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測試塔臺模型新教科版科學 六年級下冊聚焦思考:想要更客觀的了解我們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符合要求,仍需要進行什么環節?測試、檢測。明確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在限制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一個模型(畫或寫解決方案)測試這個模型,評估并改進實施建設測試1.明確測試標準2.展示與測試思考:我們可以用哪些工具協助不同項目的測量?用尺子測量高度用重物測試承重用電風扇或扇子測試抗風能力用拍動桌子模型地震測量抗震能力測試地震我們可以利用地震模擬儀。測量塔高的方法:將塔臺模型放置于平穩的桌面上,將米尺豎直放在塔臺模型旁邊,測量塔臺的高度,平視讀出數值。測量承重的方法:使用一樣的重物測試塔臺模型,將厚度相同的書本注意均勻的疊加再塔臺頂端,有3秒穩定后,繼續疊加計數。測量抗風的方法:用同一電風扇測試,電風扇的1、2、3擋分別為小、中、大風量,在接受該風量吹拂而沒有明顯傾倒和移動的說明達到該級別抗風。點擊圖片播放視頻材料價目表吸管/根 鉤碼/個 滾珠/個 膠帶/米 彈簧/個0.1元 1元 0.2元 0.1元 0.2元看來,我們測試的方法、標準、工具都需要統一,這樣才能保證測試公平且方便對比。3.自我評估。各組梳理塔臺模型建造中的問題。研 討1. 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表現最佳的是哪些方面?我們是怎么做到的?我們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表現最佳是:塔高高度大,承重能力強,因為我們利用了大量三角形結構增強了塔臺的穩定性。研 討2. 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哪些?所出現的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的塔臺模型需要改進的地方有:1.塔臺模型高度太高,對于抗風有一定影響。2.制作還不夠精細,角度不正對于抗震有影響。 3.吸管用量過多導致成本過高,浪費材料。4.制作過程中測量有誤差,成品有傾斜的問題。研 討其他小組的塔臺模型,在塔臺形狀上傾斜角度更大,上小下大更穩定,有的小組塔臺底部的重量明顯比上部要重,增強了抗風能力。制作的過程中要對吸管的尺寸進行精細的測量,有助于塔臺形狀的對稱。3.其他小組的建造的塔臺模型對我們小組有什么啟示?隨堂練習四、下圖是測試塔臺模型的幾個情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所示的情景是測試塔臺模型的高度,根據評價表,塔高( )60厘米,才能打3分。A.沒有達到 B.基本接近 C.達到C2.圖乙中正在測試模型的頂端承重,除了圖中所用工具——書本外,還可以借助水瓶等重物,要求是所選重物要________。3.圖丙是測試抗風能力的情景,測試過程中發現風力1級測試中,塔臺模型就開始搖晃,抗風性能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塔臺模型太高(或塔臺模型結構不穩固)4.測試完塔臺模型后,進行問題梳理時發現:底端重量較輕,不利于________;制作過程中________有誤差,成品可能會傾斜;吸管使用數量過多,會導致________過高,浪費材料。抗震測量成本拓展課后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組內塔臺的測試結果進行反思,并整合不同小組的塔臺帶來的啟示,梳理歸納,為下節課的項目改進做好準備。課堂小結點擊放大觀看第6課 測試塔臺模型(教材P15~16)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 累計____1____課時課題 測試塔臺模型 課型 新授課教學 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測試是工程設計中的重要環節,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 2.知道完成一項任務(測試)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 科學探究目標 1.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 2.能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能歸因問題所在。 3.能將問題進行梳理、歸納。 科學態度目標 1.對測試活動充滿好奇與熱情,認識到測試的重要意義。 2.能基于觀察事實做出合理判斷。 3.能虛心接納同學意見,通過反思交流,調整原有設計,從而達成集體共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檢測工具對測試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一項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教學 重難點 重點: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對測試結果進行反思。 難點:通過分析、對比測試結果,歸因問題所在并進行梳理、歸納。教學 準備 為學生準備:塔臺模型、塔臺模型測試記錄單、問題梳理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米尺、多本教科書、電風扇、抗震檢測儀、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教學課件。流程 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聚焦 1.引入:上節課,同學們通過對照評價表,對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做了簡單的組內自評與小組互評。若要更客觀地評價工程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符合要求,還需要進行什么環節 (預設:測試、檢測。) 2.揭題:測試模型環節決定著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工程要求,是工程設計中的又一重要環節。各個小組建造的塔臺模型是否符合要求?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是否合理?這些疑問就讓我們通過今天的測試來解答。(板書:測試塔臺模型)測試與研討 明確測試標準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引導學生觀察評價表,討論、交流各個方面的評價標準。)對照評價表,我們測試與研討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具體評分標準如何?(預設:可以從塔高、頂端承重、抗風能力、抗震能力、成本等方面進行測試,不同表現情況對應不同的分值。)“分工合作”和“美觀”是無法量化的項目,需要全班評議、共同商討。 2.追問:我們可以用哪些工具協助不同項目的測試 (預設:用米尺測量高度、用重物測試頂端承重能力、用電風扇測試抗風能力、用拍動桌子模擬地震測試抗震能力。) 3.活動:指導學生從測量方法、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討論,經過交流全班達成共識。 4.交流:塔高、頂端承重能力、抗風能力、抗震能力的性能標準是必須達到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成本越低設計越好。評價表中的圖文設計、分工合作、美觀、成本應如何進行評分?(教學提示:師生共同探討,細化標準。設計圖及文字說明依照是否有繪圖、文字、標注,是否表述清晰打分;材料成本統計可以通過制訂材料費用進行測算,例如吸管一根0.1元、鉤碼一個1元、滾珠一個0.2元、膠帶一米0.1元、彈簧一個0.2元,進行各組成本統計,通過排名打分;分工合作情況由各組自行介紹;模型美觀方面通過塔臺結構是否合理、外形美觀程度進行打分。) 展示與測試 1.過渡:看來,我們測試的方法、標準、工具都需要統一,這樣才能保證測試公平且方便對比。(教學提示:出示塔臺模型制作評價表,分發塔臺模型測試記錄單并介紹填寫方法——以塔高為例,利用米尺進行測量,記錄到測試結果一欄,再根據細化標準打分,填上對應的星數。測試完成后將各小組結果匯總到塔臺模型測試記錄表中。)測試與研討 2.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活動,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測試與研討 自我評估 發放問題梳理記錄單,課件出示教材上問題梳理記錄單,引導學生梳理各自小組在建造塔臺模型時遇到的問題,填寫自己的問題梳理記錄單。 研討匯報拓展 與小結 拓展:課后請各小組根據自己組內塔臺的測試結果進行反思,并整合其他小組的塔臺模型給你們帶來的啟示,梳理歸納,為下節課的評估與改進做好準備。板書 設計教學 反思 本課通過測試與研討的整合,引導學生以測試的數據為依據展開研討,在做中學、做中思。測試前明確測試標準,強調用相同的測試方法和評分標準,引導學生意識到測試的科學性。測試的數據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發現、反思模型設計的優缺點。本課在簡單自評后進行討論、梳理,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明確改進的方向,完善工程模型的設計方案,建立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借鑒他人經驗的意識,提升信息處理與合作交流的能力。課后 作業 四、下圖是測試塔臺模型的幾個情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所示的情景是測試塔臺模型的高度,根據評價表,塔高( )60厘米,才能打3分。 A.沒有達到 B.基本接近 C.達到 2.圖乙中正在測試模型的頂端承重,除了圖中所用工具——書本外,還可以借助水瓶等重物,要求是所選重物要________。 3.圖丙是測試抗風能力的情景,測試過程中發現風力1級測試中,塔臺模型就開始搖晃,抗風性能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測試完塔臺模型后,進行問題梳理時發現:底端重量較輕,不利于________;制作過程中________有誤差,成品可能會傾斜;吸管使用數量過多,會導致________過高,浪費材料。 參考答案 四、1.C 2.一致 3.塔臺模型太高(或塔臺模型結構不穩固) 4.抗震 測量 成本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6課 測試塔臺模型 教案.docx 測試塔臺模型.mp4 第6課 測試塔臺模型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