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04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知識篇)-期末沖刺丨2021高中政治期末專題復習資料(人教版) (必修4)第04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11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考點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①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后的、反動的、非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重大的阻礙作用。圖示:【易錯提示】注意辨析錯誤觀點:凡是唯物主義都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始終是不可分割的,社會存在依賴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主要指自然地理環境等。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先進的社會意識具有超越時代和歷史條件的特性;先進的社會意識一直是社會中的主導性意識;符合規律的社會意識能夠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等等。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類別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物質與意識區 別 研究對象 人類社會 整個世界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作用 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哪個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對物質和意識哪個是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聯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具體體現考點二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一、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特別提醒】區分:社會基本矛盾與社會主要矛盾 我國當前社會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我國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人的欲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決定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人的有目的的意識活動引領社會歷史的發展;人與社會的矛盾決定并改變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等。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指一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考法提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材料信息,屬于法律修改、政治體制改革之類的一般可以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來回答。若涉及經濟體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調整等,一般可以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來回答。【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四、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3.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觀點:階級斗爭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法在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是相同的。[提醒] 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之間的內在關系考點三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提醒] 區分社會發展的動力(1)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2)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3)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三、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基本內容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②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意義: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第12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考點一 價值觀、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一、價值與價值觀1.價值: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2.人的價值:人的價值就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3.價值觀: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會形成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這就是價值觀。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易錯提示】區分以下錯誤觀點:價值觀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科學的社會意識;所謂價值是指人對事物的積極意義;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對社會和人生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事物是否具有價值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判斷;正確的價值觀是指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價值觀;集體主義是我們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等等。三、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1.含義:人們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以及滿足的程度作出判斷就是價值判斷。人們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選擇,就是價值選擇。2.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客觀依據: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3.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4.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階級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5.正確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標準標準 要求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易錯提示】注意以下錯誤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具有主觀性;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不同的價值判斷源自不同的認識;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固定不變;等等。考點二 人生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一、人生價值1.含義: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2.內容: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個人的社會價值或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即個人的自我價值或索取。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居于首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和基礎,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目標和歸屬。人生價值的實現必須從這兩個方面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缺一不可。3.特點: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4.評價標準: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但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評價一個人價值的大小,就是看他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么。二、人生價值的實現客 觀 因 素 客觀規律 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客觀條件 在實踐活動中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社會實踐 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主 觀 因 素 站在正確的立場上 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堅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把握難得的人生機遇,為人生價值的實現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易錯提示】注意以下幾種錯誤認識:社會價值的實現是人生價值的全部內容;奉獻社會是第一位的,不應強調個人利益的滿足;個性發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人生價值能否實現取決于能否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強調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會抹殺個性;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