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科版五年級科學(上)第二單元 地球表面的變化 知識綱要1. 地球的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種地形地貌的原因。2.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斷發生變化,的變化是緩慢進行的,如風、水等自然作用對地形的變化;有的卻是比較劇烈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對地球表面的改變。3. 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不斷循環。4. 常見的地形及地形的特點: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高原: 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 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5. 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6. 地球的內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運動有關。7. 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對地表產生侵蝕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8. 保護森林、退耕還林等可以減少土地的流失。9. 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10. 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11.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速度慢,會發生沉積。12. 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本身,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及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和重力勢能,主要表現為風化和流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13. 組成地殼的巖石按照成因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14. 巖漿活動分為兩種方式:侵入作用、噴出作用或火山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