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3單元復習提綱班級: 姓名: 學號: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古人還會用圭表、日晷、燃燒蠟燭、“一炷香”的方法進行計時。觀察研究“一炷香”的時間:(1)取一支香,分別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處做標記。(2)燃香并記錄香燃燒到每個標記的時間。(3)注意要在無風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實驗結論:同一根香,燃燒相同長度所用的時間相等觀察水流的速度,仔細觀察發現: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勻的。水流速度隨著水位的降低而變慢。但對同一個容器,我們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徑不變時,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時間相同。測量水流速度的變化,實驗結論:隨著塑料瓶中水的減少,水流的速度越來越慢,流出一樣多的水(50毫升)時所用時間增加。當容器中水位不變時,水以均勻的速度從容器底部流出。古代水鐘:讓水滴以均勻的速度滴入圓筒,使得浮標會隨水量的增加而逐漸上升,從而顯示流逝的時間。用水滴的好處是流速較慢,計時更準確,而且不用頻繁地進行加水等操作。制作我們的水鐘的流程:明確任務,設計方案,設計制作,測試,評估與改進。我們可以控制水流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制作水鐘可能遇到的問題可能遇到的問題 產生原因 解決方案時間刻度過于密集 水流太慢 使水位變高使小孔變大接水容器太粗 換用細高的容器不能測量到10分鐘 水流太快 使水位變低使小孔變小接水容器太小 換用更大更高的容器時間刻度不均勻 水位不固定 改進裝置,使水位固定接水容器的形狀不規則 換用上下同樣粗細的柱狀容器沙漏是利用能流動的沙來制作的計時工具。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第一個發現并解釋了擺的等時性。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次數相同,這就是擺的等時性。根據這種性質,人們制成了擺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鐘表的精確度。觀察鐘擺運動的特點(1)鐘擺由擺繩和擺錘兩部分構成。(2)鐘擺往返一次記為擺動一次。(3)測量鐘擺1分鐘擺動的次數(實驗三次),并記錄。(4)實驗結論:鐘擺每分鐘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自制擺在擺動的過程中,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小,但是同一個擺1分鐘內擺動的次數是相同的。實驗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擺動次數 60 60 60統計各組的擺1分鐘擺動的次數,發現:不同的擺在一定時間內擺動的次數各不相同。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擺動的幅度無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研究影響擺的擺動快慢的因素時的注意事項:(1)實驗時,只改變一個因素(要研究的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變。(2)在安裝擺時,擺繩上端必須固定住,不能在擺動過程中移動。(3)在擺動開始時,要讓擺小幅度地自由擺動,要自由釋放擺,不能用手推動擺。(4)如果實驗中擺錘碰到鐵架臺等物體,需要重新做實驗。探究擺的快慢與擺錘質量的關系(1)不變條件:擺繩的長短、擺動的幅度。(2)改變條件:擺錘的質量。(3)實驗結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擺的快慢與擺錘的質量無關。探究擺的快慢與擺繩長短的關系(1)不變條件:擺錘的質量、擺動的幅度。(2)改變條件:擺繩的長短。(3)實驗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繩的長短有關。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為了讓擺每分鐘的擺動次數變為原來的2倍(或1/2),繩子的長度需要變為原來的1/4(或4倍)。確定擺繩的長度的兩種方法:嘗試法,對分法。每個小組各自制作了1分鐘擺動60次的“鐘擺”,它們的擺繩長短是相同的,都約是25厘米。我們每天都要通過鐘表來掌握時間、安排工作或做出決定。石英鐘表的計時原理:石英晶體受到電池電力影響時,和音叉一樣會產生有規律的振動。石英鐘表可以非常精確地計時,一天之內的誤差不會超過1秒。當今計時最精確的是原子鐘,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計時工具的比較計時工具 日晷 水鐘 擺鐘 手表使用材料 巖石、金屬 水、金屬等 金屬、木材等 石英、電池等準確性 不太準確 比較準確 準確 很準確計時原理 日影變化 水速均勻 擺的等時性 石英振動方便程度 很不方便 不方便 方便 很方便缺陷 只能在有太陽的時候用 體積大,無法自由移動 無法長時間計時,需要定期“上弦” 電池會污染環境計時工具的設計運用了物體運動周期性變化的規律。精確計時的重要性,如航天器的發射過程,百米賽跑的時候,交通信號燈,時刻表都需要精準計時。人們設計不同的計時工具來滿足不同的用途和需求。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