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例1-1.(2019·衢州)小科在做植物莖的向性實驗時,原來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長一段時間后,出現了如圖的彎曲生長情況。判斷該暗箱當初放置時最有可能接觸水平地面的一側是( )A、甲 B、乙 C、丙 D、丁例1-2.(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歡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實驗的分析中,最合理的是( )A. 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B. 該實驗中起對照作用的變量是蠶豆種子浸泡的時間C. 該實驗應觀察并記錄幼苗芽和根的生長方向D. 該實驗證明了根的生長具有向水性◆變式訓練1.如圖所示是小科研究“環境因素對植物感應性生長影響”的實驗,一周后,暗箱中植株的生長情況最有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 )A. B. C. D. 2.(2018八上·長興月考)某興趣小組在學習植物的感應性后,進行以下實驗: ①將若干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并用水浸濕,填滿培養皿,把4粒浸泡過的玉米種子如圖擺放(胚根都朝向培養皿中心);②蓋上培養皿蓋,用透明膠帶固定,將培養皿側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處;③觀察并記錄幼根的生長狀況。(1)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________。(2)A,B,C,D四粒玉米中,作為對照組的是________。(3)請設計一個室外空曠處進行的實驗,在不用任何藥劑、裝置和不觸及幼苗的情況下,使盆栽植物長成如圖乙所示形狀。請簡要說明實驗思路。例2-1.溫特于1928年把燕麥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瓊脂薄片上,約1~2小時之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小塊放在去頂的胚芽鞘一側,然后置于黑暗條件下培養,胚芽鞘逐漸向放置瓊脂小塊的對側彎曲生長(如圖)。該實驗結果不能直接證明的問題是( )A.胚芽鞘頂端能產生影響生長的物質B.單側光使該物質在胚芽鞘內呈不均勻分布C.該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D.影響生長的物質自頂端向下運輸例2-2.人們很早就發現植物具有向光性,而生長素的發現至今不到百年。許多科學家先用胚芽鞘對此進行過實驗研究。如圖所示是三位科學家所做的部分實驗。(1)達爾文通過實驗證明了胚芽鞘向光一側彎曲生長與________有關。(2)拜爾的實驗中,推測幾天后胚芽鞘將________(選填“向左彎曲”“向右彎曲”或“直立”)生長。(3)在拜爾實驗的基礎上,溫特實驗的猜想是:________。(4)溫特的實驗還不夠嚴密,他還需要補充一個實驗,具體操作是________。◆變式訓練1.下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植物根、芽和莖生長的影響,從此圖中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A.生長素對三種器官的作用都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B.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是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最適宜濃度C.D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能促進莖和芽的生長,抑制根的生長D.幼嫩的細胞對生長素濃度敏感,成熟的細胞對生長素濃度不敏感2.某棉農獲知脫落酸可以促進葉片脫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噴施了一定量的脫落酸,試圖除去棉花葉片以便于機械采收,但效果不明顯。為探究其原因,有人設計了下面的實驗方案。實驗假設:植株中存在的生長素對脫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實驗方案:取若干長勢相同的、處于生殖生長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組,做如圖所示的處理。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有人認為乙、丙兩組不足以驗證假設。若要驗證假設,必須對丙組進行修改(即丁組),在丁組框圖中 1、2 位置進行修改后應分別放置________;(2)將乙組與修改之后的丙組(即丁組)進行比較,若一定時間后,兩組葉片脫落數量相比,________,則說明假設成立;(3)脫落酸、生長素等都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廣泛,除了上述兩種植物激素外,你還知道的植物激素名稱有________。(只要寫出一種即給分)例3-1.(2021·衢州)近日教育部發布“睡眠令”,以扭轉目前中小學生睡眠嚴重不足的局面。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分泌的某種激素減少,影響人體生長。這種激素是( )A. 性激素 B. 胰島素 C. 生長激素 D. 腎上腺素例3-2.(2021八下·余姚競賽)下列有關激素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激素是由腺體分泌的,由于含有消化酶,所以對人體有調節作用B. 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糖類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C. 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癥D. 激素調節對人體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所以人體內的激素含量多例3-3.(2021八下·杭州開學考)下表是某同學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對其進行的病因分析,你認為哪一項分析是不可能的?( )患者癥狀表現 病因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島素分泌不足B 生長遲緩,身體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C 身體逐漸消瘦,情緒容易激動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D 脖子腫大,呼吸困難 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A. A B. B C. C D. D例3-4. (2019·嘉舟)甲狀腺激素是一種重要的動物激素,對動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I 、現以某品種小鼠為實驗對象研究甲狀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①將若干健康同齡成年小鼠隨機分成數量相同的甲、乙兩組;②待實驗鼠安靜后,測實驗鼠體長,計算平均值;③實驗處理:甲組每天注射甲狀腺激素制劑,乙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鹽水;④在相同并適宜的條件下飼養一段時間后,測定甲、乙兩組每只實驗鼠的體長,并分別計算兩組實驗鼠的體長平均值;⑤分析實驗前后體長數據,計算各組平均體長的增加量,進而得出結論。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上述實驗設計,他們研究的問題是: 。(2)糾正實驗設計中存在的一個錯誤: 。II、協同作用是指多種物質同時作用于生物體所產生的作用超過各自單獨作用的總和。若要探究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對小鼠生長是否具有協同作用,在上述已糾正的實驗設計基礎上,還需要補充兩組實驗:丙組每天注射生長激素,丁組 (注: 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實驗設計中對各試劑的量和濃度不作具體要求)。實驗結果如圖所示,n1~n4為各組小鼠體長增加量的相對值。對實驗數據分析后 發現數據關系為 , 說明這兩種激素對小鼠生長具有協同作用。◆變式訓練1.(2020九上·海曙開學考)利用體重相似、發育正常的甲、乙、丙、丁 4 只雄性小狗進行激素作用的探究,對甲狗不作處理,乙、丙、丁狗各實施不同的手術。幾個月后測得其血液中三種激素的量如表(單位: ug/100ml),則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甲狀腺激素 生長激素 雄性激素甲 3 6 4乙 2.8 0.1 3.8丙 0.1 6.1 3.9丁 3 5.8 0.5A. 乙狗可能切除了垂體,其生長發育速度會明顯減緩B. 丙狗可能切除了甲狀腺,會出現精神不振,發育停止C. 丁狗可能切除了睪丸,可能出現的癥狀是性情變得溫順D. 一段時間后,可能只有乙狗的生長發育速度處于術前狀態2.(2021·紹興·23)為研究甲狀腺激素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興趣小組進行了“甲狀腺激素對成年鼠耗氧量影響”的研究。【建立猜想】________。【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狀況相同、體形相似的成年鼠30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組;②對各組實驗處理如下表,并按適宜的實驗條件正常飼養;甲組 乙組 丙組切除甲狀腺 不作處理 甲狀腺激素溶液灌胃飼養14天 飼養14天 1次/天,共14天③每隔一定時間測定耗氧量(單位時間內單位體重的氧消耗量),記錄數據如圖。【實驗結論】甲狀腺激素的增加會增大成年鼠耗氧量。【交流評價】(1)本實驗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2)根據耗氧量變化,可進一步推測甲狀腺激素能________(選填“促進”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陳代謝。3.下表是某同學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對其進行的病因分析,你認為哪一項分析是不可能的( )選項 患者癥狀表現 病因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島素分泌不足B 生長遲緩,身體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C 身體逐漸消瘦,情緒容易激動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D 脖子腫大,呼吸困難 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4.(2019·杭州)為研究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生長發育的影響,小金將同種同時孵化的、體長約為20mm的蝌蚪各15只分別放人1~4號玻璃缸中進行實驗,其實驗過程與結果如下表所示:第8周時,2號玻璃缸內的蝌蚪全部發育成青蛙。第12周時,4號玻璃缸內的蝌蚪全部發育成青蛙,但3號玻璃缸內未出現青蛙而出現了體長達39mm的巨型蝌蚪。請回答下列問題;(1)本實驗中測量蝌蚪的平均體長、觀察前后肢的生長情況等指標,其目的是 。(2)根據1、2、4號玻璃缸對照實驗結果可得出的2條結論是 ; 。(3)3號玻璃缸內出現巨型蝌蚪的原因是 。例4-1.(2021·湖州)下圖表示3小時內小明同學血糖含量和胰島素含量的變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小明同學在進食前0.5小時內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B. 進食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小腸吸收了葡萄糖C. 進食后胰島素含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D. 第1.5小時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島素含量減少引起的例4-2.(2020八上·拱墅月考)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種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某位孕婦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檢查過程:①禁食12小時;②配制適宜的葡萄糖溶液;③抽取其血液(血樣品號:0h),然后在5分鐘內口服完步驟②配制的葡萄糖溶液;④開始服糖后1小時、2小時、3小時分別抽取其血液(血樣品號分別為1h、2h和3h),測定所采集各血樣品中的血糖濃度,檢測結果如表所示;⑤判斷孕婦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判斷依據:如果4個樣品中有3個血糖濃度大于或等于參考值即可判定為患妊娠期糖尿病。根據有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檢測結果判斷,該孕婦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________。(2)在1h~3h的時間段內,該孕婦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3)該孕婦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時間后,會有“尿意”。產生“尿意”的過程是:膀胱壁內的感受器興奮,神經沖動傳入排尿中樞,并進一步傳到________產生“尿意”。(4)該孕婦大量飲水后,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并通過相應的反射弧排出尿液,象這樣調節人體內水平衡的機制屬于________(選填“神經”“激素”或“神經-激素”)調節。◆變式訓練1.兩人在空腹狀態下,同時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克,然后每隔1小時測定一次血糖含量,將結果繪成下圖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曲線a代表糖尿病患者B.曲線a在1—2小時下降主要是血糖合成糖元所致C.曲線b代表正常人D.曲線b在2小時后下降主要是血糖加速分解所致2. 實驗探究.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疾病,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治療.但長期注射胰島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一定傷害.因此有人提出﹣﹣口服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嗎?就這一問題,某科技小組進行了探究.請你幫助該小組完善實驗設計方案,并根據方案完成下列問題.實驗設計方案:步驟 甲鼠 乙鼠a 將完全相同的甲、乙兩只健康小鼠的胰島破壞b 定時飼喂全營養飼料,每次喂食前 注射適量的胰島素 定時飼喂與甲鼠等量的全營養飼料,每次喂食前________ 。c 重復b步驟幾天后,采集兩鼠的尿液,檢測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結論(1)請將實驗設計方案中b步驟所缺內容補充完整.(2)在探究方案中,甲鼠的作用是________ .(3)假如按照上述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最終僅在乙鼠的尿液中檢測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4)該實驗僅用甲、乙兩鼠進行實驗,是否科學合理,為什么?________ .(5)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的過程中,會感覺到疼痛,痛覺是在________ 形成的.例5.一般情況下,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的傳導方向是( )A.細胞體→樹突→軸突→下一個神經元樹突B.軸突→細胞體→樹突→下一個神經元軸突C.樹突→細胞體→軸突→下一個神經元樹突D.細胞體→樹突→軸突→下一個神經元軸突◆變式訓練1.(2020八上·拱墅月考)如圖表示人體神經元的結構。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在體內,興奮的傳導方向為③→②→①B. 神經元的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個部分C. 神經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D.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例6.對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B.周圍神經系統是由脊髓和脊神經組成C.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神經元能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變式訓練1.根據下圖填空:(1)[1]__ __將沖動傳向[2]__ __,沖動沿[3]__ __從細胞傳出。(2)人的神經系統由[A]__ __和[B]__ __,組成[F]__ __;[C]__ __和[D]__ __組成[E]__ __。(3)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生命活動,是因為在__ __和__ __________的共同調節下,各個系統協調統一工作的結例7.如圖是人腦結構模式圖,請按要求回答問題:(1)圖中C的名稱是__. _,D是__ __,E是____。(2)大腦皮層之所以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活動,是因為大腦內部的神經纖維將____、______與__ __聯系起來。(3)飲酒過量時,表現步態不穩,是由于酒精毒害了圖中的標號____結構,心跳和呼吸頻率異常說明酒精毒害了標號____結構,發生語無倫次的現象,主要是酒精毒害了大腦皮層的____中樞。◆變式訓練1.通過下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認識腦的功能,并以此指導我們的生活。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腦小白鼠失去知覺,但心跳和呼吸仍在進行,胃腸依然能夠消化。研究成果二:切除小白鼠的小腦,小白鼠的動作變得很不協調,步子邁得大而不穩,腿抬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時,嘴不容易準確地碰到食物。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腦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依據上述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人”沒有意識、感覺和運動,可以判斷是________損傷了。(2)“舞蹈癥”患者的動作不準確、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斷是________發生了病變。(3)腦干在大腦的下面,主要控制人體的________。在體育課上,老師囑咐同學們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后腦,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請你作出解釋:________。例8-1.(2020 衢州)小科無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縮手,卻沒有感覺到痛。如圖所示,甲、乙、丙、丁表示神經系統部分結構,箭頭表示信息傳導的方向。小科受損傷的結構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例8-2.如圖所示,若表示的是縮手反射弧的模式,則當④處受損時會導致( )A.有感覺,不能縮手 B.有感覺,能縮手C.無感覺,不能縮手 D.無感覺,能縮手例8-3.人體之所以能適應生活環境,主要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1)當我們不小心碰到火焰時會發生縮手反射,我們的反應是先 (填“感到痛”或“縮回手)。(2)圖中表示縮手反射效應器的是 (填序號)。(3)某人由于意外導致圖中的②受損斷開,結果是 (填字母)。A.無感覺、能縮手 B.有感覺、能縮手C.無感覺、不能伸手 D.有感覺、但不能縮手(4)在一些危急情況下,比如消防隊員在滅火現場,有時為搶救被火災圍困的人,也會托住高溫的物體,并堅持一段時間。這是在大腦參與下的有意識的行為,說明大腦可以控制 中的較低級的神經中樞。◆變式訓練1.(2020 溫州)圖甲表示人縮手反射的過程,圖乙是反射弧各組成部分的關系示意圖。圖甲中“e”對應圖乙中的( )A.① B.② C.④ D.⑤2.(2018·金華)2018年3月14日,患有“漸凍癥”的杰出物理學家斯蒂芬 霍金去世?!皾u凍癥”是由于傳出神經元受損引起的。在一個以肌肉為效應器的反射弧中,假如傳出神經受損,其它結構正常,當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將會( )A、有感覺但不能運動 B、失去感覺但能運動C、既有感覺又能運動 D、失去感覺同時不能運動3.(2021·金華·17)如圖是縮手反射過程的神經結構示意圖?;卮鹣铝杏嘘P問題:(1)該縮手反射活動的途徑是:e→d→e→b→a,其中“a”屬于反射弧結構中的________。(2)在該反射中,手會立即縮回,然后才感覺到痛,說明除了反射外,脊髓還有________的功能。4.下圖是腳被扎后肌肉收縮產生的反射弧的圖解,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破壞乙,刺激甲,戊不發生反應 B. 破壞丙,刺激丁,戊不發生反應C. 破壞甲,刺激丁,戊能發生反應 D. 破壞丁,刺激甲,戊不發生反應5.(2021八下·余姚)下列有關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兩部分組成B. 小腦能夠協調運動和維持軀體平衡C. 大腦皮層之所以稱為生命中樞是因為存在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D.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6.回答下列與反射有關的問題:(1)調節人體排尿活動的神經中樞在脊髓里。脊髓從胸部折斷的病人,小便會失禁。原因是________。這一實例說明脊髓具有________功能。(2)當你的手偶然接觸到針尖,手就會立刻縮回來,這種反射方式屬________,人類神經活動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3)如圖為某動物的反射弧模式圖。請據圖回答。①假如反射弧丁處受損,對反射活動的影響是________。②如果某種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那么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些實驗位點施加該藥物,可以導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應器不發生反射活動________。例9-1.下列全部屬于非條件反射的一組是( )A. 望梅止渴、嚶嚶求哺、鸚鵡學舌 B. 大雁南飛、公雞報曉、驚弓之鳥C. 螞蟻搬家、蜘蛛結網、孔雀開屏 D. 貓捉老鼠、聞雞起舞、老馬識途◆變式訓練1.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蘊含了反射的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這一反射是先天性的 B.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C.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在小腦 D.這一反射活動必須經過大腦皮層例10-1.如圖表示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其中陰影部分表示相同點。下列哪一項可以寫在陰影部分( )A.有利于動物的生存與繁殖B.生來就有C.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D.能伴隨動物一生例10-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飛蛾撲火”和“鸚鵡學舌”分別屬于( )A.學習行為 學習行為 B.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C.先天性行為 先天性行為 D.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例10-3.杜鵑常將自己的卵產到其他小鳥的巢中,該小鳥會辛苦地為杜鵑孵卵并喂食雛鳥,對小鳥的這種行為解釋正確的是( )①先天性行為 ②學習行為?、塾森h境因素決定的④由遺傳物質決定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例10-4.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能夠運用植物枝葉制作出基本的小棒、帶鉤棒和帶刺棒等工具。對于這種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與遺傳物質無關 B. 是天生就會的 C. 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D. 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變式訓練1.下列全都屬于先天性行為的一組是( )A.狗辨主客、飛蛾撲火、老馬識途 B.貓捉老鼠、蜻蜓點水、鸚鵡學舌蜜蜂采蜜、蜘蛛結網、大雁南飛 D.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孔雀開屏2.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后天學習行為的是( )蜜蜂采蜜 B.蜘蛛結網 C.鸚鵡學舌 D.孔雀開屏3.繁殖季節,雄棘魚腹部顏色由銀白色變成紅色,并會對入侵其領地的其他雄棘魚發動攻擊性行為。某人為研究引發雄棘魚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做了如下實驗:在雄棘魚活動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種顏色的魚形蠟制模型,觀察并記錄雄棘魚在單位時間內對這些模型進行攻擊的次數,實驗結果如表:模型特征 攻擊頻率腹部銀色 低腹部紅色 高腹部有紅色條紋 高根據實驗結果所作的推論正確的是( )A.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條件反射B.有條紋的模型更容易引發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C.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決定腹部為紅色的模型更容易引發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例11-1.(2020 寧波)如圖為氣溫上升時,人體的體溫調節示意圖。 以下關于人體各效應與其產生的主要結果,判斷錯誤的是( )A.效應①可使散熱增加 B.效應②可使產熱減少C.效應③可使產熱減少 D.效應④可使產熱減少例11-2.(2020 湖州)下列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寒冷時,皮膚血管舒張,散熱減少 B.運動時,心率加快,氧氣供應增加C.進食后,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D.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現例11-3.如圖表示某人的體溫變化曲線,他的體溫在bc段變化時,他的皮膚最有可能是( )A. 大多數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 B. 大多數血管舒張,汗液分泌減少C. 大多數血管收縮,汗液分泌增加 D. 大多數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加例11-4.人體表面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的血液的多少來加以調節。如圖所示是皮膚同一血管在不同溫度下的口徑大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的狀態是__ _圖所示,此時體溫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環境溫度。(2)皮膚血管口徑如C圖所示,血管處于_______狀態,流經皮膚血管的血液量________,皮膚溫度_______,散發的熱量將_________。(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________方式進行。此時皮膚血管的口徑應更類似于_______圖所示。◆變式訓練1.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囑咐下,小明每隔2小時對自己的體溫進行了測量,并記錄如下表(其中在15:00測完體溫后服用了退燒藥)。時間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體溫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對此,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小明在家休息時,體內產熱的器官主要是內臟B.小明體溫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小明在11:00~13:00間,其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D.小明在服用了退燒藥后的四小時內,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2.(2020 嘉興)小到細胞大到生態系統,從物理運動到化學變化,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如你在劇烈運動后就會汗流浹背, 此時大量流汗主要為了維持人體的( )A.體溫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氣平衡 D.水分平衡3.(2020 杭州)健康人的正常體溫調節過程如下:環境溫度高于體溫→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效應器→調節活動X。下列關于活動X的說明,合理的是( )A.皮膚血管收縮 B.汗液分泌增加 C.渾身肌肉顫抖 D.適當增添衣褲4.(2018·溫州)人體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中,對熱的感覺有不同的程度,散熱越困難時往往會感覺到越熱。人的熱感與氣溫、相對濕度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判斷,在25℃和35℃時,哪種氣溫下相對濕度對人體的熱感影響較大?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這兩種溫度時,相對濕度對人體的熱感影響情況作出解釋。2例1-1.(2019·衢州)小科在做植物莖的向性實驗時,原來放置在暗箱中的直立幼苗生長一段時間后,出現了如圖的彎曲生長情況。判斷該暗箱當初放置時最有可能接觸水平地面的一側是( B )A、甲 B、乙 C、丙 D、丁例1-2.(2020八上·拱墅月考)小歡設計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實驗的分析中,最合理的是( )A. 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B. 該實驗中起對照作用的變量是蠶豆種子浸泡的時間C. 該實驗應觀察并記錄幼苗芽和根的生長方向D. 該實驗證明了根的生長具有向水性【答案】 C 【考點】植物的感應性 【解析】【分析】本題主要通過實驗考查植物的向性運動。【解答】A、該實驗沒有設置對照組,因此無法探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水,A不符合題意; B、該實驗沒有設置蠶豆種子浸泡時間,故實驗對照作用的變量不是蠶豆種子浸泡的時間,B不符合題意; C、該實驗探究向地性,因此應觀察并記錄幼苗芽和根的生長方向,C符合題意; D、該實驗不能證明了根的生長具有向水性,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變式訓練1.如圖所示是小科研究“環境因素對植物感應性生長影響”的實驗,一周后,暗箱中植株的生長情況最有可能是下列選項中的( )A. B. C. D. 【答案】 C 【考點】植物的感應性 【解析】【分析】植物能夠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解答時分析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地性?!窘獯稹坑脝蝹裙庹丈渲参飼r,植物產生的生長素會在植物體內分布不均勻,從而使植物的莖產生向光生長,同時植物的根有向地生長的特征。C中的植物有向光性和向地性的表現,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2.(2018八上·長興月考)某興趣小組在學習植物的感應性后,進行以下實驗: ①將若干濾紙剪成培養皿大小并用水浸濕,填滿培養皿,把4粒浸泡過的玉米種子如圖擺放(胚根都朝向培養皿中心);②蓋上培養皿蓋,用透明膠帶固定,將培養皿側立于橡皮泥上,放在暗處;③觀察并記錄幼根的生長狀況。(1)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________。(2)A,B,C,D四粒玉米中,作為對照組的是________。(3)請設計一個室外空曠處進行的實驗,在不用任何藥劑、裝置和不觸及幼苗的情況下,使盆栽植物長成如圖乙所示形狀。請簡要說明實驗思路。【答案】 (1)根的向地性(2)A(3)將栽有正常生長的植株的花盆橫(側)放,等植株彎向上方生長后,再擺正花盆 【考點】植物的感應性 【解析】【分析】根據植物的感應性相關知識解題即可。【解答】解:(1)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本實驗的目的是驗證植物的感應性;其實驗材料為玉米粒,然后給其適宜的條件,讓其萌發。故本實驗是想探究根的向地性生長;(2)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培養皿側立于橡皮泥上;其中A,B,C,D四粒玉米在培養皿中的位置如題干中圖形所示;其中A相當于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胚根朝下;故A是對照組;其中B,C,D三粒種子的放置狀態胚根均不向下;故為實驗組;(3)如果在室外空曠處進行的實驗;在不用任何藥劑、裝置和不觸及幼苗的情況下,使盆栽植物長成右圖乙所示形狀;探究的是莖的背地性生長;可以將栽有正常生長的植株的花盆橫(側)放,等植株彎向上方生長后,再擺正花盆。故答案為:(1)根的向地性;(2)A;(3)將栽有正常生長的植株的花盆橫(側)放,等植株彎向上方生長后,再擺正花盆。例2-1.溫特于1928年把燕麥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瓊脂薄片上,約1~2小時之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小塊放在去頂的胚芽鞘一側,然后置于黑暗條件下培養,胚芽鞘逐漸向放置瓊脂小塊的對側彎曲生長(如圖)。該實驗結果不能直接證明的問題是( )A.胚芽鞘頂端能產生影響生長的物質B.單側光使該物質在胚芽鞘內呈不均勻分布C.該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D.影響生長的物質自頂端向下運輸解析:在去掉尖端的左側放被尖端處理過的瓊脂塊,胚芽鞘彎向右側生長,說明胚芽鞘頂端能產生影響生長的物質,A正確;該實驗不能證明單側光對該物質的影響,因為實驗中無光照作用,B錯誤;圖中胚芽鞘彎向右側生長,說明胚芽鞘頂端能產生影響生長的物質,且該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生長,C正確;圖中胚芽鞘彎向右側生長,說明胚芽鞘頂端能產生影響生長的物質,且這些物質能自頂端向下運輸,D正確。答案:B例2-2.人們很早就發現植物具有向光性,而生長素的發現至今不到百年。許多科學家先用胚芽鞘對此進行過實驗研究。如圖所示是三位科學家所做的部分實驗。(1)達爾文通過實驗證明了胚芽鞘向光一側彎曲生長與________有關。(2)拜爾的實驗中,推測幾天后胚芽鞘將________(選填“向左彎曲”“向右彎曲”或“直立”)生長。(3)在拜爾實驗的基礎上,溫特實驗的猜想是:________。(4)溫特的實驗還不夠嚴密,他還需要補充一個實驗,具體操作是________。【答案】 (1)胚芽鞘尖端(2)向左彎曲(3)胚芽鞘的尖端,可以產生了某種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4)取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同樣的已切取胚芽鞘尖端的一側進行實驗。【考點】植物激素【解析】【分析】植物的向光性是:單側光影響了生長素的分布,使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多于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細胞伸長快于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一側。【解答】(1)達爾文進行的實驗中,實驗A和實驗B的區別是B去掉了胚芽鞘尖端,A中沒有去掉胚芽鞘尖端,結果只有實驗A中的胚芽鞘發生了向光彎曲生長,說明胚芽鞘向光一側彎曲生長與胚芽鞘尖端有關,胚芽鞘的尖端,可能產生了某種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2)拜耳的兩個實驗中,實驗C與實驗D的區別是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不一樣,實驗C中尖端放在左側,結果胚芽鞘向右彎曲生長,實驗D中尖端放在右側,則可以推測胚芽鞘會向左彎曲生長。(3)根據拜耳的實驗結果,溫特又進一步進行了實驗設計,他將切掉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瓊脂塊上一段時間,然后切去一小塊瓊脂塊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側,結果出現了與拜耳的實驗結果一致的現象,說明該瓊脂塊中含有了能使胚芽鞘生長的某種物質,因此可推測胚芽鞘的尖端,可以產生了某種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4) 溫特的實驗還不夠嚴密,因為他沒有辦法確定到底是胚芽鞘尖端產生的某種物質還是瓊脂塊本身就能夠促進胚芽鞘的生長,所以他還需要補充一個實驗,具體操作是:取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同樣的已切取胚芽鞘尖端的一側進行實驗。故答案為:(1) 胚芽鞘尖端 (2) 向左彎曲 (3) 胚芽鞘的尖端,可以產生了某種物質,能促進胚芽鞘的生長 (4) 取未放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同樣的已切取胚芽鞘尖端的一側進行實驗◆變式訓練1.下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植物根、芽和莖生長的影響,從此圖中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A.生長素對三種器官的作用都具有兩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B.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分別是促進根、芽、莖生長的最適宜濃度C.D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能促進莖和芽的生長,抑制根的生長D.幼嫩的細胞對生長素濃度敏感,成熟的細胞對生長素濃度不敏感解析:由圖可知,無論對哪一種器官,均表現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體現了生長素的兩重性。A、B、C三點對應的生長素濃度三種器官促進生長最大,是最適宜的濃度。D點對應的濃度促進芽、莖生長,抑制根的生長。生長素濃度對幼嫩和成熟細胞的影響,圖中沒有體現。答案:D2.(2017·湖州競賽)某棉農獲知脫落酸可以促進葉片脫落的原理后,采收前在棉田噴施了一定量的脫落酸,試圖除去棉花葉片以便于機械采收,但效果不明顯。為探究其原因,有人設計了下面的實驗方案。實驗假設:植株中存在的生長素對脫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實驗方案:取若干長勢相同的、處于生殖生長末期的棉花植株,均分成甲、乙、丙三組,做如圖所示的處理。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有人認為乙、丙兩組不足以驗證假設。若要驗證假設,必須對丙組進行修改(即丁組),在丁組框圖中 1、2 位置進行修改后應分別放置________;(2)將乙組與修改之后的丙組(即丁組)進行比較,若一定時間后,兩組葉片脫落數量相比,________,則說明假設成立;(3)脫落酸、生長素等都是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廣泛,除了上述兩種植物激素外,你還知道的植物激素名稱有________。(只要寫出一種即給分)【答案】 (1)含脫落酸的瓊脂塊、空白瓊脂塊(順序可以顛倒)(2)丙組(或丁組)明顯大于乙組(3)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等【考點】植物激素【解析】【分析】本題考察考生的實驗試劑能力,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題目,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1.生長素類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在生產上的應用主要有:(1)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2)促進果實發育;(3)防止落花落果。2.脫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葉片中合成較多,在將要脫落和進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較多.脫落酸是植物生長抑制劑,它能夠抑制細胞的分裂和種子的萌發,還有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促進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解答】(1)丙為實驗的對照組,脫落酸屬于無關變量,故1處應與甲乙的相同,故在圖B的1、2位置所做的修改后處理方法分別是放置含脫落酸的瓊脂塊、空白瓊脂塊;(2)若假設成立,則說明生長素對脫落酸的功能有抑制作用,故丙組葉片脫落時間明顯早于乙組;(3)常見的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等。故答案為:(1)含脫落酸的瓊脂塊、空白瓊脂塊(順序可以顛倒);(2)丙組(或丁組)明顯大于乙組;(3)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乙烯等。例3-1.(2021·衢州)近日教育部發布“睡眠令”,以扭轉目前中小學生睡眠嚴重不足的局面。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分泌的某種激素減少,影響人體生長。這種激素是( )A. 性激素 B. 胰島素 C. 生長激素 D. 腎上腺素【答案】 C【考點】內分泌腺和激素【解析】【分析】激素對機體的代謝、生長、發育、繁殖、性別、性欲和性活動等起重要的調節作用。【解答】影響人體生長的激素是生長激素;故答案為:C。例3-2.(2021八下·余姚競賽)下列有關激素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激素是由腺體分泌的,由于含有消化酶,所以對人體有調節作用B. 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調節糖類在體內的吸收、利用和轉化C. 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易患呆小癥D. 激素調節對人體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所以人體內的激素含量多【答案】 B【考點】內分泌腺和激素【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內分泌腺的腺細胞所分泌的、對人體有特殊作用的化學物質.它在血液中含量極少,但是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動,卻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激素分泌異常會引起人體患病。【解答】A、激素是內分泌腺的分泌物,對人體生命活動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有垂體、甲狀腺、胰島等,A不符合題意;B、 胰島素是由胰島分泌的一種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的代謝,它能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從而降低血糖濃度,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濃度過高,導致尿中有糖,會患糖尿病,B符合題意;C、生長激素由垂體分泌。幼年時期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侏儒癥(身體矮小,智力正常),分泌過多又會導致巨人癥,C不符合題意;D、激素調節對人體生命活動起重要作用,但是人體內的激素含量少,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例3-3.(2021八下·杭州開學考)下表是某同學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對其進行的病因分析,你認為哪一項分析是不可能的?( )患者癥狀表現 病因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島素分泌不足B 生長遲緩,身體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C 身體逐漸消瘦,情緒容易激動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D 脖子腫大,呼吸困難 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A. A B. B C. C D. D【答案】 C【考點】內分泌腺和激素【解析】【分析】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由于甲狀腺合成釋放過多的甲狀腺激素,造成機體代謝亢進和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悸、出汗、進食和便次增多和體重減少的病癥。【解答】A、尿液中有葡萄糖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的;故A正確;B、生長遲緩,身體矮小,智力正常,是侏儒癥的表現,由于幼年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導致;故B正確;C、身體逐漸消瘦,情緒容易激動,是甲亢的表現,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的;故C錯誤;D、脖子腫大,呼吸困難,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表現,是由于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的;故D正確;故答案為:C。例3-4. (2019·嘉舟)甲狀腺激素是一種重要的動物激素,對動物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I 、現以某品種小鼠為實驗對象研究甲狀腺激素的功能,研究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①將若干健康同齡成年小鼠隨機分成數量相同的甲、乙兩組;②待實驗鼠安靜后,測實驗鼠體長,計算平均值;③實驗處理:甲組每天注射甲狀腺激素制劑,乙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鹽水;④在相同并適宜的條件下飼養一段時間后,測定甲、乙兩組每只實驗鼠的體長,并分別計算兩組實驗鼠的體長平均值;⑤分析實驗前后體長數據,計算各組平均體長的增加量,進而得出結論。請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上述實驗設計,他們研究的問題是: 。(2)糾正實驗設計中存在的一個錯誤: 。II、協同作用是指多種物質同時作用于生物體所產生的作用超過各自單獨作用的總和。若要探究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對小鼠生長是否具有協同作用,在上述已糾正的實驗設計基礎上,還需要補充兩組實驗:丙組每天注射生長激素,丁組 (注: 由于激素作用的特殊性,實驗設計中對各試劑的量和濃度不作具體要求)。實驗結果如圖所示,n1~n4為各組小鼠體長增加量的相對值。對實驗數據分析后 發現數據關系為 , 說明這兩種激素對小鼠生長具有協同作用。【答案】 (1)甲狀腺激素對小鼠的生長(體長)是否有促進作用;應該用幼年小鼠作為實驗對象(2)每天注射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n4>n1+n3-n2或(n4-n2)>(n1-n2)+(n3-n2)【考點】激素對生命活動調節的作用,控制變量法【解析】【分析】控制變量在進行科學實驗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實驗因素(自變量)以外的所有影響實驗結果的變量,這些變量不是本實驗所要研究的變量,所以又稱無關變量、無關因子、非實驗因素或非實驗因子。甲狀腺激素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進新陳代謝和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呼吸,心律加快,產熱增加。【解答】(1) a .由實驗步驟可知,該實驗過程中的變量是甲狀腺激素,記錄是數據的實驗鼠的體長,因此該實驗是為了研究甲狀腺激素對鼠的體長的影響;b. 成年老鼠的身長基本不會發生改變了,因此無論甲狀腺激素對老鼠體長有無影響,得出的結果都是幾乎無生長;(2) 要探究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的個對小鼠生長是否具有協同作用,丙組注射 生長激素,則丁組要注射甲狀腺激素和生長激素; 說明這兩種激素對小鼠生長具有協同作用,則注射甲狀腺激素和生長的實驗組增加量要比不注射激素的增加量快,同時注射兩種激素的老鼠體長增長最快,所以其數據滿足關系是: n4>n1+n3-n2或(n4-n2)>(n1-n2)+(n3-n2) ;故答案為:(1) 甲狀腺激素對小鼠的生長(體長)是否有促進作用; 應該用幼年小鼠作為實驗對象;(2)n4>n1+n3-n2或(n4-n2)>(n1-n2)+(n3-n2) . ◆變式訓練1.(2020九上·海曙開學考)利用體重相似、發育正常的甲、乙、丙、丁 4 只雄性小狗進行激素作用的探究,對甲狗不作處理,乙、丙、丁狗各實施不同的手術。幾個月后測得其血液中三種激素的量如表(單位: ug/100ml),則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甲狀腺激素 生長激素 雄性激素甲 3 6 4乙 2.8 0.1 3.8丙 0.1 6.1 3.9丁 3 5.8 0.5A. 乙狗可能切除了垂體,其生長發育速度會明顯減緩B. 丙狗可能切除了甲狀腺,會出現精神不振,發育停止C. 丁狗可能切除了睪丸,可能出現的癥狀是性情變得溫順D. 一段時間后,可能只有乙狗的生長發育速度處于術前狀態【答案】 D【考點】內分泌腺和激素【解析】【分析】甲狀腺激素的作用是促進細胞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生長激素的作用是促進動物的生長;雄性激素的作用是促進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維持第二性征。【解答】通過分析此實驗表中的數據可知,甲不做任何處理,乙、丙、丁分別切除某種內分泌腺,因此甲組是對照組,乙、丙、丁是實驗組。A、生長激素是由垂體分泌的,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如果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則生長遲緩,身材矮小,因此乙小狗會生長緩慢, 乙狗可能切除了垂體,A正確,不符合題意;B、丙狗手術后甲狀腺激素低于正常值,會出現精神不振,發育停止,因為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細胞代謝,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B正確,不符合題意; C、丁狗的雄性激素低于正常值,因為雄性激素能維持第二性征,丁狗可能切除了睪丸,可能出現的癥狀是性情變得溫順,C正確,不符合題意;D、乙狗生長激素是由垂體分泌的,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因此乙狗會生長緩慢,生長發育速度處于術前狀態,而丙狗切除了甲狀腺,發育停止,患呆小癥,生長發育速度也會處于術前狀態,D錯誤,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2.(2021·紹興·23)為研究甲狀腺激素對人體新陳代謝的影響,興趣小組進行了“甲狀腺激素對成年鼠耗氧量影響”的研究。【建立猜想】________。【實驗步驟】①選取健康狀況相同、體形相似的成年鼠30只,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組;②對各組實驗處理如下表,并按適宜的實驗條件正常飼養;甲組 乙組 丙組切除甲狀腺 不作處理 甲狀腺激素溶液灌胃飼養14天 飼養14天 1次/天,共14天③每隔一定時間測定耗氧量(單位時間內單位體重的氧消耗量),記錄數據如圖。【實驗結論】甲狀腺激素的增加會增大成年鼠耗氧量。【交流評價】(1)本實驗采用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2)根據耗氧量變化,可進一步推測甲狀腺激素能________(選填“促進”或“抑制”)成年鼠的新陳代謝。答案.【建立猜想】甲狀腺激素可能會影響成年鼠耗氧量【交流評價】(1)控制變量法?。?)促進3.下表是某同學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對其進行的病因分析,你認為哪一項分析是不可能的( C )選項 患者癥狀表現 病因A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胰島素分泌不足B 生長遲緩,身體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生長激素分泌不足C 身體逐漸消瘦,情緒容易激動 生長激素分泌過多D 脖子腫大,呼吸困難 缺碘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4.(2019·杭州)為研究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生長發育的影響,小金將同種同時孵化的、體長約為20mm的蝌蚪各15只分別放人1~4號玻璃缸中進行實驗,其實驗過程與結果如下表所示:第8周時,2號玻璃缸內的蝌蚪全部發育成青蛙。第12周時,4號玻璃缸內的蝌蚪全部發育成青蛙,但3號玻璃缸內未出現青蛙而出現了體長達39mm的巨型蝌蚪。請回答下列問題;(1)本實驗中測量蝌蚪的平均體長、觀察前后肢的生長情況等指標,其目的是 。(2)根據1、2、4號玻璃缸對照實驗結果可得出的2條結論是 ; 。(3)3號玻璃缸內出現巨型蝌蚪的原因是 。(1)據此判斷蝌蚪的生長和發育狀況(2)高劑量的甲狀腺激素對蝌蚪有致死作用;低劑量的甲狀腺激素能促進蝌蚪的生長發育(3)甲狀腺抑制劑能抑制甲狀腺激素分泌,從而阻止蝌蚪發育成青蛙例4-1.(2021·湖州)下圖表示3小時內小明同學血糖含量和胰島素含量的變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小明同學在進食前0.5小時內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B. 進食后血糖含量升高主要是小腸吸收了葡萄糖C. 進食后胰島素含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D. 第1.5小時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島素含量減少引起的【答案】 D【考點】胰島素與血糖含量【解析】【分析】(1)正常人的血糖濃度總是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原因是胰島分泌的胰島素能調節體內糖的代謝。胰島素的作用: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濃度。(2)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是吸收的主要器官。與其相適應的特點是:小腸很長,約5-6米,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皺襞和小腸絨毛,使小腸的消化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小腸絨毛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小腸將淀粉分解為葡萄糖后血糖含量上升。(3)在血糖濃度升高后胰島素分泌將增加,正常人胰島素濃度會隨著血糖的升高而上升,當血糖濃度恢復正常時,其分泌量下降。【解答】A、根據血糖含量和胰島素含量圖可知,小明同學在進食前0.5小時內血糖含量低于90毫克/100毫升,A不符合題意;B、食用含淀粉的食物后,血糖含量會大幅度上升,由于該時間段在消化道的小腸內淀粉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并完成了吸收過程,B不符合題意;C、進食后血糖含量升高,導致胰島分泌的胰島素增加,加速了血糖的分解,促進了血糖合成糖原,從而使血糖濃度下降,C不符合題意;D、第1.5小時以后血糖含量下降是由于胰島素含量增加引起的,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例4-2.(2020八上·拱墅月考)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種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某位孕婦的妊娠期糖尿病的檢查過程:①禁食12小時;②配制適宜的葡萄糖溶液;③抽取其血液(血樣品號:0h),然后在5分鐘內口服完步驟②配制的葡萄糖溶液;④開始服糖后1小時、2小時、3小時分別抽取其血液(血樣品號分別為1h、2h和3h),測定所采集各血樣品中的血糖濃度,檢測結果如表所示;⑤判斷孕婦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判斷依據:如果4個樣品中有3個血糖濃度大于或等于參考值即可判定為患妊娠期糖尿病。根據有關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根據檢測結果判斷,該孕婦是否患有妊娠期糖尿?。縚_______。(2)在1h~3h的時間段內,該孕婦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3)該孕婦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時間后,會有“尿意”。產生“尿意”的過程是:膀胱壁內的感受器興奮,神經沖動傳入排尿中樞,并進一步傳到________產生“尿意”。(4)該孕婦大量飲水后,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并通過相應的反射弧排出尿液,象這樣調節人體內水平衡的機制屬于________(選填“神經”“激素”或“神經-激素”)調節。【答案】 (1)是(2)胰島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3)大腦皮層(4)“神經-激素”【考點】內分泌腺和激素,胰島素與血糖含量【解析】【分析】(1)尿液刺激→膀胱壁感受器→傳入神經→脊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尿道括約肌→大腦感覺中樞(產生尿意)。(2)在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下,激素通過血液循環參與調節人體的生命活動,人體的生命活動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激素調節的共同影響。 【解答】(1)根據檢測結果判斷,該孕婦是患有妊娠期糖尿病。(2)在1h~3h的時間段內,該孕婦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胰島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3)該孕婦口服大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時間后,會有“尿意”。產生“尿意”的過程是:膀胱壁內的感受器興奮,神經沖動傳入排尿中樞,并進一步傳到大腦皮層產生“尿意”。(4)該孕婦大量飲水后,垂體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減少,并通過相應的反射弧排出尿液,像這樣調節人體內水平衡的機制屬于“神經-激素” 調節。故答案為:(1)是(2)胰島素分泌增多,血糖被分解(3)大腦皮層(4)“神經-激素”◆變式訓練1.兩人在空腹狀態下,同時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克,然后每隔1小時測定一次血糖含量,將結果繪成下圖曲線。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曲線a代表糖尿病患者B.曲線a在1—2小時下降主要是血糖合成糖元所致C.曲線b代表正常人D.曲線b在2小時后下降主要是血糖加速分解所致解析:正常人的血糖濃度在80-120mg/dL,糖尿病人的血糖濃度高于正常人,從曲線看出,a曲線應該表示正常人的,b曲線表示糖尿病患者的,AC錯誤;正常人飯后1-2小時,由于大量吸收葡萄糖,血糖濃度升高,此時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可合成糖原,轉化成氨基酸等非糖物質,B正確;曲線b在2小時后下降主要是葡萄糖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形成尿糖,D錯誤。答案:B2. 實驗探究.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疾病,糖尿病患者常采取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治療.但長期注射胰島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一定傷害.因此有人提出﹣﹣口服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嗎?就這一問題,某科技小組進行了探究.請你幫助該小組完善實驗設計方案,并根據方案完成下列問題.實驗設計方案:步驟 甲鼠 乙鼠a 將完全相同的甲、乙兩只健康小鼠的胰島破壞b 定時飼喂全營養飼料,每次喂食前 注射適量的胰島素 定時飼喂與甲鼠等量的全營養飼料,每次喂食前________ 。c 重復b步驟幾天后,采集兩鼠的尿液,檢測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結論(1)請將實驗設計方案中b步驟所缺內容補充完整.(2)在探究方案中,甲鼠的作用是________ .(3)假如按照上述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最終僅在乙鼠的尿液中檢測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 .(4)該實驗僅用甲、乙兩鼠進行實驗,是否科學合理,為什么?________ .(5)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的過程中,會感覺到疼痛,痛覺是在________ 形成的.【答案】 口服(飼喂、喂食、喂)與甲鼠等量的胰島素(“口服”“等量”等關鍵詞缺一不得分) ;對照;口服胰島素不能治療糖尿?。ɑ蛞葝u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不合理.實驗會出現偶然性(或結果不具有普遍性;結果不具有說服力;實驗會出現較大的誤差.注:意思對即給分.)?。弧〈竽X皮層(或大腦;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軀體感覺中樞.) 【考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內分泌腺和激素【解析】【解答】:(1)胰島素是由胰島分泌的一種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的代謝,具體說,它能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從而降低血糖濃度.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時,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會減弱,結果會導致血糖濃度升高而超過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會隨尿排出體外,形成糖尿病.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為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如果口服,進入消化道后會在胃內被初步消化,從而失去療效,在小腸內會被徹底分解成氨基酸.探究實驗要求設置對照實驗,對照實驗要求只能有一個變量,本實驗的變量為注射胰島素,所以給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與甲鼠等量的胰島素,與甲鼠作對照.乙鼠為實驗組,甲鼠為對照組.(2)探究實驗要求設置對照實驗,對照實驗要求只能有一個變量,本實驗的變量為注射胰島素,所以給乙鼠每次喂食前口服與甲鼠等量的胰島素,與甲鼠作對照.乙鼠為實驗組,甲鼠為對照組.(3)最終僅在乙鼠的尿液中檢測到了葡萄糖,說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島素后小鼠體內的血糖濃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結論: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島素不起作用.(4)實驗時,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在探究胰島素對小鼠的作用實驗中,所用的小鼠數量不能太少,應多用幾只小鼠,保證實驗結果更準確.(5)注射胰島素時會感覺到疼痛,疼痛感形成于大腦皮層.痛覺形成的過程說明脊髓具有傳導功能.故答案為:(1)口服(飼喂、喂食、喂)與甲鼠等量的胰島素(“口服”“等量”等關鍵詞缺一不得分)(2)對照(3)口服胰島素不能治療糖尿?。ɑ蛞葝u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4)不合理.實驗會出現偶然性(或結果不具有普遍性;結果不具有說服力;實驗會出現較大的誤差.注:意思對即給分.)(5)大腦皮層(或大腦;大腦皮層的特定區域;軀體感覺中樞.)【分析】①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調節糖的代謝.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為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如果口服,進入消化道后會在胃內被初步消化,從而失去療效,在小腸內會被徹底分解成氨基酸.②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例5.一般情況下,神經沖動在神經元中的傳導方向是( C )A.細胞體→樹突→軸突→下一個神經元樹突B.軸突→細胞體→樹突→下一個神經元軸突C.樹突→細胞體→軸突→下一個神經元樹突D.細胞體→樹突→軸突→下一個神經元軸突◆變式訓練1.(2020八上·拱墅月考)如圖表示人體神經元的結構。以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 在體內,興奮的傳導方向為③→②→①B. 神經元的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個部分C. 神經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D. 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答案】 A【考點】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解析】【分析】圖中①是樹突,②是細胞體,③是軸突,神經元中的樹突主要有接受神經沖動的功能,軸突則能將接受的信息傳出去。【解答】神經元的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個部分、神經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傳導神經沖動是沿一定方向傳導的,每個神經元可能有很多樹突,但是只有一個軸突,樹突將神經沖動傳向細胞體,軸突則將沖動從細胞體傳出,因此神經沖動的傳導方向是樹突→細胞體→軸突,即在體內,興奮的傳導方向為①→②→③,A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例6.對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B.周圍神經系統是由脊髓和脊神經組成C.神經系統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神經元能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解析:據分析可見: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A正確;由腦發出的腦神經和由脊髓發出的脊神經是神經系統的周圍部分,叫周圍神經系統.B錯誤;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C正確;神經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產生沖動,傳導沖動.D正確。答案:B◆變式訓練1.根據下圖填空:(1)[1]__樹突__將沖動傳向[2]__細胞體__,沖動沿[3]__軸突__從細胞傳出。(2)人的神經系統由[A]__腦__和[B]__脊髓__,組成[F]__中樞神經系統__;[C]__腦神經__和[D]__脊神經__組成[E]__周圍神經系統__。(3)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生命活動,是因為在__激素(或內分泌系統)__和__神經系統__的共同調節下,各個系統協調統一工作的結例7.如圖是人腦結構模式圖,請按要求回答問題:(1)圖中C的名稱是__大腦__,D是__小腦__,E是__腦干__。(2)大腦皮層之所以能調節全身各器官的活動,是因為大腦內部的神經纖維將__小腦__、__腦干__與__脊髓__聯系起來。(3)飲酒過量時,表現步態不穩,是由于酒精毒害了圖中的標號__D__結構,心跳和呼吸頻率異常說明酒精毒害了標號__E__結構,發生語無倫次的現象,主要是酒精毒害了大腦皮層的__語言__中樞。◆變式訓練1.通過下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認識腦的功能,并以此指導我們的生活。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腦小白鼠失去知覺,但心跳和呼吸仍在進行,胃腸依然能夠消化。研究成果二:切除小白鼠的小腦,小白鼠的動作變得很不協調,步子邁得大而不穩,腿抬得高而笨拙,吃食物時,嘴不容易準確地碰到食物。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腦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依據上述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下列問題:(1)“植物人”沒有意識、感覺和運動,可以判斷是________損傷了。(2)“舞蹈癥”患者的動作不準確、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斷是________發生了病變。(3)腦干在大腦的下面,主要控制人體的________。在體育課上,老師囑咐同學們在運動時要特別注意保護好后腦,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請你作出解釋:________。【答案】 (1)大腦(2)小腦(3)呼吸和心跳;腦干位于后腦【考點】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解析】【分析】根據腦的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解題即可;大腦是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小腦的主要作用是協調運動、維持身體的平衡;腦干是生命中樞。【解答】解:(1)大腦是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植物人”沒有意識、感覺和運動,可以斷定受傷的部位是大腦;(2)小腦的主要作用是協調運動、維持身體的平衡;“舞蹈癥”患者的動作不準確、缺乏平衡感,可以斷定受損的主要區域是小腦。(3)腦干在大腦的下面,位于后腦;主要控制人體最基本的生命活動,如血液循環、呼吸、心跳等;故答案為:(1)大腦;(2)小腦;(3)呼吸與心跳、腦干位于后腦;例8-1.(2020 衢州)小科無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縮手,卻沒有感覺到痛。如圖所示,甲、乙、丙、丁表示神經系統部分結構,箭頭表示信息傳導的方向。小科受損傷的結構可能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A【考點】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解析】根據題中信息“ 小科無意中被碎玻璃扎破食指,立即縮手,卻沒有感覺到痛 ”,說明非條件反射能完成,以脊髓為神經中樞的反射弧結構是正常的,所以乙、丙、丁結構正常。感是大腦形成的,應該是圖示中脊髓中的上行傳導索甲出現了損傷,刺激無法傳到大腦估不能形成感覺,A選項正確。例8-2.如圖所示,若表示的是縮手反射弧的模式,則當④處受損時會導致( C )A.有感覺,不能縮手 B.有感覺,能縮手C.無感覺,不能縮手 D.無感覺,能縮手例8-3.人體之所以能適應生活環境,主要靠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1)當我們不小心碰到火焰時會發生縮手反射,我們的反應是先 (填“感到痛”或“縮回手)。(2)圖中表示縮手反射效應器的是 (填序號)。(3)某人由于意外導致圖中的②受損斷開,結果是 (填字母)。A.無感覺、能縮手 B.有感覺、能縮手C.無感覺、不能伸手 D.有感覺、但不能縮手(4)在一些危急情況下,比如消防隊員在滅火現場,有時為搶救被火災圍困的人,也會托住高溫的物體,并堅持一段時間。這是在大腦參與下的有意識的行為,說明大腦可以控制 中的較低級的神經中樞。解析:(1)人體產生痛覺,形成痛覺的神經沖動傳導的路徑較長,需要時間的較長.因此當手不小心碰到火焰時,我們的反應是先縮回手,后感到痛。(2)根據圖中箭頭的方向可知:①是效應器,②是傳出神經,③是傳入神經,④是感受器。(3)某人由于意外導致圖中的②傳出神經受損斷開,反射弧不完整,因此縮手反射不能發生,但是神經沖動還能通過脊髓內的白質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軀體感覺中樞,因此還能感受到疼痛,故選D。(4)大腦皮層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級中樞,他能控制脊髓中較低級的神經中樞,例如縮手反射、排便反射等。答案:(1)縮回手 (2)① (3)D (4)脊髓◆變式訓練1.(2020 溫州)圖甲表示人縮手反射的過程,圖乙是反射弧各組成部分的關系示意圖。圖甲中“e”對應圖乙中的( )A.① B.② C.④ D.⑤【答案】A【考點】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解析】由圖可知,甲中完成反射的過程是:手部熱感受器e→傳入神經b→脊髓處的神經中樞 c→傳出神經d→手部肌肉a,完成縮手反射。所以e應該是指感受器。由圖乙反射弧中箭頭的方向可知, ①是反射弧的起點應該表示的是感受器,所以e與 ①對應,A選項正確。2.(2018·金華)2018年3月14日,患有“漸凍癥”的杰出物理學家斯蒂芬 霍金去世?!皾u凍癥”是由于傳出神經元受損引起的。在一個以肌肉為效應器的反射弧中,假如傳出神經受損,其它結構正常,當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將會( A )A、有感覺但不能運動 B、失去感覺但能運動C、既有感覺又能運動 D、失去感覺同時不能運動3.(2021·金華·17)如圖是縮手反射過程的神經結構示意圖?;卮鹣铝杏嘘P問題:(1)該縮手反射活動的途徑是:e→d→e→b→a,其中“a”屬于反射弧結構中的________。(2)在該反射中,手會立即縮回,然后才感覺到痛,說明除了反射外,脊髓還有________的功能。答案:(1)效應器?。?)傳導4.下圖是腳被扎后肌肉收縮產生的反射弧的圖解,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B )A. 破壞乙,刺激甲,戊不發生反應 B. 破壞丙,刺激丁,戊不發生反應C. 破壞甲,刺激丁,戊能發生反應 D. 破壞丁,刺激甲,戊不發生反應5.(2021八下·余姚)下列有關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神經系統由腦和脊髓兩部分組成B. 小腦能夠協調運動和維持軀體平衡C. 大腦皮層之所以稱為生命中樞是因為存在呼吸中樞、心血管運動中樞D.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弧【答案】 B【考點】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解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神經系統的相關知識,涉及神經系統、小腦、大腦皮層、神經調節。【解答】A、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所發出的神經組成,腦和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A不符合題意;B、小腦的主要功能是使運動協調,維持身體的平衡,B符合題意;C、 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其中比較重要的神經中樞有:軀體運動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C不符合題意;D、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又可分為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兩類, 反射又是通過一定的神經結構——反射弧完成的,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6.回答下列與反射有關的問題:(1)調節人體排尿活動的神經中樞在脊髓里。脊髓從胸部折斷的病人,小便會失禁。原因是________。這一實例說明脊髓具有________功能。(2)當你的手偶然接觸到針尖,手就會立刻縮回來,這種反射方式屬________,人類神經活動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3)如圖為某動物的反射弧模式圖。請據圖回答。①假如反射弧丁處受損,對反射活動的影響是________。②如果某種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那么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些實驗位點施加該藥物,可以導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應器不發生反射活動________。【答案】 (1)脊髓下部分排尿中樞失去了大腦的控制;傳導(2)非條件反射;能夠對語言、文字的刺激發生反應(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考點】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功能,應答性反應與反射弧,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解析】【分析】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如傳出神經受損,即使有較強的刺激人體也不會作出反應,因為效應器接收不到神經傳來的神經沖動。【解答】(1)排尿的中樞位于脊髓,排尿是簡單反射,當膀胱內貯尿量達到一定程度,膀胱內壓升高到15厘米水柱以上時,膀胱被動擴張,使膀胱壁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興奮,沖動沿盆神經傳入纖維傳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級中樞.同時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脹的信息上傳至大腦皮層的排尿反射高級中樞,并產生尿意。“植物人”小便會失禁,原因是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樞不能把排尿沖動傳導到大腦皮層,失去了大腦的控制.這一實例說明脊髓具有傳導功能。(2)當手偶然接觸到針尖,手就會立刻縮回來,此反射是中樞在脊髓,不在大腦皮層,是非條件反射。大腦皮層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它可以調節全身各器官的活動,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類有特有的語言、文字中樞,那么人類通過語言、文字中樞建立條件反射,動物是不可能建立的,人類神經活動最突出的特征是能夠對語言文字的刺激建立條件反射。(3)①丁受損,不能發生反射,因為反射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完成,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丁是傳出神經受損,即使有較強的刺激,人體也不會作出反應,因為效應器接收不到丁傳出神經傳來的神經沖動。②由題意可知,該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對其他無阻斷作用,如圖乙和丙是神經細胞與神經細胞之間,因此在乙丙處施加該藥物,可以阻斷興奮的傳遞,導致感受器受到刺激后,效應器不發生反射活動。故答案為:(1)脊髓下部的排尿中樞失去了大腦的控制;傳導(2)非條件反射;能夠對語言、文字的刺激發生反應(3)不能完成反射;乙、丙例9-1.下列全部屬于非條件反射的一組是( )A. 望梅止渴、嚶嚶求哺、鸚鵡學舌 B. 大雁南飛、公雞報曉、驚弓之鳥C. 螞蟻搬家、蜘蛛結網、孔雀開屏 D. 貓捉老鼠、聞雞起舞、老馬識途【答案】 C【考點】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解析】【分析】縮手反射、膝跳反射等反射活動都是簡單的、人生來就會有的。這類反射活動由大腦皮層以下的各個中樞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完整,在相應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訓練就能引起反射性反應,叫做非條件反射。而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這一類通過后天學習而得到的較為復雜的反射,叫做條件反射。條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腦皮層的功能。【解答】A、望梅止渴、鸚鵡學舌都需要通過后天的生活經驗或學習而獲得,屬于條件反射,嚶嚶求哺是嬰兒生來就有的非條件反射,A不符合題意。B、大雁南飛、公雞報曉是動物生來就有的非條件反射,驚弓之鳥是動物通過后天生活經驗獲得的條件反射,B不符合題意。C、螞蟻搬家、蜘蛛結網、孔雀開屏都是動物生來就有的非條件反射,C符合題意。D、貓捉老鼠是動物生來就有的非條件反射,聞雞起舞、老馬識途是動物通過生活經驗獲得的需要大腦皮層參與的條件反射,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1.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蘊含了反射的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這一反射是先天性的 B.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在脊髓C.這一反射的神經中樞在小腦 D.這一反射活動必須經過大腦皮層例10-1.如圖表示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其中陰影部分表示相同點。下列哪一項可以寫在陰影部分( A )A.有利于動物的生存與繁殖B.生來就有C.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D.能伴隨動物一生例10-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飛蛾撲火”和“鸚鵡學舌”分別屬于( B )A.學習行為 學習行為 B.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C.先天性行為 先天性行為 D.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例10-3.杜鵑常將自己的卵產到其他小鳥的巢中,該小鳥會辛苦地為杜鵑孵卵并喂食雛鳥,對小鳥的這種行為解釋正確的是( C )①先天性行為 ②學習行為?、塾森h境因素決定的④由遺傳物質決定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例10-4.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能夠運用植物枝葉制作出基本的小棒、帶鉤棒和帶刺棒等工具。對于這種行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與遺傳物質無關 B. 是天生就會的 C. 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 D. 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答案】 C【考點】動物行為的基本類型【解析】【分析】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解答】新喀里多尼亞烏鴉能夠運用植物枝葉制作出基本的小棒、帶鉤棒和帶刺棒等工具,這些行為并不是烏鴉天生就會的行為,是它出生后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因此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變式訓練1.下列全都屬于先天性行為的一組是( C )A.狗辨主客、飛蛾撲火、老馬識途 B.貓捉老鼠、蜻蜓點水、鸚鵡學舌蜜蜂采蜜、蜘蛛結網、大雁南飛 D.望梅止渴、談虎色變、孔雀開屏2.下列動物行為中,屬于后天學習行為的是( C )蜜蜂采蜜 B.蜘蛛結網 C.鸚鵡學舌 D.孔雀開屏3.繁殖季節,雄棘魚腹部顏色由銀白色變成紅色,并會對入侵其領地的其他雄棘魚發動攻擊性行為。某人為研究引發雄棘魚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做了如下實驗:在雄棘魚活動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種顏色的魚形蠟制模型,觀察并記錄雄棘魚在單位時間內對這些模型進行攻擊的次數,實驗結果如表:模型特征 攻擊頻率腹部銀色 低腹部紅色 高腹部有紅色條紋 高根據實驗結果所作的推論正確的是( D )A.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條件反射B.有條紋的模型更容易引發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C.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決定腹部為紅色的模型更容易引發雄棘魚的攻擊性行為例11-1.(2020 寧波)如圖為氣溫上升時,人體的體溫調節示意圖。 以下關于人體各效應與其產生的主要結果,判斷錯誤的是( )A.效應①可使散熱增加 B.效應②可使產熱減少C.效應③可使產熱減少 D.效應④可使產熱減少【答案】 B【考點】體溫的控制【解析】A、效應①皮膚血管舒張血流量增加,可使散熱增加,判斷正確,A錯誤;B、效應②汗液分泌增加,汗液蒸發能帶走熱量,有利于散熱,但不可使產熱減少,判斷錯誤,B正確;C、效應③骨骼肌收縮減少后,可使產熱減少,判斷正確,C錯誤;D、效應④甲狀腺和腎上腺素都能促進人體產熱,激素減少后可使產熱減少,判斷正確,D錯誤。例11-2.(2020 湖州)下列有關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寒冷時,皮膚血管舒張,散熱減少 B.運動時,心率加快,氧氣供應增加C.進食后,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 D.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加,第二性征出現【答案】 A【考點】器官和系統,胰島素與血糖含量,體溫的控制,人的發育、衰老和死亡【解析】A、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散熱減少,敘述錯誤,A正確;例11-3.如圖表示某人的體溫變化曲線,他的體溫在bc段變化時,他的皮膚最有可能是( D )A. 大多數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 B. 大多數血管舒張,汗液分泌減少C. 大多數血管收縮,汗液分泌增加 D. 大多數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加例11-4.人體表面的溫度可以通過流經皮膚的血液的多少來加以調節。如圖所示是皮膚同一血管在不同溫度下的口徑大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人體在寒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的狀態是__A__圖所示,此時體溫__高于__(填“高于”或“低于”)環境溫度。(2)皮膚血管口徑如C圖所示,血管處于__舒張__狀態,流經皮膚血管的血液量__增大__,皮膚溫度__升高__,散發的熱量將__增加__。(3)當外界溫度高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__汗液蒸發__方式進行。此時皮膚血管的口徑應更類似于__C__圖所示。◆變式訓練1.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囑咐下,小明每隔2小時對自己的體溫進行了測量,并記錄如下表(其中在15:00測完體溫后服用了退燒藥)。時間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體溫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對此,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D )A.小明在家休息時,體內產熱的器官主要是內臟B.小明體溫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小明在11:00~13:00間,其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D.小明在服用了退燒藥后的四小時內,體內的產熱與散熱保持相對平衡2.(2020 嘉興)小到細胞大到生態系統,從物理運動到化學變化,都處于相對平衡狀態。如你在劇烈運動后就會汗流浹背, 此時大量流汗主要為了維持人體的( )A.體溫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氣平衡 D.水分平衡【答案】A 【考點】體溫的控制【解析】根據體溫調節的知識可知,流汗可帶走熱量,主要是維持人體的體積平衡,A選項正確。B、C、D錯誤。3.(2020 杭州)健康人的正常體溫調節過程如下:環境溫度高于體溫→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效應器→調節活動X。下列關于活動X的說明,合理的是( )A.皮膚血管收縮 B.汗液分泌增加 C.渾身肌肉顫抖 D.適當增添衣褲【答案】 B 【考點】體溫的控制【解析】由題意可知,當環境溫度高于體溫感受器時,血液溫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腦中的熱受體,通過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膚的血管舒張以增加散熱,血溫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溫。所以B汗液分泌增加正確,B選項正確,A、C、D錯誤。4.(2018·溫州)人體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中,對熱的感覺有不同的程度,散熱越困難時往往會感覺到越熱。人的熱感與氣溫、相對濕度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判斷,在25℃和35℃時,哪種氣溫下相對濕度對人體的熱感影響較大?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這兩種溫度時,相對濕度對人體的熱感影響情況作出解釋。在35℃氣溫下,相對濕度對人的熱感影響更大。因為氣溫為25℃時,人體主要靠皮膚直接散熱來調節體溫,散熱快慢取決于皮膚與環境的溫差,所以相對濕度對人的熱感影響不大。氣溫為35℃時,人體主要靠汗液蒸發來散熱,相對濕度越大,汗液蒸發越困難,導致人體散熱越困難,所以覺得更熱。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學生版-童科學-生命活動的調節-八年級上.docx 教師版-童科學-生命活動的調節-八年級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