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地表的變化第一節 地表在變化地表風光各異,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海洋等。珠穆朗瑪峰海拔約 8848.86米,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魚龍是1.5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動物。改變地表的力量有自然的力量和人為的力量。自然力量有地震、火山、流水和風等。人類活動如修建水庫、修路等活動。地震1、地震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 強烈地震發生時,大地顫抖 ,山河移位會迅速地改變地表 形態。2、地球表面的巖層在受到巨大擠壓力時會發生扭曲變形而斷裂。巖層斷裂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動起來,并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3、1976年7月28日在我國河北唐山 、豐南一帶發生了里氏7.8級強烈地震,建筑物大多被毀,周圍地區也出現了大量的裂縫帶。4、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級大地震,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 為全國“ 防災減災日”。地震時如何自我保護:1>選擇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可選擇衛生間、廚房、儲藏室的墻角躲避。3>高層住戶向下轉移時,千萬不能跳樓也不能乘電梯。4>在室外躲避選擇空曠地區,避開高大建筑物,遠離高壓線。火山1、火山爆發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火山爆發時巖漿從火山口噴涌而出。2、.火山噴發是地球釋放能量的一種活動,一般會在地表上形成錐狀的高山。火山爆發時,除了噴出火山熔巖的溫度約有1000℃ 巖漿 ,還會噴出火山灰和一些氣體。火山一般可分為三類: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3、火山噴發會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但是在火山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產物,也可以被人類利用。4、地球內部的熱量促使熔巖運動 ,從而使板塊慢慢地運動起來。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相鄰的板塊之間,就是因為在板塊邊緣地帶,地殼活動活躍。6、實驗活動 模擬火山噴發實驗材料:鐵盆、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護目鏡。實驗步驟:(1)在鐵盆中,用一些土豆泥堆出一座“小山”。(2)從“山頂”往下挖出一個深坑,填入番茄醬后,再用一層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3)隔著石棉網用酒精燈從鐵盆底部加熱“小山”,直到“火山噴發。實驗現象:加熱一段時間后,“火山口”會向外冒熱氣,過一會兒“巖漿”冒著氣泡從“火山口”噴出來。實驗結論:地下的巖漿在一定條件下沿著地殼的薄弱地帶噴出形成火山噴發。注意:給土豆泥加熱時要戴護目鏡,小心燙傷!地球內部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部分。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實驗活動:做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實驗材料: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橡皮泥、小刀。實能步驟;(1)按照地球結構模型,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殼三個圈層結構,從里到外制作地球結構模型。(2)切開模型,觀察它的剖面。實驗現象:內部結構分為三層,中心紅色的一層為地核,中間黃色的一層為地幔,最外面藍色一層為地殼。4、現代的“板塊構造學說 ”認為:地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漂浮”在地幔之上。②地球內部的熱量促使熔巖運動,從而使板塊慢慢地運動起來。塑造地表的巧手1、實驗活動 1 模擬流水對土地的影響實驗猜想:流水沖刷形成溝壑。實驗材料:泥土、無蓋塑料盒、支架、塑料瓶、水、錐子。實驗步驟:(1)在塑料瓶的瓶蓋上均勻地扎一些大小一致的孔,做成噴壺。(2)用適量的砂、石與土在塑料盒內堆成一個斜坡。(3)將支架放在塑料盒一端,將裝滿水的塑料瓶固定在支架上讓水從“坡”上流下來。實驗現象:流水把土層沖出了小溝,并帶走部分泥沙,使水變得渾濁了。實驗結論:流水沖刷形成溝壑。2、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時,想到了用煅燒再澆水的方法來破除河道中的巖石。3、實驗活動2: 溫度對巖石的影響模擬實驗實驗材料:小石頭、酒精燈、護目鏡、夾子、燒杯、冷水。實驗步驟:(1)用夾子夾一塊小石頭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然后將熱石塊立刻放入冷水中。(2)接著再燒,再放入冷水中。反復幾次,觀察并記錄現象。實驗現象:小石頭上漸漸出現 裂縫,并有小顆粒脫落。實驗結論:溫度變化會讓巖石漸漸破裂注意:實驗時要戴好護目鏡,防止燙傷,防止飛濺。4、水、溫度、風、植物等都對巖石變化發生作用。5、鐘乳石的形成。酸性的地下水把巖石溶蝕出了一個個的溶洞。溶蝕后產生的液體,從洞頂逐漸往下淀積,經過漫長的年代而形成了鐘乳石。人類活動對地表變化的影響1、人類的哪些活動在不斷改變著地表形態?(1)開挖河道。(2)修建水庫。(3)填海造田。(4)綠化沙漠。2、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的破壞和保護。(1)破壞:人類活動使黃土高原地區原有的森林和草原大量減少, 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形成了千溝萬壑的破碎地形。(2)保護: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大范圍植樹造林、退耕還林、 為主的”,使這里的水土流失現象得到明顯改善。3、圍湖造田的利與弊圍湖造田帶來的好處:湖泊灘地土層厚、土質肥沃、地勢平坦、灌溉便利,適合種植糧食。4、圍湖造田的弊端。圍湖造田會讓水域面積減小,地表徑流調蓄出現困難,導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水生動植物資源衰退,湖區生態環境劣變,會破壞生態平衡,破壞生態循壞系統,加劇土地荒漠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