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是本校歷史科組共同研討決定進行開展的精品課程。分別通過上課示范、出題測試、學生作業反饋等,對本單元進行教學檢查。我就其中幾點說一說。(一)出題測試通過這次年級的正規考試,考察了老師也考察了學生。學生存在許多問題,老師從學生的問題中能看到自己教學的某些方面也應加強提高,整體考試不容樂觀,優秀率為11.19%,及格率51%,低分率5.49%,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作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進一步把握好具體目標要求,深入分析教材,重視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落實,重視過程與方法的學習,注重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多種方法,突出培養學生理解分析、操作探究、表述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學習素養。如學生做第10、20、29、題出錯,充分說明學生基礎概念不清,所以教學中還應加強。2、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充分利用和挖掘豐富的課程資源,重視激發學習興趣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加大中等生的培養。3、注重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做3、6、28、40題可以看到學生分析辨別能力和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較弱,以上這些還需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關注,有待提高。4、挖掘學生的長處,結合歷史與現實在教學中的作用擴充知識面。使學生學會學習,懂得學習。雖然總體情況一般,但是材料題36題“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歡用哪個學派的思想來管理班級?說說你的理由。(包含所選學派的名稱、主要主張及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5分)”做答率為98%,正確率為90%,還是比較樂觀,說明學生能把歷史知識結合到自己的生活,能學以致用。(二)上課示范《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這節是體現漢朝時民族關系的內容,讓學生理解民族關系有戰有和,認識祖國的歷史發展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發展必須要有民族的團結,才會強盛,才會立足于世界。這點是必須讓學生在思想上明確,并就這一問題加強學生民族思想教育。本課的教學采用較多圖片,補充較多課外知識,就是想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更能透徹理解所學知識,并在每個知識點后設有問題,進一步分析和理解所學內容,最后達到以古論今、知古鑒今、古為今用,這是備課的最初目的。通過圖片、影像、實物資料和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能鍛煉學生的分析力、判斷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新舊知識的銜接能力,這是本課學生學習要達到的能力目標。從教學中不斷體現出歷史 “基于問題的學習”這一教學課題的特色。這是歷史教學的大趨勢,應在以后不斷深入。《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節體現漢朝的對外關系,讓學生理解中原地區與祖國西北邊疆地區不可分割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以及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正確認識絲綢之路不僅溝通東西方文明而且還促成了這兩個文明的相互滲透,肯定絲綢之路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可進一步認識歷史上中國的開放政策就從西漢就開始。張騫、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此問題的設計是學生思想認識的一個升華,能正確認識這兩人的偉大壯舉對國家發展的貢獻以此積極激勵自我的成長。這是本節課的一個思想教育亮點。另一個就是最后提到的新絲綢之路上的發展是對這節內容的又一個提升,使學生知道古代的絲綢之路至今仍然起著重要作用,最終達到以古論今、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目的。關鍵讓學生明白絲綢之路更大的貢獻是推動了東西文化交流。2、 教學建議《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的內容分為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三個內容。按照課本,基本知識點完全可以給學生講清楚。如果把知識點設計為程度不同的問題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思考、分析、辨別、認識內容。用這種方法可以養成學生在問題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在問題的思考中活躍思維、拓展知識面,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會在能力較好的班中形成一種比賽,所以設問題教學是比較好的教學法。本課講解過程必須強調民族的發展是有戰有和的不同形式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本課內容以一條古道絲綢之路的開辟引出兩漢與西域各族的交往、發展,以及在古道上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事件。所以了解這條古道經過的國家、地區、省市是一個重點。怎樣才更直觀的認識這個內容呢?我認為可以用地理空間去認識歷史事件,會更清楚,用這種方法可以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遇到問題可以靈活處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教學建議《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的內容分為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三個內容。按照課本,基本知識點完全可以給學生講清楚。如果把知識點設計為程度不同的問題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思考、分析、辨別、認識內容。用這種方法可以養成學生在問題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在問題的思考中活躍思維、拓展知識面,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也會在能力較好的班中形成一種比賽,所以設問題教學是比較好的教學法。本課講解過程必須強調民族的發展是有戰有和的不同形式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本課內容以一條古道絲綢之路的開辟引出兩漢與西域各族的交往、發展,以及在古道上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事件。所以了解這條古道經過的國家、地區、省市是一個重點。怎樣才更直觀的認識這個內容呢?我認為可以用地理空間去認識歷史事件,會更清楚,用這種方法可以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遇到問題可以靈活處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1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第三單元測試題(答題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70分)1.有人說:“方塊字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我國首先統一使用的方塊字是: ( )A.小篆 B.大篆 C.甲骨文 D.金文2.在秦朝的行政系統中,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3.秦長城的起止點是 ( )A.西起隴西東到遼東 B.西起臨洮東到遼東C.西起臨洮東到河套 D.西起遼東東到隴西4.關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時間和地點是 ( )A.公元前209年 陳 B.公元前210年,大澤鄉C.公元前209年 大澤鄉 D.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5.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者相同目的是 ( )A.壓制知識分子 B.加強中央集權 C.摧殘文化 D.完善文化教育制度6.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古鼎因鑄有“司母戊”三個字而得名,這三個字的文體應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7.假如一個戰國時期的楚國農民給遠在齊國的朋友寫信,它使用的書寫材料是( )A.竹簡 B.青銅器 C.紙 D.絲帛8.我國古代人民最早測定出一年24節氣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9.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度,郡守和縣令產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襲 B.考試選拔 C.地主推薦 D.皇帝任命10.俗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所學知識看,最早指出類似觀點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韓非11. 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原因主要是:A.戰國時期,各國競相改革,社會急劇變化。B.有文化知識的士到處游說講學,形成不同學派。C.諸子百家相互辯駁,互相影響。D.鐵器和牛耕技術的應用與推廣。12.公元前202年,劉邦率大軍將項羽包圍在垓下。他讓士兵都唱起楚歌,楚軍思念家鄉,紛紛潰散。最能體現這一故事的成語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揭竿而起 D.打草驚蛇13.對于秦統一六國這段歷史的認識,錯誤的是 ( )A.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但其過程也不無血腥與殘暴B.對秦國來說,其對外戰爭既是不斷擴張、兼并的過程,也是逐漸統一的過程C.在統一的過程中,秦王嬴政的個人素質具有重要作用D.秦國主要依靠嬴政的雄才大略取勝,完成統一大業的歷史功績首先應歸功于嬴政14.秦始皇統治時期,市場上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這說明 ( )A.秦朝統一全國,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殘暴C.當時市場競爭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禮貌 15.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秦朝 D. 西漢16.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一種 ( )A.水上運輸工具 B.灌溉工具 C.鼓風冶鐵工具 D. 紡織工具17. 秦長城主要是為了抵御 ( )A.匈奴 B.蒙古 C.越族 D.滿族18.為解決運輸上的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開鑿的靈渠把哪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①長江 ②黃河 ③珠江 ④淮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9.“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段指的是什么時候的歷史情況? ( )A.秦以前 B.秦朝 C.西漢 D. 東漢20.漢代統治者為阻止棄農經商而影響農業生產,采取了 ( )A.減少田地稅 B.獎勵農耕 C.嚴禁商業活動 D.重農抑商政策21、匈奴歷史上稱首領為 ( )A可汗B單于C皇帝D大王22、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是在 ( )A漢高祖時B漢武帝時C漢景帝時D漢元帝時23、匈奴在統一后迅速發展,它不包括 ( )A畜牧業興旺B冶鑄業發展C制瓷業發達D學會農耕24、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紀中期D公元1世紀中期25、昭君出塞發生在下列哪個皇帝統治時期 ( )A漢高祖B漢文帝C漢武帝D漢元帝26、秦漢時期反擊匈奴的戰爭是正義的,是因為 ( )A促進了民族融合B維護了國家統一C保護了中原的經濟文化D打擊了外族入侵27、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的事件是 ( )A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B經過漠北戰役的沉重打擊C匈奴分裂為幾部,彼此攻殺不休D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28、“漢與匈奴合為一家,世世毋得相詐相攻。”這一史書記載下列哪件歷史事件有關?A張騫出使西域B絲綢之路的開通C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D昭君出塞 ( )29、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中的劉徹,采取各種措施最終完成了大一統的局面,他派出大將衛青、霍去病抗擊哪個少數民族的進攻 ( )A匈奴族B契丹族C女真族D蒙古族30、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以西的地方在漢朝時稱為 ( )A大秦B西域C安息D新疆3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 )A發展同西域友好關系B了解西域的地理和物產情況C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D開辟絲綢之路加強中外聯系32、與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的事件是 ( )A衛青、霍去病分兩路夾擊匈奴B王昭君出塞C匈奴分裂為幾部D白登之圍被解33、漢朝和西域往來日趨頻繁始于 ( )A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后B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C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后D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之后34、張騫出使西域對世界最重要的貢獻是 ( )A解除了匈奴對西域各國的控制B帶回了西域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C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D了解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35、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于中央政權的標志是 ( )A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B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C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D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二、閱讀材料:(30分)36.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涌現出許多思想家,他們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思想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請回答下列問題:(1)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百家爭鳴”局面。當時,秦國因何而強大?(2分)采用了哪個學派的思想 (2分)秦統一后,秦朝的統治制度是什么?(2分)秦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制度,但統治思想到漢武帝時發生了什么明顯變化?(4分)(2)假如你是一位班主任,你喜歡用哪個學派的思想來管理班級?說說你的理由。(包含所選學派的名稱、主要主張及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5分)37、材料題:材料一:“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惟二人得還”。材料二:請回答:(1)兩則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材料二圖中的皇帝是何人?(3分)(2)材料一中“初行”的時間、方向及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一中哪些內容反映了這次出使的艱難?請你列舉出此行遇到的艱難險阻有哪些?(3分)(4)初行與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義?(3分)(5)我們要學習此人什么樣的精神?(3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5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教學設計——《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導入】:1、老師問:中國的英文是什么?學生回答:大寫英文CHINA導入。2、引出“絲國”美稱的由來。學生:古羅馬商人大量的販賣中國的絲綢經過的道路是“絲綢之路”老師:在這條路上發生了哪些事、出現了哪些著名的人呢?請看新課。【一、漢初的西域】請同學們仔細閱讀以下詩句,老師簡單解釋,學生了解古代西域的境況,并明白漢時的西域是指今天的哪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唐 王 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 王之渙西域的概念: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 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老師:通過兩句古詩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們心中的西域,因此渡過遙遠的西域要克服多少艱辛、困難。)【二、張騫出使西域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段,回答問題(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原因、路線、結果。(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原因、路線、結果。· 中原與西域的物品交流。師生小結:有了物品交流,這條就有了商貿活動,所以它是一條中西方經濟交流的通道。· 由于第二次的成功,加強了西域與西漢的聯系所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建立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老師:這條路不僅是商貿通道而且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民族融合,所以這條路的開辟誰作出了巨大貢獻?學生:張騫開了絲綢之路。【三、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路線、經過的國家、省市、地區,讓學生用地圖從地理空間中認識。2、問題思考:從長安出發途經我國今天的哪幾個省?(學生回答,從中認識絲綢之路在這幾個省的影響)3、簡單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發揮本地優勢,使學生因是廣東人而感到一種自豪感)老師: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發生了這些事,東漢時發生了什么呢?【四、班超經營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時間、原因、路線、結果。2、東漢與大秦的交往: 公元166年,大秦王朝首次派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友好往來。3、知識探究:你怎樣看待絲綢之路?(師:引導 生:回答)第一 它是一條中西經濟交流的通道。第二 它又是一條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五、總結】 一條古道 絲綢之路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二件大事大秦派使臣訪問洛陽張騫三位人物 班超甘英【六、知識拓展:知古鑒今】問題: 張騫、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1 頁 (共 3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共19張PPT)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5課第15課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學習目標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史實。學會在中原治亂與開發經營邊疆之間認識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并用地理空間去認識歷史事件。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我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一、漢初的西域玉門關遺址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 王之渙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 王 維兩漢時期,人們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二、張騫出使西域時間-原因-路線-結果-0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西漢漢武帝)聯絡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結果:張騫了解了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間—原因—結果--公元前119年訪問西域許多國家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新疆地區正式歸在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張騫開通絲綢之路,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溝通西域與內地的聯系,從歷史上可證實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漢書》三、絲 綢 之 路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 綢 之 路從長安出發途經我國今天的哪幾個省?廣東沿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海上絲綢之路四、班超經營西域投筆從戎時間--原因--路線--結果--1、班超出使西域公元73年(東漢初年)為了恢復對西域的管轄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西域和內地的聯系更加密切。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王朝首次派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友好往來。2、東漢與大秦的交往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石榴苜蓿核桃葡萄天馬汗血馬、樂器、歌舞等第一 它是一條中西經濟交流的通道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第二 它又是一條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你怎樣看待絲綢之路總結:一條古道二件大事三位人物絲綢之路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大秦派使臣訪問洛陽張騫班超甘英問題張騫、班超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忠于祖國,百折不撓,好男兒志在四方,不貪圖安逸生活的精神。相信下面的習題你能迎刃而解!選一選新疆地區正式歸在中央政權統治之下始于:A、秦朝 B、西漢 C、東漢 D、三國B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先后是:A、公元前119年和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66年和公元前138年 C、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 D、公元前119年和公元前60年CC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是在: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66年西域主要指今天的 地區和更遠的地方:A、西域 B、新疆 C、甘肅 D、西藏B謝 謝班超出使西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單元測試卷.doc 教學反思.doc 教學建議.doc 教學設計.doc 視頻課堂教學實錄.flv 課件.ppt 素材.flv 素材2.fl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