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挖掘教材隱性知識 升華學生思想認識 ——《三國鼎立》教學反思本節課《三國鼎立》為七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主要介紹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涉及的歷史事件多,知識內容豐富,信息量龐大,教材對于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分析明顯不足。而七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初中學習,對歷史的學習不到一個學期,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的對歷史事件甚至是歷史故事的感性認識上。尤其是這一課關于三國時期的歷史,學生大多在課外通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或小說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挺感興趣。結合教材內容的明顯不足及學生對這段歷史有一定了解但又存在認識的誤處,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在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從而升華學生的思想認識。具體是這樣做的:一、挖掘教材中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教材中對“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形成”僅僅是對各個事件進行介紹,是各自孤立的,缺乏三個事件之間必要的聯系。因此教師挖掘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學生學習好這三個事件、正確認識這段歷史的一個重要條件。“官渡之戰”一目中介紹到東漢末年各地軍閥割據混戰,曹操與袁紹為長江中下游實力較強的兩大軍閥勢力,通過官渡之戰結果可以挖掘分析出這次戰役起到了奠定統一北方基礎的作用,這就與下一目“赤壁之戰”中介紹到的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一脈相承了。在“赤壁之戰”中通過分析曹操、孫權、劉備均無力去削弱其他兩個勢力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即將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挖掘出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基礎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由此教材中三個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就非常明晰了,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就認識到了這些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了。二、挖掘史學知識的德育功能“以史為鑒”、“學史明智”所指即是從歷史學習中提供借鑒,也就是史學有強大的德育功能,這往往是課本顯性知識所難以表述出來的,需要教師去深入挖掘的。這節課設計“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成一敗,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通過談啟示來啟發學生得到以下認識:凡事不能驕傲自大、要虛心請教;要重視人才;要齊心協力;做事情要采取正確的方法等等。通過曹操赤腳迎許攸與劉備三顧茅廬讓學生認識到人才的重要,從而聯系到今天世界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才能適應人才競爭的需要等等。三、挖掘學生的認識誤區由于以三國時期歷史為題材的文藝作品較多,學生也不同程度地接觸到這些作品,比如《三國演義》電視劇或小說等,而這些文藝作品卻因藝術的需要而與歷史確有一定出入。因此學生容易形成認識的誤區。比如絕大多數學生將曹操誤認為是三國時期歷史人物。我在新課導入時引入了2009年曹操高陵考古發現的重大新聞,問大家曹操是什么時期人物,學生幾乎個個認為是三國時期的。于是我在學生歸納三個政權建立的人物時特意提醒學生看清魏是誰建立的,再告訴學生三國時期從魏的建立算起,學生恍然大悟“原來曹操并不是三國時期的人” 。人們通常認為曹操是個大奸臣,諸葛亮是個“神人”,為了避免學生再犯這樣的認識錯誤,我設計了一個“各抒己見”的欄目讓學生來談談自己對這兩個人物的評價,在總結學生的觀點時我告訴學生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以此作為評價歷史人物的依據時就不會發生認識的錯誤了。當然,對這課隱性知識的挖掘遠遠不止這些,我還有很多挖掘不夠的地方,這是我今后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2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踏尋悲壯古戰場 追溯統一大潮流 ——《三國鼎立》教學設計教材分析《三國鼎立》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第一課,主要介紹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這是國家從分裂到局部統一的一個過渡。三國鼎立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的必然結果,這一局面的形成,實現了幾個大范圍的局部統一,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為以后西晉實現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涉及的歷史事件多,知識內容豐富,信息量龐大,教材對于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分析略顯不足。三維目標基礎知識1.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2.掌握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力培養1.通過“百家說史”欄目的設置,提高學生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2.通過對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探究,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3.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的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歷史作用。2.通過對曹操、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3.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難點 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學方法圖示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對比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歸納整理“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排練課本短劇。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利用2009年的重大新聞——河南安陽考古發現曹操高陵的一組圖片導入。教師設問曹操是哪一時期的歷史人物,學生基本上會錯誤認為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設問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以此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官渡之戰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教師活動:簡介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使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百姓流離失所。為后面學生認識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埋下伏筆。學生活動:感知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混戰給社會、生產造成的破壞,從而認識到這種局面極需改變。2.官渡之戰(1)感知史實教師活動:出示以官渡古戰場遺址為背景的課件,設置“百家說史”欄目,本欄目第一節講述“官渡之戰”。學生活動:一學生根據課件上地圖講述“官渡之戰”的歷史。全體學生感知官渡之戰的基本史實。(2)歸納要素教師活動:教師設問“根據課前預習及同學的講述指出官渡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分別是什么”引導學生歸納出官渡之戰的基本要素。學生活動:學生在老師引導下歸納出官渡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等基本要素,從而掌握官渡之戰的基礎知識、培養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3)探究原因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請分析官渡之戰中曹操勝利的原因有哪些?”并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并派出各組代表歸納分析本組討論出的要點,從而提升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二、赤壁之戰1.感知史實教師活動:出示以“赤壁”遺址為背景的課件,設置“百家說史”欄目,本欄目第二節講述“官渡之戰”。學生活動:一學生根據課件上地圖、相關歷史圖片、引文資料講述“赤壁之戰”的歷史。其中穿插全體學生認歷史人物諸葛亮、看圖猜“三顧茅廬”的成語故事、三位學生表演課本劇《密謀“火攻”之計》等環節,從而領略曹操志向遠大的情懷、感知劉備尋求人才的舉措、了解與赤壁之戰相關的基本史實。2.歸納要素教師活動:教師設問“根據課前預習及同學的講述指出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分別是什么”引導學生歸納出赤壁之戰的基本要素。學生活動:學生在老師引導下歸納出赤壁之戰發生的時間、交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等基本要素,從而掌握赤壁之戰的基礎知識、培養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3.探究原因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何會失敗?”并引導學生分析其原因。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逐一分析原因,從而提升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4.學史明智,升華思想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成一敗,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并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啟示,以讓學生從歷史學習中深華思想,深化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聯系實際談自己從中得到的啟示,從而增強以史為鑒、學史明智的意識。三、三國鼎立的形成1.小組探究學習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1.找出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2.三個政權社會生產發展的表現分別是什么?”兩個問題,布置小組學習任務;在黑板上畫出三角形代表三國鼎立示意圖并空出各政權名稱不填,讓學生上臺完成。學生活動:學生按小組探究學習,歸納出各個問題的知識要點;一學生上臺完成三國鼎立示意圖,從而培養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2.匯報探究學習成果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復述本小組歸納出的知識要點。學生活動:各小組派代表來復述本小組歸納出的知識要點,從而培養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3.考眼力,找錯誤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課本P106“活動與探究”第1 題《三國鼎立示意圖》,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錯誤。學生活動:找出其中錯誤并在課本上改正。4.開拓思維,深化認識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 “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引導學生深化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認識。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回答。四、課堂延伸,各抒己見教師活動: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下列兩個問題:“1.在中國戲劇中,曹操一直是以白臉奸臣的模樣出現的,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2.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被認為是‘神’,你認為該如何正確評價諸葛亮呢?”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其中一個問題。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討論出結果后,由各組派代表歸納本組觀點,從而提升分析、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結合課堂板書)教師引導學生用“二”和“三”兩個數字來概括本課內容。“二”指兩次戰役,“三”指三個政權。官渡之戰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而赤壁之戰又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三國建立后各自發展經濟,為以后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那三國之后又是如何實現統一的呢?這將是下一課將要學習到的內容。【板書設計】【課堂檢測】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性戰役是( )A.官渡之戰 B.赤壁之戰 C.巨鹿之戰 D.牧野之戰2.吳國船隊曾到達 ,加強了內地和臺灣的聯系。3.(2010·安徽省)電視劇《三國》的熱播引起了人們對曹操的關注。下列與曹操有關的史實是( )①招賢納士 ②官渡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自立為帝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4.(2010·海南省)右圖所示的古代著名戰役是( )A.巨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5.(2010·山東濱州)觀察下圖,政權“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劉備 C.孝文帝 D.曹丕6.(2010·湖南株洲)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下面哪幅圖直觀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參考答案:1.B 2.夷洲 3.A 4.C 5.D 6.DEMBED PowerPoint.Slide.8袁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公元200年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公元208年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孫劉聯軍魏吳蜀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25張PPT)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官渡之戰百家說史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袁紹匈 奴劉 璋劉 表袁 術張 魯曹操袁紹曹操第18課 三 國 鼎 立曹 操袁 紹烏巢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官渡之戰10萬3-4萬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分析探究請分析官渡之戰中曹操勝利的原因有哪些?曹操取得勝利的原因:政治上: “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xié)軍事上:善于用人,采取謀士的正確謀略、火燒烏巢第18課 三 國 鼎 立第18課 三 國 鼎 立百家說史赤壁之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第18課 三 國 鼎 立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諸葛亮第18課 三 國 鼎 立三顧茅廬曹劉孫劉劉劉劉赤壁之戰曹軍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孫孫、劉聯軍20萬5萬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分析探究赤壁之戰中軍事上居于優勢的曹操為何會失敗?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將戰船連成一片,為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曹軍中瘟疫流行,軍心不穩。②曹操驕傲輕敵;孫劉聯軍上下齊心,斗志高昂。③孫劉聯軍利用了刮東風的有利條件,采用了火攻。④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不成熟第18課 三 國 鼎 立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學史明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一成一敗,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第18課 三 國 鼎 立小組探究各小組探究“三國鼎立的形成”一目,完成下列學習任務:1.找出三個政權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2.三個政權社會生產發展的表現分別是什么?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魏蜀吳第18課 三 國 鼎 立第18課 三 國 鼎 立曹丕稱帝220年洛陽建業孫權稱王劉備稱帝221年開拓思維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第18課 三 國 鼎 立評說在中國戲劇中,曹操一直是以白臉奸臣的模樣出現的,通過本課的學習,你認為這種觀點對嗎?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被認為是“神”,你認為該如何正確評價諸葛亮呢?各抒己見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關鍵性戰役是( )B2.吳國船隊曾到達 ,加強了內地和臺灣的聯系。夷洲D.牧野之戰B.赤壁之戰C.巨鹿之戰A.官渡之戰第18課 三 國 鼎 立課堂檢測吳第18課 三 國 鼎 立3.(2010·安徽省)電視劇《三國》的熱播引起了人們對曹操的關注。下列與曹操有關的史實是( )①招賢納士 ②官渡之戰③赤壁之戰 ④自立為帝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A吳第18課 三 國 鼎 立4.(2010·海南省)右圖所示的古代著名戰役是( )A.巨鹿之戰B.官渡之戰C.赤壁之戰D.淝水之戰C吳第18課 三 國 鼎 立5.(2010·山東濱州)觀察下圖,政權“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劉備 C.孝文帝 D.曹丕D吳第18課 三 國 鼎 立6.(2010·湖南株洲)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將復雜的歷史較直觀形象的展示出來。下面哪幅圖直觀反映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D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穿越歷史時空 創設學習情境——《三國鼎立》課堂實錄一、激發興趣 設置懸念師:上課!生:全體起立!生(齊):老師好!師:同學們好!請坐。同學們,去年河南安陽有一處重大的考古發現,請大家看這張圖片,這是去年在河南安陽發現的一座古代陵墓,這座墓的主人大家比較熟悉,請猜猜他是誰?生1:曹操。師:對,曹操的高陵在2009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那么曹操是什么時期的人呢?生(齊):三國時期。師:那他到底是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一段與他有關的歷史,那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18課。請大家齊讀課題。生(齊):三國鼎立。師(板書課題)二、穿越時空 創設情境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秦漢這段歷史,了解到東漢末年各地軍閥割據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當時到處是戰亂,在這眾多的戰亂當中,這節課我們要來了解其中一次重要的戰役。這里我們設計一個小欄目叫“百家說史”。在課件背景圖片官渡古戰場曾發生過一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下面有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講述這一歷史。生2:話說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在連年的戰亂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曹操占據河南一帶,他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士兵耕田;再加上當時一些有識之士也紛紛投奔曹操,使得他的勢力不斷增強。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更加大增。袁紹割據河北一帶,因戰亂少、人口多、糧食足,他的勢力也不斷增強。袁紹想一舉消滅曹操而稱雄一方。公元200年,袁紹自以為兵多糧足,親自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曹軍,而曹軍只有三四萬人,袁軍主力直逼曹軍所在地官渡。曹操自知兵少糧缺,應該迅速結束這場戰役,他采納了謀士許攸的計謀,襲擊袁軍糧草重地烏巢,火燒糧草。袁軍軍心動搖,不戰而亂,曹軍趁機進攻,大獲全勝,袁紹帶800騎兵狼狽逃跑。這就是歷史上的官渡之戰。師:(板書“官渡之戰”),請同學們根據課前的預習及剛才同學的講解來歸納官渡之戰的一些基本要素。這次戰役發生在哪一年?生(齊):公元200年。師:(板書“公元200年”),好,那戰爭的雙方是哪兩方呢?生(齊):袁紹和曹操。師:(板書“袁紹”、“曹操”),這次戰役的結果又怎樣呢?生3: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師:他不僅歸納了這次戰役的結果,還根據幻燈片上雙方的軍力對比歸納出了這次戰役的特點。他剛才用了一個什么詞概括了戰役的特點?生(齊):以少勝多。師:(板書“以少勝多”),在這次戰役中,曹操兵力那么少,為什么能以少勝多打敗強大的袁紹?下面請大家來討論分析這樣一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生:(小組討論)師:好,請停下來,各小組代表舉手來回答。生4:袁紹覺得自己兵多,又比較驕傲,而曹操肯用謀士的計謀,派兵攻打烏巢。師:剛才同學從心理、軍事方面進行了分析,那還有沒有其它方面的因素為他的勝利奠定了一定基礎的呢?比如政治、經濟等方面。生5:這場戰爭給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師(啟發):我們是在分析他在這次戰役中取得勝利的原因。請坐下,你們這一組另外有代表想來幫忙回答,你來。生6:因為袁紹他兵多糧足,而曹操人又少兵又少。師(啟發): 所以說曹操為什么反而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呢?生6:因為曹操不斷地開墾(荒地),而袁紹是比較驕傲,覺得自己的糧食多、兵又多,曹操怎么也趕不上,但是曹操更加積極地發展,又采用正確謀略。師(再啟發): 其實剛才你談到了經濟方面的原因,請結合課本講出來。生6:他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實力不斷增強。師:招募農民開墾荒地,同學們,這會促進什么的發展?生(齊):(促進)經濟的發展。師:其中有一個詞“流亡農民”,這些人到處流亡、生活沒有著落,將他們招募來,實際上還收買了……?生(齊):(收買了)人心。師:這些為他后來打勝仗有沒有奠定一定的基礎呀?生(齊):有。師(啟發):同學們在軍事方面、經濟方面談到了,政治方面……?生7:他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讓別人沒有理由去打他,只有他去控制別人。師:我們歸納起來有這么幾個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方面,下面請大家齊讀一遍。(課件出示曹操勝利的原因)生(齊讀):政治上: “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招募流亡農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軍事上:善于用人,采取謀士的正確謀略、火燒烏巢。師:好,那這一次戰役有什么作用呢?生8: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師:(板書“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這人胸懷大志,在官渡之戰后,他陸陸續續地在北方實現了統一,但是不他不滿足于對北方的統一,因此他繼續率軍南下,還想統一全國。那他在南下的過程中,與南方的一些軍閥勢力發生了沖突。這里又有一次歷史上有名的戰役——赤壁之戰。下面這個“百家說史”欄目有請一位同學來為大家講述赤壁之戰的歷史。生8:大家好,今天的“百家說史”為大家講赤壁之戰。話說官渡之戰后,曹操又陸續消滅了一些軍閥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但他并不滿足于現狀,仍然雄心勃勃,決定一舉統一全國。他曾寫詩表達了自己想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公元208年,曹操率20萬大軍南下。當時長江中下游有劉備和孫權兩個軍閥勢力。劉備在發展自己勢力的時候,得到了一位當時非常有名的謀士的輔佐,他是誰呢?請同學舉手回答。(課件出示諸葛亮像)生9:諸葛亮。生8:對,他就是諸葛亮。那么下面再請大家猜一個成語故事。(課件出示三顧茅廬圖片)生10:三顧茅廬。生8:對,這個故事就是三顧茅廬。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元208年,曹操率20萬大軍迅速南下,劉備見曹軍人多勢眾,抵擋不住,于是便迅速往南逃跑。他采納了諸葛亮與孫權聯合抗曹的謀略,并且派出諸葛亮去面見孫權,要求聯合抗曹。孫權在曹兵壓境的危急關頭,也同意了與劉備聯合抗曹。于是雙方組成了五萬人馬的孫劉聯軍,和曹軍的20萬大軍在赤壁對峙。那么孫劉聯軍該如何大破曹軍呢?請欣賞課本劇《密謀“火攻”之計》。大家掌聲有請。生:(齊鼓掌)(表演課本劇,旁白由講述赤壁之戰的同學負責,其余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周瑜、孔明、侍從)周瑜:請!旁白:周瑜邀孔明入帳共飲。周瑜:昨吾主(遣使)來催督進軍,瑜未有奇計,愿先生教我。孔明:亮乃碌碌庸才,安有妙計?周瑜:某昨觀曹操水寨,極是嚴整有法,非等閑可攻。思得一計,不知可否。先生幸為我一決之。孔明:都督且休言。各自寫于手掌內,看同也不同。周瑜(大喜):好!筆硯伺候。侍從(遞上筆硯):都督請!周瑜(先暗自在手中寫一“火”字,再將筆硯送與孔明):先生請!孔明(也暗自寫了一“火”字,將筆硯交于侍從)侍從(取回筆硯)周瑜、孔明(兩個移近坐榻,各出掌中之字,互相觀看,皆大笑)周瑜:既我兩人所見相同,更無疑矣。幸勿漏泄。孔明:兩家公事,豈有漏泄之理。望都督盡行之可也。旁白:周瑜與孔明飲酒后各自散去,諸將領皆不知其事。生8:在確定了用火攻之后,周瑜便派出大將黃蓋去向曹操假裝投降。孫劉聯軍借助初冬時節的東南風采用火攻的辦法,打敗了曹軍。曹操只率領少數敗軍退回北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師:剛才的課本劇中諸葛亮跟周瑜在密謀的時候兩人達成了什么樣的一致意見,用什么方法來大破曹軍?生(齊):火攻。師:下面來看赤壁之戰的一些基本要素。這次戰役的雙方是……?生(齊):曹操和孫劉聯軍。師:(板書 “曹操”、“孫劉聯軍”),這次戰役發生的時間呢?生(齊):公元208年。師:(板書 “公元208年”),戰役的結果是……?生(齊):孫劉聯軍大敗曹操。師(啟發):那從軍事力量對比上來看,這次戰役又有什么特點?生(齊):以少勝多。師(啟發):在這次戰役中,曹操軍力遠遠超過了孫劉聯軍,為什么他會失敗了呢?下面來分析這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生11:因為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而且曹操驕傲自滿,孫劉聯軍用了正確的戰術。師:非常好,除了剛才同學歸納的這幾點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原因?生12:還不具備統一南方的實力。師(啟發):當時誰還不具備統一南方的實力?生(齊):曹操。師(啟發):那換一句話來說孫劉聯軍他們能不能統一呢?生(齊):不能。師(啟發):那也沒具備這樣的實力。那從當時的實際形勢來看,客觀上都沒有這個力量去……生(齊):完成統一。師:所以客觀上還沒具備這樣的(完成統一)條件。好,我們歸納到這里,下面請大家將曹操失敗的原因齊讀一遍。(課件出示曹操失敗的原因)生(齊讀):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將戰船連成一片,為火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曹軍中瘟疫流行,軍心不穩。②曹操驕傲輕敵;孫劉聯軍上下齊心,斗志高昂。③孫劉聯軍利用了刮東風的有利條件,采用了火攻。④最根本的是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不成熟。師:既然當時統一的客觀條件不成熟,曹操、劉備、孫權均不能實現統一。那么赤壁之戰又會有怎樣的作用呢生13: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師:(板書“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通過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學習,曹操在這兩次戰役中一成一敗,你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呢?(課件出示問題)生14:驕兵必敗,要能夠聽取他人的建議。生15:做事要三思而后行,運用正確的方法。三、小組合作 自主探究師: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后,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又是哪三國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探究學習歸納完成以下兩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生:(小組討論)師:(在黑板上畫出三國鼎立示意圖)師:好,討論到這里,下面請位同學上來完成黑板上的示意圖。生16:(在黑板上填充示意圖)師:請根據黑板上同學的填空,依次說出三個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生(齊答三個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和都城)師:從曹丕建立魏開始進入到三國時期,那上課前所提到的曹操到底是不是三國時期的人呢?生(齊):不是。師:下面來考考大家的眼力,請找出課件圖片中的錯誤。生17:(逐一指出圖中錯誤)師:三個政權建立后為了發展自己的實力,各自在經濟方面有哪些表現?生18:魏國興修水利,蜀國絲織業興旺,吳國造船業發達。師: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到達了哪里呀?生(齊):夷洲。師:夷洲也就是今天的……?生(齊):臺灣。師:吳國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這也證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剛才我們學習到了三國鼎立的形成,那么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呢?生(齊):進步。師:為什么呢?生(齊):……師:因為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來的割據混戰的局面,且各政權注意發展生產,這些為以后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說是歷史的進步。四、課堂延伸 各抒己見師:這課里有兩個重的歷史人物一直是很有爭議,下面兩個問題各小組可以任選一個來討論。(課件出示問題)生:(小組討論)師:討論就到這里,請各組派代表談談自己的看法。生18:我們組選的第一個問題。其實曹操是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并不像戲劇中那樣奸詐的,戲劇等文藝作品中將曹操看成奸臣,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而來的,這本書中體現了傳統的封建正統觀念。師:談得很好,曹操還是一位文學家。從這里可以看得出來,文藝作品跟歷史還是有一定距的。還有其他組的呢?生19:我們組來談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智慧,善于用兵。師:諸葛亮這個人物是很有爭議的,后人將他神化了其實還是與文藝作品將他的智慧過分夸張有關。我認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發明家。我們在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主要看這一人物的所作所為是否推動歷史的發展。五、再設懸念 意猶未盡師:這節課的新課內容我們就學到這里。下面請大家看到黑板,我們可以用“二”和“三”兩個數字來概括本課內容。“二”指兩次戰役,“三”指三個政權。官渡之戰為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而赤壁之戰又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三國建立后各自發展經濟,為以后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那三國之后又是如何實現統一的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下面我們來做課堂檢測。生:(一起做課堂檢測)師:下課。EMBED PowerPoint.Slide.8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9 頁 (共 9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單元模塊整體教學設計一、單元概述: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狼煙四起,中國大地陷入大分裂大動蕩時期。魏蜀吳的三國鼎立,東晉和十六國的對峙,南北朝的并存,國家處于四分五裂中,期間雖然有西晉短暫的統一,但不能改變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特點——戰亂不已、紛爭不斷,政權更迭頻繁。但這樣的大分裂時期往往又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為避戰亂,北民南遷,不僅促進了各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也為江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上承秦漢文明,下啟唐宋輝煌,在數學、醫學、地理學、書法藝術等領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成就。二、教材分析:本單元介紹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政權分裂和民族匯聚。1.本單元主要內容:(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2)人口南遷和民族交往促進了江南開發。(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成就2.本單元重點難點:重點:(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江南地區的開發。(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4)《水經注》《齊民要術》的歷史地位(5)王羲之、顧愷之在書法繪畫方面的成就。難點:(1)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記憶眾多的科技成就和文化成就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吳三國經濟的發展;淝水之戰;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和表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響;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王羲之、顧愷之在書法繪畫方面的成就;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及其藝術性。2、能力目標:(1)通過對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戰爭勝敗原因的能力,繪制三國鼎立示意圖,培養學生動手繪圖能力。(2)通過學習,能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影響,通過探究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3)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培養學生概括、綜合知識的能力。(4)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文物鑒賞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能力,樹立愛護文物古跡的意識。3、情感價值目標:(1)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的成敗,是由很多因素組成的。不是誰的力量大就一定能贏。(2)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科技進步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認識到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3)通過教學,讓學生明白,大分裂時期往往是民族出現大融合時期,這種融合之勢,促進了中華大家庭的發展。(4)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從優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科技傳統,發揚創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四、教學方法:采用“問題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五、課時安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單元練習一.選擇題:1、參考右圖你認為,“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詩中“老臣”是?( )A.劉備 B.曹操C.諸葛亮 D.周瑜2、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的曹操沒能做到( )A.官渡之戰擊敗袁紹 B.基本上統一北方C.指揮赤壁之戰 D.廢漢獻帝建立魏國3、在歷史課上,同學們講了許多關于三國鼎立的故事。下列對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影響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戰 B. 官渡之戰 C.三顧茅廬 D.七擒孟獲4、三國鼎立局面是東漢末年以來軍閥混戰的結果,也是從分裂割據走向逐步統一的過渡。下列關于三國史實敘述正確的是( )① 魏國——220年——曹操——洛陽② 魏國——220年——曹丕——洛陽③ 蜀國——221年——劉備——成都④ 蜀國——221年——諸葛亮——成都⑤ 吳國——222年——孫權——建業⑥ 吳國——222年——孫策——南京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⑤5、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區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強烈的地震災害。請問,在三國時期這一帶地區主要屬于下列那一政權管轄( )A.魏 B.蜀 C.吳 D.西晉6、結束三國鼎立局面,重新統一中國的王朝是( )A.曹魏 B.東晉 C.西晉 D.前秦7、下列都城設在洛陽的是( )①曹魏 ②孫吳 ③西晉 ④東晉 ⑤北魏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 D.④⑤8、圖1反映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會相對穩定B.江南自然條件優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D.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業9、東晉、南朝江南地區開發成就不包括( )A.在太湖、鄱陽湖開墾大量湖田 B.普遍種植棉花C.在江南地區普遍實行麥稻兼作 D.在南方各地新建了許多水利設施10、電視劇《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到東北“闖關東”的故事。而在中國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則大量向南遷移,它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 )A.加劇南方的混亂局面 B.使北方趨于平靜C.促進南方經濟發展 D.使北方人口急劇減少11、尊老愛幼、崇尚忠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作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數民族首領是( )A.呼韓邪單于 B.北魏孝文帝C.遼太祖阿保機 D.金太祖阿骨打12、北魏的孝文帝帶頭納漢女為妃,讓五個弟弟娶漢女為妻,把公主嫁給漢人,改姓為元宏,在光極堂賜群臣以漢衣,對30歲以下仍操胡語者“降爵黜官”。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內容( )①采用漢姓 ②改穿漢服 ③學說漢話 ④提倡與漢族聯姻 ⑤發展經濟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13、右下圖反映了北魏經過改革以后出現的“胡人漢服”的社會風尚。這次改革的目的是( )A.恢復北方農業生產B.加速和促進北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C.接受漢族先進文化D.鞏固鮮卑貴族對黃河流域人民的統治14、我國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現出“北麥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見的稻米飯外,還有面食、粟米飯等北方食品,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C.面食的營養價值更高 D.人口南遷和民族融合的影響15、祖沖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比歐洲人早約一千年?( )A.負數的運算 B.一元一次方程C.圓周率的運算 D.微積分的計算16、右圖(1)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它是( )A.《農政全書》 B.《水經》C.《齊民要術》 D.《脈經》17、右圖(2)是我國優秀的地理學著作,作者是?( )A.賈思勰 B.酈道元C.范縝 D.祖沖之18、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熱衷于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技術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國古代北方農業生產技術,他可以查閱的書籍是( )A.《綴術》 B.《水經注》 C.《齊民要術》 D.《黃帝內經》19、有一書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復的字,寫法各不相同,筆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該作品是( )A.《蘭亭序》 B.《九成宮碑》C.《顏氏家廟碑》 D.《玄秘塔碑》20、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是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方式。隨著電腦漢字輸入法的廣泛應用,漢字書寫正與我們漸行漸遠。漢字不僅是傳情達意的工具,更是在聯結和維系中華民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下列圖片所示書法精品,均是漢字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具體表現,其中屬于臨摹“書圣”王羲之《蘭亭序》的是( )A. B. C. D.二、綜合題:21、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正一步步向世界強國邁進。請你結合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史實探究以下問題。⑴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中有關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這場改革有何進步意義?⑵商鞅變法中有關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的內容是哪一項?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對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 CDABB 6—10 CACBC 11—15 BACDC 16—20 CBCAB二、綜合題:21、⑴相關內容:遷都洛陽;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意義: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社會的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進程。⑵獎勵耕戰;改革應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不怕困難,勇于創新。三顧茅廬圖(1)圖(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5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優質課展示上冊《三國鼎立》_人教版_袁老師 00_00_22-.flv 教學反思.doc 教學整體規劃.doc 課件.ppt 課堂教學實錄.doc 配套教學設計.doc 配套練習.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