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版政治一輪精品復習學案:2.4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必修3)【高考新動向】考點集結 考向動態1 傳統文化的繼承(1)傳統文化面面觀;(2)傳統文化在今天(3)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1)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2)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在文化中傳承 1.辯證認識傳統文化,努力拯救文化遺產,正確開發我國的文化資源。2.重視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3.注意科技創新與文化發展的關系。【考綱全景透析】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影響1.傳統文化的特點:繼承性 、_____________、民族性 。2.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1)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 精神紐帶 。(2)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①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 社會生活 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______作用。②傳統文化如果一成不變,也會起 阻礙 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_______作用。二、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1.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___________,古為今用。2.堅持全面的觀點(1)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 社會發展 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_______和_______。(2)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 移風易俗 ”,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三、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1.二者關系:繼承 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__________。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2.正確處理二者關系(1)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2)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 推陳出新 ,___________。四、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1.主要因素:社會制度的更替、 科學技術的進步 、思想運動的興起、教育。2.教育(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 傳承文化 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_______文化的特定功能。(2)教育對文化傳承的作用:①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 傳道 、______、_______”,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選擇、傳遞)。②教育以 濃縮 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___________。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 文化的傳承 中的影響越來越大。【熱點難點全析】一、傳統文化的特點問題引導:你能說出圖畫中顯示的是中國的什么傳統文化嗎?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文化?1.正確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1)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特點,主要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2)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穩定”而非“永恒不變”,一定要把握傳統文化的“變的絕對性”與“不變的相對性”。(3)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性并不意味著不同民族間的傳統文化不具有共性的東西。(4)傳統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對現實社會與人的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所以傳統文化必須與時俱進。2.區分文化、傳統文化、先進文化(1)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總稱。包括意識形態部分和非意識形態部分。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并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文化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兩個特征。文化有先進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之分。(2)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其中有優秀的部分和落后的部分,應批判地繼承。(3)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它在本質上是一定社會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在文化形態上的反映,又對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補充:有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古代文化,古代文化都是傳統文化,是這樣嗎?傳統文化不等于古代文化(1)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針對文化的時代劃分的;傳統文化是針對文化的傳承性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2)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繼承傳統就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是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對傳統文化,都是錯誤的認識。高考中對傳統文化的考查主要從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作用上切入,需要特別注意兩點:(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這里的“穩定”是“相對穩定”而非“永恒不變”。(2)傳統文化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所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例1.“學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讓每一個適學個體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這一提法,與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十分相似。這說明( )①文化具有繼承性②傳統文化對今天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積極影響③文化復古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④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解析】選C。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的影響、特點等知識點。③中的文化復古主義是我們應極力反對的,它對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毫無意義;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②觀點錯誤。故選C。二、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引導: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大家,也豐富著市井庶人的思想感情。我們該如何對待唐詩宋詞?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全面認識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1)教育具有保存、傳遞文化的功能。教育是人類文化的傳遞、保存和延續過程。任何一種文化只有通過教育完成了保存、傳遞的過程,才能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表現出它的生命力和價值,才能出現文化繁榮的局面。(2)教育具有選擇、整理傳統文化的功能。教育通過選擇和整理,使人類文化去偽存真,逐步系統化,使其精華得以突出,從而顯示出更強的生命力,呈現出更為繁榮的景象。(3)教育具有吸引、融合和更新創造文化的功能。通過教育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個積極的選擇過程——取其精華。教育使各民族文化得以吸收、融合和創新,為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打下了基礎。補充:對待傳統文化,首先是繼承,其次是發展,是這樣嗎?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1)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高考中對文化繼承與發展知識的考查會集中在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上,其中需要特別關注兩點:(1)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不能錯位。(2)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不存在先后順序,孰輕孰重的問題。例2.(2011·北京文綜)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重要內容。三年來,當地政府積極修復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遺產,重視培養羌繡、羌笛演奏等傳統藝術的新傳人,鼓勵編排《羌魂》等原生態歌舞作品。災后恢復重建之所以重視繼承傳統文化是因為( )①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②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④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選D。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設問“災后恢復重建之所以重視繼承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①說法不合題意;②說法是錯誤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④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均強調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高考零距離】1.(2012高考海南卷18)為制作紀錄片《中國古建筑》,某攝制組運用現代數碼攝影技術在全國各地拍攝101處古建筑,運用三維動畫技術再現已消失古建筑,借助現代傳媒介紹中國各個時期的建筑文化。該紀錄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國建筑文化熱。這表明科學技術①推動了文化資源收集、傳遞、儲存方式的變革②決定并改變當代建筑文化的性質③是傳統建筑文化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④是促進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科學技術推動了文化資源收集、傳遞、儲存方式的變革,是促進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因素,①④符合題意;②表述明顯錯誤,不選;文化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實踐,③錯誤。選B。2.(2012高考海南卷20)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是因為①人民群眾是精神文化財富的創造者②文化發展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③文化發展決定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④精神文化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物質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12高考海南卷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一些地方抓住文化產業發展機遇,發掘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市場運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晉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時,浙江寧海創辦的“開游節”巧用徐霞客游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參與,呼和浩特舉辦的“昭君文化節”因高揚民族團結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睞。隨著文化市場不斷發展,歷史名人、“名人故里”之爭日益激烈,一些地方無視歷史事實憑空臆造“歷史人物”搞旅游開發,把文學作品中虛構的人物作為“文化名人”來開發,甚至利用文學作品中的負面人物形象舉辦主題文化活動。但是,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沒有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1)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為什么會出現各地競相爭奪歷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現象。(6分)(2)材料表明,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運用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性相結合的觀點對此加以說明。(8分)(3)從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角度,就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產業提出兩條建議。(4分)4.(2011·北京高考)24.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重要內容,三年來,當地政府積極修復都江堰古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遺產,重視培養羌繡、羌笛演奏等傳統藝術的新傳人,鼓勵編排《羌魂》等原生態歌舞作品。災后恢復重建之所以重視繼承傳統文化是因為①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結晶②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④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本題以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為背景材料,體現了高考對重大問題的關注。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充分理解傳統文化,要充分把握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點。要理解設問的角度是針對什么問題,要注意各選項的表述是否嚴謹準確。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設問“災后恢復重建之所以重視繼承傳統文化”強調的是傳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①說法不合題意;②說法是錯誤的,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③④兩項觀點正確且符合題意,均強調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答案】選D。5.(2011·江蘇高考)35.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題為《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演出。他指出,亞洲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存在,如何處理好發展問題依然擺在亞洲人民面前。會議還探討了“包容性發展”的內涵和具體策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呼吁亞太地區的國家要加入到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巴西總統羅塞芙主張各國應創造條件實現經濟增長和包容性發展,南非總統祖馬提出發展中國家應加強合作、共迎機遇和挑戰等。(1)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視角闡釋“包容性發展”的內涵。(6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對教材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首先明確“包容性發展”的內涵,然后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即可。【答案】(1)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包容文化發展的差異性;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博采眾長、交融發展。6.(20分)(2011·浙江高考)40.動漫大片《田螺遺夢》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剔除了其中帶有迷信、頹廢、庸俗色彩的內容,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作品制作運用了目前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注入了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從而使作品更具國際口味。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動漫節和電影節,摘取了多個獎項,贏得了國內外的好評。(1)結合材料,說明動漫大片《田螺遺夢》的成功體現了“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的哪些道理。(10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審題的關鍵是明確答題范圍“文化傳承與創新”,注意運用學科術語,語言精練。“文化傳承與創新”是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的標題,該題范圍明確。結合材料“取材民間傳說、剔除、運用國際新技術”,我們不難找到“文化繼承、創新、交流傳播”等知識。【答案】(1)文化在繼承中發展。該作品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突出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體現了繼承對于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該作品之所以能夠成功,在于對民間傳說的改編、采用國際最高水準的動畫電影技術、注入國際動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等方面的創新。文化在交流中傳播。通過國內、國際兩個平臺,作品在交流中得到了傳播。7.(2010·江蘇高考)21.中央電視臺開播《百家講壇》以后,一些艱澀高深的傳統經典經過現代詮釋變得通俗易懂,富有時代氣息,為大眾所接受。這說明A.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能夠因時而變 B.傳統文化對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C.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具有認同感 D.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解析】A 本題考查傳統文化的特點。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其內容隨著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變化,題干表明了這一點。B說法片面;CD項與題意無關。【答案】A8.(2010·山東高考)29.我國西南地區自古就與內地聯系密切。如今,這一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三 在舉國歡慶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當人們回眸那段不平凡的歷史時,愛國熱情得到了再一次激發,民族精神獲得了又一次振奮。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說明中華民族精神為什么能永不泯滅。(6分)【答案】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具有繼承性、穩定性。②中華民族精神富有創新性,實現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③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夠做到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考點提升訓練】一、選擇題1.(2012·蚌埠模擬)2011年9月29日,標志著我國航天技術又上新臺階的“天宮一號”發射成功。“天宮”是中華民族對未知太空的傳統叫法,以“天宮一號”命名目標飛行器,很快得到了國人的共鳴。這表明傳統文化具有( )A.鮮明的民族性 B.相對穩定的特點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點2.中國傳統文化重德治而輕法治,而中國共產黨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作為治國方略。這是因為( )A.只有拋棄傳統文化,才能求得新發展B.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始終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C.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始終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D.傳統文化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才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3.孔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杰出的導師和代表,由他開創的儒家學派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干,對中華民族價值體系的形成及發展有著極其重大而深刻的作用和影響。對待孔子的思想,我們應該( )①忠實地全盤繼承孔子思想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③研究、繼承和弘揚孔子思想的精華④予以放棄,以開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局面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4.(2012·濟寧模擬)2011年10月13日~20日,2011海峽兩岸神農文化祭活動在湖南省炎陵縣隆重舉行。活動以“共祭兩岸始祖、同承神農文化”為主題,兩岸5 000多人參與共祭,盛況空前。這表明( )①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④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5.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種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這種觀點( )①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②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③承認了文化繼承的必要性④承認了文化發展的可能性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6.(易錯題)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對我們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富有啟迪。這說明( )①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②先進的現代文化與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系③弘揚傳統文化就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④我們要善于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7.(預測題)2011年10月,由陳文貴編劇、閻建鋼執導的大型歷史電視劇《趙氏孤兒》在浙江象山影視城開拍。2 600年前的趙氏孤兒的故事流傳至今。相關歷史事件最早的記載見于《左傳》、《史記》,元人紀君祥據此創作雜劇,影響深遠;現今京劇、潮劇、秦腔、豫劇都保留有《趙氏孤兒》這一劇目,同一題材的小說、話劇、電影亦不鮮見。這說明(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基礎③文化傳承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世界文化繁榮的基礎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8.(預測題)漫畫《謝氏墳地,方圓兩畝》給我們的啟示是( )A.一個國家和民族,只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就能興旺發達B.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C.“孝”文化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D.中國孝道文化博大精深9.《經濟日報》載文指出,要讓廣大城鄉基層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先進和優秀的文化,接觸到只有走進城市電影院、圖書館、美術館才能欣賞到的文化作品就必須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文化傳播借助信息技術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這說明( )A.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B.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和發展C.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D.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10.(2012·南京模擬)印刷術傳到歐洲后,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沖破中世紀漫長黑夜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這一事實說明( )①文化是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②先進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③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唯一源泉④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2012·西安模擬)2011年10月22日,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圓滿閉幕。世園會的長安塔在設計上既保持了我國隋唐時期方形古塔的神韻,又顯示出現代的都市風貌,成為提升西安城市建筑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這表明( )①傳統建筑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②傳統建筑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③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④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2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要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政府之所以重視教育,是因為( )A.教育在增強民族凝聚力和綜合國力中起著決定作用B.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C.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起著獨特的作用D.教育是文化傳播最主要的手段二、非選擇題13.(30分)60多名幼童在孔廟太學里完成了新學年的開學典禮。孩子們著漢服、正衣冠、入太學、拜先師、朱砂開智、啟蒙描紅,完全依據傳統儒學開學典禮——“入泮禮”的儀式。孔廟成賢國學館館長紀捷晶說:“這是國學館首次完全依據儒學傳統儀式舉行的開學典禮,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傳統文化的儀式中體會國學學習的氛圍。”(1)請你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上述觀點進行分析。(15分)(2)你認為我們應怎樣對待傳統文化?(15分)14.(22分)(創新題)圓明園是我國古代園林和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聯軍大肆搶劫后焚毀,現在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址。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圓明園遺址保護和重建方案的爭論充分展開,目前主要有原址整體復建、原址部分復建、遺址附近復建、異地重建等觀點。請從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的角度分析說明上述觀點的合理性。答案1.【解析】選A。“天宮”是傳統叫法,體現出傳統文化的民族性。B不能體現;C、D不是傳統文化的特點。2.【解析】選D。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兩重性,A、B、C觀點錯誤,排除。【變式備選】溫總理以白居易的詩句“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告誡官員,要時時惦記百姓疾苦。溫總理“以詩言志”表明( )A.傳統文化是現代思想的主要源頭B.傳統文化仍有現實意義C.傳統文化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D.傳統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礎【解析】選B。本題以溫總理“以詩言志”為背景表明優秀的傳統文化仍然具有現實意義,B項正確表達了題意,A項表述錯誤,C項本身正確但與題意無關,D項表述錯誤。3.【解析】選C。任何傳統文化,包括孔子思想,都有精華和糟粕之分,因此對待孔子思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保留、繼承、發揚其精華,去除其中落后的、腐朽的、消極的思想內容,因此②③的觀點正確,①④的觀點錯誤。【知識拓展】“取其精華”與“去其糟粕”的關系(1)同一傳統文化的內容,可能既有精華,又有糟粕。面對這種狀況,需要認真具體地分析,區別對待。(2)“取其精華”是文化發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只有不斷拋棄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才能使民族文化更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4.【解析】選B。材料強調傳統文化的作用,同時說明中華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②④不能體現。5.【解題指南】本題實質上是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觀點沒有辯證地認識傳統文化,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是片面的觀點,要從觀點本身的正誤去分析理解。【解析】選A。傳統文化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認為傳統文化是包袱,顯然是只看到了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而忽視了它的積極作用,①②正確;這一觀點不承認傳統文化存在積極的一面,也就是說否認了繼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文化發展的可能性,③④與題干不符。6.【解析】選B。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①③觀點錯誤。材料強調傳統文化的繼承性。7.【解析】選D。材料強調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②③符合題意。①不能體現,④觀點錯誤。8.【解析】選B。漫畫體現的是一種落后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A觀點錯誤,C、D不符合題意。9.【解析】選B。B項正確反映了材料所要表達的信息,應選。A項與材料不符,材料表明的是科技與文化的關系;C項不是材料所要說明的問題;D項與材料聯系不密切,應排除。10.【解析】選D。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①觀點錯誤;文化發展的源泉是社會實踐,③觀點錯誤。11.【解析】選D。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①觀點錯誤;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兩重性,③觀點錯誤。12.【解析】選B。材料強調教育對社會的作用,B項符合要求。A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C項不符合題意;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的最主要手段,D觀點錯誤。13.【解析】弘揚國學,對于繼承傳統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于材料中的做法要辯證地分析和認識,重在回答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答案:(1)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學生從小接受“國學”熏陶,有利于傳承中華文明,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但是,開設“國學”課程,也要分清精華和糟粕,對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既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還要反對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14.【解析】在運用知識闡釋意義時要緊緊圍繞所提出的觀點進行,注意題干中的要求,從“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承的角度”闡釋。答案:(1)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2)通過遺址或通過遺址與復建部分的對比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提醒人們勿忘國恥,激勵人們不甘屈辱,弘揚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3)以圓明園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園林和建筑藝術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通過復建或重建,推陳出新,可以使我國古代的園林建筑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