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教學設計一、學情分析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旨在通過調查,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有別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從學生熟悉的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入手,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校園中動物并不多見,且學生認識的的動物比較少,而校園內的植物均有掛牌,因此本次的調查對象為校園內的植物。2.學習者分析剛入學的初一學生對校園還很陌生,而校園內的植物基本上都有掛牌,學生可以利用本次調查進一步了解校園。學生對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和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的能力,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本節課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但是學生在生物學基礎知識、調查方法與實踐能力等方面比較欠缺,需要教師多加引導。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②按一定的特征對身邊的生物進行分類,描述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2.能力目標①通過合作調查校園內的植物,培養調查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關注生物的生活環境,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三、教學重點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2.對生物進行分類。四、教學難點 制訂調查計劃,撰寫調查報告。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演示課件六、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可能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提問:校園內你看見過哪些植物?這些植物的生活環境如何? 仔細回憶腦海中新校園內的植物并回答。 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校園中也有許多生物,我們要更好的了解它們,需要一種科學的方法——調查。方法介紹:調查及注意事項(如何進行調查) 1.講解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如何進行調查):(1)調查前①明確目的、對象、范圍、分工。②制定合理方案。(2)調查中①抽樣調查與隨機取樣。②如實記錄數據。(3)調查后①整理分析數據。②分享與交流。 勾畫出調查的要點。 讓學生在課堂上了解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及時幫助學生補充、糾正,為進一步做好課下調查做好準備。實地調查校園中的植物 1.布置任務(1)活動流程介紹。(2)分組分工的要求。(3)調查路線的設計要求。(4)匯報展示要求:①每位同學展示一種自己調查的植物,可描述其特征,也可以描述調查過程中觀察到的植物的生存環境。②其他組同學傾聽發言,根據臺上同學的描述,說出該生物的名字,猜對者為其小組加上一分。(一次展示過程中,一人只能猜一次)③若其他組同學還未猜出該生物的名稱,可為展示組同學加一分。④人數不足的小組,本組同學可重復登臺補足人數。⑤小組積分累計。進行調查展示交流根據交流情況小組內互評,教師也作出評論。并給予獎勵。4.教師指導,由學生總結全班共調查生物的種數,歸納生物的分類情況及意義。①按形態結構劃分②按生活環境劃分③按用途劃分 1.4~6人分為一組,盡量男女搭配,選出一位組長負責。學生進行思考、討論。①討論設計調查路線。②討論怎樣分工合作。③討論調查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每位同學展示一種自己調查的植物,可描述其特征,也可以描述調查過程中觀察到的植物的生存環境,其他同學猜植物名稱。小組長匯報調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并談一談調查過程中的收獲。 鍛煉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能力。在調查過程中真正體會調查的一般步驟,深刻理解生物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增強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并培養學生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小結 總結調查的一般方法和生物歸類的方法。 跟著教師一起回憶總結 提高歸納概括能力,及時鞏固本節所學內容。作業 談起寵物(如狗、貓),你一定很感興趣,你所居住的小區是否有一定數量的寵物存在?關于它們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證它們的健康并保證不給人類傳播疾病等問題,也許你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我們有必要做廣泛的調查,并把所調查到的相關內容告訴身邊養寵物的人。那么,你打算怎樣做這個調查呢? 完成調查 通過進一步調查鞏固方法的應用。落實課下活動,激發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七、板書設計第二節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一、調查的方法步驟1.選擇調查范圍2.分組3.設計調查路線4.調查5.歸類6.整理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歸類1.按形態結構劃分2.按生活環境劃分3.按用途劃分八、教學反思 1.本節主要內容為調查校園、公園或農田的生物種類,調查是一項科學的工作,一定要提醒學生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2.調查前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認識到“我要學”,讓學生在調查中鍛煉能力,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3.調查前和調查中一定要強調安全問題,注意安全三不要(不要下水、不要攀高、不要單獨行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