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闡述動物的行為對動物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2)舉例說明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區別;2、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析渦蟲行為研究的資料,讓學生接受科學方法的訓練;(2)通過對研究渦蟲的實驗進行討論,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語言表達的能力;(3)通過列表比較“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的比較、區分事物并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4)教會學生利用圖書館或網絡查找,整理相關信息資料;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分析渦蟲行為研究資料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逐漸形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2)在討論研究渦蟲行為的實驗中,學會交流與表達,學會與他人合作;(3)通過學習“后天學習行為的意義”,讓學生意識到主動積極學習對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學重點: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 ;教學難點:分析渦蟲研究的資料,概括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特征;教學方法:以學生討論為主,輔以教師的講解,演示;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準備:PPT課件,動物行為視頻資料;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課件演示:多媒體播放不同動物的各種行為的錄像:雄鷹盤旋之中突然俯沖捕食野兔,兩只雄性角斗,小鳥筑巢等精彩畫面,導入新課:動物的行為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師生共同討論:寵物的行為,導入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1、動物行為研究示例:渦蟲的行為實驗一討論:(1)你認為實驗中設計者對“渦蟲為什么生活在小溪中的石塊下方”這一問題作出了什么樣的假設?(2)實驗中實驗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預測實驗的結果嗎?(學生討論,回答)點撥:實驗者作出的假設是渦蟲喜歡生活在黑暗無光的環境中。實驗的控制因素是光照。2、對渦蟲行為研究的實驗二教師簡單介紹實驗過程;討論:(1)實驗2的步驟(1)與步驟(4)中,渦蟲對強光的反應有什么不同?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點撥:步驟1中反應是舒展身體。 步驟4中反應是收縮身體,是后天學習來的行為。3、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點撥:先天性行為也稱為本能行為,是和其他行為一同通過遺傳、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后天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經驗等建立起來的一些行為。議一議:舉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的例子課件展示:資料1:剛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大,眼睛還睜不開,它出生時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從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兒袋中吃奶。資料2:在迷宮的一臂安上電極,另一臂是潮濕的暗室,其中還有食物,當蚯蚓爬到有電極一臂時,它會受到電擊,經過多次嘗試和錯誤后,蚯蚓能夠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問:對比分析資料1和資料2,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對動物維持生存的意義有什么不同?點撥:學習行為使動物不斷的適應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動物的生存環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討論:請學生闡述兩種行為的區別,完成表格:類別 先天性行為 后天學習行為形成過程 適應特征 進化趨勢 三、靈活運用,鞏固提高資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夠通過觀察和模仿自己的媽媽,學習生存的本領,利用一塊地衣從石縫中汲取水液,還能學會利用一根沾水樹枝,從洞穴中取出白蟻作為食物。②大山雀偷飲牛奶。③成年黑猩猩會從樹上摘下寬大的樹葉當傘用。可以拿到高處的食品。試分析并與同學交流一 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學習能力有什么不同?這說明什么問題?點撥: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就越差,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強。四、隨堂檢測將下列動物行為歸類:魚類洄游 螞蟻搬家 孔雀開屏 大雁南飛 狗辨主客動物表演 老馬識途 望梅止渴課后作業:完成基礎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