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章第四節《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完成呼吸作用的實驗,增強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說明植物在呼吸作用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說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氣。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設計和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通過與光合作用的對比,提高學生整體思維、歸納總結的能力;利用課件,培養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的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樹立科學興農的觀念教學重點:證明呼吸作用的兩個實驗;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公式;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教學難點: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呼吸作用為生命提供能量。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教學用具:1、相關課件2、萌發的小麥種子 煮熟的小麥種子 軟管 錐形瓶 止水夾 燒杯 漏斗澄清的石灰水 火柴 氧氣 小木棒 酒精燈 溫度計 長頸漏斗 吸管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復習回顧:光合作用實現了哪兩個轉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請大家打開課本,回顧《光合作用》一節的課后第4題,我有新的問題問大家:(1)一只小白鼠生活在密閉的玻璃鐘罩里,另一只小白鼠生活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鐘罩內。這兩只小白鼠哪一只先死去?為什么?(學生討論作答)(2)我給大家介紹一個科學家做的一個實驗:將剛才的第二套裝置用黑布罩起來,結果他發現裝置中的小白鼠不久就死了,而且壽命比第一套裝置中的還短。”這又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紛紛議論,情緒高漲。)看來,不僅動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氣,植物呼吸作用也需要氧氣,那么植物的呼吸作用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引出本節課題:植物的呼吸作用(板書) )。主動參與,探索新知:一、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水(學生活動)請同學們雙手掩嘴,張嘴呼吸,大家發現手變得----潮潮的,說明人呼吸會產生水。那么新收獲的種子堆在一起,里邊也會潮乎乎的,裝有新鮮蔬菜的塑料袋里會出現小水珠,這說明:植物呼吸作用會產生水。二、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學生活動)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玩一個魔術:向桌上的1、2、3號小試管中分別加入10ml澄清的石灰水,分別向里吹氣、通入煮熟種子瓶中的氣體和萌發種子瓶中的氣體,奇跡就要發生啦!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第1只、第3只試管中的澄清石灰水變得混濁,第2只沒有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我們知道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那么2、3號試管的現象說明什么問題了呢?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植物的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板書)呼吸作用是“活細胞”的一項重要生理功能,是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的,生命不息,呼吸不止。當然這個實驗和教材的實驗設計還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實驗材料變成綠色蔬菜就必須使用黑色塑料袋呢?學生討論,老師引導得出結論:原來是為了避免綠葉見光進行光合作用消耗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三、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氣植物呼吸作用是否和人一樣需要氧呢?我們知道氧氣有助燃的的特性。(老師演示)取2個密閉的錐形瓶,甲瓶放入萌發的小麥種子,乙瓶放入等量煮熟的小麥種子。實驗時將燃燒的小木條先在空氣中展示,再伸入提前制備的氧氣瓶中,請同學們觀察火焰的情況,接著分別伸入2個錐形瓶中,觀察現象。實驗過程中請學生仔細觀察并認真思考:(1)為什么設置乙瓶?(2)為什么甲、乙會出現不同的情況,一個很快熄滅,一個繼續燃燒?(3)你得出了什么結論?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自由發言,相互補充。從而得出結論:植物呼吸確實吸收氧氣。(板書)植物體所有的活細胞都可以進行呼吸(板書),而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在含有葉綠體的活細胞中進行,這也是二者的不同點之一。四、植物的呼吸作用放出熱請同學們參照課本108頁插圖,觀察課前我們在兩個錐形瓶中放入的溫度計的溫度變化情況。(學生活動)學生自己觀察并回答:(1)A、B兩瓶哪瓶溫度升高?學生答出“B瓶”,這時我順勢引導提問:(2)為什么萌發的種子溫度會升高?學生討論分析,得出結論:萌發的種子產生熱量。熱量也是一種能量形式,它是從哪釋放出來的?這時學生紛紛議論,在他們討論的基礎上,我利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的知識進行引導,在教師的點撥下,引導學生得出:呼吸作用釋放的能量來源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能量。老師把板書轉化為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歸納總結:請學生結合光合作用的公式,想一想,呼吸作用在物質和能量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由學生討論回答,總結得出:(1)物質變化:吸收氧,分解有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水;(2)能量變化: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那么,釋放出來的能量干什么呢?請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并以人和動物為例來回答。學以致用,鞏固提高:1、讓學生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從原料、場所、產物、條件、物質能量變化這5個方面進行比較區別,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呼吸作用的認識。2、理論知識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中去:(1)貯存糧食前為什么要曬干?(2)為什么要經常給植物松土?(3)夜晚把花草放入臥室是否科學?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討論回答。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有機物+氧氣 → 二氧化碳+水+能量2、 呼吸作用的意義。教學反思:本節課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同時打破了傳統概念教學的規律,從過于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于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體會生物學價值。因而組織一系列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使學生在動手動腦、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呼吸作用的基礎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培養科學精神;并通過與光合作用對比以及分析身邊的生活現象,加深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意義。由于受教材和課時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相對來說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系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生探究的熱情積極、高漲,但在實驗步驟的設計操作上暴露出許多的問題,表現出初一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局限性并存,動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比如有兩組在驗證萌發的種子呼吸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沒有得到,一組分析粗了操作方面的原因,并希望重做實驗。另一失敗的小組沒能分析出原因。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讓課堂不斷創新、完美的,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