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第三章4-6節知識點+練習第4節 牛頓第一定律A. 牛頓第一定律1. 內容:一切物體在 作用時,總保持 狀態或 狀態。2. 兩個結論:力是 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維持運動的原因3. 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1) 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對象是“一切物體”,這里包括運動的物體和靜止的物體2) 我們可以把“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推廣為“合力為零”B. 慣性1. 定義:一切物體都有保持 的性質2. 慣性是物體本身具有的性質,是物體的 ,它不隨外界條件及物體的運動狀態 的的改變而改變3. 慣性是一種性質,不是力,因此不能說受到慣性或慣性力或慣性作用4. 物體的慣性的大小只與物體的 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慣性越大,物體的慣性與運動速度等因素無關甲可能 運動或 運動;乙可能 運動或 運動第5節 二力平衡的條件A. 二力平衡(分析物體時可將靜止和勻速直線運動看成是相同的狀態)比如在勻速的火車上跳遠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 或 狀態,則這兩個力是平衡的。B.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 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 ,方向 ,并且作用在 ,那么這兩個力就相互平衡問:以上各圖物體是否受平衡力?如果不是,各圖探究的是影響二力平衡條件的哪個因素?C. 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比較異同 一對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相同點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不同點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問:舉例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第6節 摩擦力A. 摩擦力1. 摩擦力的分類:①滑動摩擦 ②滾動摩擦③靜摩擦,只要物體保持靜止,其拉力多大,摩擦力就多大,隨推力變化而變化2.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與物體的運動趨勢相反)問1:物體AB在拉力作用下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拉力作用在B),求A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問2:物體AB在拉力作用下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拉力作用在A),求AB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問3:物體在水平推力作用下,靜止在墻上,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問4:物體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著墻壁向下勻速直線運動,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問5: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則摩擦力方向?問6:物體在斜面上向上滑動一段時間后靜止,則摩擦力方向怎么變化?問7:勻速向右轉動的皮帶輪,輕輕放置一個紙盒,紙盒的摩擦力方向?問8:勻速向右轉動的皮帶輪,有一個紙盒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紙盒的摩擦力方向?問9:勻速向右轉動的皮帶輪,有一個紙盒向右作勻速直線運動,皮帶輪突然停止轉動,紙盒的摩擦力方向?B.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僅僅與 和 有關,與其他無關。問:在課桌上用大小為F的力拉動科學書向右勻速直線運動,當科學書一半離開桌面時,收到的摩擦力大小為?C. 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1.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例:2.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例: 、D. 人行走時,前腳受到向 的摩擦力,后腳受到向 的摩擦力練習1.在一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重為500牛的物體,以3米/秒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維持這個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力是( )A、500N B、300N C、1500N D、02.小剛同學放學回家的路上,腳被石塊絆了一下,身體向前跌倒(圖甲);過了一會兒不小心腳踩到一塊西瓜皮,身體向后摔倒(圖乙),對這兩種情景,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二者腳的運動狀態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 B.二者上身的運動狀態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 C.前者上身的運動狀態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后者腳的運動狀態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 D.前者腳的運動狀態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后者上身運動狀態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3.如圖所示,水平放置的密閉玻璃管內有一氣泡.當用手推動玻璃管由靜止開始向右運動時,管內氣泡將( )A.向右移動. B.向左移動 C.可能向右移動,也可能向左移動. D.靜止不動4.如圖所示,一位同學用水平力F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車,但沒有推動.推車時水平力F與地面對車的摩擦力f的大小關系是( )A.F一定小于f B.F可能小于f C.F一定等于f D.F可能大于f5.如圖所示,靜止在水平路面上的小車,其支架的桿子上固定一鐵球,關于桿子給鐵球的力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沿桿子 B.垂直于桿子 C.豎直向上 D.沿桿子與豎直方向之間的某一方向6.甲、乙兩位同學坐在靜止的列車上,在他們之間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只靜止的雞蛋。列車向與甲的朝向相同方向啟動時,乙將看到雞蛋( ) A.向甲運動 B.向乙運動 C.靜止不動 D.在原位置轉動7.一名軍人在一次執行任務時需要從正在正常向前行駛的卡車右側跳下.對于跳車的方法,以下四種方案中最安全的是( )A. 臉朝前方跳下,著地后立即站定B. 臉朝前方跳下,著地后向前小跑幾步C. 臉朝后方跳下,著地后立即站定D. 臉朝后方跳下,著地后向前小跑幾步8.在一勻速直線行駛的車廂內,小敏豎直向上拋出一小球.小敏和站在車外的小亮看到的小球軌跡分別是( )9.物體受兩個力的作用,由下面哪種情況可以判斷這兩個力一定是一對平衡力( )A.物體保持勻速圓周運動 B.物體保持速度大小不變的直線運動C.物體保持方向不變的直線運動 D.物體保持速度大小、方向都不變的直線運動10.一個物體受到大小均為10N的一對平衡力的作用而做勻速直線運動,如果這對平衡力突然同時減小到5N,則物體( )A. 速度減小 B. 按減小后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C. 仍按原來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D. 停止運動11.一個物體在三要素完全相同的兩個力的作用下,則物體將( )A. 一定作勻速直線運動 B. 一定靜止狀態C. 不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 D. 無法判斷12.兩架完全相同的直升機,甲以3米/秒的速度勻速上升,乙以2米/秒的速度勻速下降,不計空氣阻力,則( )A.甲所受的向上的力較大 B.乙所受的向上的力較大C.甲、乙所受的向上的力一樣大 D.無法判斷哪個受的向上的力大13.如圖(a)所示,木塊與小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小車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時,木塊的狀態如圖(b)所示。把木塊換成盛有水的燒杯,重復上述過程,燒杯中水面的狀態分別如圖(c)和(d)所示。由圖(a)、(b)或圖(c)、(d)可知:小車運動狀態變化的可能情況是 、 (請將兩種可能的情況填寫完整)。得到上述結論是利用了木塊和水都具有 。14.如圖所示實驗裝置,甲重16N,乙重12N,靜止時不計彈簧測力計自重,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A.16N B.12N C.28N D.4N15. 一只氣球只受到豎直方向一對平衡力的作用,則氣球()A.一定靜止 B.一定勻速向上運動 C.可能加速向下運動 D.可能勻速向右運動16.一個載重氣球在空中受到1000N的浮力豎直勻速上升,若在所載重物中,再加入10kg的物體,這氣球就能勻速豎直下降,設氣球勻速上升和下降時受到的浮力和阻力大小均不變,求:(1)氣球上升時受到的重力.(2)氣球上升和下降時受到的阻力(要求畫出氣球上升和下降時受力的示意圖)17.下列現象中,不屬于慣性現象應用的是( )A.用手拍打衣服上的灰塵 B.運動員采用助跑跳遠C.錘頭松了,將錘柄在地上撞擊幾下 D.小型汽車的司機和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帶18.在勻速直線行駛的火車車廂里,有一位乘客做立定跳遠,則他( )A.向前跳得更遠 B.向后跳得更遠 C.向旁邊跳得更遠 D.向前向后跳得一樣遠19.如圖所示,一個雜技演員騎著一輛獨輪車先沿粗糙水平面以v1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后運動到一光滑水平冰面上,仍沿原方向做勻速運動,速度為v2,比較v1和v2的大小,則( )A.v2一定大于v1 B. v2一定小于v1C.v2一定等于v1 D.無法確定20.摩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假如沒有摩擦,下列現象不可能發生的是( )A.老師仍能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 B. 自行車剎車失靈C.火柴頭難以劃燃 D.人無法走路21.下列有關摩擦利弊的說法,正確的是( )A.人走路時,鞋與地面之間的摩擦是有害的 B.火車的車輪與鐵軌之間的摩擦時有害的B.皮帶與皮帶輪之間的摩擦時有益的 D.機器轉軸處的摩擦是有益的22.關于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靜止的物體一定受到摩擦力. B.運動的物體一定受到摩擦力.C.用手壓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動時,手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D.物體放在粗糙的地面上時,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23.用如圖所示的方法測量同一只鞋在不同水平路面滑動時的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柏油路面和冰面上測得的摩擦力都相同B.在同一路面.無論鞋內是否放上鐵塊,摩擦力都一樣C.只要鞋被拉動了,測力計的讀數就等于鞋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D.在同一路面鞋以不同的速度做勻速運動,測力計的示數都相同24.如圖,用 100 牛的力把一個重為 10 牛的物體壓在豎直墻壁上,物體處于靜止狀態。當壓力減為 50 牛時,物體沿豎直墻壁勻速下滑,則物體下滑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 . 5 牛 B.10 牛 C . 40 牛 D . 50 牛27.重40牛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 ;如果用5牛的水平拉力,使物體在水平地面上以2米/秒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 ;若物體以4米/秒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則摩擦力為 ;若物體處于靜止狀態,則摩擦力為 。28.下列示例中,為了增大摩擦力的是 ,為了減小摩擦力的是 。補衣服時,把針在頭發上擦一下;輪胎上刻有花紋;自行車車軸上要經常上油;④剎車時用力捏緊剎車片⑤扳手的把手上刻有花紋⑥舉重運動員舉杠之前,在手上擦一些鎂粉29..如圖甲所示,用一拉力傳感器(能感應力的大小的裝置)水平向右拉一水平面上的木塊,A端的拉力均勻增加,0~t1時間內木塊靜止,木塊運動后改變拉力,使木塊在t2時刻后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計算機對數據處理后,得到圖乙所示的拉力隨時間變化的圖線,請回答下列問題:(1)當用F=5.3N的水平拉力拉靜止的木塊時,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為________N;若用F=5.8N的水平拉力拉木塊,木塊所受摩擦力大小為________N.作業1.(菏澤中考)一輛汽車停在水平路面上,下列答案中,屬于一對平衡力的是( )A.汽車的重力和路面對汽車的阻力 B.路面對汽車的支持力和汽車對路面的壓力C.汽車的重力和汽車對路面的壓力 D.汽車的重力和路面對汽車的支持力2.下列關于排球練習時的情景分析正確的是( )A.排球離開手后還能繼續向上運動是由于受到慣性的作用B.在擊打排球過程中人對排球的力與排球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C.手擊打排球的力大于排球對手的作用力D.排球上升到最高點時受力不平衡3.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先以0.2 m/s的速度勻速行駛了2 min,后以0.6 m/s的速度勻速行駛了5 min,則該車在兩段運動時間內所受路面對車的摩擦力大小之比是( )A.1∶1 B.5∶4 C.1∶2 D.都不對4.上、下底材料相同,質量相同的兩圓臺形物體置于水平地面上,如圖放置,若勻速將物體拉動的水平力大小分別為Fa和Fb,則( )A.Fa>Fb B.Fa<Fb C.Fa=Fb D.不知速度,無法判斷5.在做“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實驗中,將木塊A放置于水平木板B上,加載一個鉤碼,把一只測力計系在A上,如圖所示。當向左拉動B時,測力計指針穩定。下列討論中錯誤的是( )A.此裝置可研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B.A受到B的摩擦力與測力計拉力是一對平衡力C.A受到B的摩擦力的大小為2.4牛,方向向左D.若增大拉動B的速度,測力計的示數會變大6.(錦州中考)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中,某同學按照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三種情況進行實驗,其中A、B、C為同一木塊,D為重物,甲和乙兩圖中的木板接觸面相同,丙圖為較粗糙的木板接觸面。(1)實驗開始,該同學用較小的力拉木塊,木塊沒動,此時摩擦力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拉力;該同學要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他應該使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做________運動;由甲、乙兩圖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有關。(2)但此實驗的不足之處恰恰是很難保證木塊做這樣的運動,若在甲裝置中木塊運動過程中速度突然變大,滑動摩擦力將________(填“變大”、“變小”或“不變”)。(3)生活中不僅有滑動摩擦,還有靜摩擦等。如圖丁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瓶子沒有掉下來是手對瓶子的握力作用B.當增大手對瓶的握力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C.當向瓶中裝入水時,手與瓶間的摩擦力變大7.(淄博中考)為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小明選用以下能滿足實驗要求的器材做了一系列的實驗:形狀相同的木塊和鐵塊、表面平整的長木板、彈簧測力計等。小明做的部分實驗如表所示(實驗時,長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序號 實驗方法 圖示1 把木塊平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12 把鐵塊側放在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鐵塊,使鐵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23 木塊在下,鐵塊在上疊放在一起后放到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動木塊,使它們做勻速直線運動,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3小明發現,三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均不相同,即F1≠F2≠F3,且F1(1)比較1、3兩次實驗,由F1(2)比較1、2兩次實驗,根據F1≠F2,小明認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有關。小明得出這個錯誤結論的原因是 。(3)實驗中運用了轉換法,把摩擦力的大小轉換為________。為了保證轉換的正確性,實驗中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明想:木塊表面粗糙還是鐵塊表面粗糙?請你利用現有器材增加一次實驗,解決小明的問題。寫出實驗方法和結論:方法 ;結論: 。1-12DAACCABBDCCC13. 向左運動加速、 向右運動減速、 慣性14. B15. D(1)氣球上升時受到的重力為950N.(2)氣球上升和下降時受到的阻力為50N.16. (1)氣球上升時受到的重力為950N.(2)氣球上升和下降時受到的阻力為50N.17-20DDCA21-24 CCDB25.27.40N;5N;5N;0N28.2、4、5、6;1、329.5.3;5.1作業答案DDACD(1) 等于 勻速直線 壓力大小 (2)不變 (3)C(1)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2)沒有控制壓力大小、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 (3)拉力大小 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4)將木塊疊放在鐵塊之上,重復第3次的實驗,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4,比較F3和F4的大小 若F3>F4,則說明木塊的表面粗糙,若F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