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2) 動物的行為對生存有什么意義。2.過程與方法: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嘗試制定探究計劃,編寫探究報告。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參加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更親近大自然,親近動物,增強熱愛動物的美好情感。(2) 認同人類學習和自身學習的重要性,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教材分析:1.知識主線:本章從“動物的運動”“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社會行為”的具體素材進行分析,來探究動物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動物行為的本質和意義,而本節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學會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并認識到學習行為的重要性,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不被淘汰。2.內容地位:《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是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6章第1節的內容,屬“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相關內容。3.各欄目的價值:本節在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前提下,能夠有助于學生認識動物的行為,理解動物行為對其生存的意義,提高動物保護的意識。教學策略:在剖析教材與學情分析的基礎上,整體設計思路為:設置問題情境-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的教學模式。(1)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诖?,本節課通過引導探究式學習,構建一個互動和探究的環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獲得動物行為的有關知識。(2)運用多媒體工具,向學生提供資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鼓勵、啟發、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3)課堂上、課前、課后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多動嘴、多動腦,更多地讓學生去發現、去總結、去歸納,摒棄教師教學生看的做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學習目標達到了預期的效果。(4)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少評價他們的描述正確與否,讓他們自主發現,享受成功的喜悅,建立了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開放的課堂氣氛,學生的學習知識的欲望才會如此強烈,真正做到了師生之間在進行心智的交流。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教學難點:區分和理解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以及后天學習行為的建立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動物的行為 概念 情景設置: 播放動物行為的圖片: 蜘蛛織網、蜜蜂采蜜、孔雀開屏、鳥類哺育雛鳥、羚牛爭斗、大象表演 概念導入: 從剛剛列舉常見的一些例子中可發現其實不同的動物都有他們獨有的行為,大家對動物的行為也有課初步感性的認識,那動物的行為的概念到底什么呢? “動物體在內外刺激下所產生的活動表現”。 總之,動物的運動,鳴叫,身體姿態或顏色的變化,散發出氣味等都屬于動物的行為。 觀察圖片,說出圖片的動物在干什么 思考、回答 從圖片入手,一下提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生物的趣味性和求知欲增強,從而進入本節內容的學習。二、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概念 從行為獲得的途徑,把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提問概念。 先天性行為(本能): 動物一生下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 認真默讀課本內容,邊看邊標出相應的重點,并嘗試回答問題。 鍛煉了學生的閱讀和歸納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探究活動一: 探究家蠶的取食 行為 導入材料: 家蠶總是取食桑葉,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學習行為? 提問: 實驗探究的7個步驟是什么? 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方案: 1.提出問題:家蠶總是取食桑葉,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嗎? 2、作出假設:是先天性行為。 3、制訂并實施計劃: (1)把家蠶放置于各種葉片的中間,看看家蠶更趨向于去哪里取食。 (2)把家蠶放在蘸有不同的葉片的汁液的濾紙上,觀察它們趨向哪種葉的汁液的濾紙。 引導討論: 1、探究對象是蟻蠶還是長大的蠶呢? 2、各種葉片和濾紙的應該怎樣放置?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投影展示學生實驗的圖片 得出結論: 家蠶總是取食桑葉是先天性行為。 思考、回答 積極思考、舉手回答問題 小組討論、完善實驗計劃 思考、回答 小組進行實驗,并且拍攝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圖片 學習過程以學生“學”為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協作能力提升。四、探究活動二: 探究金魚的取食 行為 請學生上臺介紹實驗過程 提問:敲擊魚缸,金魚的進食表現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學習行為? 播放實驗視頻,學生代表介紹實驗步驟: ①敲擊魚缸壁,金魚會驚慌地游開; ②給金魚喂食,金魚會浮上水面進食; ③每次喂食前,先敲擊魚缸壁,反復多次; ④后來,敲擊魚缸壁,小魚浮上水面表現出進食行為。 思考、回答 通過實驗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后天學習行為的定義和特征,并形成對后天學習行為的產生過程的認知。五、學以致用 設問: 剛剛我們從兩個探究實驗發現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區別,下面我們看一些動物行為的圖片,判斷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學習行為。 (1)蜜蜂采蜜 (2)鳥類哺育雛鳥 (3)剛出生的袋鼠爬入育兒袋 (4)美國紅雀喂金魚 (5)印度的“狼孩” (6)蚯蚓走迷宮 (7)大山雀偷喝牛奶 (8)大猩猩搬箱取香蕉 (9)大馬哈魚幼魚游回大海 思考、舉手回答 先天性行為 先天性行為 先天性行為 先天性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 趁著學生興趣高漲,并且初步掌握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方法,舉出多個例子進行鞏固。六、小結 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意義 練習鞏固 設問:先天性行為、后天學習行為這兩中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有什么不同? 投影圖片,引導學生分析 投影題目 思考、回答 后天學習行為對于動物的意義就是能夠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環境,更有利于動物的生存。 梳理知識,闡明意義,及時鞏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