3.通過學習敵后戰場的抗戰,使學生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戰場中的作用,明白抗擊外來侵略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歷史責任和使命。目錄與教學目標一、平型關大捷天 津北平大同平型關1.背景(1)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后,迅速開赴抗日前線,在正面戰場配合作戰。(2)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人山西,企圖占領太原。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是太原的重要門戶。平型關遺址平型關地形(1)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向平型關開進。2、經過:(2)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在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1000多人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將日軍全部殲滅。八路軍一一五師開赴平型關前線時間地點指揮結果影響1937年9月平型關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長林彪殲滅日軍1 000多人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這里是戰斗最激烈的地點——喬溝繳獲的日軍九二步兵炮蔣介石在致朱德、彭德懷的賀電中說:“二十五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并115師:“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相關史事日軍侵入山西后,從代縣的陽明堡機場頻繁出動飛機,轟炸中國軍隊的忻口陣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先頭部隊發現這一情況后,于1937年10月19日夜,秘密潛入陽明堡機場并展開猛烈襲擊,經過1小時激戰,共毀傷飛機24架,殲滅日軍100余人。當地人民頌揚八路軍:“萬里長城萬里長,雁門關下古戰場。陽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飛機一掃光。”二、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毛澤東《論持久戰》(1)目的: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毛澤東為了駁斥當時國民黨內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發表了《論持久戰》。(2)發表時間:1938年。(3)內容:①敵強我弱,中國不能迅速戰勝日本;②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退步、野蠻的,失道寡助;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正義的,得道多助;③日本是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是大國,能夠支持長期戰爭;④中國既不能速勝,也不會亡國;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4)意義:《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2.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挺進敵后,將敵人的后方變成抗日的前線。(2)概況:到1940年,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創建了有1億多人口的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抗日根據地示意圖》(3)作用: 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4)中心: 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延安寶塔山毛澤東在延安3.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1)措施①軍事上:根據地軍民以主力部隊和民兵為骨干,以廣大群眾為基礎,展開人民游擊戰爭,進行反“掃蕩”,創造了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戰法,使日軍攻防無措,疲于奔命。麻雀戰是抗日游擊戰的一種作戰形式。麻雀在覓食飛翔時,從來不成群結隊,多半是一二只,三五只,十幾只,忽東忽西,忽聚忽散,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仿照麻雀覓食方法而創造的游擊戰戰法叫"麻雀戰"。地道戰示意圖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是以破壞和襲擊敵人交通運輸線、后方補給系統、指揮通信系統和重要技術兵器等為目標的作戰方法,又稱“破擊戰”水上游擊戰②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③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政治上經濟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根據地進行民主投票根據地農民擁護“減租減息”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影響?團結了各抗日階級、階層,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增加了抗戰的力量。使根據地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2)敵后戰場的地位: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三、百團大戰"囚籠政策": 1939年以來,日軍在華北地區大力推行"治安肅正計劃",實施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1、背景: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進行掃蕩的日軍日軍對晉察冀邊區的掃蕩2、目的:3、概況:百團大戰時間經過主要目標影響1940年下半年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彭德懷在前線彭德懷(1898—1974)八路軍副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事家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之一;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國防及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彭德懷百團大戰示意圖3、概況:百團大戰時間經過主要目標影響1940年下半年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彭德懷在前線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斃傷俘日偽軍數破壞交通線拔掉據點戰役時間戰斗次數3個半月1800多次4萬多人2000多公里近3000個4. 戰果5.意義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晉察冀軍區的5位戰士,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把日軍引上了狼牙山峰頂絕路。面對步步逼近的日軍,寧死不屈,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八路軍進入反“掃蕩”作戰狼牙山五壯士背景 為了消滅抗日根據地,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目的 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概況 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主要目標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結果和意義 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戰況發展 日軍遭受打擊后,立即組織重兵對八路軍及抗日根據地實施報復性“掃蕩”,八路軍隨即轉入反“掃蕩”作戰戰略總后方: 延安開展人民游擊戰爭敵后戰場的抗戰平型關大捷抗日根據地百團大戰時間:1937年9月指揮:林彪意義:全民族抗戰以來第一個勝利時間:1940年下半年指揮:彭德懷意義:提高威望,振奮信心鞏固根據地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完成練習冊中的相關習題。《敵后戰場的抗戰》微課謝謝觀看銘 記歷 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敵后戰場的抗戰》微課.mp4 地道戰.mp4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教案.docx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