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觀察實驗》教學設計一、背景和教學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在前一節學習了植物細胞的知識之后,進一步通過學習人和動物的有關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細胞是植物體、動物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本課以學生觀察實驗為主,在實驗室內完成教學活動,通過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在掌握植物細胞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及實驗操作技能。在難點的突破上,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借助相關資料及圖片,還利用手機攝像頭,讓實驗觀察更為直觀。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闡明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說明這些結構的主要功能。能力目標:學會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玻片標本的技能,形成基本的觀察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與其他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三、教學重點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2.識別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3.說明人和動物細胞各部分結構的主要功能。四、教學難點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并識別細胞結構五、課前準備教師準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的實驗材料用具;搜集課程相關的圖片、視頻并制作課件。學生準備: 復習臨時裝片制作方法,預習本課實驗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六、教學過程設計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復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動手使用顯微鏡,對光,為本節課作準備。 檢測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指導、糾錯。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你想了解人體細胞的結構嗎? 簡要復習切片、涂片、裝片及永久(臨時)裝片的知識。實驗方法步驟示范并講解 觀看“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視頻。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書中的實驗步驟并討論、交流, 引導學生回憶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的方法和步驟以及操作注意事項,然后觀察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玻片的材料用具。 板書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驟:擦→滴→刮→涂→蓋→染→吸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兩個實驗的材料用具有什么不同? (2)應該取實驗材料的哪一部分?(3)為什么此實驗用0.9%的生理鹽水?學生實驗 學生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玻片標本,并用顯微鏡觀察。 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學生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應先選低倍鏡,并注意觀察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 進一步引導: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包括三部分?對細胞進行染色時,著色最深的是細胞的什么結構?實驗結果分享 學生代表展示實驗玻片標本 教師作簡單點評。七、板書提綱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觀察實驗實驗步驟:擦:擦凈載玻片和蓋玻片滴: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0.9%的生理鹽水刮:用牙簽在口腔內側壁輕輕刮幾下涂:把牙簽沾有細胞的一頭在生理鹽水滴中涂抹幾下蓋:蓋玻片的一邊先接觸水滴,再輕輕放下染:在蓋玻片一側睇一滴碘液吸: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液體八、教學反思因為有了上一節課的植物細胞的實驗作為基礎,這一實驗學生比較容易操作,但對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細胞,很多同學做實驗的時候沒有找到細胞。可以老師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先了解這些上皮細胞成什么形態后再自己觀察,這樣易于學生找到細胞,而且也不用老師逐個指導。另外,利用手機來展示學生的實驗觀察結果,也容易讓學生互相交流,增加實驗的趣味性。實驗過程中,也引導學生比較植物細胞臨時玻片制作的方法異同,便于學生重視實驗的注意事項。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