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
1.(2020七上·江干期末)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脊艑W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炭屑、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等。通過考古研究,可以判斷元謀人( ?。?br/>A.能夠制作工具 B.生活在新石器時代
C.具有審美觀念 D.距今約300萬年左右
2.(2020七上·江干期末)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還原這段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是(  )
A.神話傳說 B.學者推斷 C.史書記載 D.考古發現
3.(2020七上·江干期末)“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字,以待風雨”。已經能夠走出洞穴,蓋房定居的遠古人類有( ?。?br/>①河姆渡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山頂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0七上·江干期末)這里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它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有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大量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的“圣地”是指(  )
A.大汶口遺址 B.二里頭遺址
C.良渚遺址 D.陶寺都城遺址
5.(2020七上·江干期末)古老的神話與傳說中的歷史痕跡,能間接反映遠古時期那段沒有文字的歷史。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始祖”
B.炎黃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最終打敗蚩尤
C.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
D.大禹采用“圍堵”的辦法治理好水患
6.(2020七上·江干期末)《禮記·禮運》中記述了這樣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辈牧现械摹疤煜聻榧摇敝傅氖牵ā 。?br/>A.禪讓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郡縣制
7.(2020七上·江干期末)周滅商后,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以下關于分封制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
B.削弱功臣勢力,排斥異性諸侯
C.受封諸侯無獨立性,無需進貢周王
D.受封者與周天子必有血緣關系
8.(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面一組圖片反映的是不同時期的遺址發掘出土文物。其中,能見證我國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文物圖片是( ?。?br/>A. B.
C. D.
9.(2020七上·江干期末)“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思想主張的代表人物是( ?。?br/>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10.(2020七上·江干期末)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下列有關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描述,正確的有( ?。?br/>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②南方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比北方先進
③統治者為壯大實力,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方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比北方優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20七上·江干期末)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很多,它們是我國軍事謀略的體現,也是古代軍事人才智慧的結晶。下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按發生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br/>①赤壁之戰
②官渡之戰
③巨鹿之戰
④淝水之戰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12.(2020七上·江干期末)“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文景之治 武帝統治后期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的局面
B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對西域的經營,標志著絲綢之路的開通
C 都江堰的修建 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反映光
D 百家爭鳴 奠定中國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利于思想統
A.A B.B C.C D.D
13.(2020七上·江干期末)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毕铝杏嘘P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B.“醫圣”華佗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論
C.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
D.西漢時期的杰出科學家祖沖之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
14.(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可知(  )
A.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東南方
B.等高線a的海拔高度是900米
C.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要快
D.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
15.(2020七上·江干期末)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br/>A.本初子午線
B.西經20°和東經160°組成的經線圈
C.東經20°和西經160°組成的經線圈
D.0°經線和180°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2020七上·江干期末)讀“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及其人口數柱狀圖”。據此,完成問題。
16.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主要分布在( ?。?br/>A.歐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亞洲
17.圖中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以下四組國家中,全部屬于發達國家的一組是( ?。?br/>A.日本、尼日利亞 B.美國、印度
C.中國、巴基斯坦 D.美國、日本
(2020七上·江干期末)天氣、氣候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世界各地的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與當地的氣候關系密切。圖為北歐某地民居,該民居多用松樹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坡度大。據此,完成問題。
18.該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br/>A.民居的屋頂坡度大美觀好看 B.以旰燥少雨的熱帶沙漠為主
C.這里的地形以盆地丘陵為主 D.以濕潤多雪的溫帶氣候為主
19.北歐的主要人種是( ?。?br/>A.白色人種 B.黃色人種 C.黑色人種 D.混血人種
二、非選擇題
20.(2020七上·江干期末)[瞭望世界,聚焦亞運]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一張響亮的亞洲名片,將亞洲48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集合在一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亞洲地理位置示意圖。印度新德里舉辦了首屆亞運會,中國杭州將舉辦2022 年第19屆亞運會。
材料二: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歌曲《亞洲雄風》以其高昂、雄壯的旋律傳唱至今。歌中唱到: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莽原纏玉帶,田野織彩綢/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亞洲風乍起,亞洲雄風震天吼。
(1)根據材料一可以判斷,新德里的氣候類型是   ,杭州夏季的氣候特點是  ?。粡奈鍘恢每矗瑲W洲大部分地區位于    。
(2)亞洲擁有世界最高山峰   印證 “山是高昂的頭" ; 亞洲擁有“世界屋脊”   印證“莽原纏玉帶”; 亞洲與“五洲”中的非洲以    運河作為洲界線; 亞洲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島   半島。
21.(2020七上·江干期末)[改革創新,推陳出新]
物久則廢,器久則壞,法久則弊。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圖為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圖一為鐵器,圖二為陜西出土的穿有鼻環的“牛尊”。
材料二:……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墼唬骸胺蛎徽圆豁?,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br/>——《資治通鑒》
(1)提取材料一中兩幅圖的歷史信息,概括春秋時期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其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依據材料二寫出“商君”變法的兩項措施。
(3)材料三中的“魏主”孝文帝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哪項措施?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何意義?
(4)綜合上述材料,對你有何啟示?
22.(2020七上·江干期末)[歷史長河,統一大勢]
“大一統"并不是以單純地域統一作為衡量標準,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和思想文化上的共通共識,在“大一統”的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也實現了交流與交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朝盡管曇花一現,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承者。這套制度……推行了1700 年,其間只逐步作了修正?!秳蛑袊貪h史》
材料二:“臣 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三:各地域兄弟民族匯聚滾動、血脈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瓪v史上各民族之間既有和平交往,也有軍事戰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脈交融,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內聚潮流。
——摘編自李治安 《中華文明多元融匯與大一統》
(1)材料一中“這套制度”是秦實現統一后所確立的什么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在統一思想上采取哪一措施?有何影響?
(3)秦、漢時期各民族之間有“軍事戰爭”,也有“和平交往”,請舉兩例史實分別加以說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炭屑、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等,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A項能夠制作工具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錯誤,元謀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不符合題意;
C項具有審美觀念的是山頂洞人,不符合題意;
D項距今約300萬年左右錯誤,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謀人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D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考古發現的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址,它們生動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為人們探究歷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
ABC三項都不是還原這段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不符合題意;
D項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3.【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欄式房屋,生活于距今約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山頂洞人還都居住在山洞里,他們還不會建造房屋。
B項①③已經能夠走出洞穴,蓋房定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4.【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良渚遺址是題干里的“圣地”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良渚遺址的相關史實。注意準確識記良渚遺址的相關知識。
5.【答案】A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傳說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A項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始祖”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項炎黃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最終打敗蚩尤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說法錯誤,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不符合題意;
D項大禹采用“圍堵”的辦法治理好水患說法錯誤,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黃帝、炎帝和堯、舜、禹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熟練掌握中華文明起源的相關知識。
6.【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可知,世襲制產生。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了他的位置,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世襲制是題干材料中的“天下為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轉變的相關知識。
7.【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了穩定周初的形勢和鞏固疆土,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宗親、功臣等,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國需要定期納貢和服從調兵;諸侯國有管理自己領地的權利,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受周天子直接管理控制。
A項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描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8.【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ACD三項是早期的青銅器和陶器,不是文字,不符合題意;
B項甲骨文能見證我國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考古文物圖片為依托,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同時孔子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ACD三項和題干思想主張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張,知道“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
10.【答案】C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穩定,北方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遷移到南方,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統治者的重視等,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①③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當時北方生產技術比南方先進,故②錯誤,排除。
C項①③④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赤壁之戰發生在208年;官渡之戰發生在200年;巨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年;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發生的先后順序是③②①④。
A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注意識記以少勝多戰役的發生時間。
12.【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大一統的漢朝;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A項A錯誤,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時期,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為“文景之治”,不符合題意;
B項B錯誤,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西域都護設置是在絲綢之路開辟后,不符合題意;
C項C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符合題意;
D項D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識記重要史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13.【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這部農業科學技術的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這部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項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表述錯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符合題意;
B項“醫圣”華佗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論表述錯誤,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不符合題意;
C項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D項西漢時期的杰出科學家祖沖之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表述錯誤,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等方面有更大的成就,他治學嚴謹,從不盲從,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的具有“極限”的思維的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便求到了圓周率是3.1416,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文明成就。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4.【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A項,圖中沒有指向標,因此應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讀圖。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故A項錯誤。
B項,根據任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等高距可知,等高距為200米。因此,等高線a的海拔是1000米。故B項錯誤。
C項,根據“在等高距相同的情況下,等高線越密集,該處坡度越大"可知,①處坡度大于②處。因此,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快。故C項正確。
D項,根據圖片右下角的比例尺可知,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是10000厘米,即100米。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
15.【答案】B
【知識點】經線和經度
【解析】【分析】任何兩條相對的經線(經度之和為180°),都組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東經180°和西經180°,實際上重合為一條經線,即180°經線。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這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基本上是從海洋通過,避免了以0°和180°經線劃界,將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隔在兩個半球上。
故答案為:B。
【點評】經線和緯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畫出來的,地面上并線。和經線相垂直的線,叫做緯線。緯線是一條條長度不等的圓圈。最長的緯線,就是赤道。 因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經線又叫子午線。 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叫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在地球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東西半球分界線:東經160° 西經20°,南北半球分界線:赤道。其中0°-30°被稱為低緯,30°-60°被稱為中緯,60°-90°被稱為高緯。
【答案】16.D
17.D
【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點評】全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中發達國家共有30多個,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每個國家有自己的首都,作為政治中心。
16.根據圖片顯示,世界人口基數較大的國家只要是中國和印度,都屬于亞洲。
故答案為:D。
17.目前全球的發達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丹麥、瑞典、芬蘭、挪威、捷克、斯洛伐克、馬耳他、冰島、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愛爾蘭、塞浦路斯、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匈牙利、圣馬力諾、立陶宛、拉脫維亞、盧森堡。
選項中全部屬于發達國家的一組只有美國和日本。
故答案為:D。
【答案】18.D
19.A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
【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
18.根據題干“北歐某地民居,該民居多用松樹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坡度大”可知,北歐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冬季多雪,氣候濕潤,屋脊坡度大是為了使屋頂的積雪迅速滑落。
故答案為:D。
19.北歐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
故答案為:A。
20.【答案】(1)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北溫帶
(2)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蘇伊士;阿拉伯
【知識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自然景觀
【解析】【分析】(1)從材料一中可知,新德里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全年高溫, 年降水量多,一般在 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杭州處于亞熱帶季風區,夏季氣候高溫多雨。注意: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也給分,寫雨熱同期不給分。歐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
(2)亞洲擁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 ; 亞洲擁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亞洲與“五洲”中的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洲界線; 亞洲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注意:字不能寫錯,寫錯不給分。
故答案為:(1)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北溫帶
(2)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蘇伊士;阿拉伯
【點評】 氣候判讀規律:①根據7月溫度判斷南北半球:7月溫度高為北半球,7月溫度低則為南半球。
②根據最冷月氣溫判斷氣候帶:以“溫”定“帶”,主要看最冷月溫度。熱帶>15℃;亞熱帶0℃-15℃之間;溫帶<0℃;寒帶最熱月<5℃。
③根據降水量判斷氣候類型:以“水”定“型”。
21.【答案】(1)鐵犁牛耕(或鐵制農具牛耕技術) ; 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或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或促進了生產力水平提高)
(2)商鞅變法; 確立縣制(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 獎勵農耕(或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說漢語(或學漢語) ;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圖一的鐵器和圖二陜西出土的穿有鼻環的“牛尊”說明春秋時期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大大的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材料二中的“……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推行縣制;材料二中的“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反映的是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廣大北方地區的控制。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等。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1)鐵犁牛耕(或鐵制農具牛耕技術) ; 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或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或促進了生產力水平提高)。
(2)商鞅變法; 確立縣制(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 獎勵農耕(或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說漢語(或學漢語) ;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秋時期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識。
22.【答案】(1)中央集權制度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寫全
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或鞏固政權或鞏固統一(或鞏固統治)
(2)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或興辦太學。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等、或使儒 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分)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或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或漠北戰役或南征越族;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或東漢允許少數民族內遷或漢初和親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勢,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等),為后代王朝基本沿襲,影響深遠。
(2)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居于獨尊地位,成為此后整個漢代以至兩千年封建社會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西遷,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所學知識可知,“和平交往”的例子有漢高祖時,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光武帝時期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措施是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制度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或鞏固政權或鞏固統一(或鞏固統治)。
(2)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或興辦太學。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等、或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或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或漠北戰役或南征越族;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或東漢允許少數民族內遷或漢初和親。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 / 1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期末統考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
1.(2020七上·江干期末)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脊艑W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炭屑、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等。通過考古研究,可以判斷元謀人(  )
A.能夠制作工具 B.生活在新石器時代
C.具有審美觀念 D.距今約300萬年左右
【答案】A
【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解析】【分析】考古學者在云南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人工打制石器,還發現了炭屑、燒骨和哺乳動物化石等,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A項能夠制作工具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項生活在新石器時代錯誤,元謀人使用打制石器,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不符合題意;
C項具有審美觀念的是山頂洞人,不符合題意;
D項距今約300萬年左右錯誤,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元謀人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2.(2020七上·江干期末)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還原這段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是( ?。?br/>A.神話傳說 B.學者推斷 C.史書記載 D.考古發現
【答案】D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考古發現的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址,它們生動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為人們探究歷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證據。
ABC三項都不是還原這段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不符合題意;
D項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
3.(2020七上·江干期末)“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字,以待風雨”。已經能夠走出洞穴,蓋房定居的遠古人類有( ?。?br/>①河姆渡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山頂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
【解析】【分析】生活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欄式房屋,生活于距今約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北京人、山頂洞人還都居住在山洞里,他們還不會建造房屋。
B項①③已經能夠走出洞穴,蓋房定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準確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
4.(2020七上·江干期末)這里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片“圣地”:它由宮殿區、內城和外城組成,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有高大的宮殿臺基、宏偉的城墻、古老而龐大的水利工程以及大量象征著權力與信仰的玉器,2019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的“圣地”是指(  )
A.大汶口遺址 B.二里頭遺址
C.良渚遺址 D.陶寺都城遺址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良渚王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瓶窯鎮內,總占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分布于長江下游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良渚王城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在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發現之前,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譽為“中華第一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良渚遺址是題干里的“圣地”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良渚遺址的相關史實。注意準確識記良渚遺址的相關知識。
5.(2020七上·江干期末)古老的神話與傳說中的歷史痕跡,能間接反映遠古時期那段沒有文字的歷史。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r/>A.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始祖”
B.炎黃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最終打敗蚩尤
C.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
D.大禹采用“圍堵”的辦法治理好水患
【答案】A
【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解析】【分析】傳說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A項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崇為“人文始祖”說法正確,符合題意;
B項炎黃部落在阪泉之戰中最終打敗蚩尤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長江流域一帶說法錯誤,堯、舜、禹聯盟生活在黃河流域一帶,不符合題意;
D項大禹采用“圍堵”的辦法治理好水患說法錯誤,大禹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的方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黃帝、炎帝和堯、舜、禹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熟練掌握中華文明起源的相關知識。
6.(2020七上·江干期末)《禮記·禮運》中記述了這樣一段文字:“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辈牧现械摹疤煜聻榧摇敝傅氖牵ā 。?br/>A.禪讓制 B.世襲制 C.察舉制 D.郡縣制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可知,世襲制產生。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兒子啟憑借強大的勢力,繼承了他的位置,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
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B項世襲制是題干材料中的“天下為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世襲制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轉變的相關知識。
7.(2020七上·江干期末)周滅商后,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以下關于分封制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
B.削弱功臣勢力,排斥異性諸侯
C.受封諸侯無獨立性,無需進貢周王
D.受封者與周天子必有血緣關系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為了穩定周初的形勢和鞏固疆土,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給宗親、功臣等,讓他們建立諸侯國;諸侯國需要定期納貢和服從調兵;諸侯國有管理自己領地的權利,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不受周天子直接管理控制。
A項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域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描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8.(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面一組圖片反映的是不同時期的遺址發掘出土文物。其中,能見證我國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文物圖片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甲骨文是商朝時期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ACD三項是早期的青銅器和陶器,不是文字,不符合題意;
B項甲骨文能見證我國目前所知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考古文物圖片為依托,考查學生對甲骨文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2020七上·江干期末)“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些思想主張的代表人物是( ?。?br/>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同時孔子還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ACD三項和題干思想主張不符,不符合題意;
B項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張,知道“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孔子。
10.(2020七上·江干期末)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下列有關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描述,正確的有(  )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②南方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比北方先進
③統治者為壯大實力,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方農業生產環境和條件比北方優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南方穩定,北方勞動人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遷移到南方,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方統治者的重視等,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①③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當時北方生產技術比南方先進,故②錯誤,排除。
C項①③④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
11.(2020七上·江干期末)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很多,它們是我國軍事謀略的體現,也是古代軍事人才智慧的結晶。下列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按發生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一組是( ?。?br/>①赤壁之戰
②官渡之戰
③巨鹿之戰
④淝水之戰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A
【知識點】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三國鼎立與西晉統一;東晉南朝政局與江南地區的開發
【解析】【分析】赤壁之戰發生在208年;官渡之戰發生在200年;巨鹿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年;淝水之戰發生在383年,發生的先后順序是③②①④。
A項③②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注意識記以少勝多戰役的發生時間。
12.(2020七上·江干期末)“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選項 史實 結論
A 文景之治 武帝統治后期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的局面
B 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加強對西域的經營,標志著絲綢之路的開通
C 都江堰的修建 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反映光
D 百家爭鳴 奠定中國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不利于思想統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大一統的漢朝;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解析】【分析】A項A錯誤,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時期,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為“文景之治”,不符合題意;
B項B錯誤,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西域都護設置是在絲綢之路開辟后,不符合題意;
C項C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符合題意;
D項D錯誤,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注意識記重要史實之間的因果關系。
13.(2020七上·江干期末)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毕铝杏嘘P中華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確的是( ?。?br/>A.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B.“醫圣”華佗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論
C.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
D.西漢時期的杰出科學家祖沖之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
【答案】C
【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三國魏晉南北朝文化
【解析】【分析】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這部農業科學技術的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這部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項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表述錯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不符合題意;
B項“醫圣”華佗在《傷寒雜病論》一書中提出“治未病”的理論表述錯誤,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藥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不符合題意;
C項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D項西漢時期的杰出科學家祖沖之最早提出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表述錯誤,祖沖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等方面有更大的成就,他治學嚴謹,從不盲從,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最早提出的具有“極限”的思維的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便求到了圓周率是3.1416,利用并發展前人創造的“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文明成就。要求識記基礎史實。
14.(2020七上·江干期末)下圖為“某區域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可知( ?。?br/>A.甲村落位于乙村落的東南方
B.等高線a的海拔高度是900米
C.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要快
D.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
【解析】【分析】A項,圖中沒有指向標,因此應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律讀圖。因此甲地位于乙地的西北方。故A項錯誤。
B項,根據任意兩條等高線之間的等高距可知,等高距為200米。因此,等高線a的海拔是1000米。故B項錯誤。
C項,根據“在等高距相同的情況下,等高線越密集,該處坡度越大"可知,①處坡度大于②處。因此,河流①比河流②的流速快。故C項正確。
D項,根據圖片右下角的比例尺可知,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是10000厘米,即100米。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難度不大。
15.(2020七上·江干期末)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br/>A.本初子午線
B.西經20°和東經160°組成的經線圈
C.東經20°和西經160°組成的經線圈
D.0°經線和180°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答案】B
【知識點】經線和經度
【解析】【分析】任何兩條相對的經線(經度之和為180°),都組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兩個半球:東經180°和西經180°,實際上重合為一條經線,即180°經線。國際上習慣用20°W和160°E這兩條經線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基本上是從海洋通過,避免了以0°和180°經線劃界,將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隔在兩個半球上。
故答案為:B。
【點評】經線和緯線是人們為了在地球上確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儀和地圖上畫出來的,地面上并線。和經線相垂直的線,叫做緯線。緯線是一條條長度不等的圓圈。最長的緯線,就是赤道。 因為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經線又叫子午線。 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叫做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在地球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東西半球分界線:東經160° 西經20°,南北半球分界線:赤道。其中0°-30°被稱為低緯,30°-60°被稱為中緯,60°-90°被稱為高緯。
(2020七上·江干期末)讀“世界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及其人口數柱狀圖”。據此,完成問題。
16.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主要分布在( ?。?br/>A.歐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亞洲
17.圖中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以下四組國家中,全部屬于發達國家的一組是( ?。?br/>A.日本、尼日利亞 B.美國、印度
C.中國、巴基斯坦 D.美國、日本
【答案】16.D
17.D
【知識點】世界主要國家的區別(面積、人口、經濟水平)
【解析】【點評】全世界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中發達國家共有30多個,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每個國家有自己的首都,作為政治中心。
16.根據圖片顯示,世界人口基數較大的國家只要是中國和印度,都屬于亞洲。
故答案為:D。
17.目前全球的發達國家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丹麥、瑞典、芬蘭、挪威、捷克、斯洛伐克、馬耳他、冰島、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愛爾蘭、塞浦路斯、以色列、新加坡、韓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波蘭、匈牙利、圣馬力諾、立陶宛、拉脫維亞、盧森堡。
選項中全部屬于發達國家的一組只有美國和日本。
故答案為:D。
(2020七上·江干期末)天氣、氣候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世界各地的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與當地的氣候關系密切。圖為北歐某地民居,該民居多用松樹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坡度大。據此,完成問題。
18.該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民居的屋頂坡度大美觀好看 B.以旰燥少雨的熱帶沙漠為主
C.這里的地形以盆地丘陵為主 D.以濕潤多雪的溫帶氣候為主
19.北歐的主要人種是(  )
A.白色人種 B.黃色人種 C.黑色人種 D.混血人種
【答案】18.D
19.A
【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分布
【解析】【點評】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風格有很大的不同,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很大關系,這些民居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居民的社會經濟生活密切聯系。
18.根據題干“北歐某地民居,該民居多用松樹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屋頂坡度大”可知,北歐地區森林資源豐富,冬季多雪,氣候濕潤,屋脊坡度大是為了使屋頂的積雪迅速滑落。
故答案為:D。
19.北歐的主要人種是白色人種。
故答案為:A。
二、非選擇題
20.(2020七上·江干期末)[瞭望世界,聚焦亞運]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一張響亮的亞洲名片,將亞洲48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集合在一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亞洲地理位置示意圖。印度新德里舉辦了首屆亞運會,中國杭州將舉辦2022 年第19屆亞運會。
材料二:1990年,北京亞運會期間,歌曲《亞洲雄風》以其高昂、雄壯的旋律傳唱至今。歌中唱到:我們亞洲,山是高昂的頭/我們亞洲,河像熱血流/……莽原纏玉帶,田野織彩綢/四海會賓客,五洲交朋友/亞洲風乍起,亞洲雄風震天吼。
(1)根據材料一可以判斷,新德里的氣候類型是   ,杭州夏季的氣候特點是  ??;從五帶位置看,歐洲大部分地區位于    。
(2)亞洲擁有世界最高山峰   印證 “山是高昂的頭" ; 亞洲擁有“世界屋脊”   印證“莽原纏玉帶”; 亞洲與“五洲”中的非洲以    運河作為洲界線; 亞洲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島   半島。
【答案】(1)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北溫帶
(2)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蘇伊士;阿拉伯
【知識點】世界的氣候的分布;自然景觀
【解析】【分析】(1)從材料一中可知,新德里位于北半球的熱帶地區,全年高溫, 年降水量多,一般在 1500-2000mm,集中在6-10月,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杭州處于亞熱帶季風區,夏季氣候高溫多雨。注意:寫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也給分,寫雨熱同期不給分。歐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
(2)亞洲擁有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 ; 亞洲擁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亞洲與“五洲”中的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洲界線; 亞洲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注意:字不能寫錯,寫錯不給分。
故答案為:(1)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北溫帶
(2)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蘇伊士;阿拉伯
【點評】 氣候判讀規律:①根據7月溫度判斷南北半球:7月溫度高為北半球,7月溫度低則為南半球。
②根據最冷月氣溫判斷氣候帶:以“溫”定“帶”,主要看最冷月溫度。熱帶>15℃;亞熱帶0℃-15℃之間;溫帶<0℃;寒帶最熱月<5℃。
③根據降水量判斷氣候類型:以“水”定“型”。
21.(2020七上·江干期末)[改革創新,推陳出新]
物久則廢,器久則壞,法久則弊。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圖為春秋時期的出土文物。圖一為鐵器,圖二為陜西出土的穿有鼻環的“牛尊”。
材料二:……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三:魏主欲變北俗,引見群臣?!墼唬骸胺蛎徽圆豁?,則禮樂不可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加降黜?!?br/>——《資治通鑒》
(1)提取材料一中兩幅圖的歷史信息,概括春秋時期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方式及其影響。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依據材料二寫出“商君”變法的兩項措施。
(3)材料三中的“魏主”孝文帝為“斷諸北語,一從正音”采取了哪項措施?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何意義?
(4)綜合上述材料,對你有何啟示?
【答案】(1)鐵犁牛耕(或鐵制農具牛耕技術) ; 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或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或促進了生產力水平提高)
(2)商鞅變法; 確立縣制(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 獎勵農耕(或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說漢語(或學漢語) ;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北方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圖一的鐵器和圖二陜西出土的穿有鼻環的“牛尊”說明春秋時期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大大的提高生產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材料二中的“……君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共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反映的是商鞅變法推行縣制;材料二中的“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反映的是商鞅變法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為了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廣大北方地區的控制。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他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等。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1)鐵犁牛耕(或鐵制農具牛耕技術) ; 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或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或促進了生產力水平提高)。
(2)商鞅變法; 確立縣制(合并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委派官員治理) ; 獎勵農耕(或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說漢語(或學漢語) ;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4)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或改革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或改革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或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順應民心或改革創新歷來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財富,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春秋時期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及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秋時期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知識。
22.(2020七上·江干期末)[歷史長河,統一大勢]
“大一統"并不是以單純地域統一作為衡量標準,更多的是指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和思想文化上的共通共識,在“大一統”的過程中,各民族之間也實現了交流與交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朝盡管曇花一現,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承者。這套制度……推行了1700 年,其間只逐步作了修正?!秳蛑袊貪h史》
材料二:“臣 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漢書·董仲舒傳》
材料三:各地域兄弟民族匯聚滾動、血脈交融,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的輝煌?!瓪v史上各民族之間既有和平交往,也有軍事戰爭,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脈交融,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一股強大的內聚潮流。
——摘編自李治安 《中華文明多元融匯與大一統》
(1)材料一中“這套制度”是秦實現統一后所確立的什么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董仲舒建議漢武帝在統一思想上采取哪一措施?有何影響?
(3)秦、漢時期各民族之間有“軍事戰爭”,也有“和平交往”,請舉兩例史實分別加以說明。
【答案】(1)中央集權制度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寫全
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或鞏固政權或鞏固統一(或鞏固統治)
(2)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或興辦太學。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等、或使儒 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分)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或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或漠北戰役或南征越族;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或東漢允許少數民族內遷或漢初和親
【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大一統的漢朝
【解析】【分析】(1)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勢,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等),為后代王朝基本沿襲,影響深遠。
(2)為了實現思想上的大一統,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居于獨尊地位,成為此后整個漢代以至兩千年封建社會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加強了中央集權,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西遷,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所學知識可知,“和平交往”的例子有漢高祖時,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光武帝時期對少數民族采取的措施是允許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故答案為:(1)中央集權制度或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或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或鞏固政權或鞏固統一(或鞏固統治)。
(2)建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或興辦太學。影響: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統等、或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3)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或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或漠北戰役或南征越族;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或東漢允許少數民族內遷或漢初和親。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秦漢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通海县| 阿克陶县| 沂南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宜兰县| 鹤庆县| 永平县| 黄冈市| 哈巴河县| 安乡县| 建瓯市| 屯门区| 玉山县| 托克托县| 漳平市| 来凤县| 定陶县| 唐河县| 尚义县| 介休市| 扶沟县| 兴业县| 施甸县| 靖西县| 和龙市| 绥阳县| 浑源县| 石屏县| 义乌市| 红桥区| 苗栗县| 黑河市| 建始县| 禄劝| 城步| 古浪县| 乌兰浩特市| 襄城县| 锡林浩特市|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