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課題與課時】課題:濟南出版社《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二節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課時安排:第2課時(3課時)【課標要求】概述脊椎動物不同類群的主要特征以及他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我國特有的動植物【學習目標】1、通過小組活動,演示實驗等學習活動,知道家鴿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2、通過對家鴿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分析,能說出鳥類的主要特征.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3、通過制作模型,獲得科學嚴謹的科學素養。【評價任務】1.完成任務一。(指向目標1、檢測目標1)2.完成任務二。(指向目標1、3,檢測目標1、3)3.完成任務三。(指向目標1、檢測目標1)4.完成任務四。(指向目標2、檢測目標2)【學習過程】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制作鳥類雙重呼吸模型的相關材料。學生準備:搜集鳥類相關材料和雞的骨頭。課中學習任務一:閱讀教材84頁圖2.2-19和圖2.2-20,說出鳥類與飛行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點。(指向并檢測目標1)活動1:飛行之體型篇學生觀察教材圖2.2-19家鴿外部形態,說出家鴿的體形特點以及作用。活動2:飛行之運動篇學生觀察教材圖2.2-19家鴿外部形態,說出家鴿的體表覆蓋物、前肢的特點、羽毛的區別、分布的部位及作用。用手摸摸家鴿胸肌感受其特點說出作用。活動3:學生觀察教材圖2.2-20結合課前搜集雞的骨骼,小組展示觀察說出家鴿的骨骼特點。基礎闖關:(檢測目標1)(1)體形:身體呈 型,可以減小飛行時的阻力。(2)體表:被覆 ,具有 作用。(3)前肢:變成 ,是 的器官。(4)骨:有的 ,有的 。這樣的骨骼既 又 ,有利于 。(5)肌肉 ______發達。評價標準:1. 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討論問題答案正確。(+4分)2.能正確完成基礎闖關的相關練習(+7分)任務二:閱讀教材85頁第一自然段結合圖2.2-21,說出鳥類與飛行相適應的呼吸特點。(指向并檢測目標1.3)活動1.飛行之呼吸篇觀察家鴿肺與氣囊模式圖,識記氣管、肺、氣囊。活動2.小組合作制作模型:教師準備器材,小組合作制作出雙重呼吸的模型,并展示體會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講解雙重呼吸的過程。a.吸氣和呼氣時氣體分別經過的途徑 b.這種呼吸有什么特點 c.這種呼吸有什么意義 強調注意:氣體交換的場所——是肺不是氣囊,補充氣囊的其他作用基礎闖關:(檢測目標1.3)1.家鴿每呼吸一次,氣體___次經過肺,在肺里進行___次氣體交換。這樣的呼吸方式叫雙重呼吸。2.雙重呼吸是鳥類特有的呼吸方式,供應充足的___,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率。評價標準:1.教師對模型進行評價(+2分)2.能正確完成基礎闖關的相關練習(+3分)任務三:閱讀教材85頁第二自然段結合圖2.2-22,說出鳥類與飛行相適應的消化特點。(指向并檢測目標1)活動1:飛行之消化篇閱讀教材85頁第二自然段結合圖2.2-22,說出鳥類與飛行相適應的消化特點.動畫演示消化的過程,講解腺胃肌胃和直腸的特點,加深學生理解。基礎闖關:(檢測目標1)1.[2]名稱: , 和 食物。2.[3]名稱: ,充分 和初步 食物。3.[4]名稱: ,徹底 食物。4.[5]名稱: ,極短,糞便很快進入泄殖腔而被排出體外,有助于 。評價標準:1.能正確完成基礎闖關的相關練習(+10分)任務四:閱讀教材86頁觀察圖2.2-23,小組討論總結鳥類適于飛行的主要特征。(指向并檢測目標2) 活動1.閱讀教材86頁小組討論:鳥類適于飛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活動2.認識自然界中的其他鳥類。蜂鳥、鴕鳥、企鵝.....基礎闖關:(檢測目標1)鳥類體表被覆______;有角質的______;身體呈______型,前肢變為_____;有的骨______,有的骨______;_______呼吸評價標準:1. 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討論問題答案正確。(+3分)2.能正確完成基礎闖關的相關練習(+7分)三、梳理建構【作業與檢測】1、有人說“鳥的全身都為飛行而設計”。鳥的下列結構中與這句話含義不符的是( )。 A.前肢變成翼 B.足有四趾C.體內有氣囊 D.胸肌發達2.家鴿口腔沒有牙齒,其體內具有牙齒功能的結構是( )。A.肌胃 B.腺胃 C.嗉囊 D.小腸3、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之一——福娃“妮妮”的原型是一只小燕子,燕子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 )。A.雙重呼吸 B.肺與氣囊同時呼吸 C.用氣囊呼吸 D.用肺呼吸5、據右圖回答問題:當鳥吸氣時外界的空氣進入肺,進行 ,同時一部分空氣進入[ ] 暫時儲存;呼氣時該結構內氣體又進入[ ] ,再進行一次氣體交換。這樣每呼吸一次,空氣就 次經過氣體交換。.這種呼吸方式保證了 的充分供應,提高了 效率。 家鴿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是[ ] 。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二節脊椎動物的主要類群(2) 2021.11.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