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課時1 世界的物質性課標要求闡釋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核心素養1.科學精神:科學把握意識的本質;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公共參與:尊重和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________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________中的一部分。2.物質概念(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________,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________。(2)物質的唯一特性:________。(3)物質與具體的物質形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________,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________。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哲學上的物質范疇是對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形態的抽象和概括。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從其產生來說:人類社會是________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古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________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從其構成來說: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________,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________。這三者都是客觀的________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從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到動物的感覺和心理,再到人類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和社會交往促進了意識的物質器官——________的生成,促進了意識的表達手段——________的產生和發展,提供和豐富了意識的________。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________,是意識活動的________,具有產生意識的________。4.意識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________的反映,都是________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________的結果。5.世界的物質性物質是________,意識是物質的________,物質________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________。,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而不是大腦的機能。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不能發展成為意識。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并不意味著有了人腦就一定有人的意識。人腦并不是意識的源泉,意識的源泉是客觀存在。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在任何時候都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無論正確與否,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議題探究議題一 為什么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材料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21年3月11日表決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其中一個重要決議是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3月12日下午,國新辦就《政府工作報告》修改情況舉行吹風會,與去年相比,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新熱點是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建設,“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熱門詞匯,這方面的修改意見有31條,比去年多出一倍。探究1:為什么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探究2:人類應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探究3:環境保護人人有責,請說一說你是如何保護環境的。議題二 人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材料一 黑猩猩經過人們的反復訓練,它能打開水龍頭,用水桶放水滅火。后來,人們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樣點上火,給它一個水桶,讓它滅火,但它此時卻束手無策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曾經見過“猴子智取香蕉”“鸚鵡學人說話”“警犬協助破案”“馬做算術題”“大象唱歌”……許多人在感嘆之余常常會說,這些“聰明的”動物是“有智能的”。材料二 “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只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魯迅)探究1:動物的這類“智能活動”是不是一種意識活動?為什么?探究2:黑猩猩等高等動物的反應特性和反應形式與人的意識是什么關系?探究3:更換場合,黑猩猩便束手無策不會滅火。運用意識產生的知識分析這一現象。探究4:合作探究: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帝、鬼神并不存在,可是人們頭腦中卻有上帝觀念和鬼神觀念,這又是怎么回事呢?鬼神觀念、上帝觀念是人腦中自生的嗎?這說明了什么?探究5:魯迅的這段話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重難突破1.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3)圖示區分物質、物質的具體形態和客觀存在2.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方法論(1)原理內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2)方法論要求: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我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3.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及其方法論(1)原理內容: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方法論要求: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4.全面把握物質決定意識(1)表現(世界觀原理):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①從時間上看: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②從性質上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統一于物質,意識依賴于物質。③從地位上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2)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5.如何理解意識是人腦的機能(1)人腦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2)意識只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動物的大腦不會產生意識。(3)電腦不會產生意識,也不能代替人腦。電腦智能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接受人的指令進行工作,自身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4)要產生意識,除了人腦,還必須在社會實踐中,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長期脫離社會或大腦受到損害的人,不能形成意識。圖解意識的產生過程隨堂檢測1.《自然》雜志發布了一項粒子物理學的重大進展: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完成了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實現了反物質物理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這里的反物質( )①概括了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 ②是物質的具體形態③在本質上是物質的 ④其唯一特性是客觀存在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你最痛苦的時候,窗外的小鳥在快樂地歌唱。”這句格言的哲學寓意是( )A.學習小鳥的快樂生活B.世界的本質是客觀的C.人的尊嚴在于思想D.思維是客觀存在的反映3.2022年北京冬奧會申辦會徽,由藝術化書法體漢字“冬”及英文“BEIJING 2022”“Candidate City”字樣和奧林匹克五環圖案組成。從唯物論角度看,該會徽在創作上( )①根源于客觀存在 ②融入了藝術加工 ③超越了客觀現實 ④來自于藝術靈感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人工智能虛擬機器人“小冰”出版了自己“創作”的詩集。對此,有評論指出,小冰或許可以寫出“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卻注定難以感受到那種彷徨;或許可以用文字勾勒“一灣淺淺的海峽”,卻注定難以體會到跨越海峽的鄉愁。該評論旨在說明( )A.“小冰”不會有人類一樣的意識B.“小冰”不會對外界信號產生反應C.“小冰”的意識沒有主動創造性D.人的情感世界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5.生物安全究其本質是在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的話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①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諧相處 ②應該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刻意干預 ③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固有規律 ④人類給自然界打上了實踐活動的印跡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課時1 世界的物質性【學新知】一、1.規律 物質世界2.(1)意識 客觀實在 (2)客觀實在性 (3)共同本質 物質形態二、1.物質世界 勞動2.物質體系 生產方式 物質三、2.人腦 語言 內容3.物質系統 物質器官 生理基礎4.客觀存在 客觀存在 加工改造5.本原 派生物 決定 物質性議題探究議題一探究1:提示:地理環境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空氣、水等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探究2:提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探究3:提示:綠色生活,低碳出行;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浪費紙張。議題二探究1:提示:不是。動物的“智能活動”只是動物的反應形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活動。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而動物沒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生理系統——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的產生。探究2:提示: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探究3:提示:意識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沒有高度發達的神經生理系統——人腦,就不可能有人類意識的產生。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經過人們反復訓練的黑猩猩,它能打開水龍頭,用水桶放水滅火,這只是簡單的模仿而已,仍是動物的本能的活動,而不是人類的勞動。黑猩猩沒有復雜的人腦,所以當人們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樣點上火,給它一個水桶,讓它滅火,它就束手無策了。探究4:提示:鬼神觀念也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鬼神的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只不過人們將客觀世界中的事物在觀念中進行加工形成了鬼的形象,這說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探究5:提示:不管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隨堂檢測1.解析:哲學上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概括了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①不符合題意。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這里的反物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在本質上是物質的,②③符合題意。反物質屬于物質,其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而不是客觀存在性,④錯誤。故本題選C。答案:C2.解析:A不是哲學道理,不符合題意;題中格言說明客觀事物的存在與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世界的本質是客觀的,B符合題意;C夸大了思想的重要性,排除;D本身正確,但與題意無關。答案:B3.解析:會徽的創作根源于客觀存在,又高于客觀存在,是藝術化了的客觀存在,①②的說法符合題意;③④的說法是對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的否定,錯誤。故本題應選A。答案:A4.解析: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小冰”作為人工智能虛擬機器人,難以感受到那種彷徨,難以體會到跨越海峽的鄉愁,這說明“小冰”沒有意識,C不當選,答案為A;反應是一切事物的特性,B錯誤;D與材料主旨不符。答案:A5.解析:①符合題意,自然界具有客觀物質性,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因此,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和自然和諧相處;②不符合題意,恩格斯強調的是人類要尊重自然的客觀物質性,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說人類應該減少對自然的刻意干預;③符合題意,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其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即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恩格斯的話體現了這一點;④不符合題意,恩格斯強調的是人類要尊重自然的客觀物質性,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強調人類實踐對自然的影響。故選D。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