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湘教版)六年級上冊知識要點總復習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1、植物的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爬山虎的葉子全部散開這樣有利于每片葉子獲得陽光。2、響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有:陽光、水分、溫度、土壤等。植物在長期適應當地的環境中形成。植物:同一片樹林,高大樹木能照射到更多陽光,灌木適于蔭,苔蘚適于潮濕陰暗的環境。香蕉適宜生活在溫暖多雨的地方,針葉松不怕寒冷。動物: 適應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動物特征(北極熊、企鵝):有肥厚的脂肪層和密集的體毛。魚類適應生活在水里的特征:紡錘形體、鰭、背部顏色深,腹部顏色淺。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有強勁的四肢。駱駝有自由關閉的鼻孔,儲存脂肪的駝峰,粗大開叉的腳趾。動物還通過冬眠、遷徙、換毛等方法適應氣溫的變化。鳥類:企鵝 寒冷的北極。鴕鳥 沙漠環境。白鶴 濕地環境。鷲 高山、大草原。鳥類的特點:體表有羽毛,卵生,身體呈流線型,胸肌發達,骨骼中空。3、食物關系像鏈條一樣把各種生物緊密聯系在一起,叫食物鏈。從植物開始,猛禽猛獸結束。微生物分解動植物的尸體。浮游生物→孑孓→水蠆→魚4、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是食物鏈的成員。生物之間通過食物關系達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作用,某一種生物生存受到影響,也會影響許多與之相關的生物種類。嚴重時,甚至造成某些物種滅絕,叫生態災難。造成生態災難的原因有:環境污染、盲目的物種引進、大量捕殺動物和砍伐森林。5、假如大樹都倒下有什么危害?:生物會失去食物,動物逃走或遷徙,土壤被水沖走,氣溫上升。破壞森林會給人類帶來 洪災、干旱、沙塵暴等災難。第二單元 營養與健康1、 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淀粉、脂肪。還包括鹽類、維生素、水等。2、 食物金字塔告訴我們應多吃底部的食物,少吃上部的食物。酒精燈的使用方法·1.酒精量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三分之二。絕對禁止向正在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以免失火;·2.點燃時,絕對禁止拿一個酒精燈到另一個酒精燈上去點火,以免酒精流出引起失火;·3.酒精燈的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外焰三部分。外焰的溫度最高,焰心的溫度最低。因此應用外焰加熱;·4.酒精燈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燈內酒精燃燒,發生危險;·5.使用時,不要碰倒酒精燈。萬一灑出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應該立即用濕布撲蓋或撒沙土撲滅。2、口腔里的唾液內含有淀粉酶,它能把淀粉分解為人體可吸收的物質。其他消化器官也分泌各種消化液,消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人體消化器官是由口腔、食管、肝臟、胃、小腸、大腸等組成。吃下的饅頭經過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 肝臟是重要的分泌消化液的器官。胃液是種酸性的液體,可以把食物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物質,生病時嘔吐,口腔中有酸味。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腸。 胃、大腸也可以吸收營養物質。3、3種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1.變質的食品;2.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如毒蘑菇、河豚);3.被污染的食品。如含瘦肉精的豬肉、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對身體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察覺。會引起各種疾病,甚至可以使各種器官癌變。 飲食不合理會造成偏胖或偏瘦。第三單元 地表變化的奧秘1、珠穆朗瑪峰海拔約8848米,現在還在長高。改變地表形態有自然力量和人為力量。2、什么叫地震?答:地球表面的巖層受到巨大的擠壓力時會發生褶皺,褶皺厲害可能斷裂。巖層斷裂時,釋放出巨大能量,使大地猛烈震動,并產生巨大破壞力量。1800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臺自動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地動儀。地震前兆:井水發渾,變色、變味;動物行為異常。3、地震自救:被埋時:不強行搬動,防止倒塌,小心擴大活動空間;看不見時,不使用明火,防止爆炸;聞到異味時,用濕物捂住口、鼻;需要求助時,保持通訊暢通,等待救援,注意保存體力。4、火山是地球釋放能量的一種活動,一般會在地表形成錐狀高山。火山爆發時,除了會噴出巖漿,還會噴出火山灰,蒸氣等。火山熔巖溫度達到1000℃。 分為:死火山、休眠火山、活火山。火山噴發:地殼劇烈運動,某些部位發生斷裂,巖漿沿著斷裂向地面移動,在較薄弱的地方攻破,從而形成火山噴發。火山資源的利用:火山巖材料、地熱利用、旅游價值等方面。5、溫度、水、植物等都會對巖石變化產生作用。李冰父子用煅燒再澆水的方法來破壞河道中的巖石。華北平原是泥沙沉積形成!溶洞是酸性地下水溶蝕巖石形成的,溶蝕后產生的液體,從洞頂往下沉積,經過漫長歲月形成鐘乳石。流水沖刷河床,河道會加寬、加深。河中的卵石是河水沖刷和石塊相互碰撞、摩擦形成的。6、聚集在一起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物叫礦產。煤是怎樣形成的?2億~3億年前,地球上生長在海邊或湖泊的植物,逐漸被沉積的泥沙覆蓋,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埋越深,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煤!煤的開采方法主要有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石油用鉆井開采的方法。我國李四光指導開發出大慶油田!地球上的礦產資源是有限的,又不能再生,必須有計劃開采,合理利用,絕不亂采亂用。7、人為改變地表的活動:開挖河道 修建水庫 我國黃土高原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使水土流失得到改善。圍湖造田有什么利與弊? 答:有利一面,湖泊土層厚、土質肥、地勢平坦、灌溉便利,圍湖造田對解決糧食問題起了一定作用。有害一面:影響湖中生物的生存,影響氣候,影響蓄水,造成洪災。我國提出“退田還湖”,計劃2010年,洞庭湖面積恢復到4350平方千米。第四單元 能量1、地球上絕大部分能量來自太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氣由光合作用形成,水能、風能、潮汐能、雷電能等都離不開太陽! 能量是一切物質活動的源泉,是一切生命的基礎。2、能量家族四兄弟 (機械能) (熱能) (化學能) ( 聲、光、電、磁、)能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勢能(儲存的能量):分重力勢能(如:高舉的石頭)和彈性勢能(如:被壓下的彈簧、收縮的發條、壓縮的空氣)。飛行中的飛機既具有動能也具有勢能!熱能:熔爐里的鋼儲存、燃燒的煤(化學能→熱能)。化學能:燃料、食物以及其他化學物質里儲存的能量。英國發明家瓦特: 改進蒸汽機。 分析廚房中的能量。消耗了什么能,獲得了什么能?3、能量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人吃食物:化學能轉換為人的動能和熱能!(德國醫生尤利烏斯發現人吃下食物的能量轉化 焦耳證明動能和熱能相互轉化)分析:鉆木取火 蒸汽機車、 火柴摩擦生熱 中的熱能怎樣產生和消耗的?(鉆木取火:機械能→熱能 蒸汽機車:化學能→熱能→機械能 火柴摩擦生熱:機械能→熱能)4、1832年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明發電機 1度電=1千瓦小時(1kw.t)電的計量單位“度”,表示一段時間內消耗的電能。10個100瓦的燈泡亮1個小時,用1度電。水利發電站利用水位的落差來沖擊水輪機運轉后發電,這是利用水的勢能轉化為動能,再轉化為電能。火力發電站是燒燃料帶動汽輪機,先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接著轉化為機械能,然后轉化為電能.5、所有的能量來自太陽!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光照面積大、金屬材料、黑色收集板,都與太陽能熱水器里的水熱得快有關系.6、為了人類,我們必須節約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能源是能為人類提供能量的物質資源。石油還可開采40多年,天然氣可開采50多年。類別 能源形式按能否再生分 不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 水能、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按被利用的程度分 常規能源 水能、煤、石油、天然氣、新能源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設計不用燃料的小車:磁性小車、風力小車、電動小車。第五單元 月球1、恒星: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行星:圍繞恒星公轉自身不會發光發熱且質量比較大的天體。衛星:圍繞行星公轉的天然天體或人造天體。2、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地形:環形山和平原(也有高山、盆地)。月面較暗的區域叫“月海”。月海是平原。伽利略提出。月球:距離地球約38萬千米。體積地球的1/49,吸引力地球的1/6。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至今也沒發現生命。向著太陽的一面溫度130℃,背著太陽一面零下180℃。1969年,阿波羅號登上月球。中國探月計劃——“嫦娥工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月面土壤有什么特點? 答:土質干燥、疏松。月球上為什么看不到白云?因月球的引力太小留不住空氣,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所以看不到白云。月球上可以直接聽到聲音嗎?不能。月球上沒有空氣,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所以聽不到聲音。去月球上考察需做什么準備 食物(一般以流體為主重力太小不能讓食物自己下到胃里),通信器材(為了和地球通話),交通工具(月球太大了),宇航服(總要出去吧),氧氣和水(生存必須品),國旗(表明你去過了),照相機(個人愛好),還有很多科學實驗工具。3、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叫月相。月球和地球一樣公轉和自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月球公轉和自轉同步,一個周期都約27.3天。月相變化一個周期:29.3天。農歷是古代中國人根據月相變化制定的歷法。(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為什么會產生月相?答:月球不發光、不透明,但可以反射太陽光而發亮。月球向著太陽的一面是明亮的。月相變化是怎樣形成的?答:月球公轉時,月球、地球、太陽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所以看到月球被照亮的部分有時多,有時少。就形成了月相的變化。正確的判斷,必須建立在豐厚的科學知識和符合邏輯的推理基礎之上。實驗1:根總是向下生長嗎實驗材料:菜豆種子4粒、紙巾、不干膠、玻璃杯、筆。實驗步驟:1.把干菜豆放入水中浸泡1天。2.將1張紙巾卷成筒狀,貼在玻璃杯的內壁放入杯中,將幾張紙揉成一團塞在杯內。3.把菜豆安放在杯子與紙巾之間,使菜豆的“臍”分別向上、向下、向左、向右。4.經常澆水使紙巾保持潮濕,觀察菜豆種子生長方向。5.幾天后將杯子側臥,繼續觀察菜豆根的生長方向。實驗結論:植物的根總是向下生長。實驗2:根總是朝有水的地方生長嗎?實驗材料:幾粒已經發芽的豆苗、淺口盤、餐巾紙、一杯水。實驗方法:對比實驗法實驗步驟:1.將豆苗按同一方向放在盤中的餐巾紙上,紙的一端與棉條接觸,棉條的另一端浸入水中,觀察豆苗的生長方向。2.過幾天改變為餐巾紙的另一端接觸棉條,繼續觀察豆苗根的生長方向。實驗結論:植物的根總是朝有水的地方生長。實驗3:研究植物的莖葉是否總朝著光生長.實驗材料:小麥幼苗、火柴桿、 小花盆、泥土、不透光的紙盒、臺燈、剪刀。實驗方法:對比實驗法實驗步驟: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紙盒一側挖一個直徑1厘米的孔。2.將長勢相同的小麥幼苗排開,分別栽種在兩個花盆中,幼苗的旁邊插一根火柴桿,作為對比的參照物。3.將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組用不透光的紙盒,另一組用帶小孔的紙盒),白天置于陽光充足的地方,夜晚,以臺燈代替光源,并使光從小孔照射入紙盒。4.每天打開紙盒,觀察幼苗生長情況。列表記錄(高度、傾斜角度、當日溫度、天氣等)5.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實驗結論:植物的莖、葉總朝著光生長。實驗4:模擬池塘生態環境。實驗設計:模擬池塘生態環境 實驗材料:玻璃缸、水草、細沙、水生動植物。實驗方法(步驟):1.將泥沙和水放入缸內。2.種入水生植物:3.將小魚、螺放入水缸。4.水缸放在陽臺或者窗戶旁邊。5.整理觀察記錄,得出結論。實驗5:研究植物的根和水土的關系。實驗設計:研究植物的根和水土的關系(水土流失實驗)實驗材料:木板3塊、塑料盆3個 、草皮、泥土、水等 ( 對比、模擬實驗法 )實驗步驟:1.給三塊木板編號。2.將草皮覆蓋在1號木板表面,2號木板表面覆蓋泥土,3號木板表面沒有覆蓋物。3.將3塊木板分別斜放在盆內。4.量出同樣多的水從木板頂部流下。5.分別收集、記錄流下的水量 。6.觀察對比,得出結論。實驗結論:植樹造林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實驗6:實驗設計:蛋白質含量多的食品燃燒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氣味。淀粉含量多的食品遇到碘酒會變成藍紫色。脂肪含量多的食品涂在紙上會使紙變得透明。實驗內容: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實驗器材:米飯、鑷子、碘酒、滴管、白紙板實驗方法:觀察實驗法 (1.選擇含淀粉比較多的食物米飯。2.用滴碘酒的方法檢驗食物的淀粉。)實驗記錄:1.用鑷子夾取幾粒米飯放置在白紙板上。2.用滴管汲取碘酒,滴幾滴在米飯上。3.觀察米飯是否變色。實驗結論:碘酒滴到米飯上變成了藍紫色,說明米飯含有較多的淀粉。實驗7:實驗內容: 小腸內表面構造是否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 模擬實驗法 研究方法:1.展開的手指如同小腸內壁上的絨毛,比較閉攏手與張開手的輪廓線。研究結果:小腸絨毛可以增大小腸內壁的表面積,從而更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實驗8:實驗設計: 感受地震 實驗方法:模擬實驗法 器材: 紙 、筷子 實驗步驟:1.兩個同學一組.,朝相反的方向拉一張紙,直到紙斷裂:2.兩個同學各壓筷子的一頭,彎曲筷子直到折斷。實驗現象:紙斷裂時聽到噼啪的聲音,手發麻;筷子折斷聽到更大的噼啪聲,手很麻。實驗結論:地震發生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發出巨大的聲響且巖層斷裂!實驗9:實驗設計:模擬火山噴發 推想火山山體的外形(錐狀高山)實驗器材:煮熟的土豆泥 番茄醬 三角架、酒精燈 石棉網 實驗步驟:1.用土豆泥堆出一座“小山”。2.從山頂往下 挖一個深坑,填入番茄醬后,再用 一點土豆泥封住洞口。3.加熱“小山”直到“火山”噴發。實驗10:問題:研究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 實驗器材:酒精燈、量杯、鑷子 巖石 實驗方法:模擬實驗法 實驗步驟:1.點燃酒精燈。2.用鑷子夾取巖石加熱.3.將加熱的巖石放入冷水中;4.接著再燒,再浸入水中。反復多次。實驗記錄:巖石經過實驗,會剝落。實驗結論:溫度變化會引起巖石剝落、分化。實驗11:問題: 模擬水對巖石的變化的作用 實驗器材:石灰巖、滴管、稀鹽酸 實驗步驟:1.將石灰石平放在桌面;2.用滴管汲取稀鹽酸慢慢滴在巖石表面。實驗記錄:石灰石會冒泡,留下侵蝕痕跡。實驗結論:流水長期侵蝕,會引起巖石剝落、分化。實驗12:研究問題:太陽能收集板為什么用黑色?假設:用黑色吸收太陽能的本領大些。(模擬、對比實驗法)材料:同樣大小的黑色紙、白色紙、易拉罐、冷水、溫度計、塑料袋 研究步驟:1.把100毫升的冷水加到易拉罐里,記下水溫,2.用白色紙將易拉罐包住,3.用塑料袋將易拉罐套起來,插入溫度計并封口,置于陽光下。4.每隔2分鐘記下易拉罐中的水溫。5.將白色紙換成黑色紙包住易拉罐,重復上面步驟。實驗13、問題:月面上的環形山怎樣形成的? 猜想:可能是與天體碰撞形成的。實驗器材:塑料盆、沙、鉛球 實驗步驟:1.將沙平鋪在塑料盆內。2.將鉛球拋入盆中,反復多拋幾次。3.實驗記錄。實驗結論:月面上的環形山可能是與其他天體碰撞形成的。PAGE16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