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性別和性別決定》教學設計【設計思想】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在教育上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落實到教學中則要以學生為主體。按照主體性教學思想進行教學,本節課從學生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力求在觀察、分析、嘗試、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在性別覺醒的關鍵時期,幫助學生悅納自己的性別,樹立符合社會的性別角色意識。【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及知識前后聯系本節課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六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四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學目標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初中生物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對學生基本生物知識的構建,我特設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能力目標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通過小組合作的游戲活動,進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及小組協作的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了解性別比例失調對社會和國家潛在的危害,關注男女性比特征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教學重點能說明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學情分析】從年齡特征來看,八年級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本節是在八年級上學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社會上某些地區一些人仍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部分學生有可能受到來自社會或家庭的影響,也有這樣的想法。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從生物學屬性、社會學屬性進行分析,幫助青春期的學生們塑造符合社會的性別角色【教法分析】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于重點的 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情境教學法:創設樂學情境,激發學習情趣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極積思維、強化訓練,倡導合作共學的教學方法。游戲法: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多媒體課件教學法:【學法分析】學生通過合作共學,分析、比較、歸納,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要點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并進行提問:你們想到一個什么問題? (2)講述一個故事:小紅是一個六歲的女孩,根據政策,她媽媽還可以再生一胎,這不又懷孕了,小紅的奶奶說這一次生的一定是男孩。因為他媽媽已經生了個女孩了,而且她的媽媽也很希望是個男孩,因為在農村,人們認為生不出男孩就是女人的過錯。 問題:這種現象在農村也很普遍,不知同學們是怎樣認為的? 其實,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的性別是怎樣決定的?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秘? 學生看圖片、聽故事,思索所提出的問題 從日常的生活現象開始導入,激發興趣的同時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充分體現了生物學是一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科學,既學到了知識又領略了大自然的奧秘,同時也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進入課堂。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新課教學互動:(一)性染色體 展示圖片:男女染色體,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105頁的內容,思考問題: 1.人類染色體的特點 2.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有什么異同點 3. 人體染色體表示方法: 解讀:人正常的體細胞里染色體數是23對,其中22對染色體在男女兩性中是一樣的,叫做常染色體,只有1對在兩性中是不同的,這一對染色體就是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叫性染色體。男性的性染色體寫作XY,女性的性染色體寫作XX(必須大寫,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兩條) 所以,男性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可寫作22對+XY,女性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可寫作22對+XX, 師生進行小結上述三個問題。 1.人類染色體可分為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共23對,其中常染色體22對、性染色體1對。 2.男性的性染色體有X染色體和Y染色體,女性性染色體為兩條X染色體。 3.男性染色體表示22對+XY――女性染色體表示22對+ XX。 學生看圖片,自學教材內容,了解男性、女性的染色體的組成,特別是染色體的差異。 認真聽講、思考、交流、判斷。 小結 引導學生掌握人類的染色體中決定性別的染色體是性染色體。解決男女性別的差異-----是由于第23對性染色體不同而導致的。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加深理解(二)生男生女的奧秘 過渡:那么生男生女有什么奧秘呢? (為什么有的受精卵可以發育成男孩,有的受精卵可以發育成女孩?) 想一想:1.不考慮22對常染色體,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 2.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 3.卵細胞和精子的染色體組成? 課件展示:人體產生配子過程中,性染色體分離進入不同配子的過程。 根據遺傳規律,生殖細胞中基因是不成對的,人的性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23條,精子是23條,卵子也是23條,這樣的受精卵才是23對。因為每個新生命都來源于父母雙方,即有一半來自于父親,另一半來自于母親。男性形成X精子和Y精子(寫成22+X或22+Y),因此精子有兩種類型,每個精子只含有一條性染色體。女性只能形成X卵子(寫成22+X)每個卵子里只含有一條性染色體,卵子只有一種類型。受精時,若X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將發育成女嬰,若Y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將發育成男嬰。由此可見,生男生女決定于卵細胞與哪種類型的精子結合。 展示圖片:人體生男生女過程示意圖 提出問題:一對夫婦一胎中生男生女的幾率是多大? 游戲:生男生女的原理(模擬精子與卵細胞隨機結合的實驗) 游戲規則: 粉色卡片代表含Y染色體的精子,白色卡片代表含X染色體的精子和卵細胞。 全班學生分成九組,每四人一組,一個盒中放入10個粉色卡片和10個白色卡片表示精子;另一個盒中放入20個白色卡片,表示卵細胞。 一位同學負責從裝有“精子”的盒中隨機取一個卡片;另一位同學負責從裝有“卵細胞”盒中隨機取一個卡片;第三位同學負責記錄兩個卡片代表的性染色體組成;每次取完記錄后,再將卡片放回去;第四位同學作為監督員負責將盒內的卡片搖勻,再進行下一次,共記錄10次。 組長統計數據,組內交流分析,得出結果,代表發言。(填表格) 全班統計各個小組模擬精子與卵細胞隨機結合的結果。 最后引導學生分析:從各組到全班,粉白:白白的結果有什么特點?(在黑板上以表格的形式展示) 1組2組3組4組5組6組7組8組9組總計粉白白白后代的男:女= : 如果模擬實驗的次數更多些,結果會怎么樣? 小結:男性產生兩種精子的數量相等,兩種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是隨機的,所以生男生女的的機會是均等的。 圖片展示:人的性別遺傳圖解、生男生女幾率 引導學生進行示意圖的填寫,了解人類的生殖過程中生男生女的幾率是均等的,即1:1.再次強調書寫。 過渡:現實生活中,有人認為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于女性,你認為這種想法科學嗎,而且,男女性別的比例與理論上是否一致? 展示表格:我國大陸六次人口普查的資料 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得出兩個特點:一是男性高于女性,性別比例基本保持穩定。 原因:既有生物學因素又有社會因素。例如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選擇生育時,生育男嬰比例高于女嬰。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性比偏高有其歷史根源。 學生觀看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生男生女是由男性(父親)決定的 學生小組進行交流,數據分析,教師對全班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引導學生比較生男生女比例。進一步深入探索生男生女原理,通過游戲突破重點和難點 進行示意圖填寫 學生思考、交流、分析、歸納。 通過讓學生觀察,讓學生更直接的明白為什么配子中的染色體數目是23條,同時也讓學生更加清楚為什么自己會有父親的特征又會有母親的特征,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學生自己過那總結出來的結論便于接受和理解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 通過游戲,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探索真理并在掌握只是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和快樂。 讓學生清楚目前我國大陸人口性別比例形式的嚴峻,從而認可我國的人口政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課件展示(習題) 學生思考、交流、分析并回答問題。 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和運用。四、總結反思,回顧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的奧秘在于卵細胞與哪種類型的精子結合,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倡男女平等和堅決杜絕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與老師一起總結 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附:板書設計第四節:性別和性別決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