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精粹】2022高考生物二輪學案熱點13 生態系統及環境保護【考綱要求】(1)生態系統的結構Ⅰ(2)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Ⅱ(3)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Ⅱ(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Ⅱ(5)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Ⅱ(6)全球性的環境問題(7)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Ⅱ要點一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1.生態系統中三大功能類群的作用(1)生產者:可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是 自養 型生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2)消費者: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 物質循環 。 (3)分解者:可將有機物分解為 無機物 ,是物質循環的關鍵環節。 2.能量在各營養級間流動過程分析(1)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同化量-呼吸量= 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 (2)一個營養級的糞便量不屬于該營養級的同化量,而是屬于該營養級本身攝入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3)最高營養級能量去路的特殊性:最高營養級能量去路只有兩個方面,少了傳遞給下一營養級這一去路。(4)能量傳遞效率=該營養級的 同化量 /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 3.巧辨碳循環模式圖中的成分(1)常考圖示(2)突破方法①先根據雙向箭頭“ ”確定“ 大氣中CO2庫 ”與“ 生產者 ”。 ②再根據兩者中只有1個指入箭頭的為“ 生產者 ”(如甲中A,乙中1,丙中E),只有1個指出箭頭的為“大氣中CO2庫”(如甲中B,乙中4,丙中A)。 ③最后根據食物鏈從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及其各生物均最終指向 分解者 確認各級消費者及分解者(如三個圖中分解者為甲中 D ,乙中3,丙中C;丙中F為 初級消費者 ,D為次級消費者,B為三級消費者)。 4.牢記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和作用要點二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環境保護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抵抗力穩定性與自我調節能力的關系——正相關。(2)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的關系—— 一般呈負相關 。 (3)特例:極地苔原,由于物種組成單一,結構簡單,極易被破壞,又由于溫度極低,一旦被破壞極難恢復原狀,故兩種穩定性都較 低 。 2.環境污染的成因及后果歸納3.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1)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3)四項保護措施:就地保護(最有效)、易地保護、生物技術保護、法制保護。考點一 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典型例題】(2021·江蘇南京·三模)下圖表示某生態系統的模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圖中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動物同化的能量B.圖中甲、食草動物、食肉動物1和2構成一條食物鏈C.當該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食肉動物的增長率可能為0D.圖中乙是分解者,流向乙的能量不能再被甲利用【分析】從圖中分析,甲是生產者,乙是分解者,該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甲固定的太陽能,通過食物鏈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給各營養級。【詳解】A、該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甲同化的太陽能,能量流動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因此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動物同化的能量,A正確;B、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可能有不同的種群,可構成食物網,B錯誤;C、當該系統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處于平衡狀態,增長率可能為0,C正確;D、乙是分解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會以呼吸作用散失,不能再被甲利用,D正確。故選B。【變式訓練】(2021·陜西·西安中學模擬預測)下列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敘述錯誤的是( )A.生產者的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是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的原因之一B.在以捕食關系形成的食物網中,第二營養級的生物均屬于次級消費者C.部分動物在繁殖期通過某些行為吸引同種異性個體,有利于繁殖后代D.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能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被綠色植物再次利用【分析】1、生態系統中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固定隊太陽能,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2、信息傳遞的作用:(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信息的傳遞;(3)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詳解】A、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單向流動的,原因之一是每個營養級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而不能全部流向下營養級,A正確;B、在以捕食關系形成的食物網中,第二營養級的生物處于初級消費者,B錯誤;C、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種群的繁衍,繁殖期通過某種行為信息吸引同種動物交配有利于繁殖后代,C正確;D、綠色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利用有機物,需要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能將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在被植物吸收利用,D正確。故選B。考點二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環境保護【典型例題】(2021·江蘇·泰州中學模擬預測)由于海洋的“公有性”,許多國家每年都向海洋中傾倒大量廢物,其中多數為有機營養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有機廢物的傾倒,導致浮游藻類的大量繁殖,有助于緩解溫室效應B.海洋污染導致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素增加,魚類受這--影響比藻類更加嚴重C.海洋水體有凈化功能,只要向海洋中傾倒的廢物適量就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D.污染物排放導致赤潮的爆發,說明海洋生態系統的恢復力穩定性較低【分析】1、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相反的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弱。2、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指超越主權國國界和管轄范圍的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詳解】A、有機廢物的傾倒,導致浮游藻類的大量繁殖,會導致其他水生植物死亡,不能緩解溫室效應,A錯誤;B、海洋污染導致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素增加,由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處于較高營養級的魚類受這一影響比藻類更加嚴重,B正確;C、海洋水體有自我凈化的能力,但能力有限,且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因為“適量”就向海洋中傾倒廢物,C錯誤;D、恢復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遭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原狀的能力,污染物排放導致赤潮的爆發,代表海洋生態系統被破壞,未說明“恢復”情況,故不能得知海洋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的高低,D錯誤。故選B。【變式訓練】(2021·江西新余·二模)為修復長期使用農藥導致有機物污染的農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種微生物組成的復合菌劑。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加入菌劑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種多樣性,提高土壤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該菌劑減少了殘留農藥進入農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壤中的物質循環C.土壤有毒物質的減少有利于增加農田動物的種類,降低害蟲的優勢度D.復合菌劑中的農藥降解菌對農藥的分解有助于生態保護【分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與生態系統組成成分多少和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有關。【詳解】A. 加入菌劑可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增加物種多樣性,從而提高土壤生態系統的穩定性,A正確;B. 該菌劑減少了殘留農藥進入農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土壤中的物質循環,B錯誤;C. 土壤有毒物質的減少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從而增加農田動物的種類,降低害蟲的優勢度,C正確;D. 復合菌劑中的農藥降解菌可降解農藥殘留,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助于生態保護,D正確。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1.(2021·海南·高考真題)紅樹林是海南的一道靚麗風景,既可防風護堤,也可為魚類、鳥類等動物提供棲息地。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植物→魚→水鳥”是紅樹林生態系統常見的一條食物鏈B.紅樹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結構相對復雜,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C.紅樹林的海岸防護作用和觀賞性體現了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直接價值D.采取退塘還林、治污減排等措施有利于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2.(2021·福建·高考真題)下列關于生態茶園管理措施的分析,錯誤的是( )A.使用誘蟲燈誘殺害蟲,可減少農藥的使用B.套種豆科植物作為綠肥,可提高土壤肥力C.利用茶樹廢枝栽培靈芝,可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D.修剪茶樹枝葉通風透光,可提高光合作用強度3.(2021·北京·高考真題)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發達、生長較快、抗逆性強的特點,除用于生態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獲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飼料。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種植此類草本植物可以減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可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C.用作培養基的草本植物給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飼料實現了物質在植物、真菌和動物間的轉移4.(2021·廣東·高考真題)“葛(葛藤)之覃兮,施與中谷(山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節選自《詩經·葛覃》)。詩句中描寫的美麗景象構成了一個( )A.黃鳥種群 B.生物群落C.自然生態系統 D.農業生態系統5.(2021·遼寧·高考真題)遼寧省盤錦市的蛤蜊崗是由河流入海沖積而成的具有潮間帶特征的水下錢灘,也是我國北方地區灘涂貝類的重要產地之一,其中的底棲動物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員利用樣方法對底棲動物的物種豐富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該地底棲動物主要包括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本次調查的采樣地點應選擇底棲動物集中分布的區域B.底棲動物中既有消費者,又有分解者C.蛤蜊崗所有的底棲動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D.蛤蜊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大于間接價值6.(2021·北京·高考真題)隨著改革實踐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對我國所有地區、各個領域的長期要求,生態保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以下所列不屬于生態保護措施的是( )A.長江流域十年禁漁計劃 B.出臺地方性控制吸煙法規C.試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 D.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7.(2021·浙江·高考真題)下列關于大氣層中臭氧的敘述,錯誤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線和 X 射線B.臭氧減少會導致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C.臭氧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燒D.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8.(2021·廣東·高考真題)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也持續改善。研究人員對該地區的水鳥進行研究,記錄到146種水鳥,隸屬9目21科,其中有國家級保護鳥類14種,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該調查結果直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A.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B.種群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C.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D.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9.(2021·浙江·高考真題)我省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木繁茂,自然資源豐富,是高校的野外實習基地。設立該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 )A.防治酸雨 B.保護臭氧層 C.治理水體污染 D.保護生物多樣性10.(2021·湖南·高考真題)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和食草動物兩個種群數量的動態模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食草動物進入早期,其種群數量增長大致呈“J”型曲線B.圖中點a的縱坐標值代表食草動物的環境容納量C.該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與植物和食草動物之間的負反饋調節有關D.過度放牧會降低草原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11.(2021·湖北恩施·模擬預測)資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資料2:農業農村部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據資料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數罟不入洿池”的意義是為了保證種群的年齡結構為穩定型B.“斧斤以時入山林”是考慮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的平衡C.長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后,流域內許多種群的K值將提高D.人類應該按照大自然的生態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12.(2021·江蘇徐州·模擬預測)為治理城市某區域被污染的水體,科研人員通過引進河水、設計濕地景觀、優化植物種植等,建成了城市濕地景觀公園(如下圖),其中箭頭代表水流方向,折水澗為階梯式進水道。一段時間后,污染的水體環境明顯改善。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出水口水樣中溶氧量比進水口低B.該濕地景觀公園未體現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該系統的維持需要外界能源的持續輸入D.污水中的有機物可以為A、B、C區域植物的生長提供物質和能量13.(2021·浙江上虞·二模)關于生態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一個生態系統不需要從外界獲得物質補給,就能長時間維持穩定B.恒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相比,由于時時刻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熱,所以體重的凈增長少C.如果生產者凈初級生產量為0時,它的生物量不一定為0D.頂極群落中,生物種類、營養結構會隨時間結構變化而變化14.(2021·四川涼山·二模)將糞便等作為有機肥料施用到農田中以實現“無廢棄物農業”、植樹造林、污水凈化等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措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當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便可反復利用B.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無廢棄物農業”可提高生物群落內部的能量傳遞效率D.污水凈化能減少有害物質進入土壤,阻礙了土壤中的物質循環15.(2021·遼寧·沈陽二中模擬預測)水葫蘆(鳳眼蓮)是一種浮水植物,原產巴西,在當地僅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零散分布。20世紀30年代,水葫蘆作為畜、禽飼料引入中國,并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的植物推廣種植,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畜、禽、漁養殖業的發展,并對水體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凈化作用。后來由于其繁殖速度過快,在多地泛濫成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水葫蘆作為觀賞性植物及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水葫蘆作為生產者,其數量越多越好C.外來入侵物種與本地物種間的相互選擇可能會改變本地生物進化的方向或速度D.從水葫蘆的實例可看出,在引入外來物種時不能選擇繁殖能力強的物種16.(2021·陜西省洛南中學二模)運用生態學原理可以解決實際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引進物種一定能增加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并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B.“桑基魚塘”生態系統中將蠶糞喂魚,實現了生態系統能量的反復循環利用C.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D.“劃區輪牧”的目的是顯著提高草原的載畜量17.(2021·河北·模擬預測)我們常見的蜻蜓以蒼蠅、蚊子等多種害蟲為食,蒼蠅喜食糞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動植物體內的液體營養物。“蜻蜓點水”時蜻蜓將卵產在水中,其幼蟲在水中發育,可用來監測環境污染情況。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蒼蠅、蚊子營腐生生活,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B.蜻蜓、蒼蠅和蚊子的成蟲間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C.蜻蜓、蒼蠅和蚊子可加快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D.上述實例說明蜻蜓既有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價值又有直接價值18.(2021·江西江西·模擬預測)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麥草、稻草、蘆葦等扎成方格形狀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種子,用來防風固沙、涵養水分的一種治沙方法。某地用該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草方格能蓄積降水促進固沙植物生長B.微生物對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結構C.該過程改變了演替速度但沒有改變演替方向D.該方法可增大治理區域的物種豐富度二、多選題19.(2021·湖南·模擬預測)某廢棄礦區經過治理,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通過種植桑樹、發展蠶桑產業進行污染土地治理。蠶桑產業擴大了綠化面積,使廢棄礦區恢復了青山綠水,紅火的蠶絲市場供不應求。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桑樹吸收廢棄礦區的礦物質,高效地完成了物質和能量循環B.蠶糞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屬于蠶同化能量的一部分C.該案例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D.該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20.(2021·遼寧·沈陽二中模擬預測)人工養魚是池塘生態系統的一種常見的利用方式,下列關于 某人工池塘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該池塘生態系統所含的碳元素均能在本系統內反復循環利用B.若該池塘中水體富營養化引起水華,可以說明能量流動的特點。C.該池塘中能量在各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一定為10%~20%D.該池塘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小于消費者同化的能量21.(2021·河北·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模擬預測)河北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的森林覆蓋率達75.2%,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有高等植物659種,有以狍子為主的獸類25種,有鳥類88種。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狍子等獸類往往捕食個體數量比較少的物種B.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C.生物間的共同進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中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根本原因D.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能調節區域氣侯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22.(2021·河北衡水中學三模)“大國點名,沒你不行!”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數據已經公布,定期開展人口普查的意義就是查清我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布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情況變化。以制定相應政策。以下相關正確的是( )A.全國人口普查采用樣方法調查我國人口的基本情況B.積極推行“二孩政策”對人口老齡化會有一定的緩解作用C.一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D.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口將達到峰值15億左右,所以我國人口的K值為15億第II卷(非選擇題)三、解答題23.(2021·廣東中山·模擬預測) 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匯入周邊流域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科研人員以“稻-鴨(雜食動物)-魚(以浮游生物為食)”共作的生態農業模式(RDS)和常規種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為研究對象,探索兩種模式下水稻生長各時期水體中氮、磷濃度的變化,結果如下圖所示。水稻生長時期各處理區氮磷濃度變化(注:TN表示水體的總氮量,TP表示水體的總磷量 )(1)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往往以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為主,蟲害嚴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DS模式對灌溉水至分蘗前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無顯著差異”)CK 模式,一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減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為鴨的穿行與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長,促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員又測定了不同生長時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類生物量,發現RDS組顯著低于CK組,推測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簡述2點)。(4)RDS模式通過鴨、魚的引人最終實現了稻鴨魚多豐收。請結合該模式中鴨、魚、水稻、浮游藻類、害蟲種間的關系,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角度對上述結果進行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24.(2021·北京·人大附中三模)在尋求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實現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因其獨特的代謝類型而被寄予厚望。(1)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構成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綠色植物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__________________,它能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存儲在______________中,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2)為研究喬木豐富度與森林碳存儲能力間的關系,我國科學家選取42種喬木,在一片約600畝的空地上設立了566個面積為1畝的樣地,每個樣地中隨機種植植株數量相同,物種數目不同的喬木,連續5年測定樣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結果如圖1和圖2①圖1中各年份調查結果均顯示,喬木豐富度越高,_____________,且這種差異隨年份的增加逐漸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與生物量總量隨喬木豐富度水平變化的趨勢_______________。②本研究表明,增加喬木豐富度可以_______________。③研究人員嘗試用下圖來解釋上述結果出現的部分原因___________請選取下列合適的選項填在上圖中相應的位置上,以使上圖的邏輯自治。a.樣地喬木豐富度水平高b.各類資源利用更充分c.不同生長周期的喬木搭配d.喜陰與喜陽的喬木搭配e.相對較高的喬木與相對較矮的喬木搭配f.時間利用更充分g.垂直空間利用更充分h.水平空間利用更充分i.樹種間存在“優勢互補”的效應(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介紹了19世紀初的一項類似實驗,有人在一塊土地上播種一個草種,同時在另一塊相像的土地上播種若干不同屬的草種。最終,后一塊土地上能生長出更多的植物,收獲的干草也更多。本實驗與(2)中的研究相比,主要的不足有___________(請至少寫出2點)(4)上述研究提醒我們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_______________,以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減少溫室氣體的雙贏。25.(2021·北京市海淀區精華培訓學校模擬預測)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的主體,不僅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閑游憩場所之一,而且與城市環境質量密切相關。科研人員針對北京城市公園土土壤重金屬對土壤真菌群落的影響展開了研究。(1)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_____,在物質循環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對于環境變化和各種污染的響應敏感,被認為是生物指示因子。(2)城市土壤質量與居民生活密不可分。下列對導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不斷累積的原因分析,正確的包括_________。A.工業化污染排放 B.廢棄物堆積.C.汽車尾氣排放 D.游客亂扔有害垃圾(3)從北京不同位置選取三個典型公園,每個公園選取6種常見喬木下的土壤進行取樣調查,對土壤重金屬鉛含量進行測量,并分析土壤真菌多樣性,結果如下表。月壇 雙秀 頤和園建成年代/年 1530 1984 1750地理位置 二環 三環 四環土壤鉛含量/( mg/kg) 65.75 35.40 53.06.土壤真菌豐富度指數(S) 605.96 657.83 645.61①結果說明公園的建園時間及地理位置會影響土壤重金屬積累,依據為___________。土壤鉛含量沒有明顯的沿中心城區至外圍城區降低的空間分布,舉例說出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寫出2種)。②結果顯示土壤重金屬鉛含量與真菌豐富度指數呈_______關系,說明_______,進而降低了_________。(4)我國“土壤環境質量建議標準”鉛污染一級標準的限制值為35mg/kg,請向相關部們提出一項合理建議。_____26.(2021·遼寧·東北育才學校模擬預測)遼寧紅海灘被稱為“中國最精彩的休閑廊道”和“中國最浪漫的游憩海岸線”,以濕地資源為依托(可對生活污水進行凈化處理),以蘆葦蕩為背景,再加上碧波浩渺的葦海,數以萬計的水鳥和一望無際的淺海灘涂,還有許多火紅的堿蓬草,成為一處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純綠色生態旅游系統。請回答下列問題:(1)紅海灘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________。(2)濕地中每到繁殖季節,可以聽到婉轉的鳥鳴,吸引異性交配繁殖后代,鳥鳴屬于________信息,這說明________。(3)下表為該生態系統某一食物鏈“草→鳥→鷹”中各種群一年間的能量流動情況(單位:107kJ·a-1)。種群 同化的總能量 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傳遞給分解者 傳遞給下一營養級 未被利用的能量草 69.5 7.0 19.0 45.5鳥 19.0 9.0 1.0 4.5鷹 3.5 1.0 2.5 微量不計 無據表分析,草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kJ·a-1.能量從草到鳥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小數點后保留一位)。(4)遼寧紅海灘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 價值。結合自己所學知識,提出保護遼寧紅海灘的措施∶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答案解析部分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1.C【分析】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直接價值是指對人類的社會生活有直接影響和作用的價值,間接價值主要指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作用,潛在價值是指今天還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種在將來會有利用的價值。【詳解】A、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鏈的起點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捕食的個體,故“植物→魚→水鳥”是紅樹林生態系統常見的一條食物鏈,A正確;B、一般而言,生物的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紅樹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結構相對復雜,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B正確;C、紅樹林對海岸生態環境的防護作用屬于生態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C錯誤;D、采取退塘還林、治污減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物種豐富度,對于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是有利的,D正確。故選C。2.C【分析】農業生產中信息傳遞的應用:(1)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產量。(2)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詳解】A、用黑光燈誘殺害蟲屬于生物防治,該技術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A正確;B、豆科植物具有生物固氮能力,可將空氣中的氮(N2)轉變為含氮的養料,故套種豆科植物作為綠肥,可提高土壤肥力,B正確;C、利用茶樹廢枝栽培靈芝,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C錯誤;D、修剪茶樹枝葉通風透光,可提高二氧化碳濃度和光照強度,進而提高光合作用強度,D正確。故選C。3.B【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物質可以循環利用,但能量是單向流動的,不能循環利用。【詳解】A、此類草本植物根系發達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種植此類草本植物可以減少水土流失,A正確;B、能量可多級利用,但不能循環利用,B錯誤;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質和纖維素,可給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確;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飼料,故實現了物質在植物、真菌和動物間的轉移,D正確。故選B。4.C【分析】1、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3、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統一整體。【詳解】分析題意可知,詩中描寫的有葛藤、黃鳥、灌木等生物,同時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無機環境,故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C正確。故選C。5.B【分析】1、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3、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4、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詳解】A、采用樣方法調查物種豐富度要做到隨機取樣,A錯誤;B、底棲動物主要包括濾食性的雙殼類、碎屑食性的多毛類和肉食性的蝦蟹類等,則底棲動物中既有消費者,又有分解者,B正確;C、生物群落是該區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崗所有的底棲動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C錯誤;D、蛤蜊崗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大于直接價值,D錯誤。故選B。6.B【分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1)就地保護: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2)遷地保護:將瀕危生物遷出原地,移入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和瀕危動物繁育中心,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是對就地保護的補充。(3)建立瀕危物種種質庫,保護珍貴的遺傳資源。(4)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詳解】A、十年禁漁計劃有利于長江魚類的繁衍,有利于生態系統的穩定,屬于生態保護措施,A不符合題意;B、出臺地方性控制吸煙法規更多是出于對個體健康的考慮,不直接屬于生態保護措施,B符合題意;C、試點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承擔自然生態保護歷史責任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需要,屬于生態保護措施,C不符合題意;D、三江源地區是指長江源區、瀾滄江源區、黃河源區的總稱,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建立使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屬于生態保護措施,D不符合題意。故選B。7.C【分析】臭氧:在距地球表面15~20km處的平流層中,臭氧的含量非常豐富,它能夠吸收對人體和生物有致癌和殺傷作用的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從而保護地球上的人類和動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詳解】A、由分析可知,臭氧能吸收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A正確;B、平流層中的臭氧每減少1%,到達地球表面的紫外線照射強度就會增加2%,這必將會導致人類人類皮膚癌患者增加,B正確;C、臭氧層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的大量使用,C錯誤;D、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避免臭氧層破壞需要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D正確。故選C。8.C【分析】1、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的含義,即基因(遺傳)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2、生物的分類單位從大到小依次以界、門、綱、目、科、屬、種,界是最大的單位,種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詳解】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遺傳)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題干中描述了146種水鳥,體現了物種多樣性,而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等生態系統,體現了生態系統多樣性,綜上所述,C正確。故選C。9.D【分析】(1)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層次,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護,二是遷地保護,三是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和政策,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宣傳和教育,其中就地保護是最有效的保護措施。(3)威脅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棲息地被破壞、偷獵(濫捕亂殺)、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其他原因等。【詳解】自然保護區是在原始的自然狀態系統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人為地劃定一個區域,并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對那里的生態系統加以嚴格的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是就地保護的具體措施之一,其目的是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D正確。故選D。【點睛】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理解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10.B【分析】1、分析圖形:食草動物與植物屬于捕食關系,根據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減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減少)進行判斷:二者的食物鏈之間的關系為:植物→食草動物。2、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而這種能力受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所限制,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相反的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弱。【詳解】A、早期食草動物進入草原生態系統,由于空間、資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約,所以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的增長大致呈“J”型曲線增長,A正確;B、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環境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即該種群在該環境中的穩定平衡密度。而圖中a點的縱坐標對應的數量為該食草動物的最大數量,所以環境容納量應小于a,B錯誤;C、從圖中可以看出,食草動物過多會導致植物數量的下降,食草動物數量的下降又會導致植物數量的增多,屬于典型的負反饋調節, C正確;D、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過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減少,降低了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確。故選B。11.A【分析】1、種群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會影響種群數量變化,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2、“J”型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3、“S”型曲線:是受限制的指數增長函數,描述食物、空間都有限,有天敵捕食的真實生物數量增長情況,存在環境容納的最大值K。【詳解】A、“數罟不入洿池”的意義在于使魚塘中的幼年魚類能夠保留,保證魚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A錯誤;B、“斧斤以時入山林”是適時適度的取用,考慮了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的平衡,B正確;C、長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后,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流域內許多種群的K值將提高,C正確;D、人類應該按照大自然的生態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使得人類可持續發展,D正確。故選A。12.C【分析】1、生態工程建設依據的基本原理:(1)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質能在生態系統中循環往復,分層分級利用;(2)物種多樣性原理:物種繁多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抵抗力穩定性;(3)協調與平衡原理: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容納量)的限度;(4)整體性原理:生態系統建設要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影響;(5)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要通過改善和優化系統結構改善功能;系統整體性原理:系統各組分間要有適當的比例關系,使得能量、物質、信息等的轉換和流通順利完成,并實現總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2、人工濕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它應用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詳解】A、該濕地公園對引進的河水有凈化作用,則與進水口水樣相比,出水口水樣中溶氧量比進水口高,A錯誤;B、該濕地景觀公園能凈化水質,調節生態,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錯誤;C、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所以要維持生態系統,需要從系統外能量的持續輸入,C正確;D、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后產生的無機鹽可以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物質,但不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能量,D錯誤。故選C。13.A【分析】1、生態系統具有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2、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者缺一不可;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 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詳解】A、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需要從外界獲得物質和能量的補給才能長時間維持結構和功能的穩定,A錯誤;B、為了維持體溫的恒定,恒溫動物時刻都在耗散大量的熱,所以體重的凈增長比變溫動物要少,B正確;C、凈初級生產量指在初級生產過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的能量。如果生產者凈初級生產量為零時,它的生物量不一定為零,C正確;D、群落會發生演替,在群落中生物種類、營養結構會隨時間結構變化而變化,D正確。故選A。14.B【分析】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2、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①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質能在生態系統中循環往復,分層分級利用;②物種多樣性原理:物種繁多復雜的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抵抗力穩定性;③協調與平衡原理:生態系統的生物數量不能超過環境承載力(環境容納量)的限度;④整體性原理:生態系統建設要考慮自然、經濟、社會的整體影響;⑤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要通過改善和優化系統結構改善功能;系統整體性原理:系統各組分間要有適當的比例關系,使得能量、物質、信息等的轉換和流通順利完成,并實現總體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詳解】A、物質可以反復利用,能量不可循環反復利用,能量只能多級利用,A錯誤;B、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屬于生態方面的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B正確;C、“無廢棄物農業”可實現生物群落內部的能量多級利用,不能提高傳遞效率,C錯誤;D、污水凈化過程中種植一些可以吸收有害金屬的植物,再從植物中回收重金屬,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D錯誤。故選B。15.C【分析】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1)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2)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3)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2、引種之前要對引入物種后的利弊進行評估,不能盲目引入,否則可能會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3、外來物種入侵就是某物種從它的原產地,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若遷入地環境條件適宜,缺少天敵控制,侵入種對環境適應性強,就會使原有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受到一定的威脅。【詳解】A、水葫蘆作為觀賞性植物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水葫蘆的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使用價值,A錯誤;B、水葫蘆雖然是生產者,但是其繁殖速度過快,在多地泛濫成災,故其數量并非越多越好,B錯誤;C、外來入侵物種與本地物種間的選擇過程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也改變該地生物進化速度和方向,C正確;D、外來物種往往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引入外來物種需要經過慎重的設計,使其能形成一定的營養結構即食物鏈(網)而相互制約,可以選擇繁殖能力強的物種,D錯誤。故選C。16.C【分析】1、抵抗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恢復力穩定性: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到原狀的能力影響。2、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成成分越多,營養結構就越復雜,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其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相反的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弱。【詳解】A、引進物種不當會導致生物入侵,外來入侵物種通過競爭或占據本地物種的生態位,排擠本地物種,成為優勢種群,使本地物種的生存受到影響甚至導致本地物種滅絕,使生物多樣性降低,進而降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A錯誤;B、“桑基魚塘”生態系統中將蠶糞喂魚,實現了生態系統物質的反復循環利用,能量單向流動,不可循環利用,B錯誤;C、建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提高大熊貓種群的環境容納量,C正確;D、劃區輪牧使得牲畜具有持續的能量來源,減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D錯誤。故選C。17.C【分析】根據題意,蜻蜓以蒼蠅、蚊子等多種害蟲為食,蒼蠅喜食糞便或腐尸,蚊子吸食動植物體內的液體營養物,說明蜻蜓與蒼蠅和蚊子之間存在捕食關系;蜻蜓幼蟲可用來監測環境污染情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直接價值。【詳解】A、蒼蠅營腐生生活屬于分解者,蚊子營寄生生活屬于消費者,A 錯誤;B、蜻蜓捕食蒼蠅和蚊子,但是三者的成蟲間不存在競爭關系,B 錯誤;C、蜻蜓、蚊子、蒼蠅分別屬于消費者、消費者、分解者,所以均有加快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作用,C 正確;D、蜻蜓捕食蒼蠅和蚊子等害蟲,說明具有間接價值,能監測環境污染屬于直接價值,D錯誤。故選C。18.C【分析】根據題意,草方格可用于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治理沙漠化,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長,據此分析。【詳解】A、草方格能防風固沙、涵養水分,有利于蓄積降水,促進固沙植物生長,A正確;B、大多數微生物屬于分解者,其對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結構的改善,B正確;C、該過程是人工干預了當地的群落演替過程,不但改變了演替速度,也改變演替方向,C錯誤;D、該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進植物的生長,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種豐富度的增加,D正確。故選C。2、多選題19.ABD【分析】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營養結構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指營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動物。2、生態系統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者缺一不可;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動力,信息傳遞則決定著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方向和狀態; 信息傳遞是雙向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詳解】A、桑樹吸收廢棄礦區的礦物質,促進了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而能量是不能循環的,A錯誤;B、蠶糞中的能量屬于未同化的上一營養級的能量,B錯誤;C、根據題目中的描述,該生態系統中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C正確;D、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D錯誤。故選ABD。20.ABC【分析】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三個方面。1、能量流動: 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間的密切聯系,可以通過能量流動來實現,能量流動的兩大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詳解】A、碳循環具有全球性的特點,生物圈所含的碳元素能在生物圈內反復循環利用,但池塘生態系統所含的碳元素不能在本系統內反復循環利用, A錯誤;B、若該池塘中水體富營養化引起水華,可以說明能量流動的特點,B錯誤;C、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該池塘中能量在各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不一定為10%~20%,C錯誤;D、由于該池塘進行人工養魚,為了更高的經濟效益,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小于消費者同化的能量,故需要人工投入飼料,D正確。故選ABC。21.AC【分析】收割理論由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該理論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對獵物不造成過捕,能保持其食物源。【詳解】A、根據收割理論可知,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故孢子等獸類這些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比較多的物種,A錯誤;B、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B正確;C、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共同進化,通過漫長相互影響,形成生物多樣性,因此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共同進化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中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根本原因,C錯誤;D、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能調節區域氣候屬于生態方面功能,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正確。故選AC。22.BC【分析】1、我國人口的現狀與前景(1)近幾百年來呈“J”型增長,已經接近峰值。(2)計劃生育成效顯著。(3)實現人口發展的目標是一項長期任務。2、樣方法是指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詳解】A、全國人口普查是對全國所有人口逐一進行調查,并不是采用樣方法進行調查,A錯誤;B、我國目前老齡化嚴重,老年人口多,積極推行“二孩政策”,增加出生率對人口老齡化會有一定的緩解作用,B正確;C、對一個城市而言,面積是一定的,人口數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確;D、K值為環境的最大承載量,15億是人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D錯誤。故選BC。第II卷(非選擇題)三、解答題23.傳統種植模式下的農田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簡單,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或自我調節能力)較低 大于 鴨(魚)糞便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為水稻提供無機鹽 水稻對N、P的吸收 魚和鴨的捕食作用和N、P含量降低不利于藻類生長繁殖 ①鴨和魚取食浮游藻類,減少其與水稻的競爭,使水稻能獲得更多光能;②鴨捕食害蟲,減少水稻流向害蟲的能量,讓更多能量留在水稻體內;③浮游生物的能量流入魚和鴨體內,害蟲的能量流向鴨,最終實現水稻、鴨、魚同時增產 ;④合理調整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分析】據圖分析,灌溉水中,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N濃度相等,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P也濃度相等;灌溉水至分蘗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濃度均低于CK模式,說明RDS模式對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 模式。【詳解】(1)傳統農業種植以單一農作物種植為主,物種豐富度低,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較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低,所以蟲害嚴重。(2)根據以上分析已知,灌溉水至分蘗前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濃度均低于CK模式,說明RDS模式對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 模式,結合題干信息分析其原因:一方面RDS是以“稻-鴨(雜食動物)-魚(以浮游生物為食)”為種養模式,該模式下以鴨蝦糞便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為水稻提供無機鹽(或鴨蝦糞便提供有機肥),從而減少了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鴨的穿行與啄食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長,促進了水稻對N、P的吸收。(3)RDS是以“稻-鴨(雜食動物)-魚(以浮游生物為食)”為種養模式,該模式下魚和鴨取食浮游藻類,以及N、P含量降低影響了藻類的光合作用,從而導致RDS組浮游藻類生物量顯著低于CK組。(4)RDS模式下,水稻和浮游藻類均可進行光合作用,其中鴨和魚取食浮游藻類,減少其與水稻的競爭,使水稻能獲得更多光能;鴨捕食害蟲,減少水稻流向害蟲的能量,讓更多能量留在水稻體內;從而使浮游藻類的能量流入魚和鴨體內,害蟲的能量流向鴨,最終實現水稻、鴨、魚同時增產。【點睛】本題主要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能量流動及其穩定性,解題的關鍵是需要熟知生態系統的結構與穩定性的關系,以及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意義。24.(生物)群落 生產者 有機物 樣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對值)越大 一致 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碳存儲能力,且這種效果會隨時間延長而明顯增強 樣地數量少、植物種類梯度不足、缺乏多年連續觀測數據、未關注除草之外的其他生勿的生物量等。(合理即可) 種植更多種類的樹和草(從增加樹和草的豐富度角度作答,措施合理即可)【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2)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藍藻、光合細菌以及少數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細菌;(3)消費者:主要是動物,還有少數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還有少數動物,如蚯蚓、屎殼郎等。【詳解】(1)森林中的全部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群落,綠色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碳存儲在有機物中,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故在生態系統的成分中屬于生產者。(2)①圖1中橫坐標為喬木豐富度,縱坐標是干重相對值,各年份調查結果均顯示,喬木豐富度越高,樣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對值)越大,且這種差異隨年份的增加逐漸增大。生物量的年增量與生物量總量隨喬木豐富度水平變化的趨勢一致。②本研究表明,增加喬木豐富度可以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碳存儲能力,且這種效果會隨時間延長而明顯增強。③分析題圖結合所給模型可推測:a樣地喬木豐富度水平高導致i樹種間存在“優勢互補”效應,即c不同生長周期的喬木搭配、 d喜陰與喜陽的喬木搭配、e相對較高的喬木與相對較矮的喬木搭配,c不同生長周期的喬木搭配使 f時間利用更充分,d喜陰與喜陽的喬木搭配使 h水平空間利用更充分,e相對較高的喬木與相對較矮的喬木搭配使g垂直空間利用更充分,即b各類資源利用更充分,從而出現上述結果,模型如下:(3)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介紹了19世紀初的一項類似實驗,有人在一塊土地上播種一個草種,同時在另一塊相像的土地上播種若干不同屬的草種。最終,后一塊土地上能生長出更多的植物,收獲的干草也更多。本實驗與(2)中的研究相比,主要的不足有樣地數量少、植物種類梯度不足、缺乏多年連續觀測數據、未關注除草之外的其他生勿的生物量等。(4)上述研究提醒我們在退耕還林、還草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應種植更多種類的樹和草,以增加樹和草的豐富度,以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減少溫室氣體的雙贏。【點睛】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豐富度與生物量的關系,意在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5.分解者 ABCD 三個城市公園中喬木下土壤重金屬鉛的含量存在差異,為月壇>頤和園>雙秀公園 受到到其他更為復雜的因素影響,如人類活動角度∶人類活動強度、頻度和時間累積效應等;實驗方法角度∶取樣方法導致的差異,是常見喬木下進行取樣而沒有隨機取樣等;選取的公園數量較少;沒有調查所有種類的重金屬 負相關 重金屬鉛污染程度加深會導致土壤真菌多樣性降低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抵抗力穩定性 加強城市公園土壤質量管理;加強保護環境的宣傳力度;種植能吸收重金屬鉛的植物;篩選利于重金屬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園土壤等【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2)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還有藍藻、光合細菌以及少數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細菌;(3)消費者:主要是動物,還有少數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還有少數動物,如蚯蚓、屎殼郎等。【詳解】(1)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在物質循環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對于環境變化和各種污染的響應敏感,被認為是生物指示因子。(2)A、工業化污染排放會導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不斷累積,A正確;B、廢棄物堆積會導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不斷累積,B正確;C、汽車尾氣排放會導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不斷累積,,C正確;D、游客亂扔有害垃圾會導致城市土壤中重金屬污染不斷累積,D正確。故選ABCD。(3)①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三個城市公園中喬木下土壤重金屬鉛的含量存在差異,為月壇>頤和園>雙秀公園,說明公園的建園時間及地理位置會影響土壤重金屬積累。由于受到到其他更為復雜的因素影響,如人類活動角度、人類活動強度、頻度和時間累積效應等;實驗方法角度:取樣方法導致的差異,是常見喬木下進行取樣而沒有隨機取樣等;選取的公園數量較少;沒有調查所有種類的重金屬土壤鉛含量,故沒有明顯的沿中心城區至外圍城區降低的空間分布。②結果顯示土壤重金屬鉛含量與真菌豐富度指數呈負相關,說明重金屬鉛污染程度加深會導致土壤真菌多樣性降低,進而降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降低了抵抗力穩定性。(4)為降低土壤鉛含量,可以加強城市公園土壤質量管理;加強保護環境的宣傳力度;種植能吸收重金屬鉛的植物;篩選利于重金屬溶解的微生物引入公園土壤等。【點睛】本題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污染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準確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內在聯系的能力。.26.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物理 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7.15×10813.5直接、間接①設立自然保護區;②加強宣教力度,提高公民對自然資源保 護意識;③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測、監管(合理答案均可給分)【分析】1、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包括直接價值、間接價值、潛在價值。2、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1)物理信息:生態系統中的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如蜘蛛網的振動頻率。(2)化學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動中,產生了一些可以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如植物的生物堿、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為信息:動物的特殊行為,對于同種或異種生物也能夠傳遞某種信息,如孔雀開屏。3、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1)個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2)種群: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傳遞。(3)群落和生態系統: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經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場所。(2)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物種保護中心。(3)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4)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詳解】(1)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2)鳥鳴屬于一種聲音,為物理信息,鳥通過聲音進行吸引異性交配,體現了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種群的繁衍。(3)同化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傳遞給分解者+傳遞給下一營養級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則草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7.0+19.0+45.5=71.5×107=7.15×108kJ·a-1,草同化的能量=71.5+69.5=141kJ·a-1。草到鳥的傳遞效率為19.0÷141×100%≈13.5%。(4)遼寧紅海灘成為一處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純綠色生態旅游系統,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價值。保護紅樹林的措施有:①設立自然保護區;②科學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③加強宣教力度,提高公民的自然資源保護意識;④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測、監管。【點睛】本題考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考綱解讀知識網絡圖重點拓展典例精講精準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