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群落的結構》教案本節教學采用疑探教學模式,多媒體輔助,學生主動參與。在引入課題時,通過剖析池塘中的各種生物,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問題和群落結構的話題。利用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個體---種群---群落這條主線的構建,從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圖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數學模型,加深對群落結構的了解。在引導學生理解群落的同時,依然要與生命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思想相聯系。教師要強調,群落不是一定空間內各種生物簡單的集合,而是通過種內的斗爭或互助、種間的寄生、競爭、捕食等關系建立起的有機整體。一:教材分析第三節《群落的結構》,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此課時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為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下為生態系統的有關內容。鑒于課時內容地位,要讓學生正確理解群落的結構及基本特征,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本課時的內容也與現實緊密聯系,學生應該能夠將知識應用于現實中,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立體農業,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之中。二:學情分析高二學生已經對一些基礎性的生物知識有初步的認識,習慣新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已有的知識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作為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本課通過與圖片示例模型的有機結合,并配以豐富的色彩,從而增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三: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2.能力目標:嘗試進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生態的認識,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群落的結構特征難點:從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五:教學過程(包括:1、設疑自探;2、解疑合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設疑自探在前面我們學習了種群的特征和數量特征,那么全部生物間有什么聯系,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群落的結構。下邊請同學們根據預習內容以小組為單位總結本節的自探提綱。(時間1min)1、群落的概念、物種豐富度概念及意義?2、群落的空間結構類型、特點及影響因素?3、生物的種間關系?4、群落的空間結構?請同學們根據自探提綱自主閱讀教材。(標注要點和疑點,時間5min)二:解疑合探:群落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要點:一定的區域,包含這里的各種生物。區內各種生物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下面哪些說法屬于群落 (4)1.一個池塘中全部魚2.一塊朽木上的全部木耳3.一棵枯樹和其上的苔鮮、真菌、昆蟲、蝸牛等4.一塊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魚、蝦及其它生物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研究池塘群落: 種群種類優勢種群; 種間關系; 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間結構; 種群位置;池塘的范圍和邊界 研究群落的基礎是:種群1)、群落的物種組成物種的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一般來說,環境條件愈優越,群落發育的時間愈長,生物種的數目愈多,群落的結構也愈復雜。2)、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包括: 1 種內互助(蜜蜂、螞蟻)(同種生物個體) 2 種內斗爭(大鱸魚吃小鱸魚) 種間關系包括: 競爭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不同種生物個體)①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競爭的結果:表現為相互抑制。表現為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②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判斷:羊吃草牛喝水大鱸魚吃小鱸魚③寄生: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方式:體表寄生; 體內寄生結果:一方受益,一方受害④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關系類型 物種 關系一般特征 實例A B互利共生 ++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地衣、根瘤寄生 +-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蛔蟲和人 競爭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種群A得利 種群B有害 羊與草 狼與羊 群落的空間結構概念:在群落中,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不同的空間類型:垂直結構:植物的分層原因:陽光;動物的分層原因:植物為其提供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水平結構:特點:鑲嵌性分布影響因素:地形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特點、人與動物的影響小結:(略)三、質疑再探:學生質疑:本節課你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教師為質疑做好準備。運用拓展---當堂練習1、在制作泡菜時,乳酸菌產生的乳酸可抑制異種微生物的生長,且乳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又會抑制乳酸菌的繁殖。這些現象在生態學上可解釋為( ) A.種內互助、種間斗爭和種內斗爭 B.種間斗爭和種內斗爭 C.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 D.種間斗爭、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 在制作泡菜時,乳酸菌產生的乳酸可抑制異種微生物的生長,且乳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又會抑制乳酸菌的繁殖。這些現象在生態學上可解釋為( )A.種內互助、種間斗爭和種內斗爭B.種間斗爭和種內斗爭C.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D.種間斗爭、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2、下列有關群落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A.同一座山的山頂生草甸、山腰長松林、山腳種作物,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群落的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C.不同種類的淡水魚占據不同的水層而出現分層現象,這與各種淡水魚的食性有關D.不同地段的種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現斑塊狀分布屬于群落的水平結構3、如圖a、b、c分別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內,山坡a、森林b、海洋c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據此判斷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圍內,不同區域內植物的種類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溫度是影響分布的主要生態因素B.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這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C.b、c處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這說明群落具有垂直結構D.影響b處植物出現明顯分層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4.(2018·江蘇高考)由于農田的存在,某種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塊中。人工生態通道可以起到將森林斑塊彼此連接起來的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農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動空間B.生態通道有利于保護該種松鼠遺傳多樣性C.不同森林斑塊中的松鼠屬于不同種群,存在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塊中松鼠的種群密度相同5.(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解釋是( )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五、板書設計1、群落的概念、物種豐富度概念及意義2、群落的空間結構類型、特點及影響因素3、生物的種間關系4、群落的空間結構六、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習題及資料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