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章 動物的行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闡述動物行為對動物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2、舉例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區別。3、利用圖書館或網絡資源查找有關動物行為的資料能力目標1、通過圖片和資料的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2、通過學生自己親自設計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做出假設的能力、參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3、通過切身體驗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等。4、通過列表比較“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比較、區分事物并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參與問題的討論,學生能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2、通過預測現象與真實的實驗現象的對比,培養了學生嚴謹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生物科學素養。3、通過實驗結束后把渦蟲放回大自然中去,培養了學生生物保護意識。二、教學重點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三、教學難點分析渦蟲研究的實驗,概括先天性行為與后天學習行為的特征。四、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從生活經驗以及社會資源中已經掌握了一些動物行為的方式以及特征,這為新的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的基礎。但對動物行為與動物生存、適應環境還沒有聯系起來,通過經驗判斷有些動物行為究竟屬于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以及認識這些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時,存在一定的難度,需及時給學生以提示,讓他們在更短的時間內收獲更多的知識。五、教材分析本課內容選自第16章“動物的行為”第1節“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本章內容主要學習動物的行為的類型、意義和研究方法。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依據動物行為的獲得途徑而劃分的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為學習依據功能劃分動物行為的類型奠定基礎。了解動物行為的類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學生參與進來,成為課堂的主人,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獲。因此,本教學設計把教材提供的渦蟲行為研究案例,改成了研究渦蟲行為的兩個探究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六、教學策略與手段主要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自錄視頻和網絡視頻、圖片)等、啟發互動和討論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調動生活經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七、教學過程(在下一頁)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設疑導入 播放“藍天堂鳥求偶”視頻 教師:請問,視頻中的這只藍天堂鳥在干什么? 學生觀看“藍天堂鳥求偶”視頻,思考后,嘗試回答:求偶 觀看“藍天堂鳥求偶”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本節課的學習營造了寬松的氛圍。一、動物的行為 提出問題:求偶是一種動物的行為,那么什么是動物的行為呢?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七上曾經學過一個概念——應激性,那么,什么是應激性呢? 展示圖片: (1)針扎縮手 (2)孔雀開屏 小結:動物不僅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還能對來自身體內部的刺激做出反應。 如果,動物體把對來自于外界和內部的刺激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就是動物的行為了。 (活動表現) (外) (內)刺激 你能根據老師剛剛所講的內容,幫助老師歸納出動物行為的概念嗎? 事實上,動物的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在動物的動作、聲音、以及體色的改變等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看到圖片中的這些動物,你會聯想到動物的哪些行為? (教師把學生所舉例子,寫在黑板上。) 如果讓你把這些行為分成兩大類,你怎么分類?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根據動物行為獲得的途徑,可以把動物的行為分成兩大類: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學生回顧舊知識后,積極回答,應激性:是指生物對外界刺激產生的有規律的反應。 學生通過分析兩個例子,在教師引導下嘗試歸納出動物的行為的概念。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舉例。 學生嘗試分類,并歸納兩種行為的共同點,找出分類的依據。 聯系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獲得對動物的行為的認識。 訓練學生歸納思維,嘗試定義動物的行為。 聯系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及時反饋概念“動物的行為”的學習效果。二、動物行為的類型 1、先天性行為 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科學家采用什么方法研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 我們今天就運用實驗法來探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特點和意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實驗對象——渦蟲。今天,老師把我們的實驗動物——渦蟲帶到了課堂,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 (學生興奮地觀察渦蟲。) (接下來展示渦蟲圖片和資料) 通過這段文字,我們發現渦蟲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 針對于渦蟲的生活習性,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渦蟲為什么生活在小溪中的石塊下面?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做出假設,你會做出什么假設呢? 如何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我們做出的假設是否是正確的? 提示學生:借鑒七上學過的“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這個實驗的設計思路 你認為實驗中,控制的因素是什么? 播放提前錄制好的視頻(實驗1步驟(1)—(3)) 你能對步驟(3)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進行預測嗎?渦蟲在A端停留的時間長還是在B端停留的時間長? 為什么渦蟲在A端停留的時間和在B端停留的時間相差無幾? 展示步驟(3)真實的實驗現象視頻和整理后的實驗數據。 播放提前錄制的視頻(實驗1步驟(4)) 請你再次預測步驟(4)中,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進行預測嗎?渦蟲在哪邊停留的時間長? 展示步驟(4)真實的實驗現象視頻和整理后的實驗數據。 根據以上實驗現象,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實驗結論? 結論:渦蟲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中。這是對自然條件下光照刺激產生的行為反應。 這一實驗中,渦蟲受到的刺激是 ,它做出的反應是 。 大量重復實驗證明,渦蟲幾乎對此刺激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實驗過程中,老師有沒有幫助過這只渦蟲趨向黑暗? 實驗過程中,其它渦蟲有沒有教過這只渦蟲趨向黑暗? 那么,渦蟲的這種趨向黑暗的行為是怎樣獲得的? 如果實驗中的渦蟲換成其它動物是否也會做出趨向黑暗的反應? 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概念:先天性行為。 1、作為一個人,你有哪些先天性行為呢?那么動物還有哪些先天性行為呢? 2、先天性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以小袋鼠爬向母親育兒袋吃奶的行為為例) 3、以“狗媽媽在為小老虎喂奶”為例,說說先天性行為是否有一定的局限性? 學生思考后,回答:觀察法和實驗法 學生閱讀、分析完資料后,做出回答。 學生回答問題,渦蟲喜歡生活在小溪中的石塊下面。 學生做出假設。 學生分小組討論,之后設計出實驗思路。 學生獨立思考后,回答:光照 學生觀看視頻,同時預測步驟(3)的實驗現象。 學生思考后,回答:A端和B端的光照強度是一樣的。 學生把預測現象與真實的實驗現象做對比。 學生觀看視頻,同時預測步驟(4)的實驗現象。 學生把預測現象與真實的實驗現象做對比。 學生積極回答 學生回答: 生來就有的 在教師引導下概括出先天性行為概念。 學生舉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有利于維持基本生存。 學生認識到先天性行為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通過資料分析,引導學生找出渦蟲的生活習性。 用實驗探究取代課本上的實驗分析,培養了學生探究實驗的能力和學習興趣。 給學生創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及時發現問題,有能力做出歸納。 通過學生自己親自設計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參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 通過預測現象與真實的實驗現象的對比,培養了學生嚴謹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由于學生參與了建構概念的過程 ,主體性得以發揮 ,對概念的認識更為深刻。 利用問題1馬上檢測“先天性行為”概念學習的效果,利用問題2引發學生思考先天性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利用問題3將學生思維引向深人,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問題,思維品質得到提高。二、動物行為的類型 2、后天學習行為 過渡:通過剛才的渦蟲實驗,我們總結出了動物有一種行為,叫先天性行為。其實,就渦蟲而言,科學家還做過許多有趣的實驗。接下來,我們看一看下面這個實驗體現了渦蟲的什么行為方式呢? 大家瞧,老師給大家準備好了渦蟲和許多實驗用具,現在我們在課堂上就來重現一下這個經典實驗。請大家按照我們課前分好的組別,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實驗。 投影儀下現場展示實驗2操作步驟(1)(2)(3),并指出每個步驟注意事項,說明電擊所使用的電壓和電擊距離是經過科學家反復驗證過的,并不會對渦蟲造成傷害,請同學們嚴格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來操作,實驗結束后,要把渦蟲放回大自然中去。 學生觀看完教師的演示后,親自動手實驗,觀察并匯報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步驟(1)強光照射渦蟲,觀察渦蟲有什么反應? 步驟(2)用中等強度的電刺激渦蟲,觀察渦蟲有什么反應? 步驟(3)用強光照射渦蟲,幾秒鐘之后,再用中等強度的電刺激渦蟲,觀察渦蟲有什么反應?重復這一步驟100次(100次只是本實驗的數據,不同的實驗次數有差異)。 步驟(4)第101次,只用強光照射渦蟲,觀察渦蟲對強光有什么反應?(播放教師提前錄制好的視頻) 小組討論交流: 1、步驟(1)和步驟(4)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有什么不同?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步驟(3)有什么意義? 解析1:經過“光照—電擊”結合的反復刺激后,渦蟲就建立起了條件反射,形成了生活經驗,光照之后必然遭受電擊,所以渦蟲就學會了見光就收縮身體的行為。(配以視頻) 解析2:步驟(3)是一個條件反射過程,是一個建立生活經驗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渦蟲在強光照射下收縮身體的行為,是不是生來就有的?是怎么獲得的? 你能概括出后天學習行為的概念嗎? 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概念:后天學習行為。 1、作為一個人,你有哪些后天學習行為呢?那么,動物還有哪些后天學習行為呢? 2、播放“聰明的烏鴉”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后天學習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 3、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有差別嗎?(以蚯蚓和小白鼠為例) 動物界最高等的動物是什么? 人類是動物界進化等級最高的類群,人類的學習行為也是動物界中最復雜多樣的,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生存質量更多地依賴于后天學習行為。相對于我們父母那一代人來說,我們有這么優越的學習環境,你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操作實驗并觀察實現現象。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嘗試作答。 學生思考后,積極回答。 學生概括后天學習行為的概念。 學生舉例。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有利于動物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認識到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后天學習行為就越復雜,適應環境的能力就越強。 認識到人作為學習能力最強的動物,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不斷學習,增長才干,以便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 通過切身體驗探究過程,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生物保護意識等得以培養。 通過小組的討論與回答,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得以提高。 利用問題1立刻檢測概念學習的效果,利用問題2引發學生思考后天學習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利用問題3將學生思維引向深人。 升華,滲透情感教育,使學生認同人類或自身學習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學習時光。課后延伸 黑長尾猴發現不同的敵害時會發出不同的叫聲,請問這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學習行為?請你設計一個實驗進行探究? 學生課下思考。 使課堂上所學課下得以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