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學習目標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2、了解原子的構成二、重點難點重點:了解原子的構成、原子結構模型及其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體驗建立模型的思想。難點:對原子結構知識的初步了解三、課前自學1、最早提出原子概念的是誰?最早發現電子的是誰?他提出了什么模型?2、閱讀教材P8面,說說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分別是通過什么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3、閱讀P9,后來那幾位科學家對核式結構模型進行了修正?4、你能建立一個原子結構圖嗎?四、拓展交流1、現代原子結構與哪個模型最接近?你能說出原子的結構嗎?原子核能夠再分嗎?2、 閱讀P10面的表格,你能得出哪些結論?3、原子是否帶電?若不帶電,為什么顯電中性?五、當堂檢測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湯姆生建立的“湯姆生模型”認為原子核像太陽,電子像行星繞原子核運行B、盧瑟福建立的“盧瑟福模型”認為電子像云霧一樣出現在原子核周圍C、波爾建立的“分層模型”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分層運動D、現代科學家認為電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2、假如把原子放大到一個大型運動場的話,那么原子核就像運動場內的 ( )A、一粒芝麻 B、一只乒乓球 C、一只籃球 D、一頭水牛3、如圖,α粒子是一種帶正電荷的粒子,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屬箔,發現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極少的α粒子甚至像碰到硬核似地反彈回來,大部分α粒子卻能通過原子,這一實驗不能說明的是 ( )A、原子核極其微B、原子并不是一個實心球體,大部分空間是空的C、粒子發生偏轉是因為同種電荷互相排斥D、原子核質量比電子大得多4、據報道,1994年12月,科學家發現了—種新元素,它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72,其原子核內有161個中子。該元素的核電荷數為 ( )A、433 B、161 C、272 D、111六、作業布置作業本七、課后反思2.揭開原子核的秘密一、學習目標1、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和結構特點; 2、 了解同位素在實際生活中的用途; 3、 知道物質也可以由離子構成,認識離子微粒大小的數量級;二、重點:同位素的概念難點:離子的概念和形成三、課前自學元素:同位素原子:同位素的應用有:四、拓展交流1、同位素的概念觀察:A原子核中有 個質子,有 個中子;B原子核中有 個質子,有 個中子;C原子核中有 個質子,有 個中子。 啟發:A、B、C三個原子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嗎?2、離子 演示實驗:(教材圖1-26鈉在氯氣中的燃燒) 現象: 看圖,說一說:鈉和氯氣這兩種物質是如何經過反應而生成另一種物質的? 3、估計高錳酸鉀離子的大小目的:感受離子的存在,利用簡易可行的實驗估計構成物質的粒子--離子大小的數量級。基本操作技能:固體藥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體體積的測量;振蕩。主要科學方法:估計方法、觀察實驗方法、對比方法。實驗設計思路:已知經過多次按1/10稀釋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紅色高錳酸鉀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約存在1000個高錳酸鉀離子。根據稀釋的次數克推算出高錳酸鉀晶體中含有的高錳酸鉀離子數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測量并估算出離子的大小,這是一種通過宏觀現象推測微觀世界的思想方法。寫出你們所進行的實驗的步驟和實驗的結果。五、當堂檢測1、寫出氫的三種同位素原子 、 、 。2、氯原子和氯離子屬于( )A.同一種物質B.同一種分子C.同一種原子D.同一種元素3、某粒子核外有18個電子,核內有16個質子和16個中子,該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陽離子 D.陰離子4、考古學家通常利用碳-14來測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已知碳-14含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而碳-12是我們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含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則:( )A.碳-12與碳-14是同一種原子 B.碳-12與碳-14是同一種元素C.碳-12與碳-14不是同一種元素 D.碳-12與碳-14含有的質子數不同5、下列物質中由原子構成的是 ,由分子構成的是 ,由離子構成的是 。 ①水銀 ②水 ③氧氣 ④食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下第一章第3節第一課時.doc 八年級下第一章第3節第二課時.rar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