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綱要課程名稱:道德與法治課程類型:必修教材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適用年級:四年級學生課 時:24課時設 計 者:一、課程背景《道德與法治》課程誕生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加強,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具體措施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才能將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上得生動有效,讓學生們入腦入心,是當前非常的重要任務。中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學習道德與法治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的兒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少年期。讓學生懂得珍惜和保護自己的生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初步養成守法意識。(一)課標分析小學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并逐步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的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二)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第一單元重在讓學生對班級有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能與班級共成長。第二單元是讓學生為父母分擔,以多種方式引導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端正思想,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和社會。第三單元讓學生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感知世界、認識世界,并正確認識廣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問題,在生活中能變廢為寶,并能低碳生活,增加一份責任感。(三)學情分析四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家庭、 班級、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應該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并積極投入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四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二、課程目標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樂于合作、待人誠實守信的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2.使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責任,體驗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形成積極向上、 樂觀好學的學習態度; 3.在了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家鄉的熱愛之情,能向家鄉的優秀人物學習;4.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行為與習慣: 1.幫助學生建立與人交往有誠信、能合作、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品質,初步形成規則意識、民主意識;2.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毅力和耐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愛惜名勝古跡,不亂丟亂扔亂刻畫的良好習慣;4.養成保護水資源,愛護身邊環境的良好習慣。(三)知識與技能:1.培養學生逐步建立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知道同情和幫助殘疾人是一個人的良好品德的體現,并養成主動關愛處境困難或者不幸人的行為;2.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關心集體、參加集體活動、維護集體榮譽,了解家鄉環境問題,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環境保護活動,了解民風民俗及對人們的影響,抵制不良風氣和迷信活動,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培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第一單元《與班級共成長》的教學,幫助孩子們建立集體觀念,學習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級自己愛,自己的班級自己管,班級生活規則大家定、齊遵守,從而培養孩子們初步的集體意識和自主管理意識、責任意識。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的教學,體會父母為家庭忙碌的辛勞,管好自己,少給父母添麻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減輕父母的負擔,為家庭事務出主意,用自己的創意和行動為家庭做貢獻。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的教學,引導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養成遵守秩序,愛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等良好行為習慣,學習做一個文明的小公民。滲透《環境保護法》、《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制教育。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教學,讓孩子們愛祖國從愛自己的家鄉做起,了解家鄉的美麗山水、豐富物產,認識為家鄉作出貢獻的可親可敬的人們,為偉大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驕傲自豪。三、課程內容四年級的學生處于從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他們經過前三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在道德認知和情感上有所發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價值觀念。對人、事、物的認識逐漸擺脫單向思維的特點,初步具備將外界環境狀況與自身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的能力。四上教材作為循環上升的課程內容,主要聚焦學校生活領域中的班級建設,家庭生活領域中的家庭責任,國家領域生活中的現代媒介,社區生活中的環境保護等主題。在教材編寫體例上和欄目設計上與三年級教材保持了一致。四上教材四個單元在循環上升的基礎上引導兒童去思考自己所在班級的發展、家庭中的責任、電子媒介的正確利用、環境保護等問題。由于中年段教材處于承上啟下的年段,所以教材主題和內容特別注意了與低高段的銜接。單元主題(問題域) 探索的問題 價值引導的方向一單元 與班級共成長 班級與自我成長 班規的制定與執行 群體之間應當如何相處 集體意識、規則意識、公民意識二單元 為父母分擔 關心與體諒父母 主動承擔家務活兒 為家庭盡責任 家庭責任感三單元 信息萬花筒 辯證地健康地看電視 網絡世界的規則 正確認識廣告 提高新媒介素養及信息素養四單元 讓生活多一些綠色 了解環境污染 怎樣將垃圾變廢為寶 怎樣做到低碳生活 環保意識、責任和行動四、課程實施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來看待世界,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2、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3、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采用他們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4、采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5.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課堂教學中。6.領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會的繁榮,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7.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采取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形式多樣等方式,引導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不同角度、側面感悟和踐行核心價值觀。8.課程中積極發揮繪本生動活潑、有趣有啟發性的作用,引導孩子們通過自主閱讀、小組講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蘊含的規則、法理等,使教學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做到實實在在的知行合一。五、課程評價本課程的評價目的是激勵每個兒童的成長;促進兒童的品德發展與生活能力的提高。以質性評價為主,量化評價為輔,重視兒童在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方面的個性化表現。多元化評價(20%)情感態度價值觀 5%過程與方法 5%知識與能力 10%終結性評價(40%)評價項目 評價要素 評價得分描述 評價方式單元和期末檢測評價 知識和能力掌握情況 卷面滿分50分 紙筆測試(30分鐘)過程性評價(40%)評價項目 評價內容 評價要素 評價標準 評價方式課前學 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的程度 A、盡力(★★★)B、家長督促完成(★★)C、不全部完成(★) 自評、組評、師評、家長評課堂評價 常規 1.積極發言,能有條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質疑精神,善于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A、好(★★★)B、比較好(★★)C、一般(★) 自評、互評、師評2.積極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在交流中樂于幫助他人,遵守活動秩序。 A、好(★★★)B、比較好(★★)C、一般(★)技能 案例分析,應用能力。 A、好(★★★)B、比較好(★★)C、一般(★)作業 1.按時并獨立完成學習單并積極讓老師批改。 A、好(★★★)B、比較好(★★)C、一般(★★) 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2.完成教師布置的搜集資料任務。 A、好(★★★)B、比較好(★★)C、一般(★) 自評、互評、師評3.作業干凈、整潔,書寫工整。 A、好(★★★)B、比較好(★★)C、一般(★) 自評、互評、師評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有思想、有溫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課程,教師只有把握好這門課的靈魂和實質,才能真正讓這門課照亮學生的心靈世界,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