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島版(2017版)小學科學 五年級科學上冊實驗資料青島版(2017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科學上冊演示實驗一、雨的形成模擬實驗實驗目的: 探究雨的形成原因。實驗器材: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wǎng)、平底燒瓶、彎管燒杯、冰袋等。實驗步驟:1.組裝好實驗器材,在平底燒瓶中放入一些水。2.在燒杯底部放一個冰袋,讓燒杯底部均勻受冷,使底部溫度降低。3.點燃酒精燈,用外焰加熱平底燒瓶中的水。4.過一段時間,觀察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水蒸氣在燒杯底部凝結(jié)成小水滴,逐漸增大,過一會落下來。實驗結(jié)論:水蒸氣遇冷凝結(jié)成小水滴,當小水滴大到空氣托不住的時候就會落下來,形成雨。二、地球模型的制作制作目的:通過制作地球結(jié)構(gòu)模型使學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內(nèi)部的構(gòu)造。制作材料:多種顏色的橡皮泥。制作過程:1.用黃色的橡皮泥做成球形,代表地核。2.用橘紅色的橡皮泥包在黃色球形的外面,代表地慢。3.用棕色的橡皮泥包裹住橘紅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殼。這樣,一個地球結(jié)構(gòu)模型就制作完成了。三、地震模擬實驗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發(fā)生時的情景實驗材料:紙箱、木塊、記號筆實驗過程:1.在紙箱上畫上街道的圖形。2.在每個“街道”的拐角處都用小木塊壘成樓房。3.在紙箱底部敲擊形成“地震”,使樓房倒塌。4.根據(jù)樓房倒塌的情況,判斷“地震”的中心和強弱。【注意事項】(1)此模擬實驗可至少進行兩次,其中一次為低震級的震動,另一次為高震級的震動,找震中。(2)選擇易倒、較輕的小物品壘成樓房。四、水流改變地表形態(tài)模擬實驗實驗目的:水流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實驗材料:托盤、沙子、碎石、草皮(可以用草繩碎屑和泥沙代替)、水、噴壺。實驗過程: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盤上堆起土堆、平原、峽谷、草地等地表模型,便于展開模擬。2.用噴壺灑水,觀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運動變化。實驗結(jié)果:水流可以產(chǎn)生沖刷、搬運和沉積作用,改變地表形態(tài)。【注意事項】1.實驗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浸潤潮濕,一方面便于做成不同模型,另一方面防止噴灑的水會被沙子完全吸收,影響實驗效果。2.用噴壺給不同模型灑水時應注意灑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須保持一致。3.提示學生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保持實驗場景的衛(wèi)生。五、改變漂浮物體形狀的實驗實驗目的:認識什么樣的材料是漂浮材料實驗材料: 泡沫板、木條、橡皮泥小船等。實驗步驟:1.把泡沫板、木條、橡皮泥小船放入水中,觀家現(xiàn)象。2.把泡沫板、木條掰成小塊并把橡皮泥小船團成球后放入水中,觀察它們是否還能漂浮。實驗現(xiàn)象:把泡沫板、木條掰成小塊后放入水中,小塊存在水中;把橡皮泥小船團成球后放人水中,橡皮泥球沉入水中。實驗結(jié)論:自然狀態(tài)下,有些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它們的漂浮能力與形狀無關。這樣的材料屬于漂浮材料。六、研究陶瓷材料的特性實驗目的: 研究陶瓷材料的特性實驗材料: 陶瓷片、陶瓷勺、鐵釘、鐵勺、小錘、鑷子、燒杯、酒精燈、火柴、導線、小燈泡、電池、燈座、閘刀開關、醋等。實驗過程:1.將陶瓷勺和金屬勺同時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稍等片刻后用手去觸摸未浸入水中的部分,通過感受兩者溫度判斷金屬勺和陶瓷勺哪個不易導熱。2.將陶瓷片放在膠皮墊或者木板上后,用錘子砸,觀察現(xiàn)象。3.將陶瓷片放在點燃的酒精燈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灼燒后,觀察陶瓷片會不會燃燒。4.將陶瓷勺和鐵勺同時放入醋中,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兩者與醋液接觸的部分是否有腐蝕的痕跡。5.將陶瓷片連接在電路中,觀察小燈泡會不會亮。實驗現(xiàn)象:放入熱水的陶瓷勺不太熱;陶瓷片容易被錘子砸碎;用酒精燈灼燒的陶瓷只是變熱了,沒有其他變化;陶瓷勺放人醋中不被腐蝕;陶瓷片連入電路,小燈泡不亮。實驗結(jié)論:常見陶瓷材料具有不易導電、不易導熱、耐高溫、易碎、耐腐蝕的特性。七、探究毛皮、毛巾、海綿、棉花是否會生熱實驗目的:通過實驗知道毛皮、毛巾、海綿、棉花不會生熱。實驗器材: 溫度計、毛皮、毛巾、海棉、棉線、棉花、皮筋等實驗步驟:1.在4支溫度計上端分別拴好棉線,并記錄下初始讀數(shù)。2.分別用毛皮、毛巾、海綿、棉花包住4支溫度計的玻璃泡(包的過程中不要用手觸摸溫度計的玻璃泡),并用皮筋捆好。3.把捆好的溫度計掛起來(便于讀數(shù))。4.分別在3分鐘、6分鐘時讀取溫度計的示數(shù)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溫度計的讀數(shù)沒有變化。實驗結(jié)果:毛皮、毛巾、海綿、棉花不會生熱。青島版(2017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科學上冊分組實驗一、模擬霧的形成實驗實驗目的:模擬霧的形成實驗材料:燒杯、溫水、冰塊、鑷子。實驗步驟:1.在燒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氣”的溫水。2.用鑷子夾取一塊冰塊接近燒杯口,觀察現(xiàn)象。3.把冰塊移開,觀察現(xiàn)象。4.反復幾次觀察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把冰塊接近燒杯口,燒杯口有“白氣”出現(xiàn);把冰塊移開,則“白氣”逐漸消失。實驗結(jié)論:“白氣”實際上是水蒸氣遇冷結(jié)成的許許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許許多多的小水滴飄浮在低空形成了霧,飄浮在高空形成了云。二、制造“露”實驗目的: 探究“露”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材料:小桶、冰塊。實驗步驟:1.取出小桶,將小桶外壁擦干凈。2.將冰塊放在小桶中,確保桶外壁沒有小水滴。3.觀察桶外壁。實驗現(xiàn)象:小桶外壁出現(xiàn)小水珠,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水珠越來越多。實驗結(jié)論:在溫度逐漸下降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附著在物體表面上,形成小水滴,這就是露。三、制造“霜”實驗目的: 探究“霜”是怎樣形成的。實驗材料:小桶、冰塊、食鹽。實驗步驟:1.取出小桶,并將小桶的外壁擦干凈,不能留有小水珠。2.在小桶中放入大約三分之二容量的冰塊。3.用藥匙慢慢地向冰塊上撤鹽,觀察小桶的外壁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實驗現(xiàn)象:小桶外壁會出現(xiàn)小冰晶。實驗結(jié)論:在溫度逐漸降低到0℃以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附著在物體表面上形成小冰晶,這就是霜。四、熱在固體中的傳遞1實驗目的:探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實驗材料:不銹鋼杯子、溫水。實驗步驟:往不銹鋼杯子中倒人入溫水,用手摸一摸水杯的外壁,感受溫度是否變化。實驗現(xiàn)象:將溫水倒人不銹鋼杯子中,水的熱量傳給了杯子。因此,當我們用手摸不銹鋼杯子外壁時會感到熱。實驗結(jié)論:熱可以沿著物體,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2實驗目的:探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實驗材料:帶銅棒的鐵架臺、凡士林、火柴、酒精燈。實驗步驟:1.將火柴棒抹上少許凡士林,讓其依次粘在銅棒上,保持間距一致。2.用酒精燈加熱銅棒的一端,觀察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加熱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靠近火焰的火柴先掉落,隨后火柴按銅棒受熱近端至遠端的順序依次掉落。實驗結(jié)論:熱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3實驗目的:探究熱在固體中的傳遞實驗器材:蠟燭、杯子、試管夾、鋁片。實驗步驟:給鋁片均勻地涂上蠟油,鋁片的一端用試管夾夾住,另一端用酒精燈加熱。1分鐘后,觀察鋁片上蠟油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加熱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鋁片上加熱部位的蠟油先熔化,然后逐漸向外擴散。實驗結(jié)論:熱可以沿著物體從溫度高的部分傳到溫度低的部分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作傳導。五、熱對流實驗實驗目的:探究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實驗材料:木屑、燒杯、三腳架、石棉網(wǎng)、酒精燈、冷水實驗步驟:將酒精燈置于三腳架下,三腳架上鋪石棉網(wǎng),將燒杯加入適量的水,水中放入木屑。此時摸一下燒杯,感覺水的溫度。點燃酒精燈,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燒杯。過一會輕觸燒杯感覺水溫變化。實驗現(xiàn)象:在加熱的過程中,水底部的木屑向上浮,到上部后四散下降,流到底部;接著又上浮,再下降,循環(huán)流動。這個過程中水逐漸被加熱。實驗結(jié)論:加熱容器底部時,底部的水受熱后會上升,周圍及上方較冷的水會流過來補充,然后被加熱再上升...冷水和熱水相對流動,使水逐漸變熱,這種傳遞熱的方式叫做對流。六、地震成因模擬實驗實驗目的:模擬地震產(chǎn)生的原因。實驗材料:毛巾、樹枝。實驗過程:1.把桌上的毛巾疊成幾層,平放在桌上用兩手按住毛中的兩頭向中間擠壓,觀察毛巾會發(fā)生什么變化。2.取一根樹枝,慢慢地用力彎曲,體會手上有什么感覺,逐漸用力,觀察現(xiàn)象。實驗現(xiàn)象:毛巾會發(fā)生彎曲,形成了褶皺;當將樹枝彎曲一定程度時會折斷,聽到“啪”的聲響,同時手有強烈的震感。實驗結(jié)果:實驗中,毛巾和樹枝相當于地殼的巖層。毛巾向中間擠壓產(chǎn)生褶皺相當于巖層發(fā)生變形;當樹枝承受不了所受的力時就會快速地、突然地斷裂,相當于地震。注意事項:實驗中注意安全;實驗結(jié)束后,把樹枝全部清理到托盤里。七、模擬火山噴發(fā)實驗實驗目的:模擬火山噴發(fā)實驗材料: 三腳架、鐵盤子、土豆泥、番茄醬、酒精燈、火柴。實驗過程:1.在鐵盤子里放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狀并在土豆泥中間挖個小坑。2.往坑里倒入一些番茄醬,用薄薄的一層土豆泥封住坑口,倒放在鐵盤子里。3.把鐵盤子放到鐵架臺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番茄醬從土豆泥堆成的“山頭”外溢的現(xiàn)象。4.思考:在這個模擬實驗中,土豆泥相當于火山的哪個部分?番茄醬相當于火山的哪個部分?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實驗結(jié)論:番茄醬相當于地球內(nèi)部的巖漿,土豆泥相當于地球構(gòu)造中的地殼,用灑精燈加熱相當于地殼內(nèi)部的溫度升高、壓力變大的現(xiàn)象。番茄醬受熱后往外溢出,實際上是在模擬巖漿從地殼薄的地方或有裂縫的地方噴出,形成火山噴發(fā)。八、比較金屬材料的導熱性實驗器材:酒精燈,粗細及長短相同的銅棒、鐵棒、鋁棒,火柴,凡士林等。實驗步驟: 1.在同樣粗細長短的銅棒、鐵棒、鋁棒的同一長度處,用凡士林將火柴棒粘好。2.將裝置平放在架子上加熱。觀察金屬棒上的火柴棒掉下來的順序。實驗現(xiàn)象:銅棒上的火柴棒先掉下來,然后鋁棒上的火柴棒掉下來,最后鐵棒上的火柴棒掉下來。實驗結(jié)論:容易導熱的常見金屬材料按導熱性從強到弱排列依次是銅、鋁、鐵等。非金屬的材料中除鉆石、石墨外,一般不易導熱。九、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實驗實驗目的:研究漂浮材料的漂浮能力是否一樣。實驗材料:大小和形狀完全一樣的泡沫板和木板、水槽、天平、砝碼、藥匙、塑料盒、細沙。實驗步驟:1.用天平稱量好兩份同樣質(zhì)量的沙子。2.向木槽中倒入適量的水,將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泡沫板和木板放入水中。3.分別用藥匙向兩塊板上添加沙子,觀察哪塊板先沉入水中。實驗現(xiàn)象:木板先沉入水中。實驗結(jié)論:大小、形狀完全一樣的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比木板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