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輪學案熱點8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分攻略】高考生物二輪學案熱點8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高考精粹】2022高考生物二輪學案
熱點8 生物的變異、育種與進化
【考綱要求】
1.基因重組及其意義(Ⅱ)。2.基因突變的特征和原因(Ⅱ)。3.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數目變異(Ⅱ)。4.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Ⅱ)。5.轉基因食品的安全(Ⅰ)。6.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Ⅱ)。7.生物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Ⅱ)。
要點一 生物變異的類型與特點
1.可遺傳變異類型的判斷方法
(1)DNA分子內的變異
(2)DNA分子間的變異
2.“二看法”界定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
  3.快速判斷染色體組個數的3種方法
(1)看細胞內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數目。
(2)看細胞或個體的基因型。
(3)根據染色體數目和形態數來推算,染色體組數=染色體數/形態數。
4.澄清“可遺傳”與“可育”
(1)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大多單倍體等均表現“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其遺傳物質已發生變化;若將其體細胞培養為個體,則可保持其變異性狀,這與僅由環境引起的不可遺傳變異有著本質區別。
(2)無子番茄中“無子”的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長素促進了果實發育,這種“無子”性狀是不能保留到子代的,將無子番茄進行組織培養時,若能正常受粉,則可結“有子果實”。
要點二 變異原理在育種中的應用
1.育種方式及原理辨析
(1)誘變育種原理
(2)單倍體育種與雜交育種的關系
(3)多倍體育種的原理分析
2.準確選取育種方案
(1)依據目標選方案
育種目標 育種方案
集中雙親優良性狀  單倍體 育種(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雜交 育種(耗時較長,但簡便易行)
對原品系實施“定向”改變  基因工程 及植物細胞工程(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
讓原品系產生新性狀(無中生有)  誘變 育種(可提高變異頻率,期望獲得理想性狀)
使原品系營養器官“增大”或“加強”  多倍體 育種
  (2)關注“三最”定方向
a.最簡便——側重于技術操作, 雜交 育種操作最簡便。
b.最快——側重于育種時間, 單倍體 育種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c.最準確——側重于目標精準度, 基因工程 育種可“定向”改變生物性狀。
要點三 生物的進化
1.比較達爾文進化論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2.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要點分析
(1)
(2)
(3)
(4)
考點一 生物變異的類型與特點
【典型例題】(2021·河北唐山·三模)摩爾根的合作者布里吉斯發現白眼雌果蠅(XwXw)和紅眼雄果蠅(XWY)雜交所產生的子一代中出現了一個白眼雌果蠅。已知性染色體組成為XXY的受精卵發育為雌果蠅,性染色體組成為X的受精卵發育為雄果蠅。下列對該白眼雌果蠅產生原因的分析及確定方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環境改變引起眼色變化,則其與親本回交,子代白眼雄果蠅占1/2
B.該白眼雌果蠅產生的可能原因是親代紅眼雄果蠅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W所在部位缺失
C.若該果蠅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Y,則一定是親代白眼雌果蠅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過程中X染色體未分離
D.若將該雌果蠅的可增殖體細胞制成裝片,觀察其性染色體數目或結構即可確定該白眼雌果蠅產生的原因
【分析】
白眼雌果蠅(XwXw)和紅眼雄果蠅(XWY)交配,正常情況下,雌性果蠅全為紅眼,基因型為XWXw。在不考慮變異致死的情況下,白眼雌果蠅的變異可能受環境改變引起(XWXw),也可能來自基因突變(XwXw)、染色體數目變異(即親本雌果蠅產生了異常的雌配子XwXw,與正常Y雄配子結合,得到XwXwY的白眼雌果蠅個體)、染色體結構變異(即W所在的X染色體發生片段的缺失,基因型為X-Xw)
【詳解】
A、若環境改變引起眼色變化,子代白眼雌果蠅的基因型仍然是XWXw,其與親本(XWY)回交,子代果蠅基因型為XWY:XwY:XWXW:,XWXw=1::1::1:1,子代白眼雄果蠅占1/4,A錯誤;
B、該白眼雌果蠅產生的可能原因是親代紅眼雄果蠅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W所在部位缺失,產生了X-的雄配子,其與正常的雌配子Xw結合,得到基因型為X-Xw的個體,表現為白眼雌果蠅,B正確;
C、若該果蠅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XY,表現為白眼,基因型應該是XwXwY,則可能是親代白眼雌果蠅在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未分離,也可能是在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移到同一極,C錯誤;
D、該白眼雌果蠅有可能是因為環境改變或者基因突變引起眼色變化,只觀察其性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無法確定產生原因,D錯誤。
故選B。
【變式訓練】
(2021·四川·三臺中學實驗學校模擬預測)果蠅的性別決定類型為 XY 型,其中染色體變異類型 XXY 表現為雌性,XYY 表現為雄性。果蠅的紅眼基因(R)對白眼基因(r)為顯性,它們位于 X 染色體上,Y 染色體上沒有。在遺傳實驗中,一只白眼雌果蠅(甲)與紅眼雄果蠅(乙)交配后,產生的后代如下:670只紅眼雌,658 只白眼雄,1 只白眼雌。對上述后代中出現白眼雌果蠅的解釋不合理的是( )
A.卵細胞形成過程中 X 染色體未分離
B.精子形成過程中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
C.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相應的染色體片段缺失
D.精子形成過程中相應的染色體片段發生易位
【分析】
1、依題意準確定位親本白眼雌果蠅(XrXr)與紅眼雄果蠅(XRY)的基因型。
2、可遺傳變異的來源有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指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之間的組合,因此該對親本果蠅交配產生的1只白眼雌果蠅,不可能來自基因重組,而應來自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目變異。在此基礎上,結合親本果蠅的基因型即可分析該例白眼雌果蠅出現的可能原因。
【詳解】
A、卵細胞形成過程中X染色體未分離,則形成XrXr的配子,與Y染色體結合形成XrXrY的白眼雌性個體,解釋合理,A錯誤;
B、精子形成過程中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形成Xr的配子,與Xr的卵細胞結合形成XrXr的白眼雌性個體,解釋合理,B錯誤;
C、卵細胞形成過程中相應的染色體片段缺失,當其與精子結合后會形成XRX或者XY的個體,解釋不合理,C正確;
D、精子形成過程中X染色體上的R基因易位,則和卵細胞結合形成XrX的白眼雌性個體,解釋合理,D錯誤。
故選C。
考點二 變異原理在育種中的應用
【典型例題】(2021·黑龍江齊齊哈爾·一模)圖1是無子西瓜的培育過程,其中二倍體西瓜植株的基因型均為Aa;圖2是無子番茄的培育過程。(不考慮基因突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圖1中獲得四倍體植株利用的主要原理是基因重組
B.理論上四倍體植株產生的配子及比例為AA: Aa: aa=1:2:1
C.理論上三倍體西瓜植株中基因型為AAa的個體約占5/12
D.圖2中對番茄去雄套袋后,過程①應為在雌蕊上涂抹適宜濃度生長激素
【分析】
1、據圖分析,二倍體植株形成的花粉含有1個染色體組,體細胞中含有2個染色體組,融合形成的雜種細胞含有3個染色體組,經過植物組織培養形成的三倍體西瓜植物;
2、二倍體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處理形成四倍體植株,與二倍體植株雜交形成三倍體西瓜籽,栽培形成三倍體西瓜植物。
【詳解】
A、圖1中四倍體植株的獲得利用的原理是染色體(數目)變異,A錯誤;
B、四倍體植株的基因型為AAaa,其產生配子的類型及比例為AA:Aa:aa=1:4:1,B錯誤;
C、在獲得三倍體西瓜過程中,二倍體植株產生配子的類型及比例為A:a=1:1,四倍體植株產生配子的類型及比例為AA:Aa:aa=1:4:1,A與Aa配子結合的概率為4/12,a與AA配子結合的概率為1/12,三倍體西瓜植株中基因型為AAa的個體約占5/12,C正確;
D、圖2中無子蕃茄培育應在開花前去雄,此外對番茄去雄套袋后,過程①應為在雌蕊上涂抹一定濃度的生長素,生長激素是動物細胞分泌的,D錯誤。
故選C。
【變式訓練】
(2021·陜西漢中·一模)為獲得純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圖所示的方法,圖中的高蔓對矮蔓為顯性,抗病對感病為顯性,且兩對相對性狀獨立遺傳。據圖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④過程表示單倍體育種,需要用到花藥離體培養技術
B.①②③所示的過程是雜交育種,F2中高蔓抗病植株中純合子的比例是9/1
C.⑤的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著絲點不能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
D.①④⑤過程育種的原理與無籽西瓜育種原理相同
【分析】
由題圖可知,①是雜交,②是自交,③是連續自交,①②③表示雜交育種,其原理為基因重組;④是花藥離體培養獲得單倍體植株,⑤是秋水仙素處理,①④⑤表示單倍體育種,其原理是染色體(數目)變異。
【詳解】
A、①④獲得的單倍體植株高度不育,需要再用秋水仙素處理獲得的植株才能產生可育后代,故①④⑤過程表示單倍體育種,④用到花藥離體培養技術,A錯誤;
B、①②③所示的過程是雜交育種,F2中高蔓抗病植株占9/16,高蔓抗病純合子占1/16,故高蔓抗病植株中純合子的比例是1/9,B錯誤;
C、⑤的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不能正常移向兩極,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著絲點正常分裂,C錯誤;
D、①④⑤過程育種的原理與無籽西瓜育種原理都是染色體數目變異,D正確。
故選D。
考點三 生物的進化
【典型例題】(2021·浙江·模擬預測)人們在1.5億年前的沉積物中發現了已滅絕的劍尾動物化石,對每個個體背甲的長/寬比都進行了測量,這一長/寬比用S表示。在圖中,p曲線表示1.5億年前時該動物S值的分布。在1億年前的沉積物中,在三個不同地點發現了三個不同劍尾動物的群體,圖中a、b、c分別表示3種動物群體中S值的分布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a、b、c三個群體中,最可能出現新種的是c,理由是變異類型最多,有可能出現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而形成新種
B.在發現該動物的三個地區中,環境最可能保持不變的是a,理由是群體性狀與1.5億年前的群體p最相似
C.S值的變化實質是反映了基因頻率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作用還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D.要形成新的物種必須經過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三個環節
【詳解】
據圖分析可知,c種群的曲線出現了兩個峰值,說明由于環境變化,變異類型增多,S值較大和S值較小的類型具有更大的優勢而得到保留,進化的結果很可能會形成有明顯差異的兩個新物種,A正確;a種群中曲線的峰值所對應的的S值與P曲線的峰值所對應的的S值是一致的(都是平均數),且a種群的種內差異更小,說明a種群生活的環境穩定,與其祖先生活的環境最相似,B正確;S值的變化實質是反映了基因頻率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種作用還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C正確;要形成新的物種必須經過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三個環節,D錯誤。
故選D。
【變式訓練】
(2021·重慶·二模)甲昆蟲的體色黑色(A)對淺色(a)是顯性。1978年某地區甲昆蟲的體色中淺色占70%,雜合子占所有個體的20%.由于環境污染,該區域的甲昆蟲每年淺色個體的減少率為10%,黑色個體的增長率10%.現在該區域的甲昆蟲以黑色為主,幾乎看不到淺色個體,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該區域的甲昆蟲個體間存在體色的差異,體現了遺傳的多樣性
B.1979年該區域的甲昆蟲群體中,顯性基因(A)的基因頻率約為22.9%
C.1980年該地區的甲昆蟲群體中aa的基因型頻率為59.1%
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來實現的
【分析】
1、根據基因型頻率計算基因頻率的方法:顯性純合子的基因頻率=顯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2,隱性純合子的基因頻率=隱性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雜合子基因型頻率÷2
2、由題意知,淺色是隱性性狀,基因型是aa,占70%,雜合子Aa為20%,顯性純合子AA為10%,A的基因頻率是20%÷2+10%=20%,a的基因頻率是70%+20%÷2=80%。
【詳解】
A、生物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該區域昆蟲個體間存在體色的差異,說明控制性狀的基因不同,體現了基因多樣性,A錯誤;
B、由題意可知,1979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A的基因頻率是(11/96+22/96÷2)×100%≈22.9%,B正確;
C、由題意可知,1980年,AA=10%×(1+10%)2=12.1%,Aa=1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該種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1.0%,C錯誤;
D、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是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的,而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是通過環境對生物個體的選擇來實現的,D錯誤。
故選B。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
1.(2021·海南·高考真題)某地區少數人的一種免疫細胞的表面受體CCR5的編碼基因發生突變,導致受體CCR5結構改變,使得HIV-1病毒入侵該免疫細胞的幾率下降。隨時間推移,該突變基因頻率逐漸增加。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突變基因豐富了人類種群的基因庫
B.該突變基因的出現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C.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
D.該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人群感染HIV-1的幾率下降
2.(2021·海南·高考真題)雌性蝗蟲體細胞有兩條性染色體,為XX型,雄性蝗蟲體細胞僅有一條性染色體,為XO型。關于基因型為AaXRO的蝗蟲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細胞僅有一條性染色體
B.減數第一次分裂產生的細胞含有的性染色體數為1條或0條
C.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有兩種基因型
D.該蝗蟲可產生4種精子,其基因型為AO、aO、AXR、aXR
3.(2021·湖北·高考真題)某地區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著一種麗魚,該麗魚種群包含兩種類型的個體:一種具有磨盤狀齒形,專食蝸牛和貝殼類軟體動物;另一種具有乳突狀齒形,專食昆蟲和其他軟體動物。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針對上述現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
B.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
C.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
D.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
4.(2021·遼寧·高考真題)被子植物的無融合生殖是指卵細胞、助細胞和珠心胞等直接發育成胚的現象。助細胞與卵細胞染色體組成相同,珠心細胞是植物的體細胞。下列有關某二倍體被子植物無融合生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由無融合生殖產生的植株有的是高度不育的
B.由卵細胞直接發育成完整個體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C.由助細胞無融合生殖產生的個體保持了親本的全部遺傳特性
D.由珠心細胞無融合生殖產生的植株體細胞中有兩個染色體組
5.(2021·北京·高考真題)研究者擬通過有性雜交的方法將簇毛麥(2n=14)的優良性狀導入普通小麥(2n=42)中。用簇毛麥花粉給數以千計的小麥小花授粉,10天后只發現兩個雜種幼胚,將其離體培養,產生愈傷組織,進而獲得含28條染色體的大量雜種植株。以下表述錯誤的是(  )
A.簇毛麥與小麥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B.培養過程中幼胚細胞經過脫分化和再分化
C.雜種植株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能正常聯會
D.雜種植株的染色體加倍后能產生可育植株
6.(2021·浙江·高考真題)α-珠蛋白與α-珠蛋白突變體分別由141個和146個氨基酸組成,其中第1~138個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該變異是由基因上編碼第 139個氨基酸的一個堿基對缺失引起的。該實例不能說明(  )
A.該變異屬于基因突變
B.基因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C.DNA片段的缺失導致變異
D.該變異導致終止密碼子后移
7.(2021·河北·高考真題)圖中①、②和③為三個精原細跑,①和②發生了染色體變異,③為正常細胞。②減數分裂時三條同源染色體中任意兩條正常分離,另一條隨機移向一極。不考慮其他變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①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兩對同源染色體聯會
B.②經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有一半正常
C.③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最終產生4種基因型配子
D.①和②的變異類型理論上均可以在減數分裂過程中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到
8.(2021·廣東·高考真題)人類(2n=46)14號與21號染色體二者的長臂在著絲點處融合形成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該染色體攜帶者具有正常的表現型,但在產生生殖細胞的過程中,其細胞中形成復雜的聯會復合物(如圖),在進行減數分裂時,若該聯會復合物的染色體遵循正常的染色體行為規律(不考慮交叉互換),下列關于平衡易位染色體攜帶者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觀察平衡易位染色體也可選擇有絲分裂中期細胞
B.男性攜帶者的初級精母細胞含有45條染色體
C.女性攜帶者的卵子最多含24種形態不同的染色體
D.女性攜帶者的卵子可能有6種類型(只考慮圖中的3種染色體)
9.(2021·廣東·高考真題)白菜型油菜(2n=20)的種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為了培育高產新品種,科學家誘導該油菜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Bc成熟葉肉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
B.將Bc作為育種材料,能縮短育種年限
C.秋水仙素處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純合植株
D.自然狀態下Bc因配子發育異常而高度不育
10.(2021·浙江·高考真題)野生果蠅的復眼由正常眼變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個染色體中發生了如下圖所示變化,a、b、c表示該染色體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畸變中的(  )
A.缺失 B.重復 C.易位 D.倒位
11.(2021·福建·高考真題)物種甲和物種乙為二倍體植物。甲生活在陽光充足的懸崖頂乙生活在懸崖底的林蔭里。在某些山地坡度和緩的地方,甲和乙分別沿著斜坡向下和向上擴展,在斜坡上相遇并雜交產生丙。若丙不能產生子代,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和乙仍然存在生殖隔離
B.甲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說明甲發生了進化
C.甲、乙向斜坡的擴展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
D.甲、乙、丙含有的基因共同構成一個種群的基因庫
12.(2021·湖北·高考真題)自青霉素被發現以來,抗生素對疾病治療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下列關于抗生素使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作用機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時使用,可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
B.青霉素能直接殺死細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C.畜牧業中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
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預防病菌引起的腸道疾病
13.(2021·湖南·高考真題)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有形態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
B.人工選擇使鯽魚發生變異,產生多種形態
C.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有基因頻率的改變
D.人類的喜好影響了金魚的進化方向
14.(2021·河北·高考真題)雄性縫蠅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蠅提供食物;②用絲縷簡單纏繞食物后送給雌蠅;③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以上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B.④是一種儀式化行為,對縫蠅繁殖失去進化意義
C.③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
D.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
15.(2021·湖北十堰·模擬預測)水稻(2N)中,有時會發現單體植株(2N-1),例如缺少一條 6 號染色體的個體,稱為 6 號單體植株。利用 6 號單體植株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雜交親本 實驗結果
6號單體(♀)×正常二倍體(♂) 子代中單體占25%,正常二倍體占75%
6號單體(♂)×正常二倍體(♀) 子代中單體占4%,正常二倍體占96%
A.該變異類型沒有形成新基因,不能作為進化的原材料
B.該單體植株可由水稻(2N)經花藥離體培養發育而來
C.若缺失兩條 6 號染色體會致死,則 6 號單體自交,子代中單體占 2/3
D.由表中數據可知,染色體數目異常的雄配子有較高的致死率
16.(2021·湖南省地質中學一模)研究者觀察到某一雄性哺乳動物(2n=24)處于四分體時期的初級精母細胞中期的兩對同源染色體發生了特殊的聯會顯現,形成了如下圖所示的“四射體”,圖中的字母為染色體區段的標號,數字為染色體的標號。若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射體”的 4 條染色體隨機的兩兩分離,并且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以下分析中,錯誤的是( )
A.除去“四射體”外,處于四分體時期的該初級精母細胞中還有 10 個四分體
B.出現“四射體”的原因是 s-s、w-w、t-t、v-v 均為同源區段,所以發生聯會
C.若不考慮致死,從染色體的組合(①-④組合)來看,該動物能產生4種精子
D.由于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推測該動物產生的精子有2/3會致死
17.(2021·山東泰安·二模)小麥育種專家育成的“小麥二體異附加系”,能將長穗偃麥草的抗病、高產等基因轉移到小麥中。普通小麥6n=42,記為42W;長穗偃麥草2n=14,記為14E。如圖為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選育“小麥二體異附加系”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為同一個物種,雜交產生的F1為四倍體
B.①過程可用低溫抑制染色體著絲點分裂而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
C.甲植株減數分裂時可在細胞中觀察到28個四分體
D.丁自交產生的子代中,含有兩條來自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植株戊占1/2
18.(2021·寧夏中衛·模擬預測)園藝工作者在栽培開黃花的蘭花品種時,偶然發現了一株開白花的蘭花。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控制白花性狀的基因是通過基因重組產生的
B.白花植株和黃花植株存在著生殖隔離
C.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開出黃花,則白花植株為雜合子
D.快速繁育白花品種,應取白花植株的種子進行繁殖
19.(2021·山東菏澤·二模)科學家發現家豬(2n=38)群體中有一種染色體易位導致的變異。如圖所示,易位純合公豬體細胞無正常13、17號染色體,易位純合公豬與多頭染色體組成正常的母豬交配產生的后代均為易位雜合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上述變異是染色體結構和數目均異常導致的
B.易位純合公豬的初級精母細胞中含37條染色體
C.易位雜合于減數分裂會形成17個正常的四分體
D.易位雜合子有可能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配子
20.(2021·山西·太原五中模擬預測)異源多倍體是指多倍體中的染色體組來源于不同的物種。構成異源多倍體的祖先二倍體稱為基本種。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相互配對形成二價體Ⅱ,不能配對的非同源染色體常以單價體Ⅰ形式存在。普通小麥為異源六倍體,染色體組成為AABBDD(),組成它的基本種可能為一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及節節麥,它們都是二倍體(),擬二粒小麥為異源四倍體(),它們之間相互雜交及與普通小麥的雜交結果如下表。
親本雜交組合 子代染色體數 子代聯會情況 子代染色體組成
①擬二粒小麥×一粒小麥 21 7Ⅱ+7Ⅰ AAB
②擬二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 21 7Ⅱ+7Ⅰ ABB
③一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 14 ? ?
④普通小麥×擬二粒小麥 35 14Ⅱ+7Ⅰ AABBD
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
A.組合①產生的子代,一般情況下不能產生正常配子
B.組合③的子代聯會情況為14Ⅰ,子代染色體組成為AB
C.組合①②④任一組合均可確定擬二粒小麥染色體組成為AABB
D.組合③子代與節節麥雜交,再將子代染色體誘導加倍可獲得普通小麥
二、多選題
21.(2021·山東聊城·一模)育種工作者將長穗偃麥草(2n=14,用14M表示)3號染色體上的抗蟲基因轉移到普通小麥(6n=42,用42E表示)體內,培育抗蟲小麥新品種,其育種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可以雜交并產生F1,因此二者屬于同一個物種
B.①過程目前效果較好的辦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幼苗
C.丙中來自長穗偃麥草的染色體數目為0 7M
D.丁自交產生的子代中不含有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植株戊占1/4
22.(2021·江蘇蘇州·模擬預測)某大型水庫中有一種小型水生動物甲,體色有紅色和橙黃色兩種類型為一對相對性狀且紅色是顯性性狀。不同體色的甲對環境中有機污染物的敏感度差異較大,常用于水質監測。自2018年開始連續三年的調查發現甲種群中紅色個體占比分別為96%、90%、88%,種群中雜合子占比分別為32%、20%、16%,據此分析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紅色個體占比逐年減小,說明該水庫可能出現了有機污染
B.橙黃色個體占比逐年增加,說明該水庫更適合橙黃色個體的生存
C.2018年顯性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0%
D.三年的調查初步證明體色的顯性和隱性基因頻率相對穩定不變
23.(2021·江蘇·常熟中學三模)西瓜消暑解渴,深受百姓喜愛,已知西瓜的染色體數目2n=22,品種甲、乙都能穩定遺傳,如圖是幾種育種方法流程圖,據此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⑦⑧過程都用到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都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B.試劑1和試劑2的種類不同,但花粉刺激與試劑1的作用密切有關
C.①③⑧過程均能獲得無子西瓜,且三者的無子性狀都屬于不可遺傳的變異
D.⑥⑦過程能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通過⑥⑦過程獲得雜種植株的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
24.(2021·山東淄博·三模)馬鈴薯野生種具有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馬鈴薯栽培種由于長期無性繁殖致使種質退化。下圖為利用馬鈴薯野生種改進馬鈴薯栽培種的技術路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馬鈴薯栽培種和馬鈴薯野生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B.新品種1的育種原理為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C.獲得新品種2的育種方法可能是植物體細胞雜交
D.過程①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過程②可用秋水仙素處理
25.(2021·湖南·雅禮中學一模)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在19世紀中葉以前,燁尺蠖幾乎都是淺色型的,后來,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地衣不能生存,結果樹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紀中葉,黑色型的樺尺蠖卻成了常見類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煤煙誘使樺尺蠖定向突變成了黑色型
B.若樺尺蠖的純合原始種群沒有發生突變,該種群就不可能發生進化
C.樹干變黑會影響樺尺蠖種群中淺色個體的出生率
D.突變的有害或有利決定于環境條件
26.(2021·山東聊城·一模)美洲熱帶地區的純峽蝶幼蟲主要取食西番蓮葉片,西番蓮受到純峽蝶的傷害之后,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使純峽蝶幼蟲死亡,但仍有少數純峽蝶會變異出抵抗該化學物質的能力。觀察發現,西番蓮用改變葉片形狀,“造出”一種黃色假卵(葉片上蜜腺稍微隆起形成卵狀結構)等辦法來迷惑純峽蝶,以減少純峽蝶在此產卵;還通過分泌出一種“花外蜜露”引誘螞蟻和蠅類前來捕食純峽蝶幼蟲。在此過程中,純峽蝶也增強了尋找并發現西番蓮的能力。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西番蓮釋放出化學物質抗蟲和純峽蝶能抵抗該化學物質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
B.在純峽蝶覓食的刺激下,西番蓮發生了葉形和葉片蜜腺的突變
C.西番蓮葉形的變化和純峽蝶覓食行為的變化說明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
D.西番蓮通過傳遞化學信息,未能把純峽蝶全部殺死,符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第II卷(非選擇題)
三、解答題
27.(2021·浙江·模擬預測)第三代雜交水稻是指以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基因型為aa)為母本,常規品種(基因型為 AA)為父本配制而成的新型雜交水稻。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與光溫敏核雄性不育水稻比較,普通隱性核雄性不育系在任何時期都是不育的,不因環境改變而改變。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構建了普通核不育性可育基因A、紅色熒光基因R和花粉不育基因S(含S基因的花粉不育)連鎖表達的三元載體。使用該三元載體轉化普通核不育突變體(不育系,基因型為aarrss)得到育性恢復正常的植株(繁殖系,基因型為AaRrSs)繁殖系自交可以獲得不育系和繁殖系,不育系可用于育種,繁殖系則可用于生產不育系。
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光溫敏核雄性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狀與環境相關,該現象說明_________,使用雄性不育系進行雜交育種的優點是___________。
(2)將連鎖表達的三元載體導入普通核不育突變體細胞時一般使用_________(填方法),紅色熒光基因(R)的作用是_________。
(3)繁殖系自交后代同時出現雄性不育后代和可育后代的現象稱為_______,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寫出繁殖系自交的遺傳圖解。
28.(2021·山東·模擬預測)玉米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其 6 號染色體上有等位基因 A(高莖)和 a(矮莖);9號染色體上有 B(有色)和 b(無色),D(糯質)和 d(非糯質)兩對等位基因,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如圖甲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三對相對性狀在遺傳過程中符合自由組合定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有高莖有色糯質、高莖無色糯質和矮莖無色非糯質三個純合品系的玉米種子供選擇,請設計簡單的雜交實驗方案,驗證圖甲中 B(b)和 D(d)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且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過程中相關基因的片段不發生交叉互換。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期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員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發現形態異常的 9 號染色體,這條染色體的一端上帶有一個染色體結,另一端附加了一段 8 號染色體的片段,形態如圖乙所示。
該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__________,若要直觀確認該變異的出現可采用的簡單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上述含有異常 9 號染色體的雙雜合子有色糯質玉米作父本,與正常的隱性純合個體(母本)進行測交,在后代中出現了 4 種表現型,比例為 4:4:1:l(不考慮基因突變)。其中三種個體的有關染色體的組成情況如圖丙所示,請參考圖丙格式,畫出第四種表現型個體的染色體組成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將含有異常 9 號染色體的雙雜合子有色糯質玉米作母本進行測交實驗,后代中出現 2 種表現型,比例為 1:1,那么若讓上述含有異常 9 號染色體的雜合子有色糯質玉米自交,在發生同樣的上述變異情況下,后代中有色糯質個體的比例為_______________。
29.(2021·廣東·深圳中學模擬預測)果蠅是進行遺傳學研究的模式生物,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實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1)果蠅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的優點是____________(至少答2點)。
(2)摩爾根利用偶然發現的一只白眼雄果蠅進行雜交實驗,提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的假說,支撐他提出這種假說的最關鍵實驗證據是____________。
(3)已知果蠅的紅、白眼分別由只位于X染色體上的R、r控制,現通過染色體拼接技術使Y染色體同源區段也含有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該技術引起的變異類型是____________。
現有純合的雌雄果蠅若干,請設計實驗證明雄果蠅的染色體拼接成功。寫出雜交組合和預期實驗結果。雜交組合:____________;預期實驗結果:____________。
(4)果蠅的棒眼/正常眼是一對相對性狀,研究人員構建了一個棒眼雌果蠅品系XsEXe(如圖所示)。隱性致死基因s在純合(XsEXsE、XsEY)時會使胚胎致死。該棒眼雌果蠅與正常眼雄果蠅雜交得F1,F1自由交配,F2中e基因頻率為________。
30.(2021·天津河西·三模) 研究者對某保護區內鳥類資源調查過程中,發現保護區內有MG、CE、DP、DW四個地雀種群,其中只有地雀MG與地雀CE可以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其余地雀之間不能互相交配.在不同生活季節中,地雀數量有很大差異.圖(1)所示為三年間地雀DW種群越冬個體某種基因頻率的調查結果.
(1)DW種群是否發生進化?_____,理由是_____。
研究顯示,保護區內地雀喙的形態與ALX1基因高度相關。圖2顯示MG、CE、DP、DW四種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樣性。
(2)造成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樣性的本質是_____.以下分析錯誤的是_____.
A.與MG親緣關系最近的是CEB.與DP親緣關系最遠的是DW
C.DP和DW之間存在生殖隔離D.地雀喙的形態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研究者發現,保護區內很多地雀都愛捕食某種蛾,這種蛾因具有多種體色而被捕率不同.對該種蛾的兩個種群進行種群密度調查結果如下表.
基因型 A種群(只) B種群(只)
WaWb 200 0
WaWa 50 120
WbWc 100 200
WcWc 150 50
WaWc 100 80
(3)調查保護區內蛾的種群密度采用_____法.由于地雀的捕食,B種群中WbWc的個體明顯增多.對這個現象的解釋,正確的是_____。
A.人工選擇B.適者生存C.用進廢退D.定向變異
(4)以下對A種群和B種群的分析比較正確的有_____
A.Wa基因在A種群中的頻率為33%
B.B種群中具有WaWb的物種已經滅絕
C.地雀對蛾的選擇性捕食決定了蛾的進化方向
D.就W基因而言,A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高于B種群
(5)已知上述A和B種群中每個個體有104對基因,每個基因的突變幾率都是10﹣5,則種群A中出現突變的基因數是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
1.B
【分析】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發生;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自然選擇能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
【詳解】
A、基因突變產生了新基因,能豐富種群基因庫,A正確;
B、基因突變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發生,B錯誤;
C、受體CCR5能夠與HIV-1特異性結合,可通過藥物干擾HIV-1與受體CCR5的結合可抑制病毒繁殖,C正確;
D、編碼受體CCR5的突變基因頻率的增加可使HIV-1與受體CCR5結合的幾率下降,D正確。
故選B。2.C
【分析】
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
A、結合題意可知,雄性蝗蟲體內只有一條X染色體,減數第一次分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此時雄性蝗蟲細胞中僅有一條X染色體,A正確;
B、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雄蝗蟲的性染色體為X和O,經減數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只有1個含有X染色體,即減數第一次分裂產生的細胞含有的性染色體數為1條或0條,B正確;
C、該蝗蟲基因型為AaXRO,由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若不考慮變異,一個精原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后期可得到2個次級精母細胞,兩種基因型,但該個體有多個精原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細胞有四種基因型,C錯誤;
D、該蝗蟲基因型為AaXRO,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該個體產生的精子類型為AO、aO、AXR、aXR,D正確。
故選C。
3.D
【分析】
1、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可遺傳的變異的來源主要有3個: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2、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下群體基因庫中基因頻率的改變,并不意味著新物種的形成,因為基因交流并未中斷,群體分化并未超出種的界限。只有通過隔離才能最終出現新種,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
A、據題意可知,兩種齒形的麗魚均能穩定遺傳并能相互交配產生可育后代,說明麗魚種群牙齒的差異屬于遺傳物質發生變化的變異,屬于可遺傳的變異,A正確;
B、兩種齒形的麗魚的食物類型不同,兩者在齒形上的差異有利于麗魚對環境的適應,B正確;
C、突變和基因重組是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因此麗魚種群產生的性狀分化可能與基因突變和重組有關,C正確;
D、物種之間的界限是生殖隔離,兩種不同齒形麗魚的基因庫差異明顯,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無法判斷是否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D錯誤。
故選D。
4.C
【分析】
無融合生殖是指卵細胞、助細胞和珠心胞等直接發育成胚的現象,這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其中由配子直接發育而來的個體叫單倍體。
【詳解】
A、二倍體被子植物中卵細胞和助細胞不存在同源染色體,則它們直接發育成的植株是高度不育的,A正確;
B、一個細胞(如卵細胞)直接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這體現了細胞的全能性,B正確;
C、助細胞與卵細胞染色體組成相同,染色體數目減半,則由助細胞無融合生殖產生的個體與親本的遺傳特性不完全相同,C錯誤;
D、珠心細胞是植物的體細胞,發育成的植物為二倍體植株,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D正確。故選C。
5.C
【分析】1、生殖隔離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后代或不能產生可育后代的現象。
2、植物組織培養:
①原理: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②過程:離體的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外植體)經過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又經過再分化形成胚狀體,最終形成植株(新植體)。
【詳解】
A、簇毛麥與小麥的后代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聯會紊亂,不可育,故二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
B、幼胚細胞經過脫分化形成愈傷組織,愈傷組織經過再分化形成胚狀體或叢芽,從而得到完整植株,B正確;
C、雜種植株細胞內由于沒有同源染色體,故減數分裂時染色體無法正常聯會,C錯誤;
D、雜種植株的染色體加倍后能獲得可育植株,D正確。故選C。
6.C
【分析】
基因突變
1、概念: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新基因。
2、特點:(1)普遍性:基因突變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不同個體的任何細胞內均可發生;
(2)多方向性:染色體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變成它的等位基因;
(3)稀有性:對于一個基因來說,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4)有害性:大多數突變是有害的;
(5)可逆性:基因突變可以自我回復(頻率低)。
【詳解】
A、該變異是由基因上編碼第139個氨基酸的一個堿基對缺失引起的,故屬于基因突變,A不符合題意;
B、基因結構的改變導致了相應蛋白質的改變,說明基因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B不符合題意;
C、分析題意可知,該變異發生了一個堿基對的缺失,而非DNA片段的缺失,C符合題意;
D、α-珠蛋白與α-珠蛋白突變體分別由141個和146 個氨基酸組成,說明變異后形成的蛋白質中氨基酸數目增多,可推測該變異導致終止密碼子后移,D不符合題意。故選C。
7.C
【分析】
1、精原細胞①中有四條染色體,含有A、a、R、r四種基因,對比正常精原細胞③可知,精原細胞①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R基因和a基因發生了位置互換;
2、精原細胞②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多了一條,發生了染色體數目變異。
【詳解】
A、①細胞中有四條染色體,為兩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兩對同源染色體聯會,A正確;
B、②細胞減數分裂時三條同源染色體中任意兩條正常分離,另一條隨機移向一極,最終產生的配子為1/12AR、1/12Ar、1/12aar、1/12aaR、1/6AaR、1/6Aar、1/6ar、1/6aR,其中正常配子為1/12AR、1/12Ar、1/6ar、1/6aR,剛好占一半,B正確;
C、③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最終產生4個配子,2種基因型,為AR、AR、ar、ar或Ar、Ar、aR、aR,C錯誤;
D、①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②發生了染色體數目變異,理論上通過觀察染色體的結構和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就可以觀察到,D正確。故選C。
8.C
【分析】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詳解】
A、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是通過染色體易位形成,屬于染色體變異,可通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體形態觀察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而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故觀察平衡易位染色體也可選擇有絲分裂中期細胞,A正確;
B、題干信息可知,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由14號和21號兩條染色體融合成一條染色體,故男性攜帶者的初級精母細胞含有45條染色體,B正確;
C、由于發生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該女性卵母細胞中含有45條染色體,經過減數分裂該女性攜帶者的卵子最多含23種形態不同的染色體,C錯誤;
D、女性攜帶者的卵子可能有6種類型(只考慮圖6中的3種染色體)分別是:①含有14、21號染色體的正常卵細胞、②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的卵細胞、③含有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和21號染色體的卵細胞、④含有14號染色體的卵細胞、⑤14/21平衡易位染色體和14號染色體的卵細胞、⑥含有21號染色體的卵細胞,D正確。
故選C。
9.A
【分析】
1、根據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的概念可知,由受精卵發育成的生物體細胞中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由配子發育成的個體,無論含有幾個染色體組都為單倍體。
2、單倍體往往是由配子發育形成的,無同源染色體,故高度不育,而多倍體含多個染色體組,一般莖稈粗壯,果實種子較大。
【詳解】
A、白菜型油菜(2n=20)的種子,表明白菜型油菜屬于二倍體生物,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而Bc是通過卵細胞發育而來的單倍體,其成熟葉肉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A錯誤;
BC、Bc是通過卵細胞發育而來的單倍體,秋水仙素處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純合植株,此種方法為單倍體育種,能縮短育種年限,BC正確;
D、自然狀態下,Bc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D正確。
故選A。
【點睛】
10.B
【分析】
染色體畸變是指生物細胞中染色體在數目和結構上發生的變化,包括染色體數目變異和染色體結構變異,其中染色體結構變異是指染色體發生斷裂后,在斷裂處發生錯誤連接而導致染色體結構不正常的變異,分為缺失(染色體片段的丟失,引起片段上所帶基因隨之丟失)、重復(染色體上增加了某個相同片段)、倒位(一個染色體上的某個片段的正常排列順序發生180°顛倒)、易位(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體上)4種類型。
【詳解】
分析圖示可知,與正常眼相比,棒眼的該染色體上b片段重復了一個,超棒眼的該染色體上b片段重復了兩個,因此棒眼和超棒眼的變異類型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即染色體上增加了某個相同片段。因此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1.D
【分析】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1、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2、生物進化的實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3、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其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的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詳解】
A、生殖隔離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系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后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后代,結合題意,甲乙雜交產生丙但丙不能產生子代,符合生殖隔離定義,A正確;
B、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B正確;
C、甲、乙向斜坡的擴展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比如陽光照射范圍的變化,C正確;
D、由題意可知,甲、乙屬于不同物種,不屬于同一個種群,D錯誤;
故選D。
12.A
【分析】
1、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干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2、抗生素等抗菌劑的抑菌或殺菌作用,主要是針對“細菌有而人(或其他動植物)沒有”的機制進行殺傷,包含四大作用機理,即: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增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干擾細菌蛋白質合成以及抑制細菌核酸復制轉錄。
【詳解】
A、結合分析可知,抗生素的作用機理主要有四個方面,作用機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時使用,可從不同方面對于病原體進行防治,故可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A正確;
B、青霉素殺死細菌可能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或增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等途徑實現的,不是直接殺死細菌,B錯誤;
C、抗生素大量使用會導致耐藥菌等的出現,不利于牲畜疾病的防控,C錯誤;
D、定期服用抗生素會導致耐藥菌等的出現,不能用于預防病菌引起的腸道疾病,D錯誤。
故選A。
13.B
【分析】
1、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的基因頻率會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2、在遺傳學和進化論的研究中,把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
【詳解】
A、由題干中信息“自然狀態下,金魚能與野生鯽魚雜交產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魚與野生鯽魚屬于同一物種,A正確;
B、人工選擇可以積累人類喜好的變異,淘汰人類不喜好的變異,只對金魚的變異類型起選擇作用,不能使金魚發生變異,B錯誤;
C、種群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因此,鯽魚進化成金魚的過程中,存在基因頻率的改變,C正確;
D、人類的喜好可以通過人工選擇來實現,使人類喜好的性狀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選擇可以決定金魚的進化方向,D正確。
故選B。
14.B
【分析】
雄性動物的求偶是為了繁殖后代,在求偶過程中,雄性動物會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交配機會,以便將自己的遺傳信息傳遞下去;生物的求偶行為是一種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也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詳解】
A、求偶時提供食物給雌蠅,一方面為了獲得交配機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獲得更多營養物質繁殖后代,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適應性行為,A正確;
B、根據題意,四種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雖然是一種儀式化行為,但對縫蠅繁殖也具有進化意義,B錯誤;
C、在求偶過程中,把食物裹成絲球送給雌蠅,更受雌蠅的青睞,容易獲得交配機會,留下后代的機會多,這是雌蠅對雄蠅長期選擇的結果,C正確;
D、④僅送一個空絲球給雌蠅,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與③在外觀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測④可能由③進化而來,D正確。
故選B。
15.D
【分析】
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數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詳解】
A、該單體變異類型屬于可遺傳變異中染色體數目變異,雖然沒有產生新基因,但仍可為進化提供原材料,A錯誤;
B、將水稻(2N)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獲得的幼苗是單倍體植株(N),不是水稻單體植株(2N-1),B錯誤;
C、6號單體自交,子代染色體組成為2N(N-1)、NN、(N-1) × (N-1),由于缺失兩條6號染色體會致死,N-1型的雄配子育性很低,故子代中單體比例不可能占2/3,C錯誤;
D、在雜交親本6號單體(♂)×正常二倍體(♀)的后代中,子代中單體占4%,正常二倍體占96%,說明N-1型的雄配子育性很低,可能有較高的致死率,D正確。
故選D。
16.C
【分析】
1、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2、分析圖示可知,非同源染色體上出現了同源區段,進行了聯會,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
【詳解】
A、四射體包括2對同源染色體,由于該哺乳動物體細胞中含有12對24條染色體,正常情況下,可形成12個四分體,所以除去“四射體”外,處于四分體時期的該初級精母細胞中還有10個四分體,A正確;
B、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四分體,而出現“四射體”的原因是s-s、w-w、t-t、v-v 均為同源區段,所以發生聯會,B正確;
C、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條染色體隨機兩兩分離,圖中四條染色體共有6種分離方式,能產生①②、③④、①④、②③、①③、②④共6種精子,C錯誤;
D、①②、③④、①④、②③、①③、②④6種精子中的遺傳信息組成分別為ttsw、swvv、tssv、twwv、tswv、twsv,只有遺傳信息完整的精子才能成活,含①③和②④的配子可以成活,推測該動物產生的精子有4/6=2/3會致死,D正確。
故選C。
17.C
【分析】
幾種育種方法的比較如下表:
雜交育種 誘變育種 單倍體育種 多倍體育種
方法 雜交→自交→選優 輻射誘變、激光誘變、化學藥劑處理 花藥離體培養、秋水仙素誘導加倍 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組 基因突變 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組先成倍減少,再加倍,得到純種) 染色體變異(染色體組成倍增加)
【詳解】
A、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產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離,不是同一個物種,A錯誤;B、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不是抑制染色體著絲點分裂,B錯誤;
C、甲植株染色體組成為42W+14E,因此在減數分裂時可在細胞中觀察到21+7=28個四分體,C正確;
D、丁體細胞中含有一條長穗偃麥草染色體,自交后代中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情況是2條∶1條∶0條=1∶2∶1,因此含有兩條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植株戊占1/4,D錯誤。
故選C。
18.C
【詳解】
基因重組必須是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進行組合,控制白花性狀的基因是通過基因突變產生的,A錯誤。白花植株和黃花植株是否存在生殖隔離,需要看它們能否產生后代及后代是否可育,而題干中沒有任何相關信息,無法進行判斷,B錯誤。如果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開出黃花,則白花植株為雜合子,C正確。快速繁育白花品種,應取白花植株的莖尖進行植物組織培養,而種子會發生性狀分離,D錯誤。
點睛:植物組織培養不僅能快速繁殖,且還可以保持母本的性狀,子代都不會發生性狀分離,而種子種植后代中會發生性狀分離。
19.B
【分析】
分析題圖:易位純合公豬體細胞無正常13、17號染色體,由于13和17號染色體的易位,形成了一條易位染色體和殘片,殘片的丟失而導致易位純合公豬體細胞減少了兩條染色體,故其細胞內只有36條染色體。
【詳解】
A、圖中發生了染色體結構變異(易位)和染色體數目變異,A正確;
B、易位純合公豬因為13和17號染色體的易位,形成了一條易位染色體和殘片,殘片的丟失而導致減少了兩條染色體,故細胞內只有36條染色體,初級精母細胞中只存在36條染色體,B錯誤;
C、易位雜合子含有易位染色體和正常13、17號染色體,它們均不能形成正常四分體,其它正常染色體可以形成17個正常的四分體,因此易位雜合子減數分裂會形成17個正常的四分體,C正確;
D、易位純合公豬無正常13、17號染色體,而易位雜合子含有易位染色體和正常13、17號染色體,其有可能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配子,D正確。
故選B。
20.D
【分析】
因普通小麥染色體組成為AABBDD,由組合④可寫出擬二粒小麥染色體組成為AABB,再由組合①②依次確定一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的染色體組成依次為AA、BB,則子代中會出現14個單價體Ⅰ,子代染色體組成為AB。
【詳解】
A、組合①產生子代染色體組成為AAB,減數分裂時,一般情況下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配子,A正確;
B、一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都是二倍體(2n=14),但一粒小麥(AA)和擬斯卑爾脫山羊草(BB)染色體組成不同,所以子代中會出現14個單價體Ⅰ,子代染色體組成為AB,B正確;
C、因題干已給出擬二粒小麥為異源四倍體,在組合①②中,擬二粒小麥提供給子代的肯定為兩條不同的染色體,而一粒小麥、擬斯卑爾脫山羊草都是二倍體,它們只能給子代提供一條染色體,據此結構表中子代染色體組成可確定擬二粒小麥染色體組成為AABB,因為普通小麥的染色體組成已知,也可根據④確定擬二粒小麥染色體組成為AABB,C正確;
D、由題干各種親本及擬二粒小麥的染色體組成判斷,要培育普通小麥,可先通過一粒小麥(AA)和擬斯卑爾脫山羊草(BB)的雜交后代(AB)經過染色體加倍得到擬二粒小麥(AABB),擬二粒小麥(AABB)與節節麥(DD)的雜交后代(ABD)經過染色體加倍得到普通小麥(AABBDD),D錯誤。
故選D。
2、多選題
21.BCD
【分析】
題圖分析:圖示為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選育抗蟲小麥新品種的過程。先將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雜交得到F1,①表示人工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獲得甲;再將甲和普通小麥雜交獲得乙,乙再和普通小麥雜交獲得丙,經過選擇獲得丁,最終獲得染色體組成為42E的戊。
【詳解】
A、普通小麥長穗偃麥草雜交產生的后代F1不育,存在生殖隔離,故二者不是同一個物種,A錯誤;
B、F1不含同源染色體,不可育,不能產生種子,因此①過程目前效果較好的辦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B正確;
C、7M是長穗偃麥草的一個染色體組中的染色體條數,分析題圖可知,乙中來自長穗偃麥草的染色體組是一個,因此乙中長穗偃麥草的染色體不能聯會,產生的配子的染色體數目是21+0~7M,因此丙中來自長穗偃麥草的染色體數目為0~7M,C正確;
D、丁產生的配子中不含長穗偃麥草染色體占1/2,故丁自交產生的子代中不含有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的植株戊占1/2×1/2=1/4,D正確。
故選BCD。
22.CD
【分析】
1、利用基因型頻率求解基因頻率的計算方法:種群中某基因頻率=該基因控制的性狀純合體頻率+1/2×雜合體頻率。
2、小型水生動物甲的體色紅色對橙黃色顯性,假設控制紅色的基因是A,控制橙黃色基因為a,第一年紅色個體占比為96%,雜合子Aa占比為32%,則AA占比為64%,aa占比為4%,可算出A基因頻率為80%,a基因頻率為20%,第二年紅色個體占比為90%,雜合子Aa占比為20%,則AA占比為70%,aa占比為10%,可算出A基因頻率為80%,a基因頻率為20%,第三年紅色個體占比為88%,雜合子Aa占比為16%,則AA占比為72%,aa占比為12%,可算出A基因頻率為80%,a基因頻率為20%。
【詳解】
A、根據數據可計算出三年中體色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無法證明有機污染的存在,A錯誤;
B、根據數據可計算出三年中體色的基因頻率沒有發生變化,也不能說明橙黃色個體更適于當下環境,B錯誤;
C、由分析2可知:根據數據可計算出2018年顯性基因的基因頻率為80%,C正確;
D、三年的調查結果均是A基因頻率為80%,a基因頻率為20%,則初步證明體色的顯性和隱性基因頻率相對穩定不變, D正確。
故選CD。
23.AB
【分析】
1、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試劑2是秋水仙素,可以使二倍體變異為四倍體。多倍體育種的原理: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或萌發的種子--適當濃度的秋水仙素能在不影響細胞活力的條件下抑制紡錘體生成或破壞紡錘體,導致染色體復制且著絲點分裂后不能分配到兩個細胞中,從而使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加倍。
2、由于三倍體產生生殖細胞時,聯會發生紊亂,不能產生正常的生殖細胞,因此用二倍體的花粉刺激三倍體的子房壁,從而發育成無籽西瓜。
3、圖中①過程將一定濃度生長素噴灑在未授粉的花蕾上,刺激了子房壁發育成無籽西瓜。⑥將品種乙和四倍體經過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獲得雜種體細胞。
【詳解】
A、⑦過程為將雜種體細胞培育為雜種植株,⑧過程為雜種植株的花粉離體培養為單倍體植株,都用到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都體現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A正確;
B、試劑1為一定濃度的生長素,試劑2是秋水仙素,花粉中的生長素能刺激三倍體的子房壁發育成無籽西瓜,B正確;
C、③過程獲得無子西瓜B的原理為染色體變異,屬于可遺傳變異,C錯誤;
D、⑥⑦過程為植物體細胞雜交得到雜種體細胞,再經植物組織培養獲得雜種植株,能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通過⑥⑦過程獲得雜種植株的育種原理是植物細胞的全能性,D錯誤。
故選AB。
24.ABCD
【分析】
分析圖示:過程①為花藥離體培養,過程②為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過程③為雜交育種,過程④需要用到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使染色體加倍。
【詳解】
A、馬鈴薯栽培種(4n)和馬鈴薯野生種(2n)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兩者雜交之后后代是3n不育,故之間存在生殖隔離,A正確;
B、新品種1的育種過程是馬鈴薯栽培種4n和倍增馬鈴薯野生種4n通過雜交育種產生,其原理是基因重組。而倍增馬鈴薯野生種4n又是經秋水仙素處理后加倍而來,原理為染色體數目變異,B正確;
C、獲得新品種2的育種方法可能是植物體細胞雜交,也可能是先雜交后進行秋水仙素處理,C正確;
D、過程①為花藥離體培養,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將花藥細胞培養成單倍體。過程②可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使染色體數目加倍,D正確。
故選ABCD。
25.BCD
【分析】
樺尺蠖由幾乎都是淺色型(s)的到黑色型(S)的樺尺蠖成了常見類型,說明了環境對樺尺蠖進行了選擇,使樺尺蠖的基因頻率發生了改變。
【詳解】
A、煤煙將樹千熏黑,只是使得淺色型的樺尺蠖更容易被天敵發現,黑色型的樺尺蠖更難被天敵發現,從而使黑色型個體存活并留下后代的機會更多,但不能誘使樺尺蠖定向突變,A錯誤;
B、沒有基因突變,就不能產生等位基因,基因重組就沒有意義,因而不能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進化就不可能發生,B正確;
C、樹干變黑會使許多淺色個體可能在沒有交配、產卵前就已被天敵捕食,從而影響淺色個體的出生率,C正確;
D、從題中信息可以看出突變的有害或有利決定于環境條件,適應環境的突變就是有利的,D正確。
故選BCD。
26.AC
【分析】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的多樣性。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這就是共同進化。
【詳解】
A、共同進化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西番蓮釋放出化學物質抗蟲和純峽蝶能抵抗該化學物質是長期共同進化的結果,A正確;
B、西番蓮發生了葉形和葉片蜜腺的突變是自發的、隨機的,并不是在純蛺蝶覓食的刺激下才會發生,B錯誤;
C、生物進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不斷提高,西番蓮葉形的變化和純蛺蝶覓食行為的變化說明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C正確;
D、精明的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西番蓮通過傳遞物理或化學信息,未能把純蛺蝶全部殺死,符合“精明的捕食者“策略,D錯誤。
故選AC。
第II卷(非選擇題)
三、解答題
27.(1) 性狀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產生的花粉不育,作母本不用去雄
(2) 農桿菌轉化法 表達產生紅色熒光蛋白,方便篩選
(3) 性狀分離 基因分離
(4)
【分析】
分析題干,雄性不育系進行雜交育種的優點是產生的花粉不育,作母本不用去雄。將普通核不育性可育基因A、紅色熒光基因R和花粉不育基因S構建基因表達載體,導入普通核不育突變體(不育系,基因型為aarrss)得到育性恢復正常的植株(繁殖系,基因型為AaRrSs)繁殖系自交可以獲得不育系和繁殖系,不育系可用于育種,繁殖系則可用于生產不育系。
(1)光溫敏核雄性不育水稻的雄性不育性狀與環境相關,該現象說明性狀是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使用雄性不育系進行雜交育種的優點是產生的花粉不育,作母本不用去雄。
(2)將基因表達載體導入植物細胞一般用農桿菌轉化法。紅色熒光基因(R)的作用是表達產生紅色熒光蛋白,方便篩選。
(3)雜種自交后代同時出現顯性和隱性的現象叫性狀分離,所以繁殖系自交后代同時出現雄性不育后代和可育后代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是產生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即基因分離。
(4)普通核不育性可育基因A、紅色熒光基因R和花粉不育基因S(含S基因的花粉不育)連鎖表達的三元載體,即連鎖在一起,繁殖系的基因型為AaRrSs,含S基因的花粉不育,因此繁殖系產生的雌配子種類以及比例為ARS:ars=1:1,產生的雄配子為ars。因此繁殖系自交的遺傳圖解如下:
【點睛】
本題考查雜交育種和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的關系的相關知識點,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實驗設計能力和探究能力,意在考查考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內在聯系綜合運用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與綜合等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解釋、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
28.高莖矮莖與有色無色,高莖矮莖與糯質非糯質 選擇高莖有色糯質和矮莖無色非糯質親本雜交,F1隨機交配,統計 F2中有色糯質與無色非糯質的比例為 3:1 易位 制作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染色體形態圖 雜合子父本位于 9 號染色體上的含有 B(b)與 D(d)基因的片段,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交叉互換 7/10
【分析】
1、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現型有多種可能,并可由此預測子代的遺傳性狀。
2、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所發生的自由組合和交叉互換,會導致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組,從而使子代出現變異。
【詳解】
(1)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遺傳過程中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因此高莖、矮莖與有色、無色,高莖、矮莖與糯質、非糯質都符合自由組合定律;
若想證明基因B(b)和D(d)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最簡單的雜交實驗方案是選擇純合高莖有色糯質AABBDD和純合品系矮莖無色非糯質aabbdd親本雜交,F1的基因型為AaBbDd,F1隨機交配,統計 F2中有色糯質與無色非糯質的比例。
若基因B(b)和D(d)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不考慮A與a這對基因,F1產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種類以及比例都是BD∶bd=1∶1,因此F2中基因型以及比例為BBDD∶BbDd∶bbdd=1∶2∶1,因此F2中有色糯質與無色非糯質的比例為3∶1。
(2)根據圖乙可以看出,9號染色體上移接了8號染色體的部分片段,因此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染色體結構變異可以通過制作臨時裝片用顯微鏡直接觀察進行檢測,因此要直觀確認該變異的出現可采用的簡單方法為制作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染色體形態圖;
雙雜合子父本(BbDd)的兩對等位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與正常的隱性純合個體(母本、bbdd)進行測交,后代中出現了 4 種表現型且兩多兩少,說明父本在減數分裂形成雄配子的過程中發生了交叉互換,產生了四種配子,且BD:bd:Bd:bD=4:4:1:1,后代四種表現型的基因型分別為BbDd、bbdd、Bbdd、bbDd。根據對圖丙三種子代的染色體組成的對比,可以發現未繪出的第四種表現型的染色體組成如圖 :

形成上述結果的原因是雙雜合子父本位于9號染色體上的含有B(b)與D(d)基因的片段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交叉互換,形成了BD、bd兩種親本型配子和Bd、bD兩種重組型配子;
若將含有異常9號染色體的雙雜合子有色糯質玉米((BbDd)作母本進行測交實驗,后代中出現2種表現型,比例為1:1,可以得知基因型BbDd的母本雜合子在形成雌配子的過程中不發生交叉互換,因此基因型BbDd雜合子自交過程中產生的雄配子的比例為BD:Bd:bD:bd=4:1:1:4,雌配子的比例為BD: bd=1:1,子代中有色糯質(B-D-)的表現型比例=4/10×1+1/10×1/2+1/10×1/2+4/10×1/2=7/10。
【點睛】
本題以玉米的遺傳和染色體變異為情境材料,考查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判斷、染色體結構變異、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等知識,考查知識獲取能力群和思維認知能力群,涉及生物核心素養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
29.繁殖速度快、易飼養、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染色體數目少。 F2白眼果蠅全為雄性 染色體結構變異 雜交組合:純合白眼雌果蠅×純合紅眼雄果蠅 預期結果:子代全為紅眼(子代雄果蠅全為紅眼) 10/11
【分析】
摩爾根將白眼雄果蠅和野生型紅眼雌果蠅進行雜交,F1雌雄果蠅均為紅眼,說明紅眼為顯性性狀,設由R基因控制,F1雌雄雜交后F2中紅眼雌果蠅∶紅眼雄果蠅∶白眼雄果蠅=2∶1∶1,子代表現型與性別有關,說明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
【詳解】
(1)果蠅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的優點是繁殖速度快、易飼養、有多對易于區分的相對性狀、染色體數目少。
(2)摩爾根讓白眼雄果蠅與紅眼雌果蠅雜交,得到的子一代都是紅眼,說明紅眼為顯性性狀,讓子一代自由交配,得到的F2白眼果蠅全為雄性,說明該性狀的遺傳與性別有關,于是提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的假說。
(3)由于白眼基因所在的區段為非同源區段,將此區段移接到Y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若上述移接成功,則純合紅眼雄果蠅的后代無論雌雄均為紅眼,所以可讓純合白眼雌果蠅與純合紅眼雄果蠅雜交,若子代全為紅眼(子代雄果蠅全為紅眼),說明移接成功。
(4)由于s在純合(XsEXsE、XsEY)時能使胚胎致死,所以棒眼雌果蠅(XsEXe)與野生正常眼雄果蠅(XeY)雜交,F1果蠅的表現型為正常眼雌果蠅(XeXe)∶正常眼雄果蠅(XeY)∶棒眼雌果蠅(XsEXe)=1∶1∶1,雌果蠅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XsE∶Xe=1∶3,而雄果蠅產生的配子類型和比例為Xe∶Y=1∶1,F1自由交配,產生的子代中存活個體的基因型及比例為XsEXe∶XeXe∶XeY=1∶3∶3,e基因頻率為(1+3×2+3)÷(2+3×2+3)=10/11。
【點睛】
本題考查伴性遺傳、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基因頻率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0.是 因為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在不斷改變 ALX1基因中堿基對的替換、缺失或增加 B 標志重捕 B ACD 120
【分析】
基因頻率是指種群基因庫中某基因占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自然選擇通過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而使生物朝著一定的方向進化,進而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生物多樣性分為基因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基因突變是DNA分子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是變異的根本來源。
【詳解】
(1)由題圖(1)可知,該種群第一年到第三年,基因頻率在發生變化,因此生物在進化。
(2)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樣性的本質是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
A、由題圖曲線可知,與MG核苷酸序列差別最小的是CE,因此二者的親緣關系最近,A正確;
B、由題圖曲線可知,與DP核苷酸序列差別最大的是MG,二者親緣關系最遠,B錯誤;
C、由題意知,DP和DW之間不能進行交配產生可育后代,因此存在生殖隔離,C正確;
D、地雀喙的形態差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正確。
(3)蛾是活動能力較強的動物,常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由題意知,蛾不同基因型頻率變化是由于地雀捕食的結果,B種群中WbWc的個體明顯增多的原因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4)A、Wa基因在A種群中的頻率是(200+50×2+100)÷[(200+50+100+150+100)×2]×100%≈33%,A正確;
B、B種群中具有WaWb的個體不存在,具有該基因型的個體不是一個物種,B錯誤;
C、地雀對娥的選擇性捕食決定了娥的進化方向,C正確;
D、由表格信息可知,種群A的基因型種類多,遺傳多樣性高于B種群,D正確。
(5)由表格信息可知,A種群的數量是600,每個個體有104對基因,每個基因的突變幾率都是10﹣5,則種群A中出現突變的基因數是600×2×104×10﹣5=120。
【點睛】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明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密度的改變,并能夠利用相關公式計算相關基因的頻率。
考綱解讀
知識網絡圖
重點拓展
典例精講
精準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视频| 凤阳县| 泸水县| 安泽县| 扎兰屯市| 自治县| 井陉县| 东山县| 宜良县| 屯门区| 卢湾区| 南澳县| 英德市| 咸丰县| 浏阳市| 河南省| 珲春市| 沧源| 建始县| 普宁市| 桃园县| 信丰县| 昆明市| 罗平县| 湄潭县| 盐亭县| 从化市| 武夷山市| 偃师市| 黑河市| 历史| 万州区| 安远县| 平泉县| 浪卡子县| 桐乡市| 甘德县| 朝阳县| 贵阳市| 隆化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