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學年第一學期九年級期中測試歷史與社會試卷(考試時間:100分鐘 分值:100分)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1.塞爾維亞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 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事件是( )A.萊克星頓的槍聲 B.珍珠港事件 C.薩拉熱窩事件 D.九一八事件2.右圖為英、法、美、德四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圖,它有助于我們理解( )A.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后果B.一戰爆發及戰后世界格局的變化原因C.美國挑起世界大戰的原因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對各國的影響3.某班同學擬舉辦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活動的主題分別確立為“構想共和”“浴血共和”“締造共和”“維護共和”。以“締造共和”為主題的紀念活動最應該選擇在( )A.東京 B.武昌 C.廣州 D.南京4.中國近代史上,上海許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滿”字改成了“新”字,“滿漢首飾”“滿漢茶食”等改成了“新漢首飾”“新漢茶食”,這主要是緣于( ) A.維新變法的興起 B.辛亥革命的進行 C.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D.五四運動的爆發5.名士王湘綺曾撰寫了一副對聯:“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而言之,不是東西。”聯中嵌入“民”“國”“總”“統”四字,并在聯尾點出自己的看法。此聯諷刺的是( )A.孫中山 B.袁世凱 C.段祺瑞 D.黎元洪6.1918—1919年,李大釗先后發表《庶民的勝利》和《新紀元》 ,以“世界革命的先聲”和“世界革命的新紀元”來評論某一歷史事件。他評論的是( )A.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B.辛亥革命 C.十月革命 D.五四運動7.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興起了反抗西方列強、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下列歷史事件與材料相符的是( )①俄國二月革命 ②中國辛亥革命 ③埃及華夫脫運動 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日本福澤諭吉曾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據此說法,中國近代最先向西方學習并開展的活動應該是( )A.洋務運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9.右側資料是1919年6月間上海等地發給北洋政府的部分電函名稱,這些電函作為史料能直接證明( )①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高潮②上海在五四運動期間開展“三罷”斗爭③五四運動聲勢浩大,上海是運動的核心④五四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性質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第9題)10. 聯系與比較是歷史學習的方法之一。小明同學用這一方法比較了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學生運動,分別是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關于這兩次運動的共同點說法最為正確的是( )A.運動中心都在北京 B.運動主力軍始終是青年學生C.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D.都是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11. “一旦強擄寇邊疆,慷慨悲歌奔戰場。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嘿,游擊戰敵后方,鏟除偽政權,游擊戰敵后方,堅持反掃蕩!”這首軍歌應出自( )八路軍 B.中國工農紅軍 C.新四軍 D.中國人民解放軍12.在軍事行動上,“它”是當年世界上最成功的一次,然而在政治上卻是極大的錯誤,導致日本最后走上投降一途。這里的“它"是指( )A.諾曼底登陸 B.中途島戰役 C.阿拉曼戰役 D.珍珠港事件13.“論從史出”是《歷史與社會》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實與結論搭配正確的是( )A.《凡爾賽條約》簽訂→美國的“門戶開放”最終得以實現B.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C.七七事變爆發→ 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D. 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改變兩大陣營力量對比14.歌曲具有時代特征。以下歌詞內容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排序正確的是( )①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二十九軍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②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③“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轟,前進!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15.二戰時期,《紐約時報》對中國的一篇報道稱:“俘虜全遭殺害;日軍的暴行擴大,一般市民亦遭屠戮;美國大使館遭襲擊;蔣介石戰術拙劣,守軍將校逃跑,致使首都失陷。”這一報道可用來佐證( )A.南京大屠殺 B.潘家峪慘案 C.盧溝橋事變 D.重慶大轟炸16.某班開展歷史知識競猜活動,有一謎語的謎面是“民族統一戰線、9月3日、收回臺灣”,它的謎底應是( )A.召開中共一大 B.抗日戰爭勝利 C. 解放戰爭勝利 D. 成立新中國17.下圖反映了某一時期國共雙方兵力的變化情況(單位:萬人),“某一時期”指的是( )A.國民革命時期 B.十年內戰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18.下列歷史事件與人物有直接聯系的是( )A武昌起義---蔣介石 B.北伐戰爭---孫中山C.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李大釗 D.重慶談判----周恩來19.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相同點有( )①都發生于1945年的重慶 ②都確立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③只有國共兩黨的代表參加 ④都為實現民主統一帶來曙光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中華民族擺脫屈辱,實現“站起來”夢想的是( )A.中國共產黨成立 B.抗日戰爭勝利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解放戰爭勝利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21.(8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夢想要成真,首先夢想須順應時代潮流。 孫中山提出,“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1)這里,孫中山為了實現最終“夢想”在1912年和1924年,分別進行了怎樣的政治探索?(4分)材料二:“民國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之一”。──《全球通史》(2)《全球通史》稱這時期是最糟糕的時期之一的主要歷史依據是什么?(4分)22.(10分)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歷來被高度關注。材料一:“以農為經,以商為緯,本末備具,巨細畢賅,是即強兵富國之先聲,治國平天下之樞紐也。”孫中山從中國國情出發,高度肯定農民的長處,……主張“耕者有其田”。——選自《農功》(孫中山著于19世紀90年代)(1) 為實現“耕者有其田”,孫中山后來提出了怎樣的政治主張?(2分)材料二: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急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 ——毛澤東《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1926年9月)(2)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從國民革命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的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2分)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實現農民“耕者有其田”在農村根據地進行了什么革命,采取了哪些具體內容?(4分)材料三:解放區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這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為此,中共中央做出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決策。(3) 根據材料分析,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人民解放軍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2分)23.(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下列活動。【圖說歷史】(1)右圖反映的歷史事件對“二戰”的主要影響是什么?(2分) 莫斯科保衛戰(2) 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方法之一。分析下表有關“二戰”的史實,你能得出二戰影響的什么結論?(4分)參戰國家 卷入人口 參戰人數 軍隊傷亡 平民傷亡(人) 物資損失(美元)世界 中國 世界 中國 世界 中國61個 17億人 1.1億人 5000萬人以上 9000萬 3500萬 4萬億 1000億(直接)5000億(間接)【歷史啟迪】( http: / / www.21cnjy.com / )圖1 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張伯倫、 圖2 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圖1和圖2所示會議對德國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從中得到的最主要的啟迪是什么?(6分)24.( 14分 ) 近代百年,風云變幻,國共兩黨各顯風流,書寫了那個時代最厚重的歷史篇章。閱讀材料,回答有關問題。材料一:【兄弟連心建軍校】“諸君知道中國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現在得到的結果,只有民國的年號,沒有民國之事實。……所以,今天在這地開這個軍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1)材料一中創立的學校指什么學校?(2分)這次革命建立的是什么統一戰線?(2分)材料二:【兄弟齊心共抗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對華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錯誤是大大低估了中國民眾內部深深蘊藏著的那種無窮無盡的力量,特別是當中華民族處于生死關頭時那種萬眾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軍事上的表現。并分別例舉出國共兩黨英勇抗日的史實及其影響(8分)(3)根據上述兩個材料,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2分)25.(16分)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首來時路,我們一起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創立之路】縱觀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摘錄自《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1)結合所學知識,用相關史實對上述劃線部分加以說明。(4分)材料二:【蘇醒之路】有人說:1927年是中國共產黨的蘇醒之年。紀錄片《中國1927》對應北京、廣州、武漢、上海、南京、南昌六座城市坐標,每個城市承載一個主題,用全新的表達方式,講述最真實的歷史,解讀不為人熟知的“那一年”。(2)上海、南昌兩座城市承載的主題分別為《風暴》、《驚雷》分別與什么歷史事件有關?(4分)材料三:【抗爭之路】.....淚別蘇區千里雁炮聲驚夢,英雄扼腕,莫道征途險。贛南雨夜星河濺,黔北深冬曙光......。” ——毛澤東 《青玉案 遵義會議》(3)“黔北深冬曙光”中的“曙光”有何寓意 (3分)“莫道征途險”,請列舉其中充滿智慧的一場戰斗。(1分)材料四:【勝利之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蘇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國行不通,經過艱難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城市-農村-城市”的正確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4)中國共產黨從“城市-農村”,再從“農村-城市”分別與什么事件有關?分別有什么意義 (4分)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選項 C B D B B C D C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選項 A D D A A B D D D C非選擇題21、(1)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24年召開國民黨一大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4分)(2)軍閥割據混戰,人們生活困苦,社會秩序混亂,國家四分五裂等。(4分)22、(1)平均地權(或民生主義)(2分)(2)認識到掌握革命和武裝領導權的重要性,必須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認識到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等。(2分)土地革命;(2分)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在分配時,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各根據地出現分田分地的景象。(2分)(3)在解放區實行了土地改革;得到了人民的支持。(2分)23、(1)這一戰役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的破產。(2分)(2)二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4分)(3)圖一:助長了法西斯德國侵略的囂張氣焰,加速了二戰的爆發。(2分)圖二:雅爾塔會議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和二戰的結束。(2分)啟示:對侵略者不能妥協縱容,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面對共同敵人應加強合作。(2分)(點出1點即可)24、(1)黃埔軍校(2分)革命統一戰線(2分)(2)政治:國共兩黨合作,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軍事:國民政府組織正面戰場,共產黨組織敵后戰場,兩個戰場互相配合。(4分)國民黨: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敵斗志。(2分)共產黨:平型關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次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分)(3)中華民族的團結是民族復興的動力(點出團結即可)(2分)25、(1)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主張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號召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等(4分)(2)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南昌起義(2分)(3)遵義會議。(1分)遵義會議開始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集體,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2分)飛奪瀘定橋等(1分)(4)1927年毛澤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鄉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2分)1949年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設新中國做了政治、思想上的準備。(2分)(第2題)第 1 頁 共4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