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二課時)葫蘆島市實驗中學 高玉英一、課標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單元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屬于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生物圈中的人”的相關內容,人從生物圈中獲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根據課標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科學觀,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和生物學的整合。本節課內容涉及消化系統的組成,食物消化的過程特別是三大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消化液的作用下的變化;能闡明消化液對三大營養物質的作用;闡明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從而了解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通過本節學習,學生應形成人體各個系統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完成人體生命活動,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二、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本章的知識核心,也是本章的難點,本節課學生已經了解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在探究了饅頭在口腔中變化的實驗,對營養物質的變化進行了具體的闡述,進一步分析營養物質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消化后的最終產物和吸收的部位,因此這節課是全章的重點和難點。通過青少年中一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加強學生對飲食與身體健康的重視,真正讓學生意識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興趣濃,但生活經驗少,雖然對食物的營養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缺少化學知識,因而對化學性消化和酶的作用機理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中從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入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概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3、說出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過程與方法:通過解讀三大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消化的曲線圖,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像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學習,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五、教學重、難點重點:消化系統的結構及功能;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難點: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六、教學策略:在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零散的事實性知識歸納,最終形成科學概念,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七、教學模式:探究、分析、合作、展示八、教學流程:(一)情境創設課前老師做個小調查,同學們的早餐,都吃了什么?(饅頭、牛奶、牛肉、雞蛋、米粥、蘋果等水果)師:這些營養物質最終要到達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從而滿足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那么在到達細胞前必須經歷什么過程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實例出發,讓生物學知識更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二)課堂展示1、消化系統的組成師:既然我們吃下的食物要經過消化才能吸收,那么消化需要依靠人體哪個系統來完成呢?消化系統有哪些器官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人體的消化腺有哪些?生:閱讀教材,結合消化系統結構圖及生活經驗自主完成并匯報【設計意圖】把課堂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2、食物的消化教師出示三個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完成,每組選擇一個活動進行匯報。活動一:在吃飯過程中,我們為什么要細嚼慢咽?饅頭為什么會越嚼越甜呢?說出淀粉的消化過程,并能說出哪些消化液參與消化的過程活動二:對于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問題?簡述蛋白質的消化過程,說出哪些消化液參與消化過程活動三:對于肝炎患者,為什么不能吃肥肉?簡述脂肪的消化過程,說出哪些消化液參與消化過程學生匯報展示,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師生共同總結,并在黑板形成生物簡圖口腔 小腸淀粉 唾液 麥芽糖 腸液 胰液 葡萄糖蛋白質 胃 多肽 小腸 氨基酸胃液 腸液 胰液脂肪 小腸 脂肪微粒 小腸 甘油+脂肪酸膽汁 腸液 胰液關于肝臟這一人體最大的消化腺,學生能說出它產生的消化液是膽汁,膽汁中無消化酶。那么膽汁的作用是什么呢?講到這里,教師可以通過肝炎患者不能吃太油膩的食物,這一事例來引導學生認識到肝臟產生的膽汁應該和脂肪的消化有關。那么膽汁在脂肪消化中具體起什么作用呢?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演示實驗來探究一下。講解釋疑:膽汁對花生油作用演示實驗教師進一步解釋,膽汁使大的脂肪顆粒變為小的脂肪微粒,均勻的懸浮在整個溶液中,膽汁的這種作用稱為乳化作用。進一步分析,大油滴和小油滴相比,哪一個更容易進一步消化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呢,為什么?通過分析認識膽汁的乳化作用,使脂肪懸浮于水中,增大了脂肪與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技能訓練:解讀三大營養物質的消化曲線,并完成教材三個問題教師小結: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淀粉、蛋白質、脂肪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之后,被徹底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這些小分子物質,而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這些小分子物質不需要經過消化,可直接被人體吸收。3、營養物質的吸收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消化系統圖,學生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場所在哪里?小腸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場所?生:歸納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小腸長約5——6米,增大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積小腸內表面的小腸皺襞和絨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積小腸壁、小腸絨毛壁都很薄,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內有多種消化液,有利于營養物質的消化師生共同總結,營養物質首先由消化道進入血液,然后由血液運輸到各細胞。【設計意圖】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在知識形成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點。(三)拓展延伸:教師展示與消化系統有關的疾病,引導學生關注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設計意圖】通過生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平時要注意飲食習慣,愛惜身體,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九、板書設計淀粉 口腔 麥芽糖 小腸 葡萄糖唾液 腸液 胰液蛋白質 胃 多肽 小腸 氨基酸胃液 腸液 胰液 血液 組織細胞脂肪 小腸 脂肪微粒 小腸 甘油+脂肪酸膽汁 腸液 胰液十、作業設計(一)基礎闖關1、小腸可直接吸收的物質是A、維生素 B、蛋白質 C、淀粉 D、脂肪2、將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適量的水混合裝入一容器內,調整pH至2,保存于37攝氏度的水浴鍋內.過一段時間后,容器內剩余的物質是( )①淀粉②唾液淀粉酶③麥芽糖④胃蛋白酶⑤乳清蛋白⑥水⑦多肽.A.①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3、人體中,口腔、食道、胃、腸、肝、胰等共同承擔著某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們共同組成( )A.運動器官 B.消化器官 C.消化系統 D.運動系統4、有甲乙丙丁四種消化液,它們都不是胰液,甲乙兩種消化液都能消化淀粉,而丙、丁兩種消化液均不能消化淀粉,但丙的消化液能使蛋白質得到初步消化,在甲、乙兩種消化液中分別加入適量的丁后,丁可使消化液消化脂肪,而不能促進甲消化液消化脂肪.則這四種消化液分別是( )A.唾液、腸液、胃液、膽汁 B.唾液、胃液、腸液、膽汁C.唾液、膽汁、腸液、胃液 D.腸液、唾液、胃液、膽汁5、下列各項中,與小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無關的是( )A.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B.小腸外壁有許多黏液C.小腸內有許多消化酶D.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二)拓展訓練1、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抽取內容物進行化驗,結果發現其中的脂肪類物質還沒有被消化,蛋白質卻已初步消化,那么該部位應是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腸2、既屬于消化系統有屬于呼吸系統的器官是A、小腸 B、肝臟 C、口腔 D、咽3、小腸嚴重吸收不良的病人,采用靜脈輸入全營養液的方法提供營養。全營養液的組成成分不能含有下列哪種物質?A、蛋白質、B、葡萄糖、C、無機鹽和維生素 D、氨基酸4、經常飲酒的人會破壞胃粘膜,使人患病,這說明胃能吸收A、葡萄糖 B、甘油 C、脂肪酸 D、酒精5、在小燒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震蕩并置于37度的溫水中,一小時后植物油不見了。請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組是A 、唾液、膽汁、胃液 B、膽汁、腸液,胰液C、胃液、腸液、唾液 D、胰液、腸液、唾液、(三)關注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調查家人中有哪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并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議,課上與同學進行交流(四)活動設計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提示:制作紙質小腸結構模型,取兩張紙分別代表小腸外壁和內壁,內壁上的褶皺用以代表小腸皺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