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道德與法治期末復習資料第一單元 成長的節拍第一課 中學時代▲1.中學時代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是什么?(1)中學階段是人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為我們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礎。(2)中學時代見證著一個人從少年到青年的生命進階。▲2.少年為什么要有夢想?(夢想的作用)(1)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時期的重要生命主題。(2)對于個人:夢想能不斷激發生命的熱情和勇氣,讓生活更有色彩。有夢想,就有希望。(3)對人類:人類需要天真無邪、美麗可愛的夢想,因為有了這樣的夢想才能不斷地進步與發展。▲3.今天的少年夢想具有怎樣的特點?少年的夢想,是人類天真無邪、美麗可愛的愿望。(2)少年的夢想,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3)少年的夢想,與時代的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4.我們怎樣才能實現夢想?少年有夢,不應止于心動,更在于行動。不懈地追夢、圓夢才能改變生活,改變我們自己。努力,是夢想與現實之間的橋梁。(2)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3)努力,需要立志。(4)努力,需要堅持。(5)努力也有方法。▲5.什么是中國夢?其基本內涵是什么?實現途徑是什么?含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基本內涵: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的途徑: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第二課 學習新天地▲1.如何正確看待學習?(1)內容:中學階段,學習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做人。(2)方式: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學校,我們所看,所聽,所嘗,所觸,所做,都可以是學習。學習不僅表現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現為探究、發現、體驗和感悟。(3)態度:學習需要自覺、主動的態度。(4)終身學習:學習伴隨著我們的成長。(5)學習沒有終點。我們終生都在學習,終生都需要學習。▲2.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意義/重要性)(1)學習,不僅讓我們能夠生存,而且讓我們能夠擁有更充實的生活。(2)學習點亮我們心中的明燈,激發前進的動力。(3)在學習中,我們分享生命經驗,獲得成長,同時也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幸福生活奠基。▲3.如何學會學習?(1)學會學習,需要發現并保持對學習的興趣。(2)學會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3)學會學習,還意味著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學習方式達成目標。第三課 發現自己▲1.我們為什么要認識自己?(1)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自我發展。(2)正確認識自己,可以促進與他人的交往。▲2.我們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認識自己?(1)我們可以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來認識自己。(2)通過自我評價來認識自己:(1)自我觀察和分析;(2)與他人比較。(3)通過他人評價來認識自己。▲3.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1)我們要重視他人的態度與評價,但也要客觀冷靜分析,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2)用理性的心態面對他人的評價,是走向成熟的表現。▲4.我們怎樣接納自己?(1)接納自己,需要接納自己的全部。(2)接納自己需要樂觀的態度,更需要勇氣和智慧。▲5.我們怎樣欣賞自己?(1)欣賞自己的獨特、優點、努力及為他人的奉獻。(2)欣賞自己,不是驕傲自大,也不是目中無人,也要學會欣賞他人。▲6.我們如何做更好的自己?(1)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揚長避短。(2)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動改正缺點。(3)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4)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的,更是在為他人、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的。第二單元 友誼的天空第四課 友誼與成長同行▲1.朋友對我們有什么影響?(1)朋友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我們的言談舉止、興趣愛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響。(2)朋友,見證了我們一起走過的成長歷程,我們需要真誠友善的朋友。(3)朋友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經驗,友誼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悟生命的美好。▲2.友誼的特質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1)友誼是一種親密的關系。(2)友誼是平等的、雙向的。(3)友誼是一種心靈的相遇。▲3.友誼是一成不變的嗎?友誼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己變了,對方變了,或者環境變了。我們要學會接受一段友誼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誼。▲4.競爭會傷害友誼嗎?競爭并不必然傷害友誼,關鍵是我們對待競爭的態度。在競爭中自我反省和激勵,我們會收獲更多。▲5.朋友相處需要原則嗎?友誼不能沒有原則。友誼需要信任和忠誠,當朋友誤人歧途,不予規勸甚至推波助瀾,反而會傷害朋友,傷害友誼。第五課 交友的智慧▲1.如何建立友誼?(1)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2)建立友誼,需要持續的行動。(3)建立友誼,需要掌握方法。▲2.如何呵護友誼?(1)呵護友誼,需要用心去關懷對方。(2)呵護友誼,需要學會尊重對方。(3)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正確處理沖突。(4)呵護友誼,需要學會承受并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3.網絡交往的特點:虛擬、平等、自主等。4.網絡交往的利與弊?利:可以在網上搜集學習資料,查找相關信息;可以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識的人連在一起;讓人們自由地宣泄內心的快樂、煩惱、孤獨、痛苦,舒緩壓力,拓展人際交往圈。弊:網上交往有時關閉了與他人溝通的心靈之門。▲5.怎樣做到慎重結交網友?如何理性結交網友?需要考慮對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影響,學會理性辨別、慎重選擇。(2)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3)將網上的朋友轉化為現實中的朋友,需要慎重。(4)在網上交往中,我們要遵守法律、法規。 (5)不能只停留在虛擬世界中,要學會在現實中與同伴交往。第三單元 師長情誼第六課 師生之間▲1.如何認識教師職業?(1)教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傳承者之一。(2)在現代社會,教師已發展成為一種專門職業。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的使命。 (3)時代在發展,教師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四有”好老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3.風格不同的老師產生的原因:由于年齡、學識、閱歷、性格、情感與思維方式等差異,每位老師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表達方式不同,由此呈現出不同的風格。▲4.我們如何看待風格不同的老師?(1)承認老師之間的差異,接納每位老師的不同。(2)發現不同風格老師的優點。(3)了解老師教育行為的目的。(4)尊重老師的“不同”,主動和老師交往。▲5.如何理解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教與學是師生相互陪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過程。一方面,我們的學習離不開老師的引領和指導;另一方面,我們與老師交流互動,也可以促進老師更好地“教”。▲6.如何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1)學會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是我們成長的重要內容。(2)老師的表揚意味著肯定、鼓勵和期待,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和發展;(3)老師的批評意味著關心、提醒和勸誡,可以幫助我們反省自己,改進不足。(4)對待老師的批評,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師批評的內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7.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是怎樣的?學生樂于學習,老師寓教于樂,師生之間彼此尊重、相互關心、攜手共進,是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8.如何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系?彼此尊重,是我們與老師建立良好關系的開始。(2)在平等相待、相互促進的師生交往中,我們可以和老師成為朋友。(3)正確處理與老師之間的矛盾。自我反思,冷靜、客觀地分析原因;相信善意,多些寬容和理解;坦誠相待,注意溝通方式;求同存異,主動關心。▲9.在與老師的交往中,我們應怎樣尊重老師?(1)禮貌待師。(2)正確對待老師的表揚和批評。(3)尊重老師的人格尊嚴、個性差異、勞動成果。(4)主動關心、理解老師等。第七課 親情之愛1.什么是家庭?一般來說,家庭是由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結合成的親屬生活組織。2.家對我們有什么意義?(1)家是我們身心的寄居之所。(2)家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家的實質)。家里有親人,家中有親情(家的最大特點)。(3)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傳承、血脈相連的生活共同體,是甜蜜、溫暖、輕松的避風港。▲3.我們為什么要孝敬父母?(1)在中國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內涵。(2)孝親敬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個中國公民的法定義務。▲4.我們如何孝親敬長?(1)盡孝在當下。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用行動表達孝敬之心。(2)尊敬。尊敬雙親長輩,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教導;(3)傾聽。與雙親長輩保持親近、融洽的關系,傾聽他們的心聲;(4)感恩。用行動表達感恩之情。認真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了解雙親長輩的喜好,體諒他們的辛勞,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5.我們為什么會與父母產生沖突?(親子沖突產生的原因)(1)進入初中的我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一方面,我們希望父母像對待成人一樣尊重我們,不要過多干涉我們的生活。(獨立性) 另一方面,面對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我們又覺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呵護。(依賴性) (2)我們開始審視父母、質疑父母,甚至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經驗。(逆反) (3)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親子沖突有時難以避免。▲6.親子沖突產生的危害?(1)傷害雙方的感情;(2)影響家庭的和睦。▲7.我們如何與父母溝通?(如何化解親子沖突)(1)有效化解沖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樣,也需要我們自己努力。(2)互動溝通的技巧和應對沖突的智慧,是親子之間愛的潤滑劑。(3)可以試著去接納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為中蘊含的愛。我們可以嘗試讓父母了解我們的變化和需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愛。8.現代家庭發生了哪些變化?(1)現代家庭的結構、規模、觀念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今天家庭不斷趨向小型化,今后一段時期內二孩家庭逐漸增多,中國的家庭結構在持續發生著變化。(2)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3)家庭氛圍越來越平等、民主。▲9.怎樣建立和諧家庭?(1)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是家庭幸福美滿的重要條件。(2)家庭成員之間要相互信任、溝通交流體諒和包容,可以增進理解,化解矛盾和沖突;(3)幸福美滿的家庭需要全體家庭成員共同創建、共同分擔家務勞動、共同協作。(4)家庭成員要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家庭發展中的變化。10.如何調解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或沖突?(當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矛盾或沖突,你如何充當“粘合劑”?)(1)幫助家庭成員舒緩情緒。(2)明確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3)引導家庭成員看到對方的優點。(4)幫助家庭成員走出“面子”圈境。第四單元 生命的思考第八課 探問生命▲1.我們為什么要珍惜生命?(生命的特點)(1)生命來之不易。(2)生命是獨特的。(3)生命是不可逆的。(4)生命是短暫的。2.如何正確看待死亡?(1)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歸宿,它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2)我們要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斗和奉獻之中。3.生命的接續有什么意義?(1)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了人類生命的接續。在人類生命的持續中,我們總能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身體上生命的接續) (2)生命的接續,使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社會關系上生命的接續) (3)在生命的接續中,人類生命不斷發展,人類的精神文明也不斷積累和豐富。(精神上生命的接續)▲4.為什么要敬畏生命?(如何理解生命至上)生命是脆弱的、艱難的;(2)生命是堅強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3)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價值高于一切;(4)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們也必須承認別人的生命同樣重要,要珍愛他人生命。{注意:為什么要敬畏生命?答:(1)(2)(3) 如何理解生命至上?答:(1)(2)(3)(4)}▲5.我們應如何敬畏生命?(1)敬畏生命,讓我們從對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對他人生命的關懷,使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共同生活。(2)我們只有不漠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視他人的生命,謹慎地對待生命關系、處理生命問題,才會尊重、關注、關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3)我們對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誰的命令,而是內心的自愿選擇。第九課 珍視生命▲1.如何守護生命?(1)守護生命首先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如何愛護身體?)①關心身體的狀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②我們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學會愛惜自己的身體。③我們需要增強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2)守護生命需要關注并養護自己的精神。(如何養護精神?)①注重精神生活,滿足精神追求。守住自己的心靈,發現真、善、美,創造精神世界的財富。②守護精神家園,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發揚民族精神。2.如何正確認識挫折?(1)人們對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和行為。 (2)面對挫折, 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看待挫折。 (3)生活中的挫折是我們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得意時,挫折會使我們更清醒,避免盲目樂觀、精神懈怠;失意時,挫折會使我們獲得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3.如何發掘生命的力量,增強生命的韌性?(怎樣戰勝挫折?)(1)我們需要發現、發掘自己的生命力量。增強生命的承受力、自我調節和自我修復的能力。(2)培養自己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3)發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學會向他人尋求幫助。(4)掌握增強生命韌性的方法。(方法:欣賞、培養幽默感;和自己信任的人談一談;考慮并接受最糟糕的結果;關心、幫助他人;培養某方面的興趣。)第十課 綻放生命之花▲1.什么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怎樣的一生是值得的?)(1)對個人: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生,實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2)對他人:在看到別人的需要時付出自己的愛心,無論事情大小,都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3)對社會:能夠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結合起來。,這樣的一生是值得的。2.怎樣消除人與人間的冷漠?(如何實現拒絕冷漠,關愛生命?)(1)我們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而且要關切其他的生命,設身處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2)我們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改變他人,消融冷漠,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3.如何看待生命的平凡與偉大?(怎樣讓生命變得有意義?)(1)偉大在于創造。一個人的偉大在于他能夠運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勞動,創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長久的、不平凡的社會價值,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2)與偉人相比,更多的人可能是默默無聞的。面對生活的艱難考驗,不放棄、不懈怠,為家庭的美好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3)生命雖然平凡,卻也時時創造偉大。我們要將個體生命和他人的、集體的、民族的、國家的甚至人類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