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第1課時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課題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說出生物圈中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過程與方法 列舉各種生態系統,知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各種生態系統及生物圈。教學重點 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教學難點 生物圈的概念。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教師:“同學們,當宇航員站在月球上遙望地球時,看見我們的地球是一個十分美麗的藍色星球,而實際上地球上有許多不同氣候類型的地區,也有許多不同的生物類型,因此就形成了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來領略不同的自然風光吧!” 思考,討論,進入新課學習。 圖片導入,明確學習任務,激發學習興趣。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水域生態系統 提問:復習過生態系統的概念,我們知道生態系統包括生物和環境。請問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一種嗎 地球上的環境一樣嗎 總結:由于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環境類型,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也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展示兩張圖片,請同學們判斷它們屬于什么生態系統 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點 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仔細。它們都有水,我們給它們一個名稱,叫作“水域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分別學習這兩類生態系統。 請學生代表分享本組的學習成果。 適當展示兩大水域生態系統的圖片:采用本地資源(包括金沙江圖片,洱海圖片)。 回答:地球上的生物不止一種,環境也多種多樣。 認真觀看圖片并思考問題。 生1:海洋生態系統。 生2:淡水生態系統。 回答:它們都有水。 認真記筆記。 學生認真學習課本知識,進行適當的討論。學生代表分享本組的學習成果。 學生認真觀看。 認真讀圖,看圖說話,提高學生識圖能力。 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結合學生周圍的生態系統,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探究二、陸地生態系統 請問地球上除了水域生態系統外,還有其他生態系統嗎 非常好!也就是說,地球上除了水域生態系統外,還應該有陸地生態系統,接下來請看兩張圖片(展示森林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圖片)。問:它們都有一個什么字 不錯,我們把它們歸為林地生態系統。但是地球上有些地方不是以森林為主,而是以草為主的草原,所以陸地生態系統還包括草地生態系統。 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了解林地生態系統和草地生態系統的特點。 地球上的陸地生態系統僅僅只有課本上學的這些嗎 提示:鶴慶草海有什么 同學們都很聰明,接下來請同學歸納剛才我們學的知識。 回答:有。如森林生態系統和草原生態系統。 回答:“林”字。 學生自主學習,必要時可以進行討論,學生代表分析本組學習成果。 回答:不是。 生1:濕地生態系統。 生2:荒漠生態系統。 生3:還有人工起作用的農田生態系統和以人為主的城市生態系統。 學生積極配合,總結歸納。 培養學生多動腦。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結合實際。 總結歸納,形成知識體系。探究三、生物圈 提問:什么是生物圈 生物圈有什么作用 總結:生物圈是地球上各種生態系統的總和,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水圈和巖石圈的上層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種各樣的生物。 在一定時間內,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一般是相對穩定的,保持平衡。 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 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三、課堂小結 各種生態系統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下列生態系統中,人的作用最為突出的是 ( D ) A.森林生態系統 B.濕地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城市生態系統 2.“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詩描述的是 ( B ) A.森林生態系統 B.草原生態系統 C.海洋生態系統 D.城市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多種多樣,其中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的生態系統是 ( B ) A.草原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 C.海洋生態系統 D.農田生態系統 4.滇池濕地是昆明的一張靚麗名片。 下列有關濕地生態系統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 ( D ) A.能有效蓄水、吸污、凈化水質 B.能調節區域小氣候 C.是鳥類、兩棲動物等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 D.是所有類型的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課堂反思】 把科學探究引入生物學課程,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引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熱愛,學會如何在生活、學習中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將研究性題目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一個內容,提高了認知的層次;借助小組討論和交流,逐步學會準確和流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運用科學知識解決未知問題,提高科學素養。第2課時 生態平衡課題 生態平衡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1.闡明生態系統的平衡及其自我調節。 2.舉例說出人工生態系統及其意義。過程與方法 形成分析人工生態系統是否生態平衡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認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教學重點 1.闡明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特點。 2.舉例說出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特點。教學難點 闡明生態平衡的概念和特點。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新課 組織課外興趣小組展示自制的生態瓶,講解生態瓶的組成。 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平衡及其自我調節。 小組匯報生態瓶內生物的存活時間,分析為什么有的生態瓶內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不穩定,其中的生物很快死亡。 學生通過展示自己制作的生態瓶,調動學習積極性,并引發同學們對生態平衡及其自我調節的思考。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生態平衡 利用課件展示火山爆發、地震等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瞬間造成的破壞、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調節能力破壞的現象。 提出問題,引出生態平衡的內容。 生態平衡的概念: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保持著相對的穩定,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1)分析一個處在正常狀態下的熱帶草原生態系統和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得出生態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得出生態系統是一種動態平衡(生物種類和數量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創設新奇的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探究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利用課件,出示通過視頻材料所要解決的問題。 (1)通過欣賞生態系統的視頻資料說出生態系統的種類和特點。 (2)利用課件,出示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并總結出各種生態系統的共同特點: ①生態系統內部不斷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流動。 ②每種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有限的),實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對比海洋生態系統、林地生態系統和草地生態系統的組成,并比較這些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結論: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 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視頻能夠再現各種生態系統的自然狀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探究三、生態農業 在匯報交流總結時,提出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是農民,所從事的產業是農業。那么,我國以前靠天吃飯的農業狀態和現在的農業狀況有什么不同呢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通過建立人工生態系統,形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 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 自主學習,體驗發現知識的樂趣。三、課堂小結 生態平衡 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 使本節課所學知識形成知識網。四、當堂演練 1.關于生態平衡的理解,正確的是 ( D ) A.生態平衡是指各種生物之間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與環境無關 B.生態平衡一定要有人類的參與和調控 C.生態平衡就是指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維持不變 D.生態平衡是個動態平衡 2.如果人類大量捕殺鷹,草原生態系統將受到嚴重破壞,這說明 ( D ) A.生態系統無自我調節能力 B.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 C.只有絕對禁捕野生動物,生態系統才有自我調節能力 D.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3.在草場上適度放牧,草場會由于牧草的不斷生長而維持原狀。但是,如果放養的牲畜太多了,就會嚴重破壞草場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場很難恢復原樣了。這說明 ( C ) A.草原生態系統不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B.草原生態系統穩定性極差 C.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易遭到破壞 4.下列關于生態農業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D ) A.生態農業系統是一種典型的人工生態系統 B.生態農業是建立在傳統農業生產經驗的基礎上的 C.生態農業建立的依據是生態學原理 D.生態農業屬于過度開采、消耗自然資源多的農業【課堂反思】 本節課的對象是八年級學生,他們經過近一年的生物課學習,特別是現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終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對本節課的教學已經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和感性認識。本節課的設計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再現,引導出新的學習內容,揭示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使他們體驗到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帶來的樂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