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2. 從烏鴉喝水想到的 課型 新授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向學生滲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識。能力目標 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使學生初步具備不唯書、不唯上,積極探索,服從真理的科學信念。培養學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學精神。重點 研究投石子與水面升高的關系。 難點 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方法及觀察分析思考的方法。新舊知識點聯系 知識拓展 (課程資源) 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雙基訓練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訓練學生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板書 設計 2. 從烏鴉喝水想到的 猜想—實驗—結果—思考 課后 作業 準備:一個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幣、一張圖畫紙、透明膠帶、剪刀、鉛筆、尺、膠水等。學生知識反饋情況 本節課的收獲 本節課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 學 設 計教學內容要點 師生活動一激趣導入 二探索活動 用“猜想結果——動手實踐——結果驗證”的研究方法指導學生探究科學道理。 理解石子之間有空隙,而且石子這間的空隙總要占一定的體積,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烏鴉喝水的問題。 滲透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識。讓學生理解,杯中放入石子的多少與溢出水的關系。 三探索發現 四探索延伸 使學生理解向裝滿水的水杯中不斷投放石子,溢出的水就是投入石子的體積這一科學道理,為將來學習阿基米德原理做一些鋪墊。 1從《寓言》入手,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烏鴉喝水》是一個伊索寓言故事。通過講述一只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困難不要放棄,要運用身邊可以利用到的任何東西幫助自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有突破精神,不達到目的不放棄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堅持過后,總會看到勝利的曙光。 這個故事最早的出處可能是伊索寓言,名為“烏鴉和水罐”,佩里索引號為390。在伊索的原版里,烏鴉先是試圖把水罐弄翻,發現力量不夠,然后想到了丟石頭的辦法。4世紀的寓言作家阿維安努斯說這個故事的寓意是聰明才智比蠻力更重要,16世紀畫家弗朗西斯·巴羅則說它的寓意是“需要是發明之母”……總之,作為一個寓言,它有各種各樣的解讀方法。那么今天我們來換一種解讀:烏鴉到底能不能靠丟石頭喝到水?怎樣的條件下它能成功,怎樣的條件下不能呢? 2揭示探索課題,明確研究目的。 流體靜力學的一個重要原理,它指出,浸入靜止流體中的物體受到一個浮力,其大小等于該物體所排開的流體重量,方向豎直向上并通過所排開流體的形心。這結論是阿基米德首先提出的,故稱阿基米德原理。結論對部分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同樣是正確的。同一結論還可以推廣到氣體。 歷史: 阿基米德發現的浮力原理,奠定了流體靜力學的基礎。傳說希倫王召見阿基米德,讓他鑒定純金王冠是否摻假。他冥思苦想多日,在跨進澡盆洗澡時,從看見水面上升得到啟示,作出了關于浮體問題的重大發現,并通過王冠排出的水量解決了國王的疑問。在著名的《論浮體》一書中,他按照各種固體的形狀和比重的變化來確定其浮于水中的位置,并且詳細闡述和總結了后來聞名于世的阿基米德原理:放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體所排開的液體重量。從此使人們對物體的沉浮有了科學的認識。 [3] 實驗一 向有1/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實驗題目 2小組進行猜測 3按照程序動手實驗,得出結果。 4組內交流:實驗結果與猜想一樣嗎?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5班內匯報 實驗二 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實驗題目 2小組進行猜測 3按照程序動手實驗,得出結果。 4組內交流:這次的實驗結果與猜想一樣嗎?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5班內匯報 圍繞“瓶中有多少水,烏鴉才能喝到水”分組交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得出的實驗結果,分析思考理解。 1瓶中有1/3水:石子與石子之間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來。只有在瓶中有足夠多水時,才以用石子把水頂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體,它的體積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間,很多的石子會使水面上升。 學生親自實驗,在得出結果的基礎上理解該欄目中的 著重讓學生體驗研究方法。 應用實例 氣球 阿基米德原理可用于解釋氣球的上升機理:充滿輕氣體的氣球的自重小于它所排開的空氣的重量(浮力)。 液體比重計 對部分浸入液體的比重計,它所受到的浮力:F=W=γV 。 式中W為比重計的重量,V為浸入液體的體積;γ為液體的比重。若已知W和V,可確定比重γ。 排水量 Vmax=m船/ρ水 由ρ=1,得 Vmax=m船/1 簡寫: V=m 即體積常數等于質量常數。合稱排水量。 積云對流 阿基米德靜浮力可使積云對流得以發展,在穩定層結大氣中可以產生重力內波。 1按照程序動手實驗 2思考并在組內交流:從杯中溢出的水的體積與投入的石子有什么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