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七年級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上承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是接著講先秦文化的成就(思想部分)。教材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和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講到春秋戰國之際,社會大動蕩。這必然引起思想領域里的大變化(百家爭鳴),也就是本課的內容。教材先介紹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張,然后再介紹百家爭鳴的背景和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學情分析】1.有利因素: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2.不利因素:他們經過差不多只有一個多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教學目標】1、 知識與能力目標: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本課,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2、能力目標:通過將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政治歷史與本課思想史聯系起來,啟發學生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提高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學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點和難點】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是本課的難點。【教法、學法】講述法、 比較法、討論法。應用多媒體與教師的提問相結合,使學生直觀感受到百家爭鳴的盛況;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討論,引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教學時間】 1課時【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課前導學】 ①考慮到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若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課前布置學生設計導入方案;師生共同搜集百家爭鳴的有關資料、②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查找相關資料,【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了解了先秦時在文字、科技、醫學、文學、藝術等成就,(提問:先秦時在文字、科技、醫學、文學、藝術有什么具體成就?)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先秦文化的思想成就,也就是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教學過程】師:先秦文化的思想成就概括起來就是“百家爭鳴”,下面,請同學們把本課書大致看一遍,思考兩個問題:(1)百家爭鳴為什么會在春秋戰國時發生?(2)本課介紹了哪些學派?這些學派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學生看書,教師找同學解答以上兩個問題。一、百家爭鳴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2,百家爭鳴時期的學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師:我們課前已經安排大家查找了有關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百家的資料,現在我們請八個同學扮演八個思想家,分別介紹一下它們的生平及思想主張。學生一:我是圣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的魯國。我創立了儒家學派,我的政治主張可以用“仁”來概括。同時,我又是一個大教育家,我開創了私學,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我提出了因材施教、溫故知而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教育思想。我的弟子把我的言論收集在《論語》一書里。學生二:我是亞圣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的鄒國。我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同時,我主張“仁政”。最后,我還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 學生三:我是荀子,是戰國時期趙國人,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我主張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并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學生四:我是老子,是春秋晚期的楚國人。我開創了道家學派。我的思想就是一種樸素的辯證的觀點,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相信塞翁失馬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這里面就體現了一種辯證的觀點。學生五:我是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我生活在當時的宋國。我主張治理國家要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我也不贊同孔子恢復西周制度的做法。學生六:我是墨子,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我主張兼愛、非攻。我希望人們互相友愛,反對以大欺小、學生七:我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我生活在戰國末期的韓國。我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更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學生八:我是兵家的老祖宗的孫武,生活在春秋晚期。我寫了一本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活動與探究】 儒、道、法三家辯論 學生一:我贊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張“以德教化人民”,我覺得是正確的。如果像法家一樣強調法治,就會導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為嚴刑苛法而滅亡的嗎?歷史上推行暴政的獨夫民賊,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天下太平。 學生二:治國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既然決心要治好國,那么國家就要有一定的規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國,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國講求待人溫和,這種治國之道我不贊成,如果對待每個人都那么溫和,那么壞人呢,社會上的惡勢力呢?能因為你的溫和對待而變性,改邪歸正嗎?老虎從小養到大,最終不也是死性難改,把自己的主人給吃了,又何況是那些壞人呢?如果只會待人溫和,那些壞人豈不是逍遙自在,更任性妄為了?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儒家和道家的治國之道合理的話,為什么會有現在的法律呢?法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對那些不遵守紀律的人加以懲罰,這樣的做法不就和法家的思想相對應了嗎? 學生三:儒家和法家雖各有所長,但處于兩個極端,儒家處于禮教極端,法家則處于暴力極端。而道家,不會太禮教,也不會太過于暴力,是一種理想的治國方法──“無為而無不為”。 學生四:過去、現在無處不是法。法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雖說法治是導致秦國滅亡的原因,但是,又是什么令秦國統一六國的呢?是法治。【課堂練習】 做百萬富翁中本課內容。【典型例題】例題1:對百家爭鳴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營造了民主、自由的學術研究氣氛B,造成了思想的混亂C,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D,是我國思想空前活躍時期 【答案】 B【解析】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評價的定性問題。A、C、D項皆是正面肯定百家爭鳴,是正確的,惟獨B項否定百家爭鳴,是錯誤的,所以應選B項。例題2 下列思想家屬于同一學派的是①老子②孔子③墨子④孟子⑤荀子⑥韓非A,①③⑤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答案】 C【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歸納能力,用排除法,很容易找出A、B、D項皆是錯誤的,這樣剩下C項就是惟一正確的了。【板書設計】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1, 百家爭鳴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2,百家爭鳴的具體情況:派別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 孔子 “仁”孟子 仁政;春秋無義戰;樸素的環保觀念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道家 老子 樸素的辯證思想莊子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法家 韓非子 法治;改革;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兵家 孫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3,評價百家爭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8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6張PPT)第 九 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為什么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2,找一找,本課介紹了那些學派,這些學派有什么代表人物?3,分成小組,討論諸子的思想主張,之后派代表介紹。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1、創立儒家學派 ,提出“仁”的學說閱讀材料:廄(馬圈)棼。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孔子周游列國(1)創辦私學(2)提出一整套的教育思想(3)著書立說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孟子荀子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莊子墨子救宋韓非子《孫子兵法》孫武春秋時期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魯國有個人隨國君出征,可是多次當逃兵。當別人問他為什么總當逃兵時,他言道:“家中有老父親,我死了就沒人養活他了。”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儒家、道家、法家分別會如何處理?為什么?話題:關于治理國家觀點:莊子——倡導“無為而治”孟子——倡導“仁政”韓非——主張法治,主張改革,主張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你認為哪家觀點最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也有利于結束分裂戰亂局面?諸子百家的學說中有哪些積極的東西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派別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儒家孔子 “仁”孟子 仁政;春秋無義戰;樸素的環保觀念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道家 老子 樸素的辯證思想莊子 無為而治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法家 韓非子 法治;改革;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兵家 孫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優質課展示上冊《 第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_人教版.flv 第9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二)》課件.ppt 配套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