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 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20八上·龍游期中)之所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因為( ?。?br/>①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②由于修建了金字塔古埃及文明延續發展至今,文明進程歷經曲折但未間斷
③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體現了古代埃及國王的神圣權威
④金字塔的精密程度體現了古代埃及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20八上·龍游期中)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巧妙解決了諸侯王實力強大的問題。這一建議的提出者是( ?。?br/>A.主父偃 B.霍去病 C.董仲舒 D.張騫
3.(2020八上·龍游期中)西周建立后,今天濰坊一帶除齊國外,還有紀國、萊國和杞國等諸侯國。這些諸侯對天子的義務是(  )
A.交納租稅 B.治理郡縣 C.鎮守疆土 D.監察百官
4.(2020八上·吳興期中)從春秋爭霸到戰國七雄,歷史發展呈現的趨勢是( ?。?br/>A.諸侯國的割據混戰日益擴大 B.人民遭受的災難更加深重
C.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D.諸侯國的數量越來越多
5.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使這一地區正式歸人西漢的版圖是在( ?。?br/>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60年 C.公元60年 D.公元80年
6.(2020八上·秀洲月考)“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下列關于古羅馬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②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權力最大的國家機構
③公元27年凱撒獨攬羅馬大權 ④《漢謨拉比法典》是第一部羅馬成文法典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2020八上·龍游期中)“在希臘,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边@種自然環境使希臘城邦呈現出的基本特征是( ?。?br/>A.閉關鎖國、重視農業 B.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C.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D.貴族政治、僭主當政
8.(2020八上·龍游期中)如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紀念銀幣。有關這次起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起義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后期
B.起義的領導者是陳勝、吳廣
C.起義軍在大澤鄉建立了“張楚”政權
D.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9.(2020八上·龍游期中)歷史推論離不開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錯誤的是(  )
A.商鞅變法——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B.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全國統一
C.漢武帝“罷黜百家”——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D.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0.下列人物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br/>①司馬遷 ②扁鵲 ③華佗 ④倉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11.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下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與這一理念相近的是( ?。?br/>A.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B.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C.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D.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2.(2020八上·龍游期中)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許多稱謂,三國時期稱為(  )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臺灣
13.(2020八上·龍游期中)“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追求的核心素養之一,而“國家主權意識”又是“家國情懷”的主要內容之一。下列史實中,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的有(  )
A.“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B.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C.氐族人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整頓吏治,厲行法治,提倡儒學
D.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14.(2020八上·臺州月考)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將軍委員會”成員之一,曾為雅典城邦屢立功勛,但后來卻貪贓受賄,甚至出賣國家利益,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這種處置方式產生于( ?。?br/>A.城邦最早出現時期 B.屋大維統治時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時期 D.伯里克利改革時期
15.(2020八上·龍游期中)“苦于長期戰亂的中原人大量遷移到他們視為畏途的南方……而這里的局勢又相對安定,往往能在較長時期內‘無風塵之警’,水利興修和農田墾辟在持續進行,位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尤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有( ?。?br/>①中原人大量南遷 ②社會比較安定 ③統治者的重視 ④自然條件優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選擇題
16.(2020八上·龍游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一組圖片
材料二: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繆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統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秦權銘文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狀、王綰“法度量則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縣及工室聽官為正(校準)衡.....毋過歲壹?!薄昂馐徽?,十六兩以上,貲(罰沒) 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br/>(1)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歷史史實
(2)據材料指出商鞅變法的措施,并簡評這些措施的歷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與材料一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4)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
(5)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出土文物在歷史研究中對文獻資料的作用。
17.(2020八上·龍游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小學終,至四書?!v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于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三字經》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br/>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中國通史》
(1)指出材料一所滲透的儒家主要思想。
(2)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
(3)請列舉正反史實各一例,印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的重要性。
18.(2020八上·龍游期中)秦漢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是一位教師講授秦朝歷史時的板書設計。
材料二 這一措施既不用火燒,又不用活埋,卻比活埋、火燒厲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樣,盲目地毀滅文化,而是利用權力把對專制統治者有利的文化抬舉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為邪說而皆絕其道。這是漢武帝的高明之處。
﹣﹣摘自尚斌《中國儒學發展史》
材料三 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加強了西域、中亞地區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使漢文化傳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傳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漢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徙,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
﹣﹣摘自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
(1)根據材料一,說明該板書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項制度中的哪一舉措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
(2)根據材料二,分別指出秦始皇“火燒”“活埋”與漢武帝“皆絕其道”“抬舉到一尊”的措施,兩者有何共同目的?
(3)材料三中,西漢“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的標志是什么?根據以上三則材料,歸納秦漢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的說法正確,①符合題意;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沒有延續下去,故“由于修建了金字塔古埃及文明延續發展至今,文明進程歷經曲折但未間斷”的說法不正確,②不符合題意;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體現了古代埃及國王的神圣權威的說法正確,③符合題意;金字塔的精密程度體現了古代埃及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術說法是正確的,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③④說法都正確,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是之所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2.【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A項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漢武大帝的推恩令相關知識。
3.【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西周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覲天子,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ABD三項都不是諸侯對天子的義務,不符合題意;
C項鎮守疆土是諸侯對天子的義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分封制內容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影響。
4.【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依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說明了周天子權力越來越小,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諸侯國被消滅,經過春秋時期的兼并戰爭,到戰國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強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國家數目越來越少,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是從春秋爭霸到戰國七雄,歷史發展呈現的趨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階段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5.【答案】B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一部分。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置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6.【答案】B
【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拉丁語是羅馬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行政官職都由貴族擔任,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掌握著統治大權,是羅馬共和國權力最大的國家機構,故①②符合題意。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十二銅表法》是第一部羅馬成文法典,故③④不符合題意。
B項①②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方古典文明,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希臘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希臘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各城邦獨立自治。這是希臘城邦的主要特點。
A項閉關鎖國、重視農業錯誤,希臘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商業比較繁榮,故閉關鎖國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人民主權、輪番而治錯誤,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輪番而治,但是不是希臘城邦的特征,不符合題意;
C項小國寡民、獨立自主是自然環境使希臘城邦呈現出的基本特征,符合題意;
D項貴族政治、僭主當政錯誤,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為發展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希臘城邦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解答問題的能力。
8.【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ABD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起義軍在大澤鄉建立了“張楚”政權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
9.【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指揮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孫權鞏固在他在長江中下游的統治,劉備占有四川,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ABC三項推論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推論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重點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史實及其影響。
10.【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 ①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人物,②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人物,③華佗是魏晉時期的人物,④倉頡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人物,由此可知,這些人物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④②①③, C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掌握司馬遷、扁鵲、華佗、倉頡等人物所處的時期,結合課本關于這四位人物的存在的時間解答問題,利用排除法解答,時間排序不正確的不符合題意,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能夠雙向結合得出答案。
11.【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符合當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A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意思是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是指懲罰和獎賞應一視同仁,不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是韓非子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題意;
B項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與綠色發展理念相近,符合題意;
C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不符合題意;
D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的軍事思想,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臺灣)。這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
A項夷洲是三國時期的稱呼,符合題意;
BC兩項是隋朝唐朝宋朝時的稱呼,稱琉球,也稱流求,不符合題意;
D項臺灣是現在的稱呼,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時期與臺灣的往來,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3.【答案】B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這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這充分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臺灣的言行都將遭到人的唾棄和反對。因而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
ACD三項都不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不符合題意;
B項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時期與臺灣的聯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國時期地區經濟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14.【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陶片放逐”這一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前510年創立,雅典公民可以通過投票,強制將某個人放逐,目的在于驅逐可能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克利斯提尼改革時期產生了題干處置方式,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重點掌握陶片放逐法。
15.【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據題干“苦于長期戰亂的中原人大量遷移到他們視為畏途的南方”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中原人大量南遷;據題干“而這里的局勢又相對安定,往往能在較長時期內‘無風塵之警’”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社會比較安定;據題干“水利興修和農田墾辟在持續進行,位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尤為突出”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統治者的重視;①②③符合題意。
A項①②③是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發展的知識及學生解讀題干材料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掌握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16.【答案】(1)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措施: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作用: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
(3)兩者之間是因果關系.材料二商鞅變法是在材料-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和新剝削方式產生的基礎上進行的;變法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4)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作用:印證、補充或糾正文獻記載,使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圖片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個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耕作方式上出現了牛耕,土地兼并開始出現,出現了租佃制的經營方式。所反映的史實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商鞅變法的措施比較多,可以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等。商鞅變法的影響應該從生產關系變革、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秦國經濟發展和逐漸確立了封建制的生產關系等方面進行作答。
(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則要從歷史事件所反映的實質或領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歷史事件反映的生產方式方面的內容;材料二歷史事件反映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變革,材料二歷史事件發生正是由于材料-基礎上發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是因果關系。
(4)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有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出圖的文物是實物資料,能夠有效的印證和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史學研究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相互的印證。
故答案為:(1)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措施: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作用: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
(3)兩者之間是因果關系;材料二商鞅變法是在材料-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和新剝削方式產生的基礎上進行的;變法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4)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作用:印證、補充或糾正文獻記載,使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7.【答案】(1)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2)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①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屬于道家的治國理念減輕了 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局面。②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儒家主要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一“……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于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所滲透的儒家主要思想是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等。
(2)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3)本題考查秦漢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材料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強調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等;結合所學,可從秦漢不同統治論證“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的重要性,如秦的暴政加速親的滅亡,漢初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故答案為:(1)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2)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①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屬于道家的治國理念減輕了 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局面。②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儒家思想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基礎知識。
18.【答案】(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2)措施: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BC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歷史發展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通過圖示中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秦朝時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火燒”“活埋”的措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又實行“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漢武帝“皆絕其道”“抬舉到一尊”的措施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兩者有何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根據材料“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加強了西域、中亞地區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西漢“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的標志是西域都護的設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根據以上三則材料,根據所學知識,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故答案為:(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2)措施: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BC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歷史發展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2020-2021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 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2020八上·龍游期中)之所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因為(  )
①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②由于修建了金字塔古埃及文明延續發展至今,文明進程歷經曲折但未間斷
③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體現了古代埃及國王的神圣權威
④金字塔的精密程度體現了古代埃及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識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的說法正確,①符合題意;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沒有延續下去,故“由于修建了金字塔古埃及文明延續發展至今,文明進程歷經曲折但未間斷”的說法不正確,②不符合題意;金字塔的高峻威嚴體現了古代埃及國王的神圣權威的說法正確,③符合題意;金字塔的精密程度體現了古代埃及的科技水平和建筑技術說法是正確的,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③④說法都正確,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是之所以說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的相關史實。理解并識記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的原因的相關史實。
2.(2020八上·龍游期中)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巧妙解決了諸侯王實力強大的問題。這一建議的提出者是( ?。?br/>A.主父偃 B.霍去病 C.董仲舒 D.張騫
【答案】A
【知識點】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
A項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漢武大帝的推恩令相關知識。
3.(2020八上·龍游期中)西周建立后,今天濰坊一帶除齊國外,還有紀國、萊國和杞國等諸侯國。這些諸侯對天子的義務是( ?。?br/>A.交納租稅 B.治理郡縣 C.鎮守疆土 D.監察百官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西周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覲天子,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ABD三項都不是諸侯對天子的義務,不符合題意;
C項鎮守疆土是諸侯對天子的義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分封制內容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需要準確識記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影響。
4.(2020八上·吳興期中)從春秋爭霸到戰國七雄,歷史發展呈現的趨勢是(  )
A.諸侯國的割據混戰日益擴大 B.人民遭受的災難更加深重
C.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D.諸侯國的數量越來越多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依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稱雄,說明了周天子權力越來越小,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諸侯國被消滅,經過春秋時期的兼并戰爭,到戰國時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諸侯強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國家數目越來越少,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歷史向著統一的方向發展是從春秋爭霸到戰國七雄,歷史發展呈現的趨勢,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階段特征,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5.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使這一地區正式歸人西漢的版圖是在( ?。?br/>A.公元前80年 B.公元前60年 C.公元60年 D.公元80年
【答案】B
【知識點】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成為我國不可分割一部分。
A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域都護的設置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準確識記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新疆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6.(2020八上·秀洲月考)“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下列關于古羅馬的說法,正確的有( ?。?br/>①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 ②元老院是羅馬共和國權力最大的國家機構
③公元27年凱撒獨攬羅馬大權 ④《漢謨拉比法典》是第一部羅馬成文法典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識點】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拉丁語是羅馬帝國境內的官方語言;羅馬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行政官職都由貴族擔任,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掌握著統治大權,是羅馬共和國權力最大的國家機構,故①②符合題意。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十二銅表法》是第一部羅馬成文法典,故③④不符合題意。
B項①②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方古典文明,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
7.(2020八上·龍游期中)“在希臘,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边@種自然環境使希臘城邦呈現出的基本特征是( ?。?br/>A.閉關鎖國、重視農業 B.人民主權、輪番而治
C.小國寡民、獨立自主 D.貴族政治、僭主當政
【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希臘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希臘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各城邦獨立自治。這是希臘城邦的主要特點。
A項閉關鎖國、重視農業錯誤,希臘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商業比較繁榮,故閉關鎖國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人民主權、輪番而治錯誤,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輪番而治,但是不是希臘城邦的特征,不符合題意;
C項小國寡民、獨立自主是自然環境使希臘城邦呈現出的基本特征,符合題意;
D項貴族政治、僭主當政錯誤,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為發展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希臘城邦的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具備分析材料和運用所學解答問題的能力。
8.(2020八上·龍游期中)如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紀念銀幣。有關這次起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br/>A.起義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后期
B.起義的領導者是陳勝、吳廣
C.起義軍在大澤鄉建立了“張楚”政權
D.起義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答案】C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時,遇雨誤期,按秦律誤期當斬,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陳勝高呼“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起義軍攻下陳,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ABD三項敘述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C項起義軍在大澤鄉建立了“張楚”政權敘述不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史實。
9.(2020八上·龍游期中)歷史推論離不開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錯誤的是(  )
A.商鞅變法——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
B.秦王嬴政滅六國——實現全國統一
C.漢武帝“罷黜百家”——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D.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
【解析】【分析】公元前208年,在赤壁之戰中,周瑜指揮孫劉聯軍用火攻大敗曹操,使曹操不敢輕易南下,孫權鞏固在他在長江中下游的統治,劉備占有四川,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ABC三項推論都正確,不符合題意;
D項官渡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推論錯誤,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響,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重點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史實及其影響。
10.下列人物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br/>①司馬遷 ②扁鵲 ③華佗 ④倉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③①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 ①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人物,②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人物,③華佗是魏晉時期的人物,④倉頡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人物,由此可知,這些人物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后順序是④②①③, C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掌握司馬遷、扁鵲、華佗、倉頡等人物所處的時期,結合課本關于這四位人物的存在的時間解答問題,利用排除法解答,時間排序不正確的不符合題意,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能夠雙向結合得出答案。
11.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本G色發展理念在中國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下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與這一理念相近的是( ?。?br/>A.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B.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C.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D.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自然資源得以持續利用,符合當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A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意思是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是指懲罰和獎賞應一視同仁,不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是韓非子的思想理念,不符合題意;
B項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與綠色發展理念相近,符合題意;
C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思想,不符合題意;
D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的軍事思想,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要求具備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12.(2020八上·龍游期中)臺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在古代有許多稱謂,三國時期稱為( ?。?br/>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臺灣
【答案】A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230年,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一萬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臺灣)。這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
A項夷洲是三國時期的稱呼,符合題意;
BC兩項是隋朝唐朝宋朝時的稱呼,稱琉球,也稱流求,不符合題意;
D項臺灣是現在的稱呼,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三國時期與臺灣的往來,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3.(2020八上·龍游期中)“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追求的核心素養之一,而“國家主權意識”又是“家國情懷”的主要內容之一。下列史實中,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的有( ?。?br/>A.“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B.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C.氐族人苻堅任用漢人王猛為相,整頓吏治,厲行法治,提倡儒學
D.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答案】B
【知識點】隋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這是大陸和臺灣交流的最早記載,此后,臺灣和大陸的聯系日益密切。這充分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臺灣的言行都將遭到人的唾棄和反對。因而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
ACD三項都不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不符合題意;
B項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能體現當今“家國情懷”的“國家主權意識”,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時期與臺灣的聯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三國時期地區經濟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14.(2020八上·臺州月考)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將軍委員會”成員之一,曾為雅典城邦屢立功勛,但后來卻貪贓受賄,甚至出賣國家利益,被公民大會“陶片放逐”。這種處置方式產生于(  )
A.城邦最早出現時期 B.屋大維統治時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時期 D.伯里克利改革時期
【答案】C
【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陶片放逐”這一關鍵信息,聯系所學知識,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城邦的一項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前510年創立,雅典公民可以通過投票,強制將某個人放逐,目的在于驅逐可能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
AB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克利斯提尼改革時期產生了題干處置方式,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重點掌握陶片放逐法。
15.(2020八上·龍游期中)“苦于長期戰亂的中原人大量遷移到他們視為畏途的南方……而這里的局勢又相對安定,往往能在較長時期內‘無風塵之警’,水利興修和農田墾辟在持續進行,位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尤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有( ?。?br/>①中原人大量南遷 ②社會比較安定 ③統治者的重視 ④自然條件優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據題干“苦于長期戰亂的中原人大量遷移到他們視為畏途的南方”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中原人大量南遷;據題干“而這里的局勢又相對安定,往往能在較長時期內‘無風塵之警’”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社會比較安定;據題干“水利興修和農田墾辟在持續進行,位處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尤為突出”可知,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是統治者的重視;①②③符合題意。
A項①②③是江南地區“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的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江南地區發展的知識及學生解讀題干材料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掌握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表現和影響。
二、非選擇題
16.(2020八上·龍游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變化的一組圖片
材料二: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繆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統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秦權銘文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狀、王綰“法度量則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記載:“縣及工室聽官為正(校準)衡.....毋過歲壹?!薄昂馐徽?,十六兩以上,貲(罰沒) 官嗇夫一甲,不盈十六兩到八兩,貲一盾?!?br/>(1)材料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歷史史實
(2)據材料指出商鞅變法的措施,并簡評這些措施的歷史作用。
(3)指出材料二與材料一兩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4)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
(5)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出土文物在歷史研究中對文獻資料的作用。
【答案】(1)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措施: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作用: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
(3)兩者之間是因果關系.材料二商鞅變法是在材料-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和新剝削方式產生的基礎上進行的;變法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4)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作用:印證、補充或糾正文獻記載,使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秦始皇開創大一統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圖片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個歷史信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耕作方式上出現了牛耕,土地兼并開始出現,出現了租佃制的經營方式。所反映的史實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商鞅變法的措施比較多,可以從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材料涉及到的有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等。商鞅變法的影響應該從生產關系變革、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秦國經濟發展和逐漸確立了封建制的生產關系等方面進行作答。
(3)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則要從歷史事件所反映的實質或領域等方面入手,材料一歷史事件反映的生產方式方面的內容;材料二歷史事件反映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變革,材料二歷史事件發生正是由于材料-基礎上發生的,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間是因果關系。
(4)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具體措施有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出圖的文物是實物資料,能夠有效的印證和補充文獻資料的不足,史學研究一般情況下最好是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相互的印證。
故答案為:(1)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已經使用鐵農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剝削方式已出現。
(2)措施:實行連坐法;獎勵軍功,按軍功授爵,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統一度量衡。作用:廢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生產關系,確立了新興地主土地所有制;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
(3)兩者之間是因果關系;材料二商鞅變法是在材料-春秋戰國生產力發展和新剝削方式產生的基礎上進行的;變法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趨勢。
(4)秦明法度統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負責度量衡的統一;縣和基層官員負責校正度量衡;規定了誤差和懲罰標準。
(5)作用:印證、補充或糾正文獻記載,使認識更接近歷史真實。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17.(2020八上·龍游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小學終,至四書。……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于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三字經》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br/>“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中國通史》
(1)指出材料一所滲透的儒家主要思想。
(2)結合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
(3)請列舉正反史實各一例,印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的重要性。
【答案】(1)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2)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①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屬于道家的治國理念減輕了 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局面。②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知識點】百家爭鳴;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儒家主要思想,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材料一“……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于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所滲透的儒家主要思想是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等。
(2)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
(3)本題考查秦漢的統治,要求識記基礎史實。材料三“行仁政而王……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強調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等;結合所學,可從秦漢不同統治論證“實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少賦稅”的重要性,如秦的暴政加速親的滅亡,漢初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出現“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局面。
故答案為:(1)仁的思想,克己復禮;加強自身道德修養。
(2)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①正: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政策,屬于道家的治國理念減輕了 賦稅、徭役、刑罰,努力減輕人們負擔,社會比較安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 的太平盛世局面。②反:秦朝統治者采用了法家“法治”思想,制定了嚴刑峻法,濫用民力,兵役、徭役和賦稅繁重,實施暴政,激起了秦末農民的大起義,在農民的起義中覆亡。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以三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儒家思想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基礎知識。
18.(2020八上·龍游期中)秦漢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是一位教師講授秦朝歷史時的板書設計。
材料二 這一措施既不用火燒,又不用活埋,卻比活埋、火燒厲害十倍。他不像秦始皇那樣,盲目地毀滅文化,而是利用權力把對專制統治者有利的文化抬舉到一尊的地位,把于其不利的文化指為邪說而皆絕其道。這是漢武帝的高明之處。
﹣﹣摘自尚斌《中國儒學發展史》
材料三 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加強了西域、中亞地區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使漢文化傳到了西方,西方的文化也傳到了中原;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漢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徙,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
﹣﹣摘自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
(1)根據材料一,說明該板書反映的是什么制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項制度中的哪一舉措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
(2)根據材料二,分別指出秦始皇“火燒”“活埋”與漢武帝“皆絕其道”“抬舉到一尊”的措施,兩者有何共同目的?
(3)材料三中,西漢“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的標志是什么?根據以上三則材料,歸納秦漢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征。
【答案】(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2)措施: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BC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歷史發展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通過圖示中的“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秦朝時期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為后來封建王朝長期沿用,在我國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火燒”“活埋”的措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又實行“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損失。漢武帝“皆絕其道”“抬舉到一尊”的措施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兩者有何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根據材料“漢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加強了西域、中亞地區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西漢“使西北邊陲加入了中國懷抱”的標志是西域都護的設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管轄西域36國,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根據以上三則材料,根據所學知識,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發展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故答案為:(1)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
(2)措施: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共同目的:都是為加強思想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
(3)BC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歷史發展特征: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初步發展。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三則材料為依托,綜合考查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尔山市| 汪清县| 工布江达县| 晋宁县| 辰溪县| 曲水县| 霍林郭勒市| 涡阳县| 本溪市| 定西市| 毕节市| 无棣县| 灵山县| 徐汇区| 新蔡县| 简阳市| 贡山| 孙吴县| 恩平市| 东阿县| 湖北省| 巢湖市| 凤城市| 岚皋县| 工布江达县| 苍溪县| 枣庄市| 昔阳县| 梓潼县| 台中市| 肥东县| 临桂县| 柳林县| 文山县| 普陀区| 安庆市| 兰西县| 邯郸县| 安龙县| 新宁县|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