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節 群落的結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的確定課程標準與本節相對應的要求是:不同種群的生物在長期適應環境和彼此相互適應的過程中形成動態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特征,并可隨時間而改變;嘗試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根據上述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說出群落水平研究的問題,認同探究視角的重要性,嘗試從不同視角提出新問題2.分析群落內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和空間結構等,說明群落是物種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的有機整體3.通過分析當地自然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生態位,說出生態位的概念及生態位分化的意義4.嘗試運用取樣調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群落的物種組成與種間關系(2)群落的空間結構2、教學難點(1)群落的結構特征和生態位(2)實施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的研究活動教學設計思路本節課以學生為主導,以問題引領,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授課時,采用讓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并提出若干問題,以問題驅動學生的學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四、教學步驟1、新課導入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教材第22頁的“問題探討”,提出問題:圖片或視頻中展示了哪些種群?不同種群之間有哪些或間接的聯系?如果提高河蟹的種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動物種群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回答上述問題,據此由種群過渡到群落,順勢導入本節的學習2.新課講授一、群落的物種組成教師利用課件展示一片稻田的圖片,并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剖析這個群落中不同種群之間的關系,自主建構群落的概念,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研究種群與研究群落的異同及相互關系,由此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家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方向和內容有哪些,并認同研究視角不同所探究的問題也不一樣要認識一個群落,首先要分析該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種組成不同,物種的數目也有差別,根據教材內容,總結出物種豐富度的概念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圖2-1和圖2-2的兩個森林群落,并提出問題:1.你能從物種組成上說出二者的主要差別嗎?2.嘗試分析造成不同群落物種豐富度差異的原因3.根據這兩個生物群落,歸納總結出群落中物種豐富度呈現的規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回答問題,并由教師作出總結通過實例分析,提升分析推理能力,引導學生歸納影響群落物種豐富度的因素,加深對群落物種組成的理解二、種間關系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的簡單集合,而是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種間關系對群落有什么影響呢?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幾種種間關系的實例圖,并總結這幾種種間關系的概念教師組織學生小組思考,你還能說出自然界中這幾種種間關系的哪些實例?利用課件展示教材第25頁的“思考·討論”并提出問題: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2.資料2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呢?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并回答問題教師在學生回答后,作出總結:種間關系對維持群落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其影響因素還有其他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們要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這種穩態的影響,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群落的空間結構教師提問:組成群落的各個種群在群落中時怎樣分布的?有沒有一定的規律?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5頁群落的空間結構,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形成群落空間結構的概念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占據了不同的生物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觀察圖片,思考下列問題:1.引起植物分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引起動物分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群落的垂直結構出現分層現象的意義是什么?學生觀察圖片,思考、討論回答問題,理解群落的空間結構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總結:1、垂直結構: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數群落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2、水平結構: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他們常成鑲嵌分布。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理解群落的結構及其形成,培養通過圖片或文字獲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四、群落的季節性教師利用課件播放四季變化影響生態環境的短片,提出問題:1.根據這部短片,群落的結構、功能和外貌受什么影響?2.舉例說明生物的季節性變化對群落的影響小結:很多群落的結構、功能和外貌會發生有規律的季節性變化,這是因為陽光、溫度、水分等因素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五、生態位在群落中,每個物種都有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教材第28頁“思考·討論”中的資料,并回答提出的問題:1.這4種鳥選擇覓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異同?哪一種鳥覓食生境的范圍更寬?2.如果這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生態位就完全一樣嗎?3.任選一種鳥,分析它的食性。從覓食的角度,與它有競爭關系的鳥類有哪些?4.任選一種鳥,從覓食生境、種間關系等多個方面綜合描述這種鳥類的生態位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討論并回答上述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思考·討論”的任務,培養學生協同合作完成一定任務的能力五、板書設計第2章 第1節 群落的結構一、群落的物種組成二、種間關系三、群落的空間結構四、群落的季節性五、生態位(共38張PPT)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節 群落的結構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本節聚焦1.不同群落在物種組成上有哪些差別?群落為什么能形成有機整體?2.群落的空間結構是怎樣的?3.生態位分化對于群落和物種有什么意義?問題探討稻田中生活著多種底棲動物。在稻田中飼養中華絨螯蟹(俗稱“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棲動物和雜草,底棲動物和雜草都會減少。同時,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動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長討論:1.河蟹與底棲動物(如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河蟹捕食底棲動物,它們之間存在捕食關系河蟹和某些底棲動物可能還會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與底棲動物的種間關系可能還包括種間競爭2.提高河蟹的種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動物種群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河蟹會吃掉更多的底棲動物和雜草,導致底棲動物等的數量減少河蟹的爬行活動對田泥有松動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長,可能會引起以水稻為食物的其他動物的數量增加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1.群落的概念:特定空間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2.群落概念的關鍵點及內涵:①特定空間或生境: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圍,群落內的各種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發生關系②各種生物:包括這個區域內的各種植物、動物和微生物③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簡單隨機聚集,而是通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有機整體研究群落群落的范圍和邊界如何?群落中有多少種群?哪些種群占優勢?群落中各個種群分別占據什么位置?群落中各個種群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群落具有怎樣的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情況是怎樣的?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群落特征: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結構等二、群落的物種組成1.物種豐富度的概念:一個群落的物種數目,成為物種豐富度2.影響物種豐富度的因素:光照、溫度、水、無機鹽,在某些條件下通常有一種因素起主導作用①隨緯度的增加,物種豐富度逐漸降低②隨海拔的增高,物種豐富度逐漸降低③隨水深度的增加,物種豐富度逐漸降低3.優勢物種①含義:能夠憑借自己的大小、數量和生產力對群落產生重大影響的種群②地位:在群落中占有穩定的優勢,決定群落內部的環境條件,從而影響其他種群的生長和存活三、種間關系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各自也能獨立生活。例如,??讨诩木有返穆輾ど?,寄居蟹的活動,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麆t用有毒的刺細胞為寄居蟹提供保護。互利共生(mutualism)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之間:植物向根瘤菌提供有機養料,根瘤菌則將空氣中的氮氣轉變為含氮的養料,供植物利用。捕食(predation)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例如,翠鳥捕食。寄生(parasitism)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的物質中獲取營養并通常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例如,馬蛔蟲與馬。種間競爭(interspecificcompetition)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排斥的現象。例如,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獅和斑鬣狗。思考·討論資料1 紅尾鴝(qú)和鹟(wēng)都捕食飛蟲,也常常從樹葉及樹冠末梢上啄食昆蟲。在兩種鳥共同生活的地區,紅尾鴝喜歡在疏林和緩坡處活動,而鹟更喜歡選擇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種鳥存在,那么無論紅尾鴝還是鹟,它們覓食生境的范圍都比共存時的更大。分析種間關系對群落的影響資料2 某地海邊潮間帶分布著海星、藤壺、貽貝、帽貝、石鱉等動物,海星可以捕食該群落中的其他四種動物,其他四種動物之間無捕食關系。在一個16㎡的實驗樣地中,人為去除該樣地中的所有海星,幾個月后,藤壺在該實驗樣地中占據優勢,數量最多;再過一段時間,貽貝成為最終占優勢的物種。討論:1.紅尾鴝和鹟的種間競爭對兩個種群的分布有什么影響?2.資料2說明捕食、種間競爭在群落中是怎樣相互聯系的?兩個種群競爭食物和棲息空間,造成兩個種群逐漸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以提高對資源、空間的利用能力去除了海星,捕食者數量減少,被捕食者藤壺、貽貝、帽貝、石鱉的數量會增多,導致這四種動物對食物和空間的競爭愈發激烈??梢钥闯觯妒撑c種間競爭在群落中不是兩個獨立的過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陽光、溫度、水分等都會對群落的外貌和結構產生影響3.除了種間關系,還有哪些影響群落的因素呢?四、群落的空間結構1.群落的空間結構的形成: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2.群落的空間結構類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①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的垂直結構是指群落垂直分化形成的群落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分布與對其光的利用有關。群落中下面各層要比上層的光照弱。·動物的分層分布與其食物及棲息場所等有關。可以說,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決定了動物的分層現象。·水域中,某些水生動物也有分層現象,決定因素有陽光、溫度、食物和水中含氧量等。②群落的水平結構群落的水平結構是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狀況或水平格局。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變化、光照強度的不同、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五、群落的季節性1.群落的季節性的概念: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①特點:季節性交替,有周期性②對象:群落③意義:顯著降低生物的生存壓力注意:群落的季節性不同于群落演替。群落演替不受季節性變化的影響2.群落表現出季節性的實例:①有些種類的植物在早春來臨時開始萌發,并迅速開花和結實,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結束;另一些種類的植物則在夏季達到生命活動的高峰,從而導致群落在春季和夏季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發生改變。②大多數典型的草原鳥類和高鼻羚羊等有蹄類動物,在冬季都向南方遷移,到雪被較少、食物充足的地區生活。旱獺、倉鼠等嚙齒類動物在冬季會冬眠,有些動物則在炎熱的夏季進入夏眠。六、生態位1.生態位是指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上所占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①群落中占據了相同生態位的兩個物種,會通過種間競爭相互爭奪生態位,結果可能是其中一個物種趨于滅絕,也可能是其通過自然選擇,生態位發生分化,減少或排除相互競爭,達到共存。②生態位的分化提高了群落中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③一個穩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種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態位,種群間能避免直接的競爭,從而保證了群落的穩定,即生態位的多樣性是群落結構相對穩定的基礎。圖a:物種1、2、3相互間共用資源較少,但是每個物種單獨能利用的資源較多,因此種內斗爭較激烈,而種間競爭較弱圖b:物種1、2、3相互間共用資源較多,但是每個物種單獨能利用的資源比較少,因此種間競爭激烈,種內競爭較弱,其中物種2能單獨利用的資源最少,若資源有限,圖b中物種2有被排除的危險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鳥越冬區,每年有數萬只水鳥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東灘越冬。某研究團隊以4種占優勢的水鳥為研究對象,調查了它們的種群數量、在不同覓食生境出現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種類等,結果如下表所示。生境1為低潮鹽沼一光灘帶,寬度為2000m左右;生境2為海三棱藨(biāo)草帶,寬度為400m左右;生境3為海堤內魚塘一蘆葦區,蘆葦在植物群落中占優勢。資料:討論:1.這4種鳥選擇覓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異同?哪一種鳥覓食生境的范圍更寬?這4種鳥選擇覓食生境都表現出多樣化。不同鳥類在不同覓食生境出現的概率不同。青腳鷸在3種覓食生境中的出現率都較高,說明其覓食生境的范圍更寬2.如果兩種鳥的覓食生境一樣,生態位就完全一樣嗎?不一定。判斷二者生態位是否一樣不僅要看它們的棲息地,還要看它們主要的食物種類等3.任選一種鳥,分析它的食性。從覓食的角度,與它有競爭關系的鳥類有哪些?以綠翅鴨為例,綠翅鴨為雜食鳥類,主要以植物果實、莖類、螺類、貝類等為食。綠頭鴨、鶴鷸、青腳鷸均與之有競爭關系4.任選一種鳥,從覓食生境、種間關系等多個方面綜合描述這種鳥類的生態位。以綠頭鴨為例,綠頭鴨主要生活在崇明東灘低潮鹽沼-光灘帶,主要以小堅果為食,也食用部分螺類、貝類等,與當地的綠翅鴨、鶴鷸、青腳鷸等鳥類有競爭關系課堂練習1.謝靈運《登池上樓》有這樣的描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下列關于池塘中群落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會受無機環境的影響B.研究池塘的范圍和邊界屬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C.捕食者數量的變化與被捕食者數量的變化之間存在正反饋調節D.池塘岸邊柳樹上不同高度的喜鵲巢,不能反應動物群落的垂直結構C2.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若把某山地的所有生物看作一個群落,則山腳和山頂的植物不同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B.光的穿透性對湖泊中植物的分層分布有重要影響C.垂直結構上,位于不同層次的兩種生物不存在競爭關系D.群落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共同進化的結果C3.下列有關種間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蟬吸取樹的汁液、蝗蟲啃食植物葉片都屬于寄生關系B.“螟蛉有子,蜾贏負之”,這兩種生物之間是捕食關系C.競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空間、配偶等D.互利共生的關系體現在某個種群內的不同個體之間4.生物群落的景觀特征隨季節變化的現象,叫作群落季相。下列關于群落季相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一般情況下,群落季相更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B.季節性變化不會影響群落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C.群落季相的形成與植物和動物的協同進化有關D.影響群落季節性變化的環境因素有陽光、溫度、水分等BB5.生態位表示生態系統中每種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態環境的最小閾值。生態位寬度是指被一個生物所利用的各種不同資源的總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生態位是影響物種分布的主要因素B.生態系統中同一營養級的不同物種生態位完全相同C.生態位相似但有地理隔離的生物會進化出相似的結構和功能D.生態位寬度可隨環境的變化而增大或減小B謝謝觀看第2章 第1節 群落的結構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2.描述群落的種間關系、空間結構、季節性3.描述群落中某物種所占據的生態位4.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一、群落的物種組成基礎梳理1.群落的概念:在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 生物種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簡稱群落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3.群落的物種組成(1)作用:是區別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決定群落性質最重要的因素(2)衡量指標:物種豐富度,即(3)規律:不同群落豐富度 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4)特點:群落中有的物種占優勢,有的物種不占優勢;群落中的物種組成不是 的1.一定區域內所有動物和植物構成群落( )2.群落中物種數目越多,豐富度越高( )二、種間關系基礎梳理1.原始合作(1)概念: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時,雙方都受益,但分開后,(2)實例:2.互利共生(1)概念::兩種生物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2)實例:3.捕食(1)概念: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 的現象(2)實例:4.寄生(1)概念:一種生物從另一種生物(宿主)的 獲取營養并通常對 產生危害的現象(2)實例:5.種間競爭(1)概念: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樣的有限資源和空間而產生的相互 的現象(2)實例:1.一塊農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基礎梳理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2.群落的類型類型 現象 決定因素垂直結構 分層 植物分層: 、溫度等。 動物分層:棲息空間、食物條件水平結構 分布 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 的不同、人與動物的影響等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是動物分層的原因( )2.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四、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基礎梳理1.群落的季節性:①特點:季節性交替,有②對象:群落③意義:顯著降低生物的生存壓力。2.實例:3.生態位的概念: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 ,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 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 的生態位4.物種的生態位的研究內容(1)動物的生態位的研究內容:通常研究它的棲息地、 、天敵以及 等(2)植物的生態位的研究內容:通常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 、種群密度、植株 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3)意義及成因: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 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 ,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的結果1.群落中生態位重疊的兩物種之間是捕食關系( )2.群落中每種生物占據的生態位是隨機的、可變的( )五、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基礎梳理1.調查方法:常用 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2.統計方法:一是 ;二是目測估計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 數出各個種群的個體數目,這一般用于個體 、種群數量有限的物種。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體積)中的種群數量。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 ,等等1.調查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常用標記重捕法( )隨堂訓練1.以下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的是( )A.遷徙到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調查B.某地的東方田鼠在近5年的數量動態研究C.池塘中溶解氧變化對鱖魚魚仔存活率影響的研究D.有機磷農藥污染對湖泊底棲動物物種豐富度影響的研究2.群落是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水庫中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構成一個群落B.區別兩個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C.依據群落結構的原理可進行農作物間作套種D.捕食關系屬于群落水平上進行的研究3.群落中的不同種群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這些種間關系可用不同的曲線表示出來。請判斷下列有關曲線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A.海葵和寄居蟹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②表示,其中曲線a表示??N群的數量變化B.T2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一方有利C.大豆與根瘤菌的種間關系可用圖①表示,二者分開彼此有利D.在同一個牧場的牛和羊的關系可用圖②表示,曲線a代表占優勢者4.冬蟲夏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其形成過程為蝙蝠蛾的幼蟲在土壤中越冬時被蟲草屬真菌侵入體內,菌絲逐漸充滿幼蟲體內使蟲體內部組織破壞,并進一步形成菌核;夏季菌核萌發,從死亡的幼蟲頭部長出具柄的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上述真菌與蝙蝠蛾幼蟲的關系屬于( )A.捕食 B.互利共生 C.寄生 D.原始合作5.如圖表示某地域中以濕度和溫度為變量,描繪出的兩個種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圍。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的只是種間競爭關系B.甲種群在該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C.濕度和溫度相互作用是種群數量變化的決定因素D.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勢6.人工魚塘里的某淡水魚,成魚底棲,捕食貝殼類,幼魚生活在水體表層,濾食藻類和浮游動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幼魚與浮游動物只存在捕食關系B.該淡水魚的幼魚和成魚之間存在著競爭的關系C.該魚的成魚和幼魚在水中的分層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D.捕食關系對維持群落的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7.下列關于森林群落結構的描述,錯誤的是( )A.影響植物垂直分層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影響動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植物C.水平結構常表現為鑲嵌分布D.水平結構和環境因素有關,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無關8.下列有關生物群落結構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決定群落結構的環境因素包括光照、溫度、濕度等B.森林中鳥類具有垂直分層現象,這主要與食物種類有關C.根據植物群落的分層現象,在種植玉米時進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間中的光能D.利用不同作物對光照要求不同,將兩種作物高矮結合種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光能9.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物種的資源利用曲線(縱、橫軸分別表示被兩個物種所攝取的食物數量和種類),兩曲線關于虛線軸對稱,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曲線不重疊時, M與N不可能存在競爭B.b越寬,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弱C.d越寬,M與N之間對食物的競爭越弱D.當M呈“S”形增長到達K值時,會將N從該區域中完全排斥出去10.生態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與棲息、食物、天敵等多環境因子的關系。生態系統穩態是指生態系統在面對外部條件變化情況下,能保持內部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是指機體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列有關生態位和穩態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物種的生態位不可能出現重疊的現象B.機體或生態系統超負荷運轉穩態不會失調C.內環境穩態就是指內環境理化性質保持不變的狀態D.生態系統穩態的維持可能導致物種生態位的變化11.為研究植物群落生物多樣性下降對地下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人員將某地發生過火災的島嶼按照面積分為大、中、小三組,面積越小的島嶼距末次火災年限越長。(1)島嶼不同區域常常呈現出不同_______類型和密度的鑲嵌分布,是群落水平結構的體現。大、中、小三組島嶼可以代表不同演替階段的生態環境,群落演替的結果往往是由外界環境、人類活動和_______等共同作用決定的。(2)地下生物群落主要由_______等微生物以及各種土壤小動物組成。(3)為了研究不同島嶼移除植物功能群對地下線蟲類群的影響,通常需要采用_______的方法采集土壤,統計樣本中線蟲的_______,從而推測線蟲的物種豐富度和數量。研究人員假設不同島嶼上植物功能群的移除均會降低線蟲類群生物量,且島嶼面積越大,影響越明顯。如圖為部分實驗結果:根據圖中信息,判斷上述假設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遷徙到鄱陽湖越冬的白鶴數量調査屬于種群水平,A錯誤;某地的東方田鼠在近5年的數最動態研究屬于種群水平,B錯誤;池塘中溶解氧變化對鱖魚魚仔存活率影響的研究屬于 種群水平,C錯誤;有機磷農藥污染對湖泊底棲動物物種豐富度影響的研究屬于群落水平,D正確。2.答案:A解析:群落包括一個地域中的全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A錯誤;區別兩個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種組成,B正確;依據群落結構的原理可進行農作物間作套種,使群落垂直結構變得更加復雜,C正確;捕食關系屬于群落水平上進行的研究,D正確。3.答案:D解析:據圖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非同步性變化,表示捕食關系;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關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種間競爭關系。??图木有肥窃己献麝P系,可用圖①表示,從變化趨勢看,先達到波峰的a為被捕食者,后達到波峰的b為捕食者,則a表示鼠,b表示鷹,A項錯誤;T2噬菌體與細菌的種間關系為寄生關系,而圖①表示捕食關系,B項錯誤;大豆與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可用圖②表示,二者分開對彼此不利,C項錯誤;同一個牧場的牛和羊為競爭關系,可用圖③表示,曲線a在競爭中獲勝,代表占優勢者,D項正確。4.答案:C解析:真菌侵入蝙蝠蛾幼蟲體內后,使蟲體內部組織被破壞,而自身進一步形成菌核并在來年夏季萌發,這屬于一種生物對宿主產生危害的現象,即真菌與蝙蝠蛾幼蟲的關系屬于寄生。C選項符合題意。5.答案:D解析:甲種群與乙種群的關系從圖中不能進行明確判斷,A項錯誤;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種群的特征,B項錯誤;分析題圖可知,甲種群主要是在低溫和低濕條件下生存,乙種群主要是在高溫和高濕條件下生存,而溫度和濕度是通過影響出生率等來間接影響種群數量的,C項錯誤,D項正確。6.答案:D解析:該種魚的幼體和浮游動物都濾食浮游藻類,故幼魚與浮游動物也具有競爭關系,A錯誤;該種魚的幼魚和成魚屬于同種生物,而競爭發生在不同種生物之間,B錯誤;該種魚的成魚及幼魚是一個物種,在水體的分布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捕食關系能調節生物的數量,對維持群落的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D正確。7.答案:D解析: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主要和光照有關,A正確。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結構又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動物也有類似的分層現象,所以動物的垂直分布依賴于植物,B正確。水平結構常表現為在水平方向上的生物分布不均勻,即鑲嵌分布,C正確。水平結構除和環境因素有關外,還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有關,D錯誤。8.答案:C解析:A、決定群落結構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其次還與溫度、濕度等多種環境因素有關,A正確;B、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光照有關,動物的分層現象與食物和棲息場所有關,B正確;C、一塊地中的玉米屬于種群,無垂直結構,合理密植是為了充分利用光照,C錯誤;D、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來提高農作物產量,D正確。故選:C。9.答案:C解析:從圖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資源,因此兩物種之間存在競爭關系,當曲線不重疊時,M與N之間也存在競爭,如競爭生存空間等,A錯誤;b越寬,說明該生物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適應能力越強,B錯誤;d越寬,說明兩種生物攝取的食物種類重疊部分越少,對食物的競爭越弱,C正確;當M呈“S”形增長到達K值時,因為二者有不同的食物種類,M生物不可能將N生物從該區域中完全排斥出去,D錯誤。10.答案:D解析:A、不同物種的生態位可以出現重疊的現象,A錯誤;B、機體或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若超負荷運轉穩態將會失調,B錯誤;C、內環境穩態就是指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C錯誤;D、生態系統穩態的維持可能導致物種生態位的變化,D正確。故選:D。11.答案:(1)種群;(群落內部的)生物(2)細菌、真菌(3)取樣器取樣;種類和數目;不成立,移除喬木后,大島嶼上取食植物的線蟲生物量增加(或移除苔蘚后,大島嶼上取食細菌的線蟲生物量變化在三組島嶼中最?。?br/>解析:(1)群落的水平結構主要表現為不同地段分布著不同種群(種群類型),同一地段上各種群的種群密度也有差別,它們常呈鑲嵌分布;群落演替的結果主要是由外因(外界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的活動等)和內因(群落內部的生物)共同作用決定的。(2)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等。(3)調查土壤小動物的常用方法是取樣器取樣法;物種豐富度強調生物的種類數,即統計樣本中線蟲的物種數;移除植物功能群還會對線蟲的數量造成影響。對比3個圖,不難發現,大島嶼上移除喬木后,取食植物的線蟲生物量增加,移除苔蘚后大島嶼上取食細菌的線蟲生物量變化是三組島嶼中最小的,與假設不符,故題中假設不成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1群落的結構(學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2.1群落的結構(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docx 2.1群落的結構(課件)(共38張PPT)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