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四制四年級上冊必會知識點第六單元《太陽·地球·月球》第23課《探索地球》1.從古到今,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有人認為是圓的,有人認為是方的。2.古代中國人認為地球“天似穹廬,地似棋盤”。(天圓地方、蓋天說)3.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時,發現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圓弧形的,由此推斷出大地是圓形的。4.人們在海邊遠望歸航的船隊,發現總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由此推斷出大地是圓形的。5.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起點出發,朝著一個方向航行,歷經多年最終回到了起點。第一次完成了環球航行,人們這才慢慢接受了“地球是個球體”的觀點。(發現美洲大陸的是哥倫布)6. 現代科學技術證實地球是一個球狀天體。7. 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為4萬千米,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8.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9. 生活中,有許多事實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你能舉例說一說嗎?答:(1)人們在海邊遠望歸航的船隊,發現總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2)觀察月食時,發現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圓弧形的。(3)站得高,才能看得遠。(4)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5)晚上看北極星,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6)麥哲倫環球航行。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峽谷。分布最廣的是山地。地球上絕大部分是海洋約占71%。海洋在地圖上用藍色表示,綠色表示平原。黃色表示高地。11.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大到小)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從大到小)12.你的家鄉是哪里?這里主要是什么地形?有什么特點?我的家鄉是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這里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平原的特點是寬廣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低。13.模擬帆船進港或者離港時,觀察者眼睛要“平視”,先看到船帆或者船帆最后消失。14.了解了人類對地球認識的發展變化,你有什么感想?人對地球的認識處在不斷進步當中,人類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學與實踐。同時人類對于地球的認識僅僅邁出了一小步,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進一步探索。今天的我們應當繼續努力,不斷學習,為未來打下基礎。15.能說明地球是球體的例子:(1)人們在海邊遠望歸航的船隊,發現總是先看到航行在最前面的第一只船,并且最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2)站得高才能看得遠。(3)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4)月食的發生時,地球投在月球上的影子是圓弧形的。(5)晚上看北極星,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6)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第24課《認識太陽》1.太陽是什么樣子的:太陽由內到外分別是由核心區、輻射區、對流區、光球層、色球層、日冕層組成。2. 太陽是一個巨大而熾熱的氣體星球,表面溫度約為6000℃,內部溫度約為1500萬℃。3. 像太陽這樣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屬于恒星。像地球這樣圍繞恒星運行、不能自己發光的天體屬于行星。4. 我們在做“太陽有多大”的模擬實驗時,將盤子當作“太陽”。越往后退,盤子(太陽)與觀測點(地球)之間的距離越遠,“太陽”看上去就越小。5. 太陽的直徑約為139.2萬千米,但太陽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因此太陽雖然很大,但在地球上,太陽看起來并不大。(太陽的直徑相當于地球的109倍,體積相當于地球的130萬倍,質量相當于地球的33萬倍)6.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現在大約50億歲,估計它的壽命還有50億年。7.假如沒有太陽,世界會怎樣?假如沒有太陽,地球上就沒有生命了,沒有光明和溫暖,也沒有我們人類,整個地球會變得毫無生機,一片荒涼。8.地球是一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月球也是一樣。9.太陽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樣?太陽是恒星,自己可以發光發熱。地球是行星,不能發光發熱。太陽是一個巨大熾熱的氣體球。地球上適合人類居住,太陽上沒有生命。太陽的溫度高,體積大。地球上溫度低。10.太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有利影響?為地球提供了光和熱;使農作物取得豐收;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生長得更茂盛;太陽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適度地曬太陽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第25課《登上月球》1. 由“嫦娥奔月”的傳說到“玉兔”登月,可以看到人們探索月球的一步步腳印。2. 月球上沒有空氣。月球表面有環形山,還有月陸、月海等。3.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陰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上沒有生物。4. 像月球這樣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屬于衛星。月球是地球的衛星。5. 古人向往登上月球,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傳說。6. 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7. “玉兔號”是中國首輛月球車,和著陸器共同組成“嫦娥三號”探測器。8. 撞擊球越大,形成的“環形山”直徑越大;撞擊球越小,形成的“環形山”直徑越小。撞擊的速度越快,形成的“環形山”越深;撞擊速度越慢,形成的“環形山”越淺。9. 【推測環形山的成因模擬實驗】【實驗名稱】:推測環形山的成因模擬實驗【實驗材料】:沙盤、大小不同的石子,大小相同的玻璃彈珠、細沙、直尺等【實驗猜想】:環形山大多數是宇宙中的隕石、流星體等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大小、深淺與撞擊物的大小和與月球的距離有關。【實驗方法】:(1)將沙盤平放在桌面上,刮平盤內沙子表面。(2)在離沙盤高度相同的位置向沙盤投放大小不同的石子,觀察沙盤上被石子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3)在離沙盤高度不同的位置向沙盤投放大小相同的玻璃珠,觀察沙盤被玻璃珠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4)根據實驗結果推測月球環形山的成因。【實驗現象】:(1)從相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的長度越長,深度越深。石子越小,沙坑的長度越短,深度越淺。(2)從不同高度向沙盤里丟大小相同的玻璃球。位置越高,沙坑的長度越長,深度越深。位置越低,沙坑的長度越短,深度越淺。【實驗結論】:環形山大多數是由宇宙中的隕石、流星體等撞擊月球表面而形成的,環形山的大小、深淺與撞擊物的大小和與月球的距離有關。10.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后,于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嫦娥二號”順利發射,軟著陸。2012年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首次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與研究。2020年11月24日,中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采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月球始終正面面向地球。地球上的海水潮漲潮落受月球影響。11.談談你對月球的認識。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上沒有空氣和生物,月球表面有環形山,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陰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小。12.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月球繞著地球公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變化的周期是29.53天,這就是農歷有大小月的原因)第26課《月相的變化》1. 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月相自東向西移動。2.一個月內,每天同一時刻,月相的形狀和位置會發生改變。(一個月內,每天同一時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上半月,月相由缺到圓,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月相由圓到缺,直到殘月,亮面在左側。)3.不同月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月相的形狀和位置近乎一致。2. 月相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答:一天中,月相的形狀幾乎沒有變化,位置會隨時間推移逐漸西移。一個月內,每天同一時刻,月相的形狀和位置會發生改變。不同月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月相的形狀和位置近乎一致。上半月,月相由虧到圓;下半月,月相由圓到虧。亮面始終朝向太陽的方向。上半個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至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個月,人們看到的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至殘月,亮面在左側。3. 從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時圓、有時缺。人們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發亮部分的形狀叫月相。4. 農歷初三前后,我們看到的月亮叫作新月。農歷初七、初八前后,我們能看到半個月亮了,叫作上弦月。農歷十五、十六看到的月亮為滿月。到了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前后,又只能看到半個月亮了,叫作下弦月。農歷月末,我們看到的很細的月亮叫作殘月。5.月相變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見,只緣身陷日地中。(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中央)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輪圓月面朝西。滿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地球位于太陽和月球中間)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東下半夜。6.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月相?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在圍繞地球公的過程中,隨著月球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射的一面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面向地球的亮面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7.要了解月相的變化,我們要進行定時、定點的長期觀察。8.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月相自東向西移動,一個月內每天的同一時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東移動。不同月的同一天同一時刻,月相的形狀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