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向西)導學案【有的放矢】學習目標:必備知識: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態度關鍵能力:利用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向西”的緣由及意義;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古今中外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事件的本質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其他民族、國家文化,明白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意義,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認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性科學精神:利用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向西”的緣由及意義公共參與:為中國風變得更“潮”出謀劃策預習問題:文化交流的原則、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流的態度文化交融的原因、作用以及正確對待文化交融的態度【預習檢測】基本概念文化交流文化交融常見錯誤文化發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動力。文化交融意味著文化之間沒有區別,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導學】導入新課:說起“向西”,你想到什么?議學活動1求 法玄奘為何西行?議學材料:西行求法玄奘本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論。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于是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未被允準。貞觀三年(629)朝廷因饑荒允許百姓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出發,經姑臧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師地論》《顯揚圣教論》等論典,著重鉆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聲名大起。五年后,游歷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回到那爛陀寺后,戒賢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著《會宗論》三千頌,融會了空有二宗,批駁了師子光反對《瑜伽師地論》的觀點,因而受到戒賢的贊賞。曾和“順世論”者辯論獲勝;還奉戒賢之命獨自同小乘論師辯論并獲勝。戒日王在曲女城為玄奘設無遮大會,玄奘宣講大乘教義,獲得更大聲譽。于貞觀十九年返回長安。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歸國后受唐太宗召見,住長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從貞觀十九年開始,約二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事業,先后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解深密經》《大菩薩藏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他還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傳入印度;將入印路途見聞撰寫《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大唐西域記又稱《西域記》,是由唐代玄奘口述、辯機編撰的地理史籍,成書于唐貞觀二十年(646 年)。它記載的是玄奘從長安(今西安)出發西行親身游歷西域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城邦,還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書中對西域各國,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喪葬、宗教信仰、沐浴與治療疾病和音樂舞蹈方面的記載,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它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議學問題:玄奘西行,取真經歸國,譯經傳佛法。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玄奘為何西行?他帶去了什么?帶回了什么?談談你對《大唐西域記》文化價值的認識。你還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實例?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議學提示:1.玄奘為求法而西行。他帶去了中華文化,展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有利于印度文化的發展;帶回了當時印度的佛教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佛教文化。2.《大唐西域記》的文化價值:它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從多角度反映了西域的風土民俗,為現代人研究古代印度、尼泊爾等國家歷史地理提供了文獻資料。【知識小結】議學活動2傳 承國風如何變國潮?議學材料:國風國潮《云宮迅音》原名《西游記序曲》,由許鏡清所作,是1986版《西游記》電視劇片頭曲,于1986年9月25日發行。該曲以器樂曲的形式出現,巧用電子鼓,活靈活現了孫悟空騰云駕霧的颯爽英姿,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在當年的電視配樂中開了電聲音樂與管弦樂隊、民樂結合的先河。迷幻彈跳式的電音,低音吉他;中國的古箏,琵琶,編鐘;西方的小號,小提琴等管弦樂器;充滿異域風情的非洲手鼓;空靈如天籟的女聲;風格迥異的樂器、人聲,如山巒此起彼伏,各行其是卻秩序井然,剛雅柔并濟,最后萬眾歸一,以豎琴收尾,行云流水,美麗莊嚴大氣,堪稱是鬼斧神工,包羅萬象的編曲 。議學問題:中國風加電音就是這么潮!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云宮迅音》因何而“潮”?這體現了什么文化道理?請為《云宮迅音》變得更“潮”出謀劃策。結合文化交融的相關知識,說說如何才能使中國風更“潮”?議學提示:1.《云宮迅音》之所以潮,就是多種音樂元素和諧交融。這表明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要使中國風更“潮”需要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通過文化交融促進文化發展與創新。2.國力強盛才是國潮最強策劃【知識小結】【深度思考】完全西化的中國風還是中國風嗎?完全吸收外來文化更能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嗎?議學活動3求 真斯諾為何西行?議學材料:斯諾西行1937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問世,這是毛澤東的形象第一次亮相世界,紅色中國被全世界熟知。一批國際友人和愛國青年在這本書的影響和感召下奔赴延安。白求恩:“要問我為什么去中國,請讀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羅斯福、尼克松等許多政治家受到這本書的深遠影響。尼克松總統為中國之行做準備,擺在案頭的一本參考書,便是《紅星照耀中國》。議學問題:斯諾,一個被高度贊揚的中國人的美國朋友,向世界展示了紅色中國的真實狀況。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斯諾為何西行?他給陜北帶去了什么?他帶走了什么?《紅星照耀中國》為何改名為《西行漫記》?它的出版有何意義?議學提示:斯諾為求真而去。他帶去了世界對紅色中國的關心與關注,帶回了真實的紅色中國。它的出版,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中國共產黨,讓世界更了解紅色中國與根據地軍民的精神。這本用英語書寫的中國歷史,使世界第一次真正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美文化交流見證。議學活動4貢 獻“一帶一路”源自中國,屬于世界議學材料:一帶一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共建“一帶一路”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偉大理念的重大舉措。經過多年努力,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日益成為踐行這一偉大理念的重要平臺,形成了一整套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度契合的價值導向和實踐方法,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議學問題:中華文化的發展是世界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材料,思考以下問題:你知道“一帶一路”助力文化交流的實例嗎?和同學們分享一下。有人說,“一帶一路”是逆全球化的倡議,是中國的陰謀。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議學提示:習近平指出,在各國彼此依存、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的今天,各國要對接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圍內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才能形成合力,促進世界和平安寧和共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歷史,但面向未來;源自中國,但屬于世界。【知識總結】議學活動5求 知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學以致用】1.某市皮影藝術博物館聯合當地大劇院推出沉浸式互動皮影秀,將皮影戲用投影巨幕呈現讓皮影與脫口秀同臺演出,通過跨界藝術和聲光電技術將皮影藝術的精致與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這一做法說明( )①傳統皮影藝術的深厚底蘊能激發觀眾的共鳴②與不同藝術形式融合豐富了傳統皮影戲的內涵③堅持不斷創新才能讓古老的皮影藝術永葆生命力④采用新表演方式才能使皮影藝術與現代社會相協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詳解】①③:"沉浸式互動皮影秀"通過跨界藝術和聲光電技術將皮影藝術的精致與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說明傳統皮影藝術的深厚底蘊能激發觀眾的共鳴,堅持不斷創新才能讓古老的皮影藝術永葆生命力,①③符合題意。②:"沉浸式互動皮影秀"沒有豐富傳統皮影戲的內涵,②說法錯誤。④:采用新表演方式可以使皮影藝術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說法太絕對,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2.瓷都景德鎮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古法工藝的傳承,還包括歷史記憶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窯遺址的挖掘保護,又有陶瓷文化場館的建設。既傳承優質白瓷,也制造具有現代工藝的釉瓷;在結構陶瓷、生物陶瓷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和引進外國的優秀工藝②植根于民族歷史文化,把古法工藝作為創新的根本途徑③具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用科技促進陶瓷工藝的創新④在繼承優秀基因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詳解】③④:瓷都景德鎮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古法工藝的傳承,還包括歷史記憶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窯遺址的挖掘保護,又有陶瓷文化場館的建設。既傳承優質白瓷,也制造具有現代工藝的釉瓷;在結構陶瓷、生物陶瓷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由此可見,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具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用科技促進陶瓷工藝的創新,在繼承優秀基因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③④符合題意。①:材料強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未涉及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和引進外國的優秀工藝。①與題意不符。②: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把立足于社會實踐作為創新的根本途徑。古法工藝不是創新的根本途徑。②說法錯誤。故本題選D。【課后反思】這節課我學到了什么?我是如何獲得這些知識或技能的?這節課我的表現如何?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知識回顧打卡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