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版政治一輪精品復習學案:3.7 我們的民族精神(必修3)【高考新動向】考點集結 考向動態1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1)中華民族之魂;(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3)永遠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2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1)薪火相傳,越燃越旺 (2)永遠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3)書寫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關注世界華人愛國行動,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和核心。2.結合抗災行動,重視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3.注意國際風云的變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考綱全景透析】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核心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 愛國主義 為核心,團結統一、___________、勤勞勇敢、__________。2.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1)地位:貫穿 民族精神 的各個方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___________這個主題。(2)作用: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 一面旗幟 ,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____________。(3)時代性: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 具體的 。①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_____________本質上是一致的。②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擁護___________。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1)內涵: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__________而不斷豐富的過程。(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 綜合素質 的必然要求。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____________的要求。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 社會主義道路 的需要。(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①要發揮“主心骨 ”的作用。②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___________。③要正確對待______________。④要與弘揚相結合。【熱點難點全析】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核心與特征問題引導:2011年10月21日,《河南日報》載文指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務實河南”的精神之基,是建設“務實河南”的力量之源。(1)為什么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2)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是什么?1.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這三點從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幾個方面展開,內在地包含了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個維度,但都是從精神動力意義上講的。(2)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撐和推動作用,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滅。2.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1)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體現了民族精神穩定性和時代性的統一。(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3)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補充:中華民族精神是一成不變的嗎?中華民族精神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1)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同時又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如先后產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華民族精神不斷豐富發展的表現。(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才能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高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考查側重對其基本內涵、核心的準確理解。應注意以下幾個易錯點:(1)民族精神由民族文化所孕育,又成為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的靈魂,二者不能等同。(2)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3)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精華的集中表現,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華民族精神沒有精華與糟粕之分。例1.(2011·福建文綜)“雙百”人物(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讓我們在感動中實現精神的升華。他們的身上折射出,在當代中國( )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歷久彌新B.核心價值博大精深,人人踐行C.中華美德治國化民,指引方向D.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凝聚力量【解析】選A。從材料中“實現精神的升華”等字眼我們可以判斷,這種精神就是新時代的民族精神,A項說法正確,符合題干主旨,故入選。B項錯在“人人踐行”,與事實不符;C項說法錯誤,中華美德不能指引方向,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引領文化前進的方向;D項正誤混雜,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正確的,但“凝聚力量”說法錯誤,應為中華民族精神。二、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問題引導:2011年10月17日,《新疆日報》載文指出,新疆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殊表現形式,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般性,又表現出新疆各民族文化承載的特殊性。因此,弘揚與培育新疆精神,需要進行符合新疆實際的總體規劃。(1)弘揚和培育新疆精神就是搞狹隘的民族主義嗎?(2)弘揚和培育新疆精神對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什么作用?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不是搞狹隘的民族主義(1)中國共產黨具有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歷來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既堅持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民族文化,又主張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與文化,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其他民族共同進步和發展。(2)西方國家一些人害怕我們因為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而發展得更快,就居心叵測地將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污蔑為搞狹隘的民族主義,這只不過是所謂的“中國威脅論”的一個翻版。2.中華民族精神與國際競爭的關系(1)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隨著多極化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而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綜合國力包括物質力和精神力。(2)在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而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影響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須抵制一切外來文化的影響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辯證地對待外來思想文化(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辯證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注意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與汲取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二者具有一致性,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高考對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考查側重對其措施的準確把握,應注意以下幾個易錯點:(1)經濟建設是我國當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經濟建設展開,但是認為“弘揚民族精神是可有可無的事”是錯誤的。二者并不矛盾,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可為經濟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證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處理好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關系。傳統文化有精華、糟粕之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外來文化亦有精華、糟粕之分。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例2.近幾年,中國先后克服了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北方干旱、南方澇災等重大自然災害,這在于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造就了這個國家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機的魄力。這說明中華民族精神是( )A.推動中國歷史變遷的決定力量B.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C.維系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D.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解析】選B。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排除A。增強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排除D。精神紐帶主要凸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活,增強凝聚力,而此題主要強調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巨大力量,故C與題干不符。【高考零距離】1.(2012高考江蘇卷24)2012年4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難,店主姐夫含淚通知顧客前來取衣退卡還錢,被人們譽為“信義姐夫”。他的行為感動了許多市民,欠賬的顧客也趕來還錢,商戶們還自發掛出了“崇尚誠信,傳遞溫暖”的橫幅。這件事情表明誠信A.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 B.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C.能夠引領社會主義良好風尚建設 D.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2.(2012高考江蘇卷22)《感動中國》走過了十年的歷程,通過它,100多位人物和群體的事跡超越了國界、民族和語言走進人們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這說明,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要A.推動中華民族走向振興 B.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C.發揮先進模范的榜樣作用 D.確立新的道德評價體系3.(2012高考海南卷17)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橫渡瓊州海峽來到海南。他們在這方熱土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的文化:華美絕倫的黎族織錦,造型獨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殼等制作的樂器……其中,鉆木取火、低溫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織錦等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黎族文化( )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歷史,是黎族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③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質是由海南地理環境決定的④具有強大生命力,是促進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12高考福建卷3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義利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當前弘揚具有社會進步意義的義利觀,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材料三 雷鋒,以其短暫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詩篇。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對于不斷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義。(4)根據材料三,從文化生活角度,請你以“弘揚雷鋒精神,促進社會文明”為主題向社會發出倡議。(10分)(要求:①寫出倡議書內容的提綱;②不得顯示個人身份的任何信息。)5.(2012高考天津卷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產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雷鋒精神,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具有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精神氣質,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雷鋒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終與時代發展相對接。2007年,來自全國各地的27位大學生,在選擇未來時不只作功利想,不僅為稻粱謀,畢業后奔赴海南省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經過5年艱苦奮斗,他們克服了種種困難,重建了自然保護區工作站,提升了生態保護水平,改變了一方水土。鸚哥嶺的大學生因甘于奉獻而快樂,因學以致用而充實,因遵從理想而詩意。他們用青春詮釋著新時代的雷鋒精神,用美好情懷和理想氣息感染者越來越多的當代青年。結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相關知識說明,雷鋒精神對于我們民族和社會的價值是永恒的。(8分)(2)雷鋒和鸚哥嶺大學生以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為樂。結合所學知識,探尋他們為何以助人、奉獻為樂。(答出兩點理由即可)6.(2012高考江蘇卷37)如今,人們關于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意識日漸濃厚。然而,更多的人把過傳統節日當成普通假日來休閑,過節缺少文化內涵(即通常所說的“文化味”)。與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重視弘揚本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相比,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成為令人憂心的問題。傳統節日文化由主題、習俗和儀式等組成,蘊含著民族生活的風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時代變遷,特別是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后,農耕社會所形成的許多節日文化與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社會,特別是現代青年人的文化訴求不相適應。這在根本上形成了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沖擊。目前,一些青少年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歡過國外的圣誕節、情人節等。他們對于傳統節日中的一些儀式感到繁瑣,對諸如貼春聯、中秋賞月等傳統習俗的內涵認識模糊,甚至對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的主題缺乏了解。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關注文化的經濟價值,對如何度過傳統節日缺乏適時的引導、組織和資金支持。 以前過節時城鄉基層組織還開展文化氣氛濃厚的節日文藝演出等活動,現在很少看到這些滲透文化內涵的熱鬧場景。當然,重視傳統節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說要照搬舊時的習俗和儀式。我們要在繼承傳統節日的核心主題中,變革過節的方式。現在確實也出現了多樣化過節方式,比如拜年用電話、短信、視頻等表達問候,清明節用植樹、獻花、賦詩等寄托哀思。但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新載體、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節日的文化意義,讓人們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底蘊,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閱讀上述材料,探究下列問題:端午節即將到來,請你設計一個有助于吸引中學生了解其文化內涵的主題活動,并從《文化生活》角度說明活動的意義。(6分)7.(2012高考山東卷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雷鋒精神猶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燈塔,放射著奪目的光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雷鋒精神、開展學雷鋒活動,要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今天,雷鋒勤儉節約的美德可以轉化為低碳、節能等環保意識,雷鋒助人為樂的品質可以轉化為奉獻、互助等志原者精神。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分析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義。(8分)8.(2011·福建文綜T27)“雙百”人物(一百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用自己的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讓我們在感動中實現精神的升華。他們的身上折射出,在當代中國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歷久彌新B.核心價值博大精深,人人踐行C.中華美德治國化民,指引方向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凝聚力量【解析】本題以“雙百人物”這一時代熱點為背景,考查學生的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運用文化生活中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核心價值體系等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綜合性較強。從材料中“實現精神的升華”等字眼我們可以判斷,這種精神就是新時代的民族精神,A項說法正確,符合題干主旨,故入選。B項錯在“人人踐行”,與事實不符;C項說法錯誤,中華美德不能指引方向,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引領文化前進的方向;D項正誤混雜,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正確的,但凝聚力量說法錯誤,應為中華民族精神。【答案】選A。9.(2011·天津文綜T5)最近,河北農業大學一群畢業生默默幫助病逝同學李寶元父母的事跡被廣為傳頌。15年前畢業之際,有人提議“寶元的父母咱們得管”,一個算不上約定的“約定”,讓兩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張匯款單和56封信。同學們用實際行動使扶危濟困、重情信諾的傳統美德在當代得到完美綻放。這一事跡表明A.傳統道德準則完全適應現代生活B.中華文化的具體內涵是亙古不變的C.傳統道德對今天人們的價值選擇有深刻影響D.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解析】本題以河北農業大學一群畢業生默默幫助病逝同學李寶元父母的事跡為背景材料,體現了高考對人文關懷、道德美德的關注。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本題考查思想道德的重要性。A項觀點不科學,傳統道德中存在很多不適合今天的生活的因素,需要剔除;B項觀點明顯錯誤,中華文化的具體內涵是因時而變的;C項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D項本身觀點正確,但本題不是討論傳統文化的問題。【答案】選C。10.(2010·江蘇卷高考19)我國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等一直流傳至今,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表明①中華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③各民族文化的差異逐步消失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解析】C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征。③違背文化多樣性原則,排除含③的選項。【答案】C11.(2010·江蘇卷高考23) 為了推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中宣部、中組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了“雙百”人物的評選活動。2009年9月10日,評選出了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任務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所以要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因為愛國主義是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③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標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B 本題考查考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①③符合題意要求。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是增強誠信意識,②錯誤;④說法不符合題意。【答案】B12.(2010·安徽卷高考38)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某校高三(1)班同學以“走進世博,聚焦世博”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同學們通過查閱、上網等途徑收集資料,組織課堂討論,發表看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政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示古代四大發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而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1)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12分)【答案】悠久的“和諧”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等,說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豐富的中國元素,獨特的徽派建筑,多樣的民間藝術等,說明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各種文化和諧共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或“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13.(2010·北京卷高考40)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以民族的進步獲得補償。中華民族歷來具有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團結奮戰的光榮傳統。不論多大的災難,都壓不彎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搶險,幾十萬官兵和百萬民眾同洪水展開殊死搏斗,形成了偉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黨和政府帶領全國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時艱。2008年冰雪“封凍”半個中國,全國人民用愛心將冰雪融化。汶川、玉樹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國人民心手相連,奮力救災,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災難考驗了中華民族,也冶煉了中華民族。“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3)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指出上述材料體現了什么精神,并說明這種精神在中國人民戰勝災難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8分)【答案】中華民族精神是團結中華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戰勝災難和困難的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能夠轉化為激勵中國人民戰勝災難和困難的強大力量;在戰勝災難和困難的每一次過程中,中華民族精神都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成為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的不竭力量源泉。【考點提升訓練】一、選擇題1.(預測題)2011年 9月21日,央視一套播出了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頒獎典禮《德耀中華》, 湘潭市福利院的編外護育員許月華,37年如一日義務護理和撫養了130多名孤殘兒童,用殘缺的身體給了許多孩子完整的母愛,她的行為集中體現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下列能夠體現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名言有( )①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克勤于邦,克儉于家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2·南京模擬)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地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這是由于愛國主義( )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②是動員和凝聚全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③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201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當代中華兒女一定要肩負起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 )A.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力量B.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力量C.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D.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4.(2012·濰坊模擬)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奮斗中形成了長征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奧運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這告訴我們( )①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②民族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③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④民族精神是抽象的,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根基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5.(預測題)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增進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說明( )A.具有民族精神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險阻B.民族精神只有在危難時期才能顯現C.民族精神是支撐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D.中華民族精神決定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6.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下列關于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關系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②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③中華民族精神創造了中華文化新的輝煌④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7.(易錯題)魯迅先生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句話強調( )A.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質B.國家要發展,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的偉大精神C.中華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D.發揚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8.(2012·泰興模擬)“只要我們有根/縱然沒有一片葉子遮身/仍舊是一株頂天立地的樹/就讓我們調整那立姿/在風雨里站得更穩/堅忍地度過這凜冽寒冬/是的,只要我們有根/明春 明春來時/我們又會枝繁葉茂 宛如新生。”臺灣詩人的這首《只要我們有根》表明( )①中華文化獨樹一幟、獨領風騷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③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2011年12月8日,商務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陜甘寧邊區西北財經辦舊址暨西北財經辦舊址紀念館舉行,西北財經辦舊址紀念館的修復和對外展出,為廣大商務工作者接受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創建了良好的平臺。愛國主義從來都不是抽象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當代青年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應主要( )A.汲取和借鑒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B.安心在國內生活和工作,不為海外條件所誘惑C.積極走出國門,減輕國內就業的壓力D.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祖國統一貢獻力量10.(2012·青島模擬)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時期的仁人志士們為改變中華民族命運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屈斗爭,創造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業績,也鑄就了彌足珍貴的辛亥革命精神。這說明辛亥革命精神( )A.植根于中華優秀文化之中B.在社會實踐中孕育形成C.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D.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11.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 )①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②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代精神相結合③全盤繼承傳統文化④全面拒絕外來文化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12.(2012·長沙模擬)2011年,國家旅游局推出“中華文化游”主題旅游年活動,主要圍繞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多元化民族文化,將中國的旅游資源推向世界。這一活動有利于( )①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②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③增強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④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借鑒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選擇題13.(26分)材料一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無論身在故土還是異國他鄉,每當聽到這雄壯激昂、催人奮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時候,都會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驕傲,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看到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就像看到“嫦娥”二號飛向太空、“神八”飛天、“天宮一號”升空,就像看到我們申奧成功,看到奧運健兒披金掛銀。材料二 新中國初升的太陽,召喚著海外赤子。彭桓武被問到為什么要回來時,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材料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派出大批訪問學者、留學人員,加上自費出國留學人員,已有一大批海外科技人才。如今,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已形成熱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材料一、二、三體現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13分)(2)上述材料給我們什么啟示?(13分)14.(26分)(創新題)2012年1月18日,全國紅色旅游工作協調小組第十次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從有利于凝聚民心、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有利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紅色旅游的重要性,把紅色旅游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用好紅色旅游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有人認為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民族精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你贊同這種觀點嗎?根據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簡要說明理由。(13分)(2)當今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何在?(13分)答案1.【解析】選D。①的意思是常常想著在國家危難的時候,自己能夠為了國家奮勇向前,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這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不符合題意;“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強調了勤勞勇敢的精神,③不符合題意。2.【解析】選A。③不是原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榮辱觀,④觀點錯誤。3.【解析】選C。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A、B、D三項只是中華文化在某一方面的表現,C項最全面,故應選C項。4.【解析】選A。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精神,體現了民族精神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③觀點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民族精神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④觀點錯誤。5.【解析】選C。A、B觀點不科學,C強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D觀點是文化決定論,是錯誤的,選C。6.【解析】選A。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①④正確。②③都沒有正確說明二者的關系。故選A。【知識拓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應注意的問題(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因此,加強文化建設包含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加強文化建設的要求,可以反過來推進文化建設的發展。(2)不能認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可有可無的。在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3)不能認為弘揚民族精神會影響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是我國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動都必須圍繞經濟建設展開。弘揚民族精神不但不會影響經濟建設,反而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7.【解析】選C。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旨在強調中華民族精神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性。A是民族精神的含義。B是愛國主義對國家的重要性。D僅強調發揚民族精神對現代化建設的意義,外延縮小,不合題意。故選C。8.【解析】選D。材料強調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對人的影響。①觀點不能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③觀點錯誤。9.【解析】選D。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具體內涵,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D項正確。10.【解析】選B。辛亥革命精神植根于革命的實踐,A項錯誤;認為辛亥革命精神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錯誤的,排除C;D項在材料中不能體現。【變式備選】黃山松精神是推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黃山松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是( )①黃山松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②黃山松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安徽的具體體現③弘揚和培育黃山松精神就是在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二者是一回事④黃山松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解析】選B。黃山松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黃山松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安徽的具體體現,但二者不能等同。③④觀點錯誤。11.【解析】選C。對外來文化要堅持辯證、全面的觀點,③④觀點錯誤,故不選。12.【解析】選B。材料強調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選B。13.【解析】本題考查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第(1)問揭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第(2)問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答案:(1)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2)①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②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③在當代中國,愛祖國與愛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④作為青年學生,必須立志做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擁護祖國的統一,從而體現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14.【解題指南】本題第(1)問具有思辨性,對于設問分別說明原因,在組織答案時,要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選取最適合自己回答的角度。第(2)問主要回扣教材知識作答。【解析】本題考查民族精神。回答主觀性試題的思路是一看二找三轉四寫。一看即看設問,直奔方向,有的放矢,省時高效。二找即找范圍和關鍵詞,第(1)問給出范圍“文化生活”,關鍵詞“民族精神的作用”,角度“理由”。三轉指轉化,即將與教材知識同義或近義的詞句轉化為教材術語,以找到章節和知識點,本題目很明顯的關鍵詞“民族精神”與三單元知識點屬同一知識,無需再轉化。四寫即規范作答。第(1)問屬于辨析型題目,回答時按此題型一般思路即可。第(2)問結合教材知識回答即可。答案:(1)答案一:贊同。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民族精神起著重要作用。答案二:不贊同。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文化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在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民族精神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的觀點只強調了文化的反作用,忽視了經濟、政治的作用。(上述兩種答案均可)(2)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www.教學資源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