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八章 動物的行為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課題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概念 2.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 3.舉例說明動物的各種行為對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和搜集動物行為方面的素材,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興趣,鼓勵嘗試進行科學探究實驗。 2.通過交流展示,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團體意識和善于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 2.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3.認同動物各種各樣的行為都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而且適應環境的結果。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教學難點 1.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 2.舉例說出動物行為的類型。 3.動物的各種行為對生存和種族延續的意義。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動物有多種多樣的活動。如果你留心觀察周圍的動物世界,你會發現蝴蝶飛舞、蜜蜂采蜜、蟲鳴鳥唱、大雁南飛、親鳥育雛等,你會被這些奇妙的現象所吸引。其實,這種種現象都是動物行為的表現。那么,什么是動物的行為 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觀看課件。 真實的錄像,再配以文字說明,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 1.動物行為的含義 動物的體態、發聲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識別的變化,都是動物行為。 2.各種各樣的動物行為 (1)覓食行為:動物通過獨特的方式獲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為。 舉例:螞蟻的覓食行為(視頻); 金錢豹的覓食行為(視頻)。 播放螞蟻和金錢豹覓食行為的視頻,并引導學生觀察、總結螞蟻和金錢豹覓食的特點。 (2)防御行為:動物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行為。 舉例:貓頭鷹、夜蛾幼蟲(圖片); 雉雞、蜥蜴(視頻); 播放《動物的防御行為》微課。 總結覓食行為和防御行為的特點。 通過對一些真實的圖片及視頻資料的利用,從感官上給學生一些沖擊,讓學生領略生物世界奧妙無窮的風采。 通過簡單有趣的活動,檢測學生對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的理解。播放貓頭鷹、夜蛾幼蟲、雉雞、蜥蜴防御行為的圖片和視頻,并引導學生總結它們各自的特點。 (3)生殖行為: 舉例:蛙抱對、鳥育雛、象育幼(圖片)。 (4)遷徙行為: 舉例:鳥類的遷徙、 昆蟲的遷飛、 魚的洄游、角馬的遷徙。 討論:交流各自了解的有關動物行為類型的知識。 活動: 【想一想】 你還知道哪些類型的動物行為 【比一比】 看誰說得最好! 討論:動物的覓食行為、生殖行為和防御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群繁衍有什么積極的意義 小結: 動物的行為復雜多樣,包括覓食行為、防御行為、生殖行為和遷徙行為等。動物的行為是對復雜的環境適應的表現,覓食行為可以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防御行為、生殖行為和遷徙行為可使后代數量不斷增加,有利于種群的生存。 看動畫,分析動畫中包含了哪些類型的動物行為 觀看動物生殖行為的圖片,理解、感受動物的生殖行為。 通過觀察圖片了解一些動物的遷徙行為。 先進行小組內的交流,再填教材P89表18-1,然后全班進行交流。 討論并回答。 分組進行交流、討論并相互補充。 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向本組及其他組的同學完成知識的傳授,表述本組的見解的同時也是展示小組風采。這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大好時機。 本環節是課本知識的一個拓展,重點考查學生平時的積累情況,培養他們對生物的學習興趣。探究二、動物的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觀看螞蟻圖片,討論對螞蟻的了解。 像螞蟻一樣,生物圈中的許多動物都是群體生活的,構成了一個小的社會,這個社會是不是只是由多個個體簡單地聚集在一起呢 它們中的每一個個體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第一個問題: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 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 讓學生帶著問題看錄像:白蟻和狒狒的群體生活。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和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 問題: 1.一個白蟻群由哪幾種白蟻組成 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群體中怎樣才能當首領 有哪些特權 它的職責又是什么 3.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征 小結:社會行為的特征 群體內部形成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分工;有的群體形成等級。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都是很重要的。 學生發言:群體生活的動物具有一系列的社會行為。 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如:群居動物內部不同成員之間是如何分工合作的。首領都是執行一樣的功能嗎 學生看錄像回答問題,在此基礎上熱烈地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最后總結出社會行為的特征。 動物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 它們的群體生活是如何維系的 提出問題,討論總結。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地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地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認識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有重要的意義。探究三、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 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白蟻和狒狒的信息交流方式。 問題:什么是動物的通訊 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意義是什么 你能用我們的探究成果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嗎 出示課件:學以致用 學生看錄像后(或閱讀完后),說出動物群體間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和氣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系,共同覓食和御敵。 學生思考討論。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講述:傳說公元前202年,項羽逃到烏江邊,看到張良用糖漿把螞蟻排成的“霸王自刎烏江”六個大字,氣得拔劍自刎。你知道張良利用的是螞蟻的什么行為嗎 張良事先用糖漿寫好“霸王自刎烏江”六個大字,一只螞蟻嗅到糖香,立刻用觸角將這個信息傳遞給其他的同伴,其他的螞蟻沿著這只螞蟻一路留下的氣味找到了食物,從而在糖漿上聚成了螞蟻字。張良是利用了螞蟻愛吃糖及有信息傳遞的特征。 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三、課堂小結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下列動物行為中,不屬于防御行為的是 ( C ) A.青蛙的體色與周圍環境顏色十分相似 B.烏賊遇到天敵,難以脫身時會釋放墨汁 C.兩只羚羊爭斗中,一只退卻逃走 D.野兔發現天空中的鷹時,立即飛跑回洞穴 2.白居易詩曰:“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這首詩描繪的是母燕的 ( B ) A.覓食行為 B.生殖行為 C.攻擊行為 D.防御行為 3.(2020·深圳)火蟻具有社會行為,當洪水來臨時,它們分工合作在水面形成一個漂動的“蟻團”,齊心協力到達陸地。下列動物群體中也具有社會行為的是 ( D ) A.土壤中的一群蚯蚓 B.草叢中的一群蚊子 C.池塘中的一群蝌蚪 D.樹林中的一群狒狒 4.螞蟻發現食物后返巢,不久后螞蟻群就奔向食物所在地。螞蟻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為 ( C ) A.動作 B.聲音 C.氣味 D.語言交流【課堂反思】 本節課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運用圖片、視頻、描述等各種手段創設情境,注重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課堂上學生能將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所得所獲展示給大家。在討論與交流、批判與質疑中,在交流與傾聽中,每個人都從同伴那里獲得了信息和啟示。他們從同學的身上所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從教材中學到的多。另外,對于“螞蟻覓食行為”的實驗,如果讓學生去大自然中觀察或許還會有意外的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