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的生殖發育【教學目標】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及特點。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提高學生的保護生物的意識。【教學重點】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及特點。【教學難點】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及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什么是兩棲動物?由學生的錯誤回答轉折到:“我們了解了青蛙的生殖發育之后就能明白什么是兩棲動物”回憶《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并說出這個故事情節。提出問題:為什么小蝌蚪找媽媽那么困難?(和青蛙的生殖與發育特點有關。)二、青蛙的生殖與發育。1.體外受精:離不開水。宋朝詩人辛棄疾的《西江月》中的詩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提問:(1)所有的青蛙都能鳴叫嗎?(雄蛙,繁殖行為)(2)雄青蛙為什么要鳴叫?(吸引雌蛙前來抱對)(3)青蛙抱對的目的是什么?(刺激雌蛙將卵排到水中,雄蛙將精子排到水中,完在受精形成受精卵)講述:據觀察顯示,雌青蛙與雄青蛙抱對后才會產卵,有的幾小時,有的2—3天,雌青蛙每次產卵約5000粒,卵表面有膠質的卵膜,遇水會粘連在一起。(4)抱對必須在什么環境中進行?(有水的地方,沒有水就不能完成受精)結論:受精過程為體外受精,受精過程離不開水。2.變態發育:發育在水中完成。出示掛圖:青蛙的發育過程中有哪些特征?學生通過觀察,描述青蛙的繁殖過程,教師綜述發育過程。課堂練習:結合課本相關內容,完成蝌蚪與成蛙比較表。項目 幼體:蝌蚪 成體:青蛙生活環境呼吸運動結論:青蛙的發育過程蝌蚪與成蛙差異很大,是變態發育,幼體發育離不開水。分析資料:青蛙的發育都在水中完成嗎?例1.棲息在南美洲的達爾文蛙,它把卵產在陸地上,不過,父母們并不會一走了之,父親會日夜守護在孩子們身邊,一旦膠質中的小蝌蚪開始游動時,做父親的會將小蝌蚪含到嘴里去,小蝌蚪們在那里大約要呆上3個星期才能完成發育,父親就會把他們從嘴里吐出來,小青蛙才可以開始自食其力的生活。例2.產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蛙因為擔心惡劣的孵化環境,母親在生下他們的孩子后,將它們全都吞進肚子里,直到完全發育完全媽媽才會像變戲法似的把小蝌蚪一個個從嘴里吐出來。問題:以上兩種蛙的發育是否說明兩棲類生殖與發育可以不在水中進行呢?不是,因為爸爸的口腔和媽媽的肚子皆是有水的環境。3.兩棲動物的概念:從兩棲動物的個體發育來看,它們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因而被稱為兩棲動物。蟾蜍和大鯢等也是兩棲動物。三、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資料1:有一天一個學生在溝渠邊玩耍,無意中搬開一塊石頭,發現一只丑陋的癩蛤蟆,他趕緊用石頭砸死了癩蛤蟆。請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資料2:某農村大量捕捉青蛙喂養肉雞,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介紹青蛙、蟾蜍對人類的益處。結論:保護青蛙等。小結:青蛙的生殖與發育都離不開水。1.體外受精2.變態發育練習:選擇題。1.青蛙發育過程為( )A.變態發育 B.完全變態發育 C.體內發育 D.直接發育2.對青蛙生殖發育特點描述正確的是( )A.雌雄同體體內受精體內發育 B.雌雄同體體外受精體外發育C.雌雄異體體內受精水中發育。 D.雌雄異體體外受精水中發育3.生物個體發育過程出現變態現象的是( )A.蝌蚪發育成青蛙 B.蠅的幼蟲發育成蠅C.孑孓發育成蚊子 D.雛雞發育成大公雞4.在生殖季節雄蛙鳴囊鼓起,叫聲響亮,為什么?( )A.吸引雌蛙 B.嚇退敵害 C.體外受精完成 D.引誘昆蟲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