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 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動物和微生物動物的運動第二節 動物運動的形成(第二課時)《第二節 動物運動的形成--骨連結》教學設計1 設計思路1.1教材分析本節選自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十五章“動物的運動”《第二節 動物運動的形成》第二課時的內容。通過學習了骨的結構和成分后,進一步認識骨連結,掌握關節的結構特點,了解軀體運動的原理,從而意識到加強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好處,認同動物的運動是動物生存和發展的必要。1.2學情分析學生來自農村,對生物的感性認識多,特別對家禽家畜,更是不陌生。在前面的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骨的特性,能進一步理解骨連結的特點。2 教學目標2.1知識與技能能說明骨連結的類型;掌握關節的結構和功能;加強體育鍛煉的意識,學會脫臼和骨折的急救方法。2.2過程與方法本節教學主要以問題導入、視頻講解、學生分組互動,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交流表達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總結出知識。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了解運動系統的機制,加強體育鍛煉,學會脫臼和骨折的急救方法,自覺養成坐、立、行的正確姿勢;學生分工合作、參與互動與討論,養成團隊合作的意識。3 教學重難點3.1重點骨連結的類型;關節的結構及其功能的關系;加強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學會脫臼和骨折的急救方法。3.2難點(1)關節的結構及其功能的關系;(2)加強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4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結合觀察法、實驗法、探究法、討論法,注意各環節問題的設置和學生分析問題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分享交流。5 課前準備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等。6 教學過程設計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創設問題,導入新課; 1.回顧知識,自主學習;2.指導活動:親身體驗廣播體操; 2.根據教師指導進行體驗,積極思考運動時身體各部位的靈活程度;3.播放視頻,學生分組討論; 3.認真觀看視頻,積極思考、小組交流討論,得出結論;4.知識總結,完成課堂練習。 4.總結所學知識,談體會、收獲。6.1教學流程設計(1)6.2教學具體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預設復 習 引 入 復習: 運動系統三部曲:骨、骨連結、骨骼肌 思考:我們人體206塊骨如何在一起共同完成運動的? 引入:骨的連接方式 學生回顧 回答問題 創設問題情景,啟動思維。新 課 教 學 一、骨與骨的連接方式 1.小組思考:骨如何共同完成運動 2.討論總結:骨與骨之間靠骨連結的方式連接在一起。 3.骨連結的類型 (1)小組活動:親身體驗廣播體操 (2)討論總結: 骨連結分為3種類型: ①:不活動的骨連結 特點:結構牢固, 結合緊密 舉例:如顱骨。 ②:半活動的骨連結 特點:可以輕微活動, 但受骨的影響,只能 完成一些限制性動作。 舉例:如椎間盤。 ③: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特點:遍布全身, 靈活運動 舉例:肩關節、 肘關節等。 關節的結構 小組思考:關節在運動中起什么作用? 播放視頻:關節的結構 3.討論總結: 三、拓展運用 1.加強體育鍛煉對關節有什么影響? 答:使得骨連結更加牢固和靈活。 2.什么是關節炎? 答:關節囊發生病變,膿液積累在關節腔。 3.什么是脫臼?如何急救? 答:脫臼是指關節頭從關節窩中脫出。 四、課堂總結 (一)骨連結的類型 1.不活動的骨連結 2.半活動的骨連結 3.活動的骨連結(關節) (二)關節的結構 關節囊:結締組織構成,堅韌保護,分泌滑液 關節腔:內有滑液 關節面: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覆蓋有關節軟骨,有軟骨層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課堂練習講解 理解骨連結 根據活動的親身感受交流溝通,嘗試總結。 觀看視頻,積極思考,分小組交流討論,做好筆記。 學生討論問題,積極思考。 學生回顧本節知識,共同總結。 學生練習,熟悉所學知識 要讓學生明白骨與骨之間不是胡亂堆砌的,而是有一定的連接方式。 由學生分小組活動,通過交流總結出知識點。 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結合視頻講解,通過交流總結出知識點。 能意識到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影響。 學生基本能夠掌握知識點。 學生可以 完成板 書 設 計 第二節 動物運動的形成--骨連結 (一)骨連結的類型:不活動、半活動、活動 (二)關節的結構:關節囊、關節腔、關節面 (三)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7 教學反思7.1亮點通過回顧上一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后設置懸念,讓學生思考骨的連接方式,再通過課堂上的小活動“體操運動”,親自感受身體各部位骨骼的活動程度,從而引出新知識點,導入效果較好。7.2不足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時,由于是在室內,學生活動不開,另外在組織過程中學生紀律需要及時強調。7.3再教設計積極思考新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思考,學會小組交流與合作,從而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