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教學設計 【設計依據與構想】 初一學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并且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表現欲強。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本,利用探究性學習方法,發揮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作用,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渴望,有效地增強課堂的活力;教學中分小組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合作探究來完成本節課的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關系。 2. 通過實驗的設計和完成,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學會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橫切面和葉的表皮,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能力目標: 1. 解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聯系生活實際解釋光合作用為什么需要光。 2. 通過葉片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辯證關系,了解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理論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了解光合作用需要光。 2. 通過練習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圖,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葉片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 1. 葉片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2. 徒手切片的制作與觀察。 【課前準備:】 1.準備《葉片制作的小視屏》。 2.準備好實驗器材和用具. 3. 將全班同學帶到實驗室,按照規定位置坐好(或在教室內分小組坐好)。 4. 各小組長檢查課前布置的帶葉片的情況。 【教學流程】 活動一: 創設情境(導入) 課件展示: 1. 烈日炎炎的夏季,當你走進一片茂密的樹林,你會感到涼爽舒適。這是茂密的樹葉的緣故。綠色植物的葉片一般是綠色的,扁平的,展開在空中,有利于吸收陽光。教師活動: 2. 實物投影儀展示各小組帶葉片的情況。 結論:葉片是葉的主要部分 活動二: 實驗與探究:葉片有什么樣的結構和功能呢? 1. 探究方案設計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觀察看書P葉片,帶著“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是什么樣的”問題進行實驗方案設計。 學生活動: 分實驗小組,在觀察與交流的基礎上,參照教科書中觀察葉片的結構內容,完成實驗設計。 設計思想在出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設計出探究方案,作為實驗探究的基礎。 2. 探究實驗教師活動: 教師巡回指導。(注意: 實驗過程中的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學生活動:觀察教材94面的關于葉片的結構的制造。教師活動:同學們在這實驗過程有個大致的了解的情況下再來看一個視頻。對實驗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學生觀看視頻《葉片的制作》教師指導:好,現在請同學們參看剛才的視頻進行實驗操作??梢杂脙煞N方法去才比較哪一種更適合你,取得比較薄的葉片。切記實驗的過程中,請同學們務必注意。刀片鋒利,注意安全。教師活動:選擇成功的標本展示,請問:你是用哪一種取材的方法。結合書本認識一下葉片的一般結構。學生分析討論:找出:上表皮。下表皮。氣孔。課件展示:學生制作的標本,學習:葉片的一般結構有哪些。提問:氣孔有什么作用?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學生分析并畫出葉片下表皮上的一對保衛細胞及周圍的幾個表皮細胞。這一保衛細胞要詳細畫,周圍的細胞畫出輪廓就可以了。教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說一下保衛細胞成什么形狀。生:成腎形!生:成月牙形!師:回答正確,氣孔的功能呢?生:氣孔是葉片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課件展示葉的結構示意圖。問:同學們現在看中間部分,我們稱為什么?學生回答:葉肉。師:為什么靠近上表皮和下表皮的葉肉排列不同 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發現貼近上面的組織細胞排列整齊,含葉綠體多;下表面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少。師:我們稱上部的為柵欄層,下部的為海綿層。教師在屏幕上指著葉脈,學生回答它的作用:具有輸導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功能。具有支撐作用。。活動三:請同學們思考:葉片為什么會呈現綠色呢?課件展示上一張圖片生:問葉片為什么會呈現綠色呢?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展示放大的葉綠體圖片:葉綠體又含有葉綠素,而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葉片的顏色實質是葉綠素的顏色。思維拓展:韭黃的形成說明了什么?課件展示韭菜韭黃的圖片及它們生產的圖片學生分析回答:葉綠素的形式需要光生師:正確。師:我們總結一下這堂課的收獲。生1:我學到了葉片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和葉片的結構的知識。生2:我學到了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進行,葉綠體只有在光下才能生成葉綠素,沒有葉綠素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練一練:課件給出復習題,學生回答。課外拓展:給出幾張楓葉的圖片。生:秋天葉子變黃、變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種現象呢?師: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你們問一下初二的同學或查查資料。今天我們就上到這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