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考試內容及要求】 掌握細胞的概念及分類掌握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細胞膜:化學組成;功能;物質通過細胞膜出入的三種方式(被動運輸、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細胞質:線粒體和葉綠體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功能;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液泡的分布與功能。細胞核:結構與功能細胞壁:分布、化學組成、功能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掌握臨時裝片的方法熟悉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分類: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兩大類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膜的分子結構 1、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和蛋白質,磷脂雙分子層是基本支架,其上鑲嵌或貫穿蛋白質 2、細胞膜外表由蛋白質與多糖形成的糖蛋白,具有識別、潤滑、保護、粘連作用 3、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流動性 (二)細胞膜的主要功能細胞膜的重要功能:與細胞的物質交換、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有密切的關系。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 物質通過細胞膜進出細胞的方式 自由擴散:高濃度到低濃度,無需載體和能量 例如 CO2、O2、甘油、乙醇、苯,協助擴散:高濃度到低濃度,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 例如葡萄糖進出紅細胞的細胞膜(3) 主動運輸:無機鹽離子、氨基酸、葡萄糖等,低濃度到高濃度,需載體和能量 (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 二、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一)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其中存在各種細胞器 (二)細胞器 1.線粒體:雙層膜,其中含少量DNA,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代謝旺盛部位的細胞線粒體含量多 2.葉綠體:光合作用的場所,雙層膜,其中有基質和基粒片層囊狀結構,基質中含少量DNA和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基粒上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色素。 3.內質網:有滑面內質網和糙面內質網兩種,與蛋白質、脂質、糖類合成有關,蛋白質的運輸通道 4.核糖體:蛋白質的合成場所 5.高爾基體:與分泌物合成有關,蛋白質的加工場所,植物有絲分裂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是動植物細胞都具有但是功能不同的細胞器。 6.中心體:動物與低等植物特有,由兩個相互的垂直的中心粒構成,與動物有絲分裂有關,在有絲分裂前期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7.液泡:植物細胞特有,其中含有色素和各種化合物,與滲透作用有關 三、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核的結構---核膜、核仁、染色質,核膜上的核孔是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核的通道 (二)細胞核的功能-----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和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三)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 1.原核生物:細菌、放線菌、大腸桿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2.原核細胞沒有核膜包被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3.原核生物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糖類和蛋白質組成的肽聚糖,而真核生物的是纖維素和果膠 4.原核生物只有一種細胞器------核糖體[實驗二]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一、取鏡和安放打開鏡箱,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坐,取出顯微鏡把顯微鏡安放在實驗臺上(顯微鏡距試驗臺邊緣7CM左右),略偏左(目的是便于左眼觀察物象,右眼看著繪圖),然后查看是否安好了目鏡和物鏡二、對光1、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臺之間要保持2CM的距離)。2、轉動遮光器,讓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3、左眼看著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同時畫圖),緩慢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白亮的視野為止。三、在低倍鏡下觀察1、把永久裝片或永久切片放在在舞臺上,標本部分要對準通光孔的中心,裝片或切片兩端用壓片夾壓住。2、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地下降,指導物鏡接近裝片時為止3、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到物象時為止。4、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四、在高倍鏡下觀察1、高倍鏡的放大區域位于低倍顯微鏡視野的中心。所以,先要把標本中需要放大的部分輕輕移動到視野中心。2、轉動轉換器,使高倍物鏡正對通光孔。一般情況下稍微轉動細準焦螺旋,就能看到物象。然后,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如果視野太暗,可以使用反光鏡的凹面。五、顯微鏡的存放實驗結束后,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并且把顯微鏡放入鏡箱內。在顯微鏡下物體放大的倍數等于目鏡的倍數乘以物鏡的倍數。【實驗三】觀察鱗片葉的表皮細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目的要求:掌握制作臨時裝片的方法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然后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的內側撕去一小塊透明的表皮,將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蓋在洋蔥鱗片葉上,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先將沒有染色的臨時裝片放在低倍鏡下觀察。為了觀察清楚,可以用滴管吸取染液(紅墨水或稀碘液),滴一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然后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到標本的全部,再把裝片放到高倍鏡下觀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