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教學重難點】1、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2、真理的具體性和條件性原理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三、【教學內容】考點1和2實踐的概念和特點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①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舉例子,注意兩點)②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實踐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③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3、實踐的特點: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1)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諸要素是客觀的,并且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要受到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制約,因而實踐是客觀物質性活動。(2)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轉變為現實的存在,因而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特點。(3)任何實踐活動都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隨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是歷史條件的產物。誤區一:實踐是指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運動。誤區二:實踐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例題.“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一千年前,詩人李白如此表達了不能登月的惆悵。今天,我們通過“嫦娥一號”傳回的圖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夢想變為現實。這說明A.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B.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C.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D.實踐具有革命性和科學性考點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而獲得的。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另外,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所以,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而這就需要聯結主觀與客觀的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和歸宿,如果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認識就失去了意義。★ 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真理、科學理論能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推動實踐的發展。【方法論】 一方面,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另一方面,我們要重視和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總之,就是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與實踐達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誤區一:是否對人類有用,也可以成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誤區二:實踐是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我們獲得知識則有兩個途徑:一是實踐即直接經驗,二是學習書本知識即間接經驗。例1、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這里所講的行是指:A.對事情要有耳聞B.對事情要親眼見之C.要人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D.要親身實踐例2、(09海南) 最近,我國有科學家采用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技術手段測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約七十七萬年前,此前,根據其他測年法,學術界采信“四五十萬年前”的說法,上述考古研究情況表明:①任何具體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都具有局限性②專家公認的檢驗手段和考古結論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實踐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結論④不同考古結論應不斷接受新的考古實踐的再檢驗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考點:4-6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人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4、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成為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原理【原理內容】: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但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方法論】: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考點7-9: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1、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例4、(09浙江32)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對5000只“冰川豹蛛”進行測量后發現,1996-2005年間,這種蜘蛛的體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當地每年的解凍期提前了20-25 天,這支持了他們的猜想,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蜘蛛的生長產生了影響。該研究小組負責人表示這種影響的后果很復雜,一下子無法估計出來,這一說法體現了① 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② 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③ 世界總有一些秘密不能為人所理解④ 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認識要不斷發展的原理)【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方法論】: 這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例5、(08寧夏)閱讀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數百位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調查、實驗和分析探討,先后發布了四個“氣候評估報告”。 1990年報告稱“近百年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為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的結果”;1995年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和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可以“被檢測出來”;2001年報告認為,“新的更強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氣候變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2007年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將這種可能性從2001年的約66%提升到90%以上。結合“氣候評估報告”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描述,說明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例6:今年是改革開放30年,為此,某校高三學生圍繞著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開展了探究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收集到以下幾個材料,并根據材料探究相關問題。材料三:由于30年前的真理問題大討論,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從而使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論,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上述材料體現認識論中的哪些道理?(4)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對于我們青年學生有何啟示?例7:(09江蘇)2009年4月以來,從墨西哥蔓延開來的流感,最初被診斷為豬流感。后來,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研究發現,這種流感病毒實際包含豬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將這種新型流感改稱為A(H1N1)型流感,我國稱之為甲型H1N1流感。隨著研究的深入,診斷技術不斷改進,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進。國外疫情一經發布,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為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開展防控工作。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衛生部、農業部專門制訂并下發了診療方案和應急預案。各級地方政府及時采取措施,嚴格執行疫情零報告制度、指定定點收治醫院、成立防控和救治專家組等,切實做好防控工作。對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過程體現了有關人類認識的哪些哲學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